第63章 ·?

第六十一章·?

臨淮郡形勢沒有想象中那麽嚴峻, 只是寧靜多年,突然遭逢可能即将到來的巨變,讓郡守這個向來不喜動刀的文人愁得頭發都白了。

“聽從使君之命, 我在郡中下征兵令,前來應征之人目下約莫有近萬, 暫都放去了青林營。”

郡守的話讓李承度詫異, 臨淮郡不算大郡,本身兵力已然不少, 另下征兵令的情況下仍能有萬人主動應征, 說明徐淮安得民心這個傳言确實不虛。其他地方若得知當地即将有戰, 不急着逃散已經算不錯了。

“這些人暫時不動。”李承度道,“該做的農活,家中一應瑣事, 讓他們照常去做, 每日固定酉時、戌時練兵, 這個兩個時辰就足夠。”

說完,他指向正中挂的輿圖, 開始布防臨淮郡內外的兵力。

李承度從容不迫的氣勢和慢慢展開的部署讓他不知不覺成了議事廳的中心, 連郡守也退居一旁, 和官署衆人一同聚精會神聽他指揮。

…………

扶姣等人被引進一座早備好的三進宅院, 相較洛陽長公主府、淮中郡趙家自是不能比, 但也寬敞大氣,住他們幾人綽綽有餘。

郡守備了婢子小厮各三人,扶姣随便挑了兩人, 讓她們将寝室按照自己要求重新布置, 轉頭就開始練箭。

牆邊放了草靶,離正堂約莫兩丈遠的距離, 短短一刻鐘,周圍就掉落了不少竹箭,太子守在一旁,做兢兢業業的拾箭人。

并非扶姣準度不行,而是她力量太小,往往只能把弓拉開小半,箭矢飛出去還沒碰着靶就輕飄飄落了地。

無法,這些弓都不是按照她的臂力來打造的,李承度說過她若要練射箭必須得找人專制一把适合她的輕弓,只是扶姣耐不住,想提前試試罷了。

連着空射十幾支箭,扶姣沒了耐心,不高興地把弓一放,不練了。

太子湊過來寬慰,“纨纨已經很厲害了,是這弓不行,配不上你。”

“當然是弓不行。”扶姣點着腦袋道,擡手戳了戳他懷中的小灰兔。

Advertisement

太子對它寵愛得緊,每日得暇就捧在懷裏投喂,短短幾日,兔子就肉眼可見地肥了一圈,性子也愈發懶散了,放到地上都不見得蹦跶兩下。

知道妹妹嫌棄它髒,太子昨日特意給它洗了個澡,因此這會兒扶姣也願意不時摸一把了。

她心不在焉地撸兔子,邊想着在臨淮郡這邊會待多久。

李承度和人議事時,從不避忌她,偶爾她無趣時會跟着去聽聽,不知他說過什麽,其他人對她的自如出入也毫無異議。

依照他們的設想,沈峥這次南下攻□□,僅僅是一次小試探而已,離真正和宣國公開戰,可能還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久。除去宣國公,還有西池王、她爹爹扶侯,還有其他大大小小接連冒出來的勢力。

從宣國公真正逼宮那日開始,大鄞就已經開始四分五裂了。

兵家擁衆,各為寇害。約莫就是如今大鄞最真實的寫照。

草原上那群不成氣候的匪寇僅僅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罷了,如他們這樣想要趁亂起勢的只多不少。

托腮神游間,扶姣忽然輕輕嘆一聲,“楊保保,我想舅舅舅母了。”

太子一愣,也跟着惆悵起來,他何嘗不想念父皇母後呢,從出洛陽一路流浪過來,要不是憑着對他們和妹妹的思念,他早就堅持不住了。

這樣一想,太子又有些想哭了,眼眶才泛紅,被扶姣叫了聲,“你過來點。”

“喔。”太子依言湊近,然後被扶姣毫不留情扯住了臉,下手蹂|躏,瞪大了眼想掙紮,礙于這是妹妹又不敢用力,“纨纨,纨纨……”

扶姣若有所思地想,舅母說,楊保保小時候臉特別胖,只要舅舅一惹她不開心,她就去揉楊保保的臉,如此反複幾次,壞心情就能消失無蹤。

她如今依樣照做,發現情緒果然好了許多,主要是楊保保那想反抗又不敢動的臉色,叫人很是滿足。

在太子快要忍不住時,扶姣适時松開了手,真誠誇贊,“阿兄最好了。”

“是、是嗎?”太子那點被妹妹欺負的委屈頓時煙消雲散,挺胸道,“那是自然,世上沒有人會比阿兄更好了。”

