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9)
有曹操的手段,淪為趙家人手中的棋子。
皇上正要說話,門外火光沖天,高呼太後千歲,不禁腦門發疼,自從孫婉螢洩露前人舊事,母後就一病不起,皇後生産,臨海王造反,都是瞞着她老人家。
他忙起身相迎,換上苦笑,讓人把殿門洞開。門外點了無數的燈,将将士們的兵刃尖頭照的銀光凜冽,也把太後鬓角的白發一覽無遺。短短幾日,就跟老了十歲一樣,太後從容不迫扶着秋容姑姑的手進殿,視兵刃血腥無無物。
“母後,”趙珣欲言又止,攙了太後的另一邊,請她老人家坐于上座。
太後拍了拍兒子的手,露出一個淺笑,低聲道:“你放心,哀家從仁明殿過來的,清霁和小皇孫都睡的香。”一堆子糟心事,這倆孩子倒是大福,皇後疼了一天一夜,好在是母子平安。
仁明殿那邊他卻是不擔心,早就布置的跟鐵桶一樣,連只蒼蠅也飛不出來。太後一向不參與朝政權位,這次來,也是存了心事。
“三兒,哀家平日待你不薄,有了珣兒的,就不曾短了你的,總想着一家人平平安安。你這麽做,就算不為哀家想,不為你皇爺爺想,也為自己想想。怎麽就不惜命呢!”太後佝偻着背,面色蠟黃,眼神疲憊,說道最後已是老淚縱橫。
都是冤孽,趙珣若是有一千個一萬個對不住他,太後卻從未對他分心。饒是趙玑鐵石心腸,也不禁喉嚨發緊。
“太後娘娘,是三兒辜負了您的期望。”事已自此,唯有赴死,他死不足惜,要為幾個孩子想一想。“當年孫雲舟的出生,這事其實也非先帝有意為之”
皇上冷眼看着趙玑說這話太後臉上泛出神采,心知這事是個心結,若不解開,母後難有安寧。
“當年父王不滿皇爺爺選的太子,他心氣不順,想出不痛不癢的招數給先帝添堵,所以才有了孫夫人進宮同先帝那一段。後來這事被皇爺爺知道了,把父王貶成郡王。所以說來說去,先帝也是中了計。”老王爺是京城有名的浪蕩子,才具一般,貪戀美色,簡直就是個瘋子一般的人。據說當初仁宗陛下有意考察兩位侄兒,他嫌做皇上太費神,不若做個花花太歲舒坦。只是太子之位一定,兩兄弟的待遇便是天差地別,他故意起了捉弄之心。說白了,要真有心做皇上,下不是春/藥,而是毒藥了。
這也是說的通,先帝同太後帝後情深,但也不代表先帝沒有臨幸其他女子,偶爾一兩回也不足挂齒。可大婚之前正是情濃的時候,且又是自家胞姐,這口氣怎麽也順不下來。太後被先帝寵了幾十年了,突然被告知先帝另有所愛,自然是心神欲裂。趙玑的這番解釋,正好平了太後的心事。
瞧着太後半信半疑的目光,趙玑索性再接再厲,舉證道:“當年皇上落水之事另有隐情,正是孫雲舟救了皇上和孫婉螢,當時孫雲舟暈厥在地,太醫當場救治,他的衣襟被撩開,胸口正中有顆紅痣。先帝胸前有痣,此時六宮皆知。彼時孫雲舟已然是少年形容,頗有先帝之風,自然有心之人能想到。後來先帝發落當日在場之人,而孫雲舟也答應先帝,在他有生之年,絕不回京。”
先帝得知了孫雲舟的身世,但并不想認他,為了不再起波瀾,讓他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再回京。也就是說,他的心裏還是以太後為重。
太後驚訝異常,長長嘆了一口氣,也不知是遺憾還是滿足。原來這事還有隐情,這人呢,慣性思維強,也就是俗話說的,總往好處想。趙玑的話,已然死無對證,她不信不行。
餘下的話也不消多說,皇上把趙玑五花大綁提溜到宗親府大牢,無奈道:“三兄,你放心去吧,侄子侄女保他們一生榮華。”這麽個聰明人,聰明勁沒用對地方。
Advertisement
趙玑道:“我閉眼之前能求一件事嗎。”
“不能,她是朕的妃子,是死是活朕說了算。”
“不過求個全屍罷了。”
“哼!”趙珣一甩袍袖,負手走出陰暗的天牢,想起母後的面上的黯淡和釋然,這繁華冢绮羅堆宮闕,父子,夫妻,兄弟,都抵不過君臣二字。這麽個缺少人情味的地方,有情苦,無情也苦。
“全其德,你說趙玑說的是真的嗎。”
全其德郁悶了,自個是個天閹,這情來情去的,要他如何答,“皇上,真假不打緊,只要該信的人信了。”
父皇是真愛母後還是愛姨媽,都過去了,逝者已矣,別在讓活者傷心了。
63
63、正文完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