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大炮

鄒近同還是覺得不妥,他再次進言道:“臣以為,即便是要降低稅收,此時也為時過早,新糧剛被種植沒幾年,不如再等等,咱們從長計議。”

宴雲河手指敲了敲桌面,有時候他們的小朝會一開就是一天,讓幾位上了年紀的大臣站一天太過辛勞。

所以現今衆人都是圍坐一張長桌開朝會,此時首位空着留給小皇帝,宴雲河則坐在首位左近,所以他敲響桌面的時候,衆人只覺着跟着震了兩震。

“孤這麽着急稅收一事,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存在。”宴雲河從袖中掏出一方棉帕,放置于桌案之上,“不知諸位家中現在是用棉多?還是用絲綢多?”

祁陽舒因身處工部,對近幾年紡織機械的改進極為了解,一聽宴雲河的問話,就聯想到了紡織業上,“若不論身份高低的話,确實是用棉居多。”

聽話聽音,在座的幾人都不是傻的,刑部尚書仝維道:“今年百姓之中穿棉布衣的多了許多,因為穿着舒适,需求量極大,棉布的價格也在攀升。”

付成邈道:“王爺是怕會出現「種桑誤國」這種情況?”

種桑誤國的典故出自春秋時期,雖并不完全符合現今大鄭的情況,但其中蘊含的經濟道理卻一樣。

若棉布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作為原材料的棉花必将跟着水漲船高。

而谷物的價格卻每況逾下,那麽不難想象,幾年之後,願意種植糧食的農人将越來越少,全都改種值錢的棉花或其他經濟作物去了。

若是如此,大鄭的未來豈不正如典故中的魯、梁等國一樣?

楚海德想到這個結果,出言道:“不如早日限制棉花種植,這樣也不用為這個調整稅收,朝廷也不至于捉襟見肘。”

宴雲河看了楚海德一眼,衆人都能從他這個眼神之中看到不贊同,“自古錢帛動人心,左相說要限制,你覺得有幾人會聽?即便朝廷命令無人敢違,大家都不種植棉花了,那也只會再次拔高棉花的價錢而已,大鄭國土廣袤,到時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你猜他們種什麽?”

楚海德面皮微微抽動,宴雲河不再看他面色,轉而對衆人說道:“更何況,孤都強調多少次了,朝廷的施政手段關乎民生,必須拒絕簡單粗暴的施政方針,多提些有利于大鄭穩定發展的方法。”

衆人紛紛低頭,在攝政王看似是在訓斥左相的情況下,無人敢插一句嘴,宴雲河這半年确實在朝中說一不二,三年前的楚海德還敢跟他對着幹,現在卻已不敢在明面上再動什麽手腳。

這全賴于宴雲河的聲望以及無人可比的行動力。三年前的契約簽訂之後,宴雲河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在大鄭各處建立種子倉庫,發放優質種子供農民種植。

此法歷史上也有嘗試,但最後是以失敗而告終,就在衆多官員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宴雲河親自培養出了一批人來專做此事,這些人在去年深入各地,不只推廣了良種,還傳播了先進的種植技術。

直到今年秋收,攝政王的聲望在民間已是無人可比,有地方官員透露,當地甚至有百姓為他建立生祠。

而因為當初朝堂之中大半官員的反對,宴雲河甚至沒将種子倉庫歸入六部,直接由自己統管,以至于現在即便有人想要插手也無縫可鑽。

除了種子倉庫,宴雲河還推進道路建設,有別于傳統的徭役模式,他推出之前在王莊修路的管理模式,因此雖然在不停修路,但并未勞民傷財。

之所以說并未傷財,是因為在修路的同時,宴雲河也在不停賺取錢財,除賺了不少的玻璃制品外,橫空出世的橡膠制品也貢獻不少,更有紡織廠等各種工廠的進項。

不少人都說現在的攝政王富可敵國,但鄒近同算了一筆賬,雖然攝政王手下的人會賺錢,但花費的也多,将将能夠維持平衡罷了,這也是鄒近同對攝政王改觀的原因之一。

他是真的在為國為民做事,幾年觀察下來,鄒近同從未見攝政王因私廢公。

他公平公正,但相處下來,卻會發現他是一個極為好相處的人,只要你也是認真做事的人。

所以幾年下來,原本對攝政王抱有偏見的人,如今大部分已放下成見,朝堂風氣都清朗不少,做事的官員多了,效率也提高許多,一部分官員對現狀非常滿意。

而要達成在朝中說一不二的成就,除了宴雲河自身的付出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半年前,宴雲河邀請幾位大臣觀看了一場新武器的表演。