扶姣嗯嗯有聲,兄妹倆如出一轍的圓眼對視了會兒,被王六的聲音打斷,又齊齊應聲,起身往廳中走去。

…………

臨淮郡的日子不比江北無憂無慮,也不比淮中郡精彩,乏味得很。

眼看城門上的官兵一日比一日多,一批又一批的人馬前往城外,百姓除卻日常營生外,在郡守的安撫下不至慌亂,但也不可避免陷入緊張的氛圍中。

扶姣此行本就是跟着李承度來迎敵的,自然也不可能有取樂的興致,整日在宅院中除卻看書外,便是關注城外的戰況。

戰報虛虛實實,或是沈峥那邊加派了人馬,或是已經繞過淮中郡抵達後方,每日都有新消息。當然,這些都是百姓的傳言,真正的情況,王六都會如實向扶姣禀報。

同時,李承度也愈發忙碌了。起初還能每晚見一面,漸漸的,三五日都消失不見,來去如風,偶爾匆匆回來一趟梳洗更衣,也沒有停留的時間,只是将新得的糖果交給扶姣,拍拍她的腦袋,就再度大跨步出門去了。

扶姣數次眼巴巴地趴在窗邊等候,除卻幾個至親外,還是第一次這樣惦記別人。

太子見了不免吃味,但清楚李承度是在做何事,又努力壓下身為兄長的那點醋意,想着法子逗扶姣開心。

如此時光飛逝,半月已過。

入夜,扶姣在婢子伺候下沐浴,散着半濕的長發,在燈火下看書。

她看得不大專注,即便是最敬仰的聽泉先生所着,也半天才翻動一頁,視線虛虛地浮在卷上,心神顯然不在此處。

燈芯忽然“啪”的一聲響動,驚回扶姣思緒,她幹脆把書放到一旁,往被褥上一趴,枕在臂上,長發淩亂地鋪散,點點水漬染到被褥上,也渾然不在意。

随手拿起擺在榻旁小桌上的紙筆,扶姣在上面唰唰寫着什麽。

寫着寫着,她又來了興致,把筆一扔,趿鞋下榻,拿上了那把為她特制的輕弓。這把弓以她的力氣,用盡全力可以全部拉開,但通常扶姣都只拉一半,她練的是準度。

對着牆上的靶子練了幾箭,皆輕松入圈,扶姣愈發覺得這射箭并沒有他人說的那麽難,下次她也許該試試騎射。

正是此時,寂靜的外間傳來了動靜,讓她頓住。

婢子推門而入,神情略有慌張,“娘子,郡守那兒遣了好些人來,說要接娘子出城。”

出城?扶姣被她說懵了,走到窗邊一看,院中當真來了不少人,都是當地的武将官服制式,正在同人說着什麽。

讓婢子伺候着更衣,扶姣将長發随意一挽,出門後見到了同樣被喚醒的太子。

太子夜裏和娉娉同睡,這會兒把小兔子塞在了前襟,不大清醒地站在那兒同領頭的将士湊在一塊兒議論什麽,見到扶姣忙幾步走來,将剛才得知的消息道出。

原來這次李承度領兵出城,已經有整整三日沒消息了,郡守派先行軍去尋人,多番尋找都沒尋得蹤跡,連沈峥的人馬去了哪兒都不知道。

他直覺不妙,臨淮郡本就難守,一旦平原處的防線潰散,他們直逼城門,攻入城中是極其容易的事。

徐淮安對他下的令本就有兩手打算,能夠把沈峥的兵馬一舉攔在五十裏外自然最好,如若不能,就直接讓所有人退居後方,留下兵馬在城中布置陷阱,用一城來将敵軍一網打盡。

這座城後方二十裏就是另外一縣,今夜仍未有絲毫消息,且得知宣國公在十日前就增派了三萬兵馬來□□,郡守當即下令,讓百姓撤離此地。

在臨淮郡中,這裏本就是個極小的城,人口不過千戶而已,撤退起來不算難事。

知曉這位小娘子在趙公子心中的分量,郡守另外派了精兵十餘人單獨護送她。

得知原委後,扶姣皺眉,“如果當真到了最差的情況,他一定會傳消息回來,如今還沒有動靜,不一定就是你們郡守想象的那般,冒然行動,反而容易壞事。”

領頭小将詫異,似沒想到她一個小娘子對戰局也能有些見解,但郡守之令不容拖延,便解釋道:“即便如此,提前帶娘子走也誤不了什麽。這裏太危險了,萬一敵軍當真開始攻城,到時再想保全娘子撤退,就晚了。”

提前讓百姓退走,對他們來說是更妥當的計劃。

這些時日雖然親眼見識了李承度的智謀,但在郡守眼中,這位趙公子畢竟年輕,此前還從未領過兵,戰場瞬息萬變。和敵軍真正對戰時,什麽都有可能發生。所以在相信這位趙家四郎和另一個滅敵之法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不是所有人都像扶姣那般,對李承度有絕對的信心。

小将話到這兒,扶姣如果堅持自己留在此地,似乎只是有害無益,單她在這兒等李承度,确實也毫無用處。

想了想,她只能點頭,“那你們郡守呢?”

