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唐末起,天下大……
唐末起,天下大亂許多年了,四方割據的年月裏,大家族子弟分散到各勢力做事是常事,這也是一種提前‘投資’。最後不管誰家得了天下,這些大家族都不是毫無根基的。
楊宜君知道說話族兄的身份,此時再聽他們說話,轉念一想就明白說的是什麽了。因為這個,她想起了什麽,一下就笑了起來。
這會兒廊上挺安靜的,只偶爾有仆婢經過。紅妃這一笑,還有什麽聽不到的呢。
兩位族兄一回頭,那位去南吳做官的族兄就知道這是誰了,笑了起來:“這、這是十七娘罷?數年未見,也長大成人...”
之所以一眼認出,不是因為他家和宜君家這一支很近,也不是他與宜君有私交。而是看到宜君之後,就會知道這就是‘十七娘’——哪怕是他這些年遠在南吳,也知道族中有個族妹,花容玉貌,是‘播州第一美人’,甚至‘西南第一美人’!
沒辦法,就是這種傳聞最容易為人‘津津樂道’,他人在南吳,偶爾接到老家信件,也知道這事了。
世上漂亮的小娘子很不少,但親眼看到宜君的時候就會立刻意識到她就是‘十七娘’。實在是這般美貌已經超出了想象,她不是‘十七娘’,就想不出‘十七娘’會是什麽樣子了。
長得漂亮的小娘子當然有優待,兩位族兄也願意和她說話。聽到她剛剛笑,也只是和氣道:“十七娘方才為何發笑...早知道十七娘幼承庭訓,家學淵源,見地不讓男子,是有什麽可說的麽?”
說這話的族兄并不是在南吳做官的那位,他是常年在播州的,所以對宜君的了解要多一些。
他雖然是宜君的族兄,但因為年紀大了一輪多,平素與十幾歲、二十出頭的播州貴族青年交往不多。可光只是耳聞目睹,他也知道那些年輕郎君們何等‘介懷’楊宜君...男子們希望正妻知書識禮,且止步于知書識禮。
至于擁有更多見識,那大可不必。
族兄其實也不喜歡女子能壓倒男子,但宜君是他族妹,他又不是那些追求者,這種事他也就是看着而已。對于宜君,他可以客觀地判斷——這個族妹聰明伶俐、見識非凡,非一般人能相比!
若是身為男子,肯定是族中重點培養的子弟!
宜君放下原本逗弄鹦鹉時拿在手上的鳥食,半憑着窗,微微一笑,道:“小妹哪有什麽可說的,只不過是方才聽到兩位族兄說南吳新君之危,想起了‘指鹿為馬’的典故...或者,或者這能解眼下之難?”
兩位族兄都不是草包,特別是在南吳做官的那位,即使不是什麽高官,那也是官場上混過了!宜君不說‘指鹿為馬’也就罷了,如今說了‘指鹿為馬’,就相當于說了答案,再倒推原因,自然一下就明白了過來。
暗自品咂一回,真是越想越清明!真要道好時,卻是忽然有人不遠不近冷笑了一聲:“十七娘在此渾說什麽?平日只是姊妹間閑談,你賣弄也就罷了,今日是族兄們談正事,你也說這些,要顯露自己。”
“如此舉止,幸虧是在自家人面前,不然豈不是要笑死人了?”
來的人正是楊麗華,她身後還跟了兩個平日就在她身邊讨好的族妹。此時她理直氣壯,端着姐姐的架子,暗自壓抑着興奮,道:“十七娘,不是姐姐說教你,實在是身為姐姐,不好見你如此行差踏錯!”
“女子本就要忌口舌,不好随意開口的!就是真正有才,也要謙虛謹慎。有才而如無才,虛懷若谷,這才是上上!更何況,十七娘你還差着一些,就這樣說了,贻笑大方,徒增笑料!”
剛剛楊麗華聽到了族兄與宜君談話的大半,她其實不太明白南吳的新君之危,也不太懂宜君為什麽要那樣說,但‘指鹿為馬’的典故她是知道的。這一秦末奸臣趙高留下的典故全然是貶義的,說出來就是在罵人——她可不覺得這能做什麽好建議!
因此,她認定宜君這次是犯錯了,被她抓住了錯處...在她看來,宜君很有可能是平時被人吹捧慣了,自忖是真的有才,這才在傲慢自大之下犯了這個錯!
平日難得有攻擊宜君這方面的機會,眼下能打擊到宜君最自傲的部分,楊麗華的興奮都要掩飾不住了!
