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密折
作者有話要說:小修
沒等到景非的捎來的藥材,卻等到了延喜王景非的一封密折,八百裏加急,從江南的綿城一路直送到今上禦塌前。
大景京城的清晨,便是從那八百裏加急的馬蹄聲中驚醒的。
景成一早便進得宮裏,下了朝後回來,頭一句話就是:“景非這小子,還有這麽一手。”
延喜王景非,在密折裏,把他的岳父大人給告了。
經查,戶部侍郎杜元耘,勾結知谏院王賀、張西平、莫是訣,以及工部侍郎馬聞樂等人,自三年前黃河水患平息得到聖上重用後,于地方重鎮的諸工事上,收取賄賂。凡是不進獻給他們賄賂的,皆無緣參與工事。
工部尚書傅廣在太子府連連嘆氣:“想不到啊想不到。馬聞樂是可是臣一手栽培的良才。原想着再過幾年,待微臣告老還鄉之際,舉薦他接任微臣如今的位子。咳,是在是痛殺微臣也。太子殿下,請恕老臣之前有眼無珠,錯怪了延喜王爺。王爺對大景對太子殿下一片忠心,日月可鑒。”
傅尚書老淚縱橫,沉痛不已。
景非折子上列明的那幾人,當日即被拿下了大獄。
景非依舊守在綿城,尚未回京。
綿城水患仍在危急之中。太子景成奉得皇命,連夜召工部、戶部、知谏院相關人等,重新委派負責綿城地方工事的官員,火速前往綿城,協助延喜王早日解了綿城的燃眉之急。
今上連下聖旨,嘉獎延喜王公私分明,不徇私舞弊,不愧為大景王爺,賞賜寶珠百顆,錦緞百匹。寶物源源不斷被送進延喜王府。
又過了幾日,朝中陸陸續續有更多消息洩露出來。據說,一直以為國為民兢兢業業形象示人的戶部侍郎杜元耘的貪污事跡,此次之所以會敗露,源于他千不該萬不該,在半年前,向綿城的工事主事們索要由有名的金鋪“織錦堂”制作的金銀器皿,用來為自己的老母親做壽。那些人為了巴結杜元耘,從幾百件上好的金銀器皿中只選了精心挑選的十件。剩下的金銀器,他們無論“織錦堂”如何哀求,仗勢欺人,拒不付錢。
“織錦堂”為了這些金銀器皿能達到要求,之前很是下了一番血本,誰知最終只順利收得了十件的成本。為了防止血本無歸,無可奈何之下,只得忍痛将剩下的這一批金銀器皿自行處理。
這些器物被“織錦堂”賣給江南江北的其他客商,散落到大景朝江南江北各處。
可是當時,誰都沒有留意到設計圖樣的雕工,在這些金銀器物的內的底部上都精心雕刻了牡丹賀壽小圖。
Advertisement
小小的底部,牡丹賀壽小圖上,牡丹怒放,花團錦簇,可奇怪的是在牡丹花叢中竟然生出一支杜鵑花樣。
因為雕刻得小,巴結的人和杜元耘拿到手後,只注意到器皿外表金光閃閃富貴逼人,底部看上去精美絕倫,哪會注意到這個不合常理的地方。
就是這個小小的不合常理之處,敗露了杜元耘。
據說那位雕工,出生貧苦,最不滿工部工事如此重要的事情竟淪為朝中官員用來結黨營私腐敗專營的工具,因此設計将小小的圖樣雕在器皿裏。他竟料到這一批器皿做下去,絕不可能只有要進獻給杜元耘的那十個,那些官員必将只是從幾百個中間精心挑選出最最好的那十個,剩下的必将散落到民間去。倘若能得到蒼天庇佑,定會有有識之士能夠看出其中蹊跷的地方,若這位有識之士又能有十足的耐心和恒心,定能順藤摸瓜,查出這那些大貪官大蛀蟲,為大景為普天下老百姓立下一功。
不知他在雕刻這些瓶子的時候究竟同時下了多少祈福。這樣好不明晰的暗示,居然如了他當日所願。雕有牡丹叢中一支杜鵑花的瓶底的瓶子在一番輾轉後,入了延喜王景非的眼。
因此世間之事,最是難料的。看似不可能成的事情竟也天衣無縫,順遂了心願。
景非新婚僅數月,就親自一封折子将老丈人送到了大獄。當年得到皇上盛贊的忠君之臣杜元耘,成為延喜王爺老丈人的杜元耘,竟然是大景一朝的大蛀蟲。
杜家一夕之間天上地下,大起大落。
景成笑着對我說:“丫頭,如今這杜姑娘可被我倆害慘了。”
景非這王爺,絕不可能只是風流王爺。
我笑道:“無論如何,景非還算做你的人。這一回他這麽做,雖然于杜姑娘狠了點,但總是大功一件,于你也沒有壞處。”
景成低眉只顧着在紙上寫字,良久,才将筆放下,道:“杜姑娘總算是我們為景非選的。再過幾日,等這事兒有些平息了,你也若得了空閑,去延喜王府那兒看看人家。”
我會意,道:“好。”
這時,只聽得太子府小喜子進得房門,道:“殿下,延喜王爺送來的藥材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