“郡守等百姓都撤離得差不多時,也會跟來。”

這位林郡守确實是個為民的好官,有此一舉只是出于謹慎的考慮,無可指摘。扶姣仍不大情願,但還是随他們上了馬,和太子一起被他們護衛在正中,翻身上馬。

縱入街道,才發現外面已經燈火漫天,城中百姓接連推着自家的牛車、驢車出門,還有好些直接自己背着大大小小的包裹,牽兒帶女徒步朝南門走去。

有官兵維持秩序,場面算不得亂,但在戰火下被迫背井離鄉的蕭瑟和落魄之感,讓每個人情緒都算不得好。有些膽小之人已經嗚咽着哭了起來,還有稚童好奇詢問爹娘,為何要大晚上離家。

人群組成長龍,步伐或匆匆或蹒跚,耳畔的聲音極為嘈雜。

扶姣立在馬上,看着這幅幾乎是以前在畫中才能看到的逃難圖,微微抿唇。她依舊覺得李承度不會像郡守想的那般敗退,他從來不做無準備之事,即便對手是沈峥,是如今已成龐然大物的宣國公,她也篤信他可以成功。

但是其他人不信,郡守也不敢賭。

“扶小娘子,走罷。”小将見她停在那兒,當她是感懷百姓的可憐情态,便出聲提醒。

他們這行人騎馬,速度比百姓要快許多,但他護送這位小娘子後還要趕回城中,時辰也不多。

扶姣嗯一聲,拉起缰繩,緊跟在小将身後縱馬而去。

自己策馬和被李承度護在懷中奔馳,感覺完全不同,沒有任何可以遮擋避風之處,冷風撲打在面頰,如刀割般。

今夜星月俱滅,奔出城外後失了燈火照映,前路一片漆黑,唯餘馬蹄聲最為清晰。

小将憑借出衆的視力在前方帶路,為了照顧扶姣,有意避開了那些樹叢泥地,同時讓護衛的十餘人呈陣型分散在她和太子四周,以防突生意外。

大約疾奔四五裏時,扶姣已經感到了不适,腿側因為快速摩擦而火辣辣得疼,比待在馬車上震得腦仁疼要明顯得多。

放在以前,稍微有點不舒服,她肯定立刻叫停了,但随着李承度奔波大半年,這會兒雖然不舒服,但也覺得尚可忍受,便沒說話。

輕輕的嘶氣聲傳入小将耳中,他回首看了眼,依稀能瞧見這位小娘子的面容。她肌膚太白了,夜色中也好似微微帶着光芒,即便脂粉未施,也依舊叫他記得方才第一眼見到時的驚豔感。

小将稍稍放緩了馬速,二十餘裏的路,即便要走一趟來回,騎馬也用不了多久,無需趕得太急,這位小娘子恐怕受不住。

如此想着,才見到熟悉的河流,小将還未出聲,視線前方突然出現了一群黑黢黢的影子,瞳孔猛縮,瞬間拉緊了缰繩,“停——”

其餘人紛紛勒馬,馬蹄高高揚起,不約而同将扶姣太子二人護在了後方。

他不确定地盯了會兒,依舊看不清那群影子的裝束,只依稀能分辨出同樣是一群立在馬上的人,不知是敵是友。

“前方何人?”小将高聲問道,手警惕地放在腰間,若有不對随時抽刀。

須臾,那黑黢黢的身影間漸次舉起了火把,先前掩在樹後的人慢悠悠踏馬而出,也終于叫小将看清了那些人身着的甲胄,絕非己方人馬!

他們是臨時決定撤離,這條道路也是小将自己決定的,對方不可能提前守在這兒。最合适的解釋,就是這群人早就到了這附近,剛才聽到了他們策馬的動靜,便有意守在了這兒。

是那位沈世子的人?小将額頭滲出一滴汗來,仍舊抱着僥幸心理,那邊不可能這麽快繞到後方,還正好在這兒圍堵住了他們。

後方,扶姣被那邊乍然亮起的火把晃了眼,擡臂遮擋了會兒,重新看去時猛地吓了一跳,那為首含笑之人怎麽那麽像沈峥?

這個想法才冒出,沈峥的視線突然直直朝她的方向投了過來,即便扶姣立刻扭過頭,他的一聲輕笑,也清晰響在了這方夜空。

沈峥本是被那突然冒出的趙四郎逼得不得不将兵力分得更散,還在思考此人用兵如神,隐隐間有幾分熟悉,猶在猜測是不是哪位故人。沒想到無意中繞了這些路,正好逮住了從城中出來的一批人馬,更沒想到,這其中竟然有傳聞中早已香消玉殒的明月小郡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