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渭河三千骸骨沉
悠悠十萬軍,浩浩千裏襲。
唐武德以春狩為由,自東門而出,徑直北上。斬殺了張後寵官衛倌與曹林,親率百騎親衛前往趙王唐嗣倫大營。
晉歷一百三十八年春
唐武德以攝政王之位,與趙王聯謀。趙王親率十萬幽州軍,已于雍州所駐。
唐武德北循雍州與趙王聯軍,以‘剿張氏,衛晉室’為由。引藩王軍進攻大晉帝都。
長安城頓時嘩然,百姓争相出城逃難。張後欽命寵将禁軍首領張雲親率十萬羽林衛北征雍州。
只是大軍行至臨汾境內,張雲設計斬殺張後所派監軍。率軍前往雍州向唐武德投降,唐武德大喜,當即命張雲為先鋒,引軍五萬,征襲長安城。
張雲率軍不戰而降,更是引得長安大亂。
張後一面迎立惠帝幼孫唐睿為帝,同時派人前往荊楚及江東征調大軍北上勤王。只是援軍未到,唐武德便已領軍殺至長安。
張後急令娘家兄弟把守長安各個城門,以圖以長安僅存的三萬禁軍拖延戰時。
唐武德命人向城中射發告民書,只要張氏一族,其餘官民凡是相應號召者,皆可連升三級。
長安所發生的內亂,震驚天下。各個藩王皆按兵不動,任由事态發展。而各國也紛紛屯兵邊境,妄圖随時攻入大晉境內,搶占城池。
而大晉最北的陰山城內,早已在趙王大軍開拔時便一直密切注視着一切。
秦天羽以一紙軍令,命令紫虎軍不得擅動,一切行動都要有自己的首肯。
望不見的南國硝煙,卻是最為惹人心憂。
“匈奴單頓已親率三十萬騎兵抵至北營三十裏外,鮮卑劉淵也率三十萬騎兵抵至東營二十裏外。”
Advertisement
這是秦天羽找到蕭璟華所說的第一句話。
蕭璟華每日都要在城門之上遙望,他的心,此時并不在這陰山城。
“璟華,我欲親率紫虎大軍北征匈奴。”
雙眉緊皺,秦天羽,你怎麽會想到親征匈奴的?
看他滿臉的驚異,秦天羽淡淡而笑,俯身握住他手。
“璟華,你意下如何?”
“非去不可麽?”
“非去不可。”
見他如此的堅定,蕭璟華明白,這一戰,在所難免。
晉歷一百三十八年三月
力排衆議,秦天羽親率三萬紫虎軍,繞河套三原,北征匈奴。
僅用一月的時間,便将匈奴攪得不得安寧。匈奴單頓引軍退去,糾集各個部落全力圍剿秦天羽。然而秦天羽總是一觸即退,往往将小部落全族滅殺後,便消失的無影無蹤。
匈奴大軍苦于奔襲,卻是不能尋找到秦天羽所部決戰。單頓無奈,遣人與鮮卑劉淵書信,請求劉淵進攻陰山東營,吸引草原上飄忽不定的秦天羽撤軍回援。之後雙方再合兵一處共擊陰山。
出乎意料的是,秦天羽竟率軍殺進鮮卑境內。旬月之內,竟然連下鮮卑九座城寨。
順利将鮮卑匈奴兩路大軍支退後,秦天羽這才返回了陰山城,而此時已距出征之時過去一月有餘。陰山軍民以最為隆重的方式迎接他們的英雄歸來。
秦天羽最為關心的還是長安局勢,只是讓他意外的是,唐武德所率的二十萬大軍竟然攻不進只有區區三萬守軍的長安城。反而是損失慘重,甚至連新命的先鋒将軍張雲都被射殺。
或許只有寂靜的夜晚,才能讓喧噪的塵世片刻回複安寧。
兩人端坐于樓閣之上,煮酒論天下。
璟華,若是我出兵幽州。你可會怪我?
看他平靜如水的面容,秦天羽不知如何開口。如果自己親手葬送了他所有的執念,他會怪自己麽。
“天羽。”
“嗯?”
“我欲南下,平定長安亂局。”
“不行。”
毫無猶豫的便拒絕了他,且不說自己與蕭璟華仍是戴罪之身,更別說那唐武德早就視自己二人為眼中釘。這麽回去,不是羊入虎口麽?秦天羽當然不會答應。
“我已命人潛入長安城,相信不出幾日便可結束了。”
“那你為何還要回去?”
