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文化差異啼笑皆非

第八章 文化差異啼笑皆非

第八章文化差異啼笑皆非(1)

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生活習性越來越趨同。一起起床,一起睡覺,一起吃飯,一起上下課,一起逛街……

正如別人所說的:我們寝室是最團結的寝室。

每每聽到這句話,總是備感自豪。

大一的我們還是乖乖兒,努力奮鬥的傻逼好青年模樣:每節課都搶着去占前排的座位,以為越靠近黑板的地方,離知識的殿堂越近。

其實坐前排位置很受罪,不但要忍受老師的唾沫橫飛,還要仰着頭看投影,脖子酸痛不說,還增加患頸椎病的幾率。

後來發現,大甲(男生化名)經常坐在我們的後排。

有一天放學後,大甲叫我留下來一會兒。我以為有什麽重要的事,就叫室友先回去了。

我背着一個雙肩背包,站在教學樓前的草坪邊等他。不一會兒,就看到大甲推着他的自行車從樓道裏出來。

我問:“什麽事?”

大甲:“請你吃頓飯。”

我微微一笑:“算了。”

不等大甲再說什麽,我便抓住書包的背帶,往前跑去。因為我看到室友就在前方幾百米遠處。

晚上接到大甲的電話,說他喝醉了。

我說:“別發酒瘋了。快回去睡吧。”

Advertisement

沒想到大甲突然嚴肅地說:“把這句話收回去!”

“什麽話?”我有點吓着了,心裏疑惑。

“發酒瘋這句。”

“這句話怎麽了?”

“在我們那裏,“發酒瘋”是損人的,是流氓!”

“不好意思啊!我不知道。”

又是文化差異。我在成都生活的,受到的第一沖擊,就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導致了思維方式的差異。

我大學的第一堂課,就是必須不斷地督促自己去适應不同的語言、思維表達方式、文化習俗。

這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學生的學校。校內充斥着個性鮮明的奇特人種,有信徒,有假信徒,更多的是無信仰者。

我們校區有五個食堂,兩個漢食堂,兩個清真食堂,還有一個藝術學院的食堂。三分天下。

藝術學院為學校争得不少臉面,它獲得的高級待遇就是:獨立食堂、獨立教學樓、獨立寝室樓。

剩下的學院就只能與其他學院共用食堂、寝室樓、教師樓。藝術學院就像是隔絕在校園紛雜之外的世外桃源,讓人羨慕嫉妒恨。

清真食堂養着一批信徒,我們這閑雜人等也經常混到裏面尋覓食物,不得不說清真食堂的飯菜還真不賴。

一開始不懂得避諱,說了一些忌諱的詞彙,受了幾次怪異的眼神。經過幾次暗傷後,終于弄明白什麽是信徒們的忌諱。他們在的場合,我們都是閉口不談,這是對其他民族起碼的尊重。

在這麽一個地區和學校,各民族彙集,甚至說混雜的地方,民族問題成了最敏感的問題,一不小心就會釀成大禍。

比如幾個××民族的男生在考研教室*了某位女生;比如昨夜幾個××民族的男生用刀捅死了某某學院的某男生;比如××民族的某男為了争奪××民族的某女,而把××民族的某男捅進了醫院,等等。

尊重是潛移默化的過程,結果就是相安無事。在這樣一個氛圍中,尊重是被迫催化而成的,就像一棵彎曲的樹苗,活生生被掰成直的。為了更好的生存,你不得不去适應新的角度。

每當聽到××民族的男生唱着高亢的歌聲,成群結隊地走在路上時,我和室友們都會心裏一緊,趕緊走到路邊,給他們讓道。

其實,××民族是我喜歡的幾個少數民族,他們身上存留了最原始的粗犷、野性、團結義氣和個性分明。在文化大同的形勢下,他們能保持這樣的原始元素,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可是,當他們從聖地跌落入凡間,還能堅守這些寶貴元素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樓下就住着某××民族的學生,幾年過來,親眼見證了他們的轉變。她們變得越來越時尚,甚至剪掉了那引以為豪的又黑又長又多的秀發。據說××民族一直堅守“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信仰,從小到大都不剪頭發。當看到她們剪頭發或染頭發時,我只能嘆口氣。

雖是樓上樓下,擡頭不見低頭見。可因為文化的極大差異,兩個學院的學生幾乎沒有交集,也不敢有交集。生命很可貴,交友需謹慎。

在一次晚會上,仲、純和我都被跳××民族舞的一位帥哥吸引住了。但也只是坐下臺下欣賞而已。談戀愛這種事壓根兒不敢想。

找一個靠譜的人,談一場靠譜的戀愛,才是明智的選擇。

可我們還沒來得及選擇,光棍節就匆匆而來了,我們寝室四人只好同步調地跨進這個神聖的節日。

班級聚餐結束後,正好十一點多。大家各自散去。

剩下的十幾個人餘興未盡,便轉移地點,進KTV,上二樓。有的霸麥、有的霸座位睡覺,有的霸廁所坑。

緩沖之後,終于進入high歌階段。各展神喉。

我靠在沙發上聽他們唱歌,偶爾喝酒,極為享受。

下半夜,大部分人都東倒西歪地睡着了。

我突然聽到一陣犀利的歌聲傳入耳中,不禁從夢中驚醒。睜開眼睛的那一剎那,我看到對面的某女猛地噴出一口飲料,嗆得不行。

衆人紛紛從夢中驚醒,哭笑不得地罵道:“*的大甲,你這《情深深雨蒙蒙》唱的真沒一句在調上,你怎麽做到的?”

“《情深深雨蒙蒙》第二”神曲後來成為084班的經典傳說。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