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為人師長

吃完飯出來,已是夜裏,他們走回外面的地下停車場取車。。

穆棱說:“謝謝你,今天過得很愉快。”

菜确實很好,琴更妙,但更重要的是,吃完這頓飯,他對陸安迪的觀感都不一樣了。

陸安迪窘了窘,有些不知如何應答上司的感謝,吶吶道:“嗯,不客氣……”又懷了幾分忐忑,“哦,對了,方老師跟你聊了些什麽?”

師母在廚房裏說的那句話,她沒聽清,但卻總記得那個笑容與眼神。

穆棱卻微笑道:“你的奮鬥史啊!你為了學建築不惜對抗學校權威,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很厲害地考到了CPA……還有,方老師說他為你作過擔保。”

“确實,沒有方老師,我真不知道怎麽能堅持到現在。”陸安迪認真地點了點頭,街燈在她眼中浮現出夢幻般的光澤,秀氣的臉上透出一種鄭重,“還有在這條道路上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我不知道有多麽感激他們。”

兩人并行在街道上,街燈拉出兩個人影,一高一低,仿佛一人領路,相攜而行,喚起穆棱忽然有一種微妙的感覺,曾幾何時,他也曾與一心賞識他、扶持他的師長走過這樣深夜漫長的道路,攜手相帶,帶領他成為一個獨立而成熟的建築師,不知道陸安迪所說的那些人裏面,又有沒有他?

他微微喟嘆:“方教授對确實你不錯,看他改造的房子,設計功力也不差。”

那房子雖然老舊,但廚衛通風都經過現代化改造,住得其實很舒服。

“是的,我老師很低調,雖然在設計圈裏沒什麽知名度,但他研究傳統民居二十年,在這方面的造詣很深,不少有名的建築師都與他交流過,受過他的影響。”陸安迪取出手機,翻出一張照片,“比如這一位,過去就常來方老師家做客,穆先生,你知道他嗎?”

穆棱認真地看了一眼:“嗯,在新聞上見過,這位是國內建築師,姓……王?抱歉,他的名字我不會念。”

作為香港人,他的普通話其實已相當好,但要念出那個生僻的字眼,仍覺得有些艱難。

但這個人在華人建築圈內無人不知,因為他是世界上第二個獲得普利茲獎的華人——第一個是三十年前的貝聿銘。

“我在老師家裏見過他一次,那時我在弄堂寫生,王老師跟我聊過幾句。畢業後,他的助手曾給我發過一個郵件,問我有沒有興趣到他的工作室工作,那時他們正在浙江,做幾個鄉土建築改造項目。”

“當時我在上海已經找了很久工作,就連辦公室只有一間房、設計師加繪圖員只有三個人的小公司,都不願意要我這個三流大學的畢業生,我實在是非常挫敗。”

Advertisement

其中遇到一個HR,和和氣氣,看起來很好說話,她想最後央求一下,沒想他立刻變得很直白,說我且不管你學校和學歷,我們需要的繪圖員是體力民工,一周加六天班,每天加到十二點,看看你,這麽瘦,說句話都中氣不足,看圖紙跟夜盲症一樣眼神渙散,就算你不要錢,公司要了你也沒什麽用,小姑娘,我勸你還是換個行業吧,端盤子都比這個合适。

她差點沒當場哭出來。

……

陸安迪拽回思緒,“但我考慮了很久,最終還是鼓起勇氣,沒有接受他的好意。”

如果其他老師同學知道,都會驚得下巴都掉下來吧。

穆棱也相當愕然:“為什麽?”

明星工作室的邀請,多少名校畢業生都要努力争取,陸安迪又有什麽理由拒絕?

“我去過杭州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那是王老師的主要作品之一,你知道,這個作品……争議很多,我也請教過方教授的看法,方教授說,建築是一種藝術,但肯定不是像攝影那種印在紙上的藝術,你拿着一份印刷品來問我,不如親身去感受一下,只有當你身在其中,才能真正‘看到’這個建築的模樣,所以我就去了。”

“你看到了什麽?”

“象山美院很大,到處是白牆、青磚、瓦片、綠竹,确實有種寫意畫的意境……裏面有一幢實驗樓,結構複雜宛如迷宮,我走在裏面,不知迷了幾次路。”

“不過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學生宿舍的窗子,為了視效需要,要麽一整面牆沒有窗,要麽一面牆全是窗戶,分散錯落,看着像國畫裏的潑墨……但沒窗戶的地方還不準裝空調,因為空調挂機太醜!我可以想象每當嚴寒酷暑的時候,住在裏面的學生會多麽不便。”

象山美院确實争議極大,喜歡的人為它的意境感動,反感的人認為形式大于內容,藝術家說有精神共鳴,商業設計師覺得太任性,但不管怎麽說,住在裏面沒空調,冬冷夏熱,學生的生活水準倒退幾十年。

“至于鄉土建築,我也去過幾個有名的改造項目,我是在山裏長大的,對鄉村的感受比建築師更深,那些村莊改造後,總給人一種不踏實的感覺,為了外觀,改變了許多功能,雖然看起來耳目一新,卻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家了。”

“一個房子,會讓居住其中的人感到不适,甚至失去真實,我想,那并不是我想要學習建築建設的初衷。”

她說過,她學建築,是為了讓生活在其中的人過得更好,在她內心深處,她的理想與信念從未因為哪個權威動搖過。

穆棱忽然有些明白方文清為何會這麽照顧這個學生了,面對現實的壓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堅持初心,他想了想,覺得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深入些:

“建築有很多種,有些是需要它的使用功能,有些是需要它的象征意義,有些建築确實帶着建築師強烈的個人風格,不過一個被稱為‘藝術’的作品的好壞,終歸只有時間與歷史才能對它作出真正的評判,你說呢?”

