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七七事變
“黃金十年”一詞,最早是駐華美軍指揮官魏德邁提出來的,後被臺灣史學界廣泛使用。
1951年9月19日在美國國會演講的魏德邁就說過,“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人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經濟穩定、學校林立、教育推廣乃至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
在這十年中,中國正在悄悄的發生着變化,但是同時卻也紛争不斷,黨派之争愈演愈烈,除此之外,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占也日益加劇。
從1931年到1936年,短短五年時間,日本在華的軍隊數量暴增了數倍,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受到經濟大蕭條的影響,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加上此前破壞性巨大的關東大地震,日本經濟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
這也是日本帝國主義加快侵略步伐的重要原因。
這樣內憂外患的環境下,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戰争帶給百姓的永遠是無窮無盡的傷害,颠沛流離,居無定所,時時刻刻都感覺到腦袋上面抵着一把槍。
人心惶惶,這樣的詞都不足于來表現出當時百姓們內心的惶恐與不安。
李相默和趙文斌在北平這十幾年也見證北平城的繁榮與衰敗,這十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從政治中心到落魄,從軍閥混戰到統一,從最開始用的文錢到後來的銅幣。
從人力車到小汽車,再到有軌電車,再到後來中國第一輛國産車的問世,十年多的時間,中國經歷着變遷,北平也是如此。
從紫郡城裏皇帝的出逃到國民政府的成立,再到後來共産黨的崛起,每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都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國特有的變化。
歷史的腳步從不會就此停歇,這看似平靜的十年卻隐藏着暗流湧動,這一切的平靜都在1937年被打破。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向盧溝橋一帶中國軍隊開火,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予以還擊。
全面抗日戰争終于打響,這件事就是史上最著名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産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7月17日,蔣介石也就盧溝橋事變發表聲明,時隔幾日之後上海文藝界救亡協會成立。
盧溝橋事變的事發地實在北平城外的宛平城,宛平城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縣城,但是卻是北平城的軍事要地,日軍對其轟炸,就意味着北平也将見面臨着一場戰亂。
Advertisement
所以早在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北平的百姓已經得到了消息,大街小巷很多人都舉着寫着抗日口號的牌匾,沿街游行示威。
許多愛國人士也紛紛自發組織起了抗戰的隊伍,很多壯年也紛紛參了軍,都希望出自己的一份力,國難當前,每個人都應該奮不顧身。
趙文斌也是這麽想的,只是現在李家只剩下李相默自己,他實在放心不下。
李四在1934年大年三十的那一天死了。
起先李四只是身子虧,李相默已經盡最大的可能給他進補了,可是就算補得再多,也無濟于事,在加上朱氏的事情對李四打擊很大。
這麽多年,李四對朱氏還是有些感情的,可是她帶着李福來卷走了所有的錢,扔下一屁股的債給他和李相默,這股火一直都藏在心裏,時間一久就要了命。
李四死的那天,李相默剛從廚房包完餃子出來,還沒見最後一眼,李四就斷了最後一口氣。
生前他就不曾惦記過李相默,就是臨死了他想的也不過是自己一生多麽窩囊,怎麽沒享到福,根本沒想過李相默,也沒想過給她留下什麽。
李相默倒是哭的稀裏嘩啦的,覺得自己的親人都不在了,留下自己一個人,就像是孤魂野鬼一般,沒了歸宿。
趙文斌在一旁陪了七天七夜,才見李相默緩過神來,心裏才稍放心。
李四這麽一死,按着老祖宗的規矩,李相默要守孝三年,三年內家裏不能有任何的喜事,原本她的年紀都應該當娘了,可是之前朱氏的事要還債,後來又忙着李四的病,李四走了,還得守孝。
一年又一年的拖着,她和趙文斌就這麽一直當啷着。
直到抗戰打響,李相默已經二十九歲,還沒成親,街坊鄰居也都是流言蜚語的,李相默嘴上不在乎,可是心裏還是在意的。
趙文斌也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相默,李叔也走了好幾年了,我們的事就別拖了,前個兒聽說前方又打仗了,我怕哪天又打到了北平,我們的事又被耽擱了下來。”
趙文斌和李相默辦事情這天,北平還沒有淪陷,兩人一大早去了報社登了結婚啓事,本以為這個時期不會有人結婚,不想去了之後發現前面排了好長的隊。
據1937年6月至1937年12月《中央日報》、《大公報》、《申報》訂婚、結婚啓事數量來看,“七七事變”之後,訂婚、結婚啓事數量都有所增加。
而啓事中也多出現“非常時期”、“國難”、“抗敵”、“抗戰”、“全面抗戰期間”等與時事有關的詞語。
這些人中許多是被迫盡快訂婚活結婚,以共同應對即将到來的災難,而有些則是覺得在這個時期應該多一些喜慶的事,來積極面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一切。
“從簡”在很多結婚啓事中都可以看見的詞語,很多人都覺得非常時期,應該一切從簡,而許多“結婚之家”更是用實際行動去支援抗戰。
《申報》有一則啓事就是這樣寫的,“國難眼中,各處被敵之大炮飛機轟炸,隆隆前線,忠勇将士抗敵衛國、血戰疆場、出生入死、護國救亡。奉勸結婚之家應少做一件衣、少備一席酒、節省一切靡費,購買救國公債或制棉背衣慰勞前方将士及救濟無食無衣之難民或各處慈善事業。無論多少,多多益善,則有益于國家也。”
這則消息足于看出百姓們思想的覺醒,國難當前,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為抗日的戰争做出一份貢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