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梅林席亭論天下
大慶盛典,仍是一副諧平和瑞的景象。似乎并沒有因為方才的小插曲而有何不一樣。
雖是靜坐着,視線卻在人群中迅速的來回掃着。觀察着每一人的言行舉止。
秦天羽也偶爾為蕭璟華談論某位官員的信息。
大晉丞相的突然到來,讓兩人有些意料之外。
杜丞相乃三朝元老,自武帝始,文宣帝,還有當今惠帝。可謂德高望重,在朝中更是獨立半天。
“方才胤王爺與楚王令子冒犯公子,老臣代陛下前來與公子致歉。”
“丞相無需客氣,勞請轉告陛下,璟華無甚大礙。”
一旁的秦天羽淡作悶哼,那兩個家夥還真敢去找陛下投訴。看來是方才的教訓不夠,秦天羽正在籌劃着如何再去捉弄二人。
“公子大量,老臣佩服。”
颌手作揖回敬杜丞相,蕭璟華未再多言一句。秦天羽皺了皺眉,随後走到蕭璟華身後。
“璟華,若是不喜歡此處喧嘩。不如天羽帶你到一僻靜之處,你我二人暢飲暢言,可好?”
“如此,也好。”
頓了頓,蕭璟華同意了秦天羽的建議。杜丞相見此也不好再說,與二人道了別後,回去向惠帝複命了。
言畢,颔首示意。秦天羽便推着輪車靜靜地離開了禦花園。
不過,秦天羽沒有注意到的是,此時正在惠帝身側的唐蒨一直注視着自己,同時也注視着蕭璟華。望着他們的離開,唐蒨那深邃的眼眸裏,泛着漣漪。
出了宮門,回了長安東城的平陽王府。
Advertisement
這平陽王府倒是門庭闊氣,盡顯朝廷中股之氣。然而府內卻是極其簡單,除了廳堂做了些簡單的裝飾外,其餘屋舍盡顯寒碜。這也是秦铮一直以來勤儉持家的原因。甚至是在他原配妻子秦天羽的嫡祖母過世後,秦铮更是只納了一員妾室持家,不過也在前一年過世了。
“今日正好月圓,有了賞月之趣。”
秦天羽推着蕭璟華到了東廂院中的涼亭下,府中的下人們一陣忙碌。
“來來,璟華,這可是我專程派人買回的女兒紅,品品味道如何。”
秦天羽極是殷勤的為蕭璟華斟滿酒杯,揚眉颔首,緩緩舉杯送入口中。
合目靜神,雙唇抿動。眉間一點朱砂隐隐而動。
“若是我猜的不錯,這應當是江東會稽陳氏三十年陳釀女兒紅。”
不由得一陣驚嘆,絕世公子果然名不虛傳。蕭璟華不僅将出處猜出,甚至連年份都猜對了。
不知從何時起,秦天羽發現自己對眼前的這個眉間一點朱砂的男子,心裏所占的位置越來越重。秦天羽有時甚至在想,如果自己沒有認識他,那自己的生活是否還會如同過去那般無趣。
雖然蕭璟華對于自己總是一副冰冷的表情,但是秦天羽明白,蕭璟華對于自己這個朋友,是認可的。至少他并沒有排斥自己。
“璟華,今日來此。我是有些東西要給你看看的。”
語畢,秦天羽從懷中取出了一份奏折遞與蕭璟華。
伸手接過,伏于桌面。漸漸地眉頭緊鎖,不時擡頭看看秦天羽。
秦天羽的奏折上所寫的,乃是安邦五策。第一條是整頓漕運、鹽礦業、農牧業;第二條是整頓朝綱,罷黜世襲官僚制,改以舉賢制;第三條是北逐柔然、鮮卑,收複河套之地;第四條是削藩;第五條是遷集中于關中異族于各地分散,分而弱之。
蕭璟華的表情很平靜,不過心中卻早已激蕩不已。他沒有想到秦天羽會有如此的魄力與遠見。這些奏文與自己所想的額安邦定國之策大同小異。不過。
輕輕合起奏折放于一旁。
“天羽,這份奏折還是不要呈上去為好。”
“為何?”
雙眉一剔,秦天羽有些質疑的看着蕭璟華。這可是他思忖了許久才想到的,這蕭璟華竟然沒有一點贊同的意思。
“自太祖皇帝以來,我朝歷代君主皆以世官制,和親制,分封制為國策。你這安邦五策,乃是動了國之根基。你想陛下該會如何定奪?”
