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
出宮
烏盛急急走進殿門,就見太後正在屋內來回踱步,顯見是一副坐不住的模樣。
此時見烏盛回來,太後忙問道:“事情可屬實?”
烏盛亦是愁眉不展的樣子,“奴婢去問了,真的不能再真了,今日麥種已經入庫,不少人親見,稱量時确實是總計每畝有千斤之重。”
太後手指絞緊手中的錦帕,以此來平複自己的情緒,繼續問道:“那土豆一事呢?”
烏盛深深彎下腰去,“蘇墨親自作詩贊頌過,應是不能做假。且那佃農的嘴并不是很嚴,也曾傳出過親眼所見土豆。”
“沒有比這更糟糕的情況了。”太後閉目喃喃自語道。
誰料,烏盛卻在此時顫着聲音道:“忠王有言,七八月份的時候,還要請百官見識玉米、紅薯,據他所說,其産量不在土豆之下。忠王此前從未在耕作一事上妄言過,只怕……”
太後有些頭暈,搖搖晃晃地坐到身後的靠背椅上,“這麽多好東西如何會在今年突然出現?必是忠王早就謀劃好的,只等在今年使之公布于世。”
“娘娘,咱們現在該怎麽辦?要不要請左相入宮相商?”烏盛提議道。
太後定了定神,“以忠王現今的勢頭,即便是左右二相同時出面也壓不下了,現今能在身份上壓他一頭的,唯有陛下一人而已。”
烏盛大驚道:“娘娘想要陛下出宮?”
其實,現在他們可以選擇兩條路,一則是讓忠王于收獲那日進宮,在朝會上獻出新糧;二則是選擇讓皇上出宮,與百官一起見證新糧面世。
但若是在高産麥種還未現世前選擇第一條路,那還有些作用,可惜他們已經錯失先機,現在再選第一條路,也不過是徒然讓天下人恥笑罷了,反而顯得他們急功近利,急于打壓忠王。
太後咬牙道:“以忠王孤高的性子與如今愛惜令名的表現,他現在不會對陛下做什麽的,之前是我們狹隘了,才在麥種一事上輸人一籌。若當時陛下在場,百官如何敢不跪陛下跪忠王?”
Advertisement
“而且,陛下終究是一國帝王,他該早早就知道自己将來要面對的是什麽,一味縮在羽翼之下,非帝王成長之道。現在不磨練自身,等他年紀上來,只怕忠王就不會留手了。”太後說出一直以來自身所顧慮的事。
忠王現在不屑對一個孩子出手,但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以忠王今日的聲望來看,日後想要取代一個毫無建樹的皇帝,也不需費多大力氣,所以,皇上已經到了不能再退的時候,他必須成長起來了。
“啓禀娘娘。”此時一個小太監在外面大聲道,“忠王殿下使人傳話進宮,希望陛下能在後日新糧收獲時出席。”
“娘娘……”烏盛擔心喚道。
太後此時已經鎮定下來,她神色之間只見堅毅與果決,“你去回複,讓忠王做好後日接駕的準備。”
“傳楚中郎将入宮觐見。”太後轉而又對烏盛說道,之前鄧術與羽林軍串聯一事,讓太後只能選擇擁有天然血親紐帶的楚靜安,只希望自己弟弟能夠不辜負自己這份信任。
楚靜安很快就前來拜見,太後上前扶起行禮的楚靜安,雙眼殷切地看着楚靜安道:“靜安,陛下後日将去王莊,你能不能發誓護送陛下安全返還?”