秦天羽很是不解,既然已經都安排好了,那何必還要赴險。
只是看到他瞬間變得傷感的面容,心中不由一陣心疼。起身走到他身後,輕撫他捶肩青絲。
“璟華,我不想你孤身赴險。天羽答應你,有我在,定保大晉無恙,百姓安危。”
不再言語,只是輕嗅他指尖味道。
直到幾日後,姜仁初從南門趕回統戰府,将長安送來的書信遞與秦天羽手中。
寥寥數行,卻是讓秦天羽心震,有些發愣。姜仁初疑惑的接過書信,面情變得驚恐萬分。
五月十九日
長安守軍開城投降,唐武德率軍進入長安城。
連續數天,在城中抓捕張後氏族,及朝中所有與張後有關聯的大臣。前後竟然抓捕了三千餘人,在大軍的押解下,全都帶到了渭水河岸。
昔日權傾朝野的大晉惠帝皇後,當朝太後的張南風。早已沒了當初那番目空一切的高傲,換做一個佝偻老妪,在軍士的推搡下顫顫而行。
策馬領軍在前,此時的唐武德無限風光。自此以後,大晉江山才算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侍官立于軍前,宣讀張後罪诏。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自先帝始,張氏便壞太祖遺訓,幹涉朝政,任用奸逆,弑君篡權,禍國殃民。朕承大晉歷代先祖英靈,下攜百姓之願。廢張氏太後之位,貶為庶人,同誅滅張氏九族。”
心高氣傲的唐武帝,策馬輕蹋到張後面前。
無力擡面看他,卻盡是嘲諷苦笑。心中回想自己這一生以張氏庶出被先帝欽點為太子妃。自己窮極一生都想要得到的權益。到如今,反倒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若不是我,今日你仍是長安一個小王。想不到你卻恩将仇報。”
“若非你貪念深重,何以引來今日之禍?”
“唐武德,你以為你贏了麽?你以為從今往後你就能安枕無憂做你大晉天子了麽?我的今日,便是你的明日。到時,你會死的比我痛苦百倍千倍。”
“哼,母後還是先為自己擔心擔心吧。”
一旗方落,絕望的哭嚎與喊殺聲響徹渭水兩岸的天地。
清清渭水,凄凄人世。三千屍骸,盡染渭河十裏紅波。
渭水河畔,屠戮張氏,以及數十位朝中大臣滿門,還有十餘家皇族親屬。唐武德暴君之名随着這東流的渭水,傳遍天下。
數千屍骸漂浮渭水河面,致使泾渭合流處堵塞。下游百姓更是不敢再飲渭水,甚至數年後,都能從水中打撈出數不清的斷骨。
端門之變與長安一役,歷經穆惠二帝傳承下來的朝堂大臣班子。到此時所留下的竟然不足三分之一。自此,大晉再無寧日。
秦天羽找到蕭璟華時,蕭璟華正獨自一人發呆。
本來猶豫是否要将這份情報告知他,但是秦天羽明白,以蕭璟華的能力,早晚都會知道。
“璟華。”
輕喚與他,卻是未得他應。看他滿面憔悴,心中萬念感傷。原來他早已知道了。
秦天羽這才明白,蕭璟華一直想回長安的原由。他想回去阻止這場屠殺,是自己萬般阻攔他的。
“三千無辜亡魂,皆因我而死。”
“不。這不怪你,這一切都是唐武德做的。”
極力的安慰他,不知什麽時候,将他攬入懷中,靜聞他啜泣之聲。
這是秦天羽第一次見蕭璟華流淚,是為那三千亡魂,亦是為大晉江山。
輕撫他背,輕聲安慰。
璟華,這一切要怪都怪我。若不是天羽犯下死罪,先帝便不會設計殺我。若是你我安然處于長安,太子便不會被殺。若是我聽你之言,出兵幽州,趙王便不會引軍南下,便不會有今日的渭水屠戮。
自這天起,蕭璟華便每日都會抽空抄錄般若經。一遍又一遍,從未停過。
每每問他,他說為亡魂超度,他說為天羽及紫虎将士減輕罪孽。
數年後,每每征戰歸來的景泰帝,都會挑燈抄錄般若經。
時常都會有人問他,國事已然繁重,為何還要夜以繼日的抄錄這般若經。
景泰帝都是黯然回應:從前,都是他為我,為紫虎将士抄錄這般若經。只求減輕殺孽。
如今,他不在了,這般若經便是為他,為紫虎将士。這也是我現在唯一能為他做的事了。
渭水三千骸骨沉,盡覆末日繁華景。
晉歷一百三十八年六月
涼州羌人聚衆作亂,短短數月間,盡占武威、西平數郡。
劉淵統領鮮卑大軍,自幽州廣寧郡一路南下,盡占幽州北疆六郡。
而南方的晉室皇族淮南王唐酉起兵十萬,攻入司州,旬月間,便已攻至距離長安僅百餘裏的華陰。
南梁第一元帥劉思遠統率三十萬大軍,自處州渡江,進攻江州。
烽火連煙,萬民皆苦。
唐武德發兵八萬,迎戰淮南王唐酉。而趙王則引軍北歸,回守幽州。
仿佛一夜間,大晉便是風雨飄搖。
居于陰山的秦天羽,依照蕭璟華之意按兵不動。同時派姜仁初出使柔然,與柔然修好。
一紙留書,靜然而去。
有些失落的遙望着早已不見身影的陰山城外。
蕭璟華的不辭而別,讓秦天羽一時迷惘。他終究還是放不下這大晉江山,放不下大晉百姓。
只是他卻連一句再見,都沒有讓自己說出口。
“璟華,天羽在此等你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