由洛城第一技術學院提供支持,研發出的新武器,被他們命名為「青銅大炮」。

那一日,表演現場如天降神雷,震耳欲聾的轟雷聲中,大臣們被震的東倒西歪,帽子掉在地上都顧不得撿,只臉色蒼白地看着被炸毀的圍牆,煙塵四散之中灰頭土臉。

而當天那個狀若悠閑的身影也在這些大臣心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正是這一炸,将整個朝堂炸成了以攝政王為中心的整體。

所以,即便最近《真理》在洛城沸沸揚揚,但朝中官員卻都表現的極為平靜,只因他們早就見識過洛城第一技術學院的厲害,能研發出如此威力的武器,那學院早就不是普通學院能比得上的。

工部尚書祁陽舒在見了青銅大炮之後,終于明白之前宴雲河讓他看那本書的用意。

若海外的船上真的有這種武器,那富饒卻武力落後的大鄭豈不就要任人宰割?

每當他想到這個結果就要心神俱顫,若沒有攝政王的警醒,就沒有他們後續的合作,自然也不會有青銅大炮的産生,如若真有外敵入侵,那自己可就真的成了千古罪人。

祁陽舒一方面佩服攝政王的高瞻遠矚,一方面又敬服他的能力,現在在心裏已經完全認同攝政王,因此對于攝政王的每一項提議,他都是贊成居多。

宴雲河還待再說些什麽,外面突然響起「皇上駕到」的通傳聲,他只得停住話頭,和幾位大臣一起起身迎接小皇帝。

小皇帝宴君熠大步走了進來,對衆人道:“衆卿免禮。”

他直接坐到宴雲河旁邊,拉了下宴雲河的袖擺,不用他多說什麽,二人之間相處的默契已經讓宴雲河明白他的意思。

“和同,将先前商讨的記錄交給陛下過目。”他吩咐楊和同道。

楊和同将記錄按頁整理好,奉到皇上面前。

上次春闱,楊和同高中狀元,如今正是歷練的時候,他之前在王莊時和蘇墨等幾位先生相處了不短的時間,也曾在宴雲河手下做過事,宴雲河就還是讓他先從做會議記錄開始,想當初,楊和同在王府也是做記錄的。

如今也算「重操舊業」,所以整個記錄清晰明了,一看即知小朝會上衆人對政事的看法。

宴君熠年紀尚小,宴雲河也不讓他發表對政事的看法,只不過每次會議都讓他在場,耳濡目染之下,對政事也能說上一二。

而這只是宴雲河教導宴君熠的一小部分,可以說,在教導宴君熠成為一代明君這方面,宴雲河是不遺餘力的。

正是因為這點,左右二相和太後也一直堅持履行三年前的契約,在很多事上給予了宴雲河支持。

宴君熠本就和自家皇叔親近,宴雲河也喜歡這個可愛的小皇帝,所以相處下來,二人之間幾乎情同父子,皇上基本是将宴雲河當作自己的父親看待了。

宴君熠一心二用,邊看記錄邊聽幾個大人的讨論。

就聽宴雲河道:“之前孤已經讓人做了調查,今年棉花産量較上年增加百分之三百,其中固然有棉花種子傳播開來的原因在,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谷物價格的持續降低。”

在做決策之前,先調查數據,這也是攝政王的要求之一,在場衆人無人懷疑這份數據,也都知道這份數據必是分散各地的種子倉庫負責人統計的。

“我們不能等問題出現再想着如何解決,在早期發現隐患就要鏟除,稅收問題孤今日就說到這裏,之後戶部統計完今年秋收的具體收成之後,再詳細制定明年的稅收法,孤希望諸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稅收标準。”

幾人也知道此事重大,還需回去細想,暫時應諾。

見說完了稅法,兵部尚書孟柯忙開口道:“靖北軍傳來消息,青銅大炮已完成安裝,去年北契遭了雪災,他們今年必定南下,臣認為大鄭已有如此利器在,不如就趁今年解決北契這個大患,以免年年受他們的侵擾。”

一直沉默的路之言開口贊同道:“前期先試探一下青銅大炮在戰陣上的威力,若效果良好,咱們正好乘勝追擊,将北契徹底解決。”

宴雲河手指又敲了兩下桌面,衆人感覺到震動,都知道這是宴雲河沉思時下意識的動作,俱都停了話頭,等他發話。

“有青銅大炮這個利器,加上骁勇善戰的靖北軍,孤覺得此戰勝率極大,但要徹底解決北契的問題,還是要看戰後如何治理北邊這塊地方。”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