“十五姐你真是...”楊宜君真的是不知道該說什麽,但她也沒有對楊麗華解釋什麽,她早就知道了,有些人就是蠢笨,是說不明白的!當下,只能搖搖頭:“十五姐願意如何想便如何想罷,只是說教妹妹,還是太可笑了。”
當下也不管楊麗華的反應,自顧自就走了,一點兒也不把楊麗華放在眼裏的樣子。
忽視是比敵對更大的輕蔑,楊麗華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她只能跳腳,根本不可能把楊宜君抓回來教訓——說的明白一些,只不過是堂姐妹而已,這樣的口角小事,真要上綱上線,才顯得楊麗華這樣的‘姐姐’不慈呢!
其實楊宜君也不是真的容不下缺少見識的女子,因為她很清楚,她生活的這個時代和未來社會不一樣!資源是有限的,只能優先供給占有優勢的男子。女子得不到教育機會,而沒有受教育的話,除非是天賦異禀的,不然又能有什麽期待呢?
但楊宜君真的很厭煩楊麗華,不只是因為楊麗華常常針對她,更因為楊麗華明明擁有尋常女子怎樣努力都不得到的教育資源,卻根本沒有珍惜,最終成了這樣蠢笨愚鈍的樣子。對于這樣的人,楊宜君倒也不會針對,但确實是耐心欠奉送,從來只當是不存在的。
宜君走了,楊麗華氣呼呼的,很快也走了。
留下的兩位族兄互相看了對方一眼,過了一會兒,原本在南吳做官的那位族兄才贊嘆道:“妙哇!好一個‘指鹿為馬’,說來簡單,卻是一言驚醒夢中人!十七娘真是天資非比尋常...這天資可不是讀書的天資,而是權禦之天資,難得啊!”
大家族裏哪一代沒幾個讀書種子呢?頂級讀書天賦不常見,中上之資還是很多的。配合大家族能夠提供的優質條件,這些子弟成為博學之輩并不難...但在弄權、實務等等上有天賦的年輕人,那可就稀罕了!
另一位族兄也嘆:“只是可惜了,十七娘不是男子,若是男子,有這般麒麟兒,族中如今還愁什麽呢?”
宜君一個‘指鹿為馬’說起來簡單,其實相當精妙。歷史上的趙高,指鹿為馬看起來很可笑,但讀史的人真的以為趙高就是個單純的醜角,就未免小觑天下英雄了——趙高若真那麽不濟,也不會那麽多人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趙高‘指鹿為馬’,本質上只是為了分化其他人,并确定敵我!
屈服于趙高的人,自然會同意那就是馬,反對趙高的人則會說那是鹿。至于中間派,這個時候也不得不做出選擇了,而在這種氛圍下,中間派更大可能會說那是‘馬’。就像舉手表決某項提議時,兩難的情況下,大家傾向于不舉手。
在趙高已經‘指鹿為馬’之後,反對他就是冒頭...而做中間派的,本能就會排斥做出頭的樁子的!
而且這麽多人都說那是馬了,這些中間派跟着掉節操也就沒那麽扭捏了...一個人賣節操很難為情,但當大家都在搶着賣節操的時候,情況又不同了。
一旦在指鹿為馬的場合确定了立場,日後就很難反悔了!哪怕中間派并不真的忠誠于趙高,也是上了賊船下不來...團結了更多人,确定了頑固派敵人,之後的敵對關系,還從趙高對反對派,變成了‘趙高黨’對反對派。
實在是很妙了!
楊宜君之所以一下想到這個,還是因為看過一部主角是少年嘉靖皇帝的電視劇——在那個國號為‘明’的王朝中,嘉靖皇帝作為外藩親王入京承繼大統,首先就搞出了‘大禮議’事件,表面上只是争親生父親的待遇,實際卻是分清了敵我,并且扶持一派鬥一派,減輕自己的壓力。
帝王心計不複雜,但确實大巧不工,用來效果極好。
也正是品出了其中妙處,兩位族兄才有那般感慨。
楊麗華卻是不知道這些的,她被宜君離開時那番輕蔑、無視給刺激到了。之後給姐姐楊春華送嫁,臉色都不太好,而這正被母親梁氏看在眼裏,在外的時候不好說女兒,但等到從羅闵部安氏回來,梁氏便叫了女兒到身邊。
“二姐今日是怎麽了?明明是大姐的大喜事,卻在安家也是這般臉色,忒失禮了!”梁氏用手指點了點女兒,責備道:“娘也知道,你從小就看不上那些小婦養的,你是嫡出娘子,這也尋常...只是今日是什麽場面?實在不該這般任性啊!”
“你爹也瞧見了,說不得又要罰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