“璟華,如今時局早已不同。大晉立國百年,天下尚未歸心。此時若是國策不變,只怕天下思變。”
蕭璟華沒有再做回答,而是側目看向院中梅樹。其實他心裏明白,當今陛下已老恐是不久于人世,太子懦弱不堪大任,後宮幹涉朝政。各地藩王仍是顧及陛下顏面沒有明目張膽的犯上作亂。各地官僚競相腐敗已是朝中常态。北疆與關中還有虎視眈眈的的胡族。
其實蕭璟華心中也對這些現象很是擔憂,也希望憑借自己的能力去改變這一切,不過他明白這将是一條艱難的路程,随時都會有生命危險。
“若是天下盡知這安邦五策,只怕天羽必為衆矢之的。璟華不想天羽赴險。”
淡淡之言,兩人撞目,蕭璟華的眼中盡是擔憂之色。而秦天羽的眼中似乎充斥着滿滿的興奮感。或許他沒有想到,自己在蕭璟華心裏也是如此重要。
“天下若變,只怕苦的還是百姓。到那時,只願殺戮少些。”
蕭璟華的憂心忡忡,讓秦天羽心中一陣自責。起身走到蕭璟華身後。
“我不應當說這些讓璟華過慮,今日正好月圓,璟華,我推你到梅樹下賞月如何?”
微微颔首,任由秦天羽推車。
梅下靜坐,共看皓月之明。
秦天羽的一番建議,蕭璟華吩咐飛煙将自己的琴取了來。而秦天羽則吩咐下人取來了書房中的簫。
名揚天下的山林賦,乃是絕世公子蕭璟華曠世之作。如今,便要由秦蕭二人以琴簫之器唱之。
日暮游山林,浸寫憂思情。曲池揚素波,列樹敷丹榮。
上有特栖鳥,懷春向我鳴。幽蘭吐芳烈,芙蓉發紅晖。
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若夢圖嗣息,爾死我念追。
俯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琴簫铮瑟,山林絕賦。天下絕配,再無超越。
兩人處之泰然的神情,一曲一調的結合,盡顯柔和之氣,盡舒詞賦悲息。
平陽王府衆人紛紛聚集廊檐一側,聆聽着這曠世傑作。衆人更是感嘆,當今天下,能将一首詩賦用琴簫全全顯意。普天之下恐怕再也找不到秦天羽與蕭璟華的搭配了。
停罷,一望一仰。互生難舍之意,或許彼此心中早已有了相見恨晚的心境。
蕭璟華,秦天羽。或許此時此刻,這梅樹下的山林賦,已讓二人再無間隙。有的只是珍愛憐惜之心。
旬月後,大慶的喜氣漸漸散去,長安城又恢複了原本的樣貌。
車水馬龍,人潮不息。各地藩王與各國使節帶着滿滿的賞賜返回各地。
然而,秦天羽的一份奏折卻讓長安城乃至整個天下又變得鼎沸起來,只不過這一次卻是幾乎一邊倒的譴責與謾罵。定國五策的上呈出現了預期中的阻礙。
皇城太極大殿上,惠帝正細細閱監奏折的每一字每一句。百官則拱手靜立,一場看似平靜的前奏,卻掩蓋不了鋪天蓋地般的怒氣。
輕輕合上奏折,擡眼看了看早已按耐不住的群臣,惠帝終于發聲。
“關于平陽王之孫所呈奏折,諸位愛卿可有何意見?”
“陛下,此等定國之策,乃是動搖我大晉根基。若是用之,只怕天下大亂。”
“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在位之時便有言旨。世襲制,分封制。乃我大晉立國之本,若是枉然加以改變,只怕太祖,太宗皇帝在天之靈必不安息。”
杜丞相與吏部尚書李哲紛紛站出加以批判。立于群臣之前的三皇子唐武德也站出進谏勸阻。
“父皇,兒臣以為。那秦天羽所奏五策,雖是為國為民。然,今時今日,天下安定已久,若是貿然更改太祖皇帝所立國策。只怕各地藩王,關中胡族定會極力抗拒,只怕引來災禍,覆我大晉江山。”
惠帝沒有再多詢問,定國五策,就這樣在百官的抗議中被擱置在了龍案之上。
有些疲倦的倚靠着龍椅,渾濁無神的雙目,望着群臣,暗自嘆氣。惠帝老矣,其實他又何嘗不知道秦天羽奏折中所說的每一點,都是當今大晉急于解決的問題。可是他老了,他再也沒有登基之時的那股豪邁之氣。他沒有勇氣去執行奏折中的任何一條,因為每一條,都足以引起天下大亂,烽煙四起。他,不想立國百年的大晉,葬送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