未有絲毫猶豫,楚靜安當即跪下對天發誓道:“我發誓,後日必護送皇上安全回宮,若違此誓言,讓我……”
太後忙出聲打斷楚靜安的誓言,雙眼含淚道:“有你一句話,姐姐就放心了,不用後面的毒誓,姐姐就将你外甥暫時托付給你了,以你的功夫,定能護他周全。”
雖然太後和楚靜安自少年時起就姐弟分離,但楚靜安自小就極為重諾,凡是他保證過的,從未食言。
太後至今還記得,楚靜安八歲那年答應為她摘城外山寺裏的桃花,那時他們還不知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只聽說桃花開了,楚靜安就出城去為楚靜娴摘,可想而知,當時是無功而返。
後來,楚靜娴知道了,就對楚靜安道:“其實哪裏的桃花都一樣,也不一定非要那山寺中的,姐姐就是想看看桃花而已,你在外面随便摘兩支也是可以的。”
八歲的楚靜安面上已經很少做出什麽表情了,他就板着一張小孩子的臉道:“我答應你摘山寺的桃花,那就必須是山寺裏的,其他地方的不算。”
八歲的楚靜安這樣,十八歲的楚靜安也不曾改變,太後只看他的表情,就知道有他的命在,就不會使皇上受到傷害。
“娘娘不必擔心,忠王不會對陛下不利。”楚靜安知道太後讓他發誓的原因,不願太後這樣誤解忠王,忍不住為忠王辯解道。
他這一句話讓太後的眼淚生生憋了回去,太後雖有些埋怨自家弟弟胳膊肘往外拐,但口中卻嘆道:“哀家知道,但你體諒一下哀家這個做母親的,實在是擔心皇上這個從未出過宮的兒子。”
于是,在土豆收獲那日,先前小麥收獲未曾出席過的官員也悉數到場。此次有皇帝出行,百官同随,聲勢浩大,若是擔心忠王在這種盛會上對小皇帝出手,那大可不必。
所以,即便是不相信忠王人品的右相一黨,此時也并未如何堅決反對,實在是因為新糧一事,事關天下黎民蒼生,皇上在場,總不至于讓忠王将這聲望全部得去。
宴雲河之前本打算若是太後依然拒絕讓小皇帝出宮,那他就親自進宮去求見小皇帝,将土豆、玉米、紅薯獻到皇上的案頭,這樣,這幾樣新糧也算有皇帝代言,能打出些名頭。
推廣的時候,能少很多阻力。最起碼能使百姓不抗拒種植。
他堅持要将小皇帝納入新糧面世的一環,這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小麥收獲時,他被衆多官員誠心跪拜他的場面驚到了。即便他的政治嗅覺再怎麽遲鈍,也知道對于無心帝位的他來說,這将是一個麻煩。
将想要親自進宮的想法一說,鐘百道直言:“只管使人去請,這次皇上定會出宮前來王莊,咱們只要做好接駕的準備就行。”
當時宴雲河還有些疑惑,收麥子的時候不來,收土豆的時候真的會來嗎?沒想到被鐘百道一語說中,太後還真的答應了。
不得不說,在揣摩上位者心思這方面,宴雲河确實比不過這些做臣下的人精。
對于土豆這一農作物,就像待字閨中的美人,之前衆人只聞其美名,不得見其真顏,而今日正是其出閣之日,衆人終于能一觀其廬山真面目。
這是土豆的第二輪種植,宴雲河已經吩咐人手做好記錄,看看這個品種的土豆是否真的能保持穩定的産量,不會出現退化現象。
小皇帝第一次走出宮牆,雖有太後的耳提面命,但一顆好奇雀躍的心卻是年幼的他遮掩不住的。
周圍的人将他圍得密不透風,但身在高位的小皇帝還是看見了這大片的農田,他第一次見到田地與農人,覺得腳下的土地、勞作的百姓全部都與宮中大不一樣。
嗅一下空氣,就連這裏的氣味也是與宮中不同的,乍見這樣的新鮮事物,小皇帝能安穩地坐在高座上就已經很不錯了。
宴雲河選了一株土豆,讓人小心地挖開,挖出兩三個土豆的時候,衆人還不以為意,等全部挖出,仔細一數上面挂的拳頭大的土豆竟有六七個,衆人這才嘩然。
一株土豆苗能得多少個土豆,一看品種,二看種植方式,三看氣候。
得四五個常見,三四個的也有,十幾個也算不上稀奇,這一株能有七個,當然算不錯的。
在聽說這麽一株土豆,種下去的種子只需四分之一個土豆,而且中州這裏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的時候,有幾個大臣此時也不禁激動地揮起了鋤頭,想要親身體會一下這種豐收的喜悅。
擦去土豆上的泥土,這第一株土豆連苗帶果,直接就到了小皇帝的眼前。
“這就是土豆啊,朕聽過蘇先生做的詩,但還是第一次見呢。”小皇帝忍不住拿手指戳了戳土豆,感覺它硬邦邦的,也不知該怎麽吃,不由看向了宴雲河。
宴雲河看他好奇的模樣,忍不住笑了笑道:“這裏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土豆,這一次種了不少,過後給大家分一點,嘗嘗味道。”
“那朕就代大家謝過皇叔了。”小皇帝上一刻還「老成持重」地道謝,下一刻就小聲地問皇叔道:“好吃嗎?”
宴雲河笑彎了一雙眼睛,也小聲地回道:“好吃極了,皇叔很愛吃。過後皇叔将食譜送到宮中,讓禦廚做給陛下吃。”
小皇帝眼睛一亮,“謝謝皇叔,朕也讓人送雲片糕給皇叔,那是朕喜歡吃的。”
宴雲河對懂事的小朋友實在沒有抵抗力,很想捏捏小朋友肉肉的臉蛋,但看到一旁虎視眈眈的內侍,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
作者有話說:
輸了兩天液,終于獲得了複活甲,本鴿子沒有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