“時間與歷史…… ”

陸安迪不由得重複了一次,這題目太深遠宏大,讓她覺得遙遠不可觸及。

穆棱問得直接些:“那麽按照你的标準,哪個建築師最符合你心目中所想?”

成名的建築師,都有各自的風格,有一個參照,會比較容易溝通。

陸安迪卻脫口而出:“我覺得你就很好啊!”

穆棱愕了一下,然後失笑:“你這樣想想就好了,說出來我會尴尬!”

陸安迪一向不會奉承,所以在穆棱聽來,這反倒是最厲害的奉承了。

陸安迪的表情卻很認真:“穆先生,我說的是真話!前些天我整理資料的時候,看到你設計的青年保障住宅,一直印象深刻。”

“哦?”

“那個保障住宅,雖然套內面積只有十多平米,高度只有三四米,但卻做了兩層,利用空間錯位,上面站着,下面可以坐着,上面躺着,下面可以站着,一層做出了兩層的使用功能!……雖然犧牲了一部分舒适,但我想了很久,确實只有這樣設計,才符合保障住宅的本意,它保障了最基本的安全與私密,讓那些辛勤工作的年輕人有機會買得起房子,擁有自己的家——因為對多數中國人來說,租來的房子,都能不算個家。”

資料上說,上海每年有十幾萬高校畢業生,加上從全國各地湧來的年輕人,上海每年要接納幾十萬就業青年,而這幾十萬人中,大部分人的年薪都不夠在市區買一個平方。

“為了上班方便,他們在市區合租一個幾室一廳的房子,從兩人到四六人一套,廚衛公用,如果運氣不好遇上房東要賣房,大家都得立刻搬走,有室友換工作離開,也得在網上找個人轉租,你甚至都不知道跟你住的是誰......”

“這樣的房子,沒有安全感,沒有隐私,也就沒有尊嚴,更談不上家的溫馨,也許,這就是在大都市生存的代價吧。”

上海就像一個夢,讓無數年輕人飛蛾撲火,但最終能在這座都市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安身之所的,又有多少?

雖然總會有成功的精英,但陸安迪更願意關注普通平凡人的當下,盡管以她實習生的微薄收入,連普通大衆的及格線都差得遠。

如果不是有方睿姿,她就連留在上海找工作都不可能。

“穆先生,這個設計,您一定費了很多心思吧?”

若非如此,哪能每一方寸都盡其所用,以她的水平,就算絞盡腦汁,也無法把其中一個垃圾桶挪到一個更合适的位置。

除了很牛逼,沒有別的形容。

穆棱露出一個笑容:“确實,那個方案,我自己也相當滿意。”

他語氣輕淡,“不過,這個方案并沒有通過專家評審,後來我又設計了另一套方案,降低密度、減小容積,去除所有夾層,恢複标準層高,加大套內面積,最終成為所謂的标準小戶型。”

換而言之,之前的方案全部推翻,後來的方案與市場上所有經适房沒太大分別。

陸安迪瞪大眼睛:“為什麽?”

“因為上海的保障住宅可以轉賣。”穆棱解釋說,“我設計的戶型太小,按國內人的使用習慣,根本無法轉化為可以流通的普通商品住宅,開發商怕影響銷售。”

保障房并不以保障為目的,開發商考慮的第一位永遠是利潤,能流通的商品才有價值。

這一次輪到陸安迪茫然了,這是她沒有考慮過的問題,她一直以為,房子最終是為用戶設計。

穆棱還沒有告訴陸安迪,這個超小戶型不僅開發商極力反對,施工圖單位也反對,因為它太新鮮,太獨特,讓他們沒了可以輕松拿來套用的現圖——你如果動了別人的利益,阻力幾乎是必然的。

建築設計是一門帶着鐐铐起舞的藝術,即使你通讀所有規範,拿着白紙黑字的設計合同,往往也無法預知真正的障礙在哪裏。

陸安迪沉默得有些久,重新擡頭的時候,語氣有些忐忑:“穆先生,我沒有什麽見識,只了解一些處境跟我差不多的人。我剛才所說的,都是心裏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你會不會……覺得我不知天高地厚、眼高手低又操心太多?”

畢竟,上司都喜歡腳踏實地而不是誇誇其談的下屬。

穆棱目視前方,并沒有因為她的問題停留腳步:“你師母彈的琴曲中,有一首叫《黍離》,它出自詩經,原詩裏有一句話。”他慢慢念出來,“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而從這一刻開始,他才真正将她看作一個未來的建築師。

這時已經快要走到停車場入口。

“那洛依呢?”

穆棱忽然淡淡問,“你跟着他也有一段時間了,你對他有什麽看法?”

--------------------

作者有話要說:

本章青年保障房案例參考《談點建築好不好》,清華大學出版社,作者張佳晶。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