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巡山(求收藏加更一章)
郁小閑把梅管家夫婦留在這邊幫忙的事情定下來之後,梅管家就告辭回自己的竹舍去住了,兩人說好,在外人面前還是稱他為梅管家,這樣方便做事。郁小閑請梅管家明天陪自己去巡山,自己山頭總該了解清楚。雖說這山上已經種了大約二十畝的竹子,可郁小閑還是想好好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地,種上些什麽別的經濟作物,特別是糧食。
在茶葉的作用下,郁小閑此刻的腦袋格外清醒。自己重生于明末清初,最先解決的事不是經商致富,而是要想填飽所有人的肚子。崇祯末年天災不斷,北方早就亂得不成樣子了,各路起義軍紛紛起義,未來天下的主人滿清,現在的後金也是在北方和明軍作戰。北方的民生已經潦倒悲劇的地步,南方的糧食供應也不是很有保障。
今年之後的兩年江淮又要鬧天災,糧食嚴重短缺,會餓死很多人。郁小閑沒有聖母的本事,只求能保證全家人不會餓死。在往後,這裏将是南明的地界,還會有戰亂屠殺發生。反正一連五年,大家都要在夾縫中求生存,等待着天下太平,如此一來就要有熬日子的準備。
郁小閑算過,在油水不足的日子,糧食還是填飽肚子的主要食品。在安徽的這一帶,在風調雨順的時候,上等的肥田,種兩季稻子,兼種黃豆,一畝地大約能打到八百斤糧食,一百五十斤黃豆。一般的田就是不到六百斤稻米,一百斤黃豆,要是鬧災,一季顆粒無收的日子常有。要是江蘇安徽一帶全年鬧災,那麽江南一帶都要餓殍遍野。
現在郁小閑一家有七口人了,梅管家說不要工錢來幫忙,那麽郁小閑家再怎麽也要包兩位老人的吃穿用度。五個大人,兩個小孩,在沒有其他糧食的情況下,一個月沒有兩百二十斤米是絕對不夠的。現在泾縣的糙米價格大約是一兩一錢銀子一石,一石米是九十四斤半,每月要花二兩六錢銀子買米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要是到了明年米價漲到五兩一石,還很難買到米的時候,郁小閑的私房金子就是全部拿出來也支持不了全家熬過三年。因此郁小閑不但要屯糧,要還在山裏種糧,養點牲畜什麽的,才能做到自給自足,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在明朝末年的安徽已經有紅薯這種雜糧種植了,趙大嫂家裏就種了些。除了外來種植不久的紅薯,能當飯吃的就是中國傳統的雜糧,芋頭山藥之類的補充糧食,這些都是除了大米外的必要補充口糧,到了荒年更能救命。郁小閑看好紅薯的種植,在農村親戚家住的時候,她親眼看見親戚家的兩分地裏刨出了一千多斤的紅薯。加工紅薯澱粉和粉絲的作坊,郁小閑也參觀過,她可以摸索着深加工。她現在最想趕着種植一季夏薯,解決一下眼前的問題,多少收獲一些紅薯,等到秋冬季節可以添補些口糧。
至于芋頭之類的雜糧,沒有紅薯好侍候,對地也有要求,可以在以後慢慢安排。另外郁小閑覺得天天吃素也不成,預備在紅薯多的時候再養兩頭豬和一些雞,用粗糧換肉食,值!
次日早晨,梅管家敲門叫醒了郁小閑,郁小閑跟着他登上了山頂。郁小閑估算時間從住處到山頂,不過就是二十分鐘的山路,可見這山并不高。郁小閑對自己現在的這個身體還挺滿意,雖然沒有梅管家爬山爬得利索,可也沒有很吃力,身體好就是将來巡山的本錢。
登上山頂之後,郁小閑就可以看清楚自己家山産的整體面貌了,昨天上山的路是在山北,沿着山體生長的全是竹子,山腰上略微平整的土地,是梅管家夫婦的四間竹舍。再上大約一百米,在朝南的方向,依山建的幾間竹木和瓦石混搭的屋宇,是原先山主的居所,傍邊有半畝園地,種了些樹木和瓜菜。朝南方向的山坡一直傾斜到底,山底下是一個三面環山的山谷,西面的山很低,再下去就是一帶長長的峽谷,再那邊才有連綿的山。北面是幾乎成九十度的高山峭壁,東面是給小山頭,上面好像隐約還有一處像建築物的事物。
梅管家對郁小閑說到:“我們這山産是單薄了些,除了竹子,也不能出什麽了。”
郁小閑指着山谷說到:“這谷底,你們可下去過?”
梅管家說到:“十多年前下去過幾次,山谷裏有些水泡子地,長了些半枝蓮之類的草藥,可以略賣幾錢銀子。只是山谷潮濕,蚊蟲鼠蟻多,為了這點錢下去,萬一被蛇咬了,就要死在底下了,所以我們都不去了。”
水泡子地,不就是傳說中的沼澤地,多年沒有想到開發,土地一定肥力十足,這種土地種芋頭是最好不過了,山谷之地陽光不充分,正符合芋頭喜陰的特點。郁小閑想到這裏就有了開發山谷的打算,她粗粗估了一下山谷的面積,問梅管家說到:“這山谷中的平地算來有三畝多吧?”
梅管家還沒想過這樣的事,他估算了一下才回答郁小閑說到:“應該是,可水泡子地最多兩畝,還有些是石頭地,我們這裏産大理石,石灰石,也許山谷裏有些個能賣錢的石頭。太太要是動了山谷的念頭,也只好等到深秋燒荒,現在裏面草太大,沒人敢下去收拾。”
郁小閑說到:“能在自家山産裏找到新進項,我便都要試一試,您老說秋天就秋天,現在已經是夏天了,種什麽也是不當令。”郁小閑說完,指着東邊的小山頭問到:“那山頭也是我們家的?上面好像有房屋。”
Advertisement
梅管家看了看,說到:“那山是我們家的,上面只剩一間已經塌了的房子的一面牆,據說是早年間一個道士的辟谷修道的住所,我上去看過,真的就剩一面牆了。我就不明白,那裏有什麽好的,這裏怎麽看也不像出神仙的地方。那山頭石頭多,三面都是懸崖,只有從山谷才能上去。樹都不怎麽長,淨是些雜草和爬藤,能采些藥,可這山裏哪裏都有些草藥,犯不着上那裏冒險。”
郁小閑在看看自己家山頭的東面是起伏連綿的山,植被茂密,于是問到:“那邊呢?”
梅管家回答到:“那是舉人老爺家的山,他那裏山産可多着呢,樹木,野味,藥材,還開山種桑樹,家裏還有紙坊,每年都有幾萬兩的收入。算起來現在的山主就是我家老主人出了五服的堂弟,他們共了一個七世祖。可人家是嫡傳子孫,繼承的家業比這庶出的支系強太多了。西面的那些山是舉人老爺堂弟名下的,我們兩家的山頭就是以那個峽谷為界限。東面以懸崖而分。北面起于山口,南面就是山谷那頭的峭壁了。後面是野山,還沒有開出來,想去那邊,就只有通過舉人老爺家的山,我們這邊翻不過去。”
查看完山産,郁小閑跟着梅管家下了山,依舊來到了自己的住處,剛下了,梅張氏就迎了上來,對郁小閑說到:“太太,有紙坊來這裏收竹子,您過來談談價錢。”
紙坊來的人和梅管家是老熟人了,郁小閑一看就知道,于是就把談生意的事情交給梅管家了。梅管家還真是為郁小閑着想,一會子就給談好了生意,賣出了兩百根長了超過一年的竹子,從竹根算到竹梢,有七尺就可以,還說包運到縣城的紙坊,價錢是六貫錢,三天內送齊。
梅管家把兩貫錢的定金交到郁小閑手中,說到:“太太,我老婆子已經做主,讓大家在竹林裏幹活了,你家的車馬騾子都在,正好可以自己送下山去,省的我叫車還要花錢。從縣城回來,正好買一石糙米來,你們一來,我家的糧食就差不多見底了。”
趙岐已經和兩個腳夫說好了,既然黃家花了四兩銀子,又包了所有吃喝用度,那麽只要再出二兩銀子,兩名腳夫就要一直替黃家幹活,直到和趙岐魯貴一同離開。郁小閑另外還包了兩貫錢給魯貴做工錢,此刻郁小閑計劃着合理使用着她的權利,她要在有腳力的情況下,把生活安頓地舒服些。
在郁小閑的堅持下,梅管家請了兩個山民過來幫忙砍竹子,黃家管飯,每人一天給五十文工錢,把靠南面的那一片相對平整的土地上的所有合格的竹子都砍掉,連竹鞭都要除幹淨。郁小閑準備弄出兩分地來做實驗,她要在山裏試着種梯田水稻,先種一季晚稻摸索經驗。
兩個山民經常幹這種活,他們配合着梅管家很快就弄出了足夠裝車的竹子,郁小閑安排魯貴管事,把竹子送到鎮上去,回來的時候,車上裝六石糙米,郁小閑拿了七兩銀子給他帶去,并且讓他們中飯就在鎮上吃。等把米帶回來之後卸貨,就立刻吃飯休息,預備明天趕早還要把下一批竹子送到鎮上去。
--求收藏,求推薦,好東西來者不拒。下周有古言的小封推廣告,應該能幫助我實現在新書期收藏到300的願望,真的只差一點就達到了,請真的在閱讀的親們放進書架,有剩餘的推薦票也給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