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五一前夕,校團委突然接到通知,說是五月底将組織優秀青年代表赴朝交流,今年Z大共有8個名額,費用由學校承擔,要求品學兼優,有民樂、書法等傳統文藝特長、有朝鮮語學習經歷者優先。

團委書記韓馳,四十一歲,因畢業留校後一直在校團委工作,年齡長,資歷老,被人親切地喚做老韓。

團委辦公室裏,張幹事将通知放到韓馳案頭,問:“老韓,這事……”

張幹事來了不到兩年,沒經歷過這樣的交流訪問活動,想着既能代表優秀青年出訪,不用自己花錢,回來後還能在簡歷上濃墨重彩記上一筆,這樣不可多得的好事,要通過什麽樣的推選流程,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呢。

豈知老韓是經歷過世面的,多次組織本校學生參加優秀青年代表團訪日、訪法、訪俄交流,今年訪朝,對比前幾次出訪國家,食宿條件一定有所降低,在他看來并不算什麽特別了不起的大事件。

“把指标分下去,選幾個這兩年最支持校團委和學生會工作的院系,給5個名額,然後在學生會裏挑兩個能寫會畫,能歌善舞的,再讓外語學院報一個學朝鮮語的當翻譯。通知不帶密,複印之後送到院系領導手上,告訴他們時間緊任務重,務必優中選優,三天內報最終名單。”

張幹事站在一邊,拿個小本邊聽邊記,點着頭問:“那學生會的呢,誰定?”

老韓白他一眼:“你說誰定?”

張幹事咧嘴一笑:“您定,您定。”

如此,今年交流人選的報送工作便在風平浪靜的外表下轟轟烈烈的開始了,人情世故,關系權衡,院系領導們煞費不少腦筋。就連老韓也不例外,扒拉着學生會那幾十號人,在紀然、楊清楓、姚遠之間搖擺不定。

這些進到學生會的,他事先都看過簡歷,特別是家庭關系欄,家裏都有誰,父母是做什麽工作的,他匆匆掃過一眼,已然決定了在後面幾年裏對這些學生的态度和關照程度。

比如紀然,父親是N大校長,韓馳的老家就在N市,說起來和紀然還是老鄉,家裏又正有親戚的孩子準備考N大,他前兩天還專門找紀然,托她向紀校長打聽N大自主招生的事。

楊清楓呢,父親是某部部長,北京雖是帝都,大小部長多的是,但到底是部級領導,輕易不好得罪,況且他聽說紀然和楊清楓兩人歌唱得都好,這就讓他很難取舍。

至于姚遠,純粹是因為那孩子寫了一手好字,以他以往參加出訪交流的經驗,最後總要團裏出個團員,現場揮墨,寫一副諸如“中X友誼萬古長”的漢字,給活動添彩,給代表團争光,老外就好這個。況且姚遠是男生,大高個,形象加分,路上還能幫忙拎拎東西。

想來想去,不禁後悔,當時為什麽讓張幹事給別的院系分五個指标呢,如果少分一個,這三個人不就都能去了。

左右為難間,有人敲門,老韓讓進來,一看,正是紀然。

Advertisement

老韓托她問的事,她問好了,紀長宏給了她一份N大自主招生的材料,讓老韓家裏的孩子先照這個做準備。

老韓一高興,獻寶一樣把訪朝交流的通知拿給紀然,說:“我有意推選你去,你先看看。”

紀然對着那紅頭文件一臉懵,咬文嚼字地看了半天,算是看明白了。她先是鄭重謝謝老韓的好意,然後說:“韓老師,這上面寫得有民樂、書法傳統文藝特長和朝鮮語學習經歷的優先,我既不會民樂,也不會書法,更不會說朝鮮語。”

全校上千名學生,一共只有8個名額,紀然知道這裏面水有多深,她不是不想去,而是想把機會留給寫一手好書法的姚遠。

見老韓對她的表态頗為吃驚,她趕緊說:“學生會宣傳部有個書法寫得特別棒的,叫姚遠,韓老師要不要考慮一下他?”

紀然這麽一說,老韓反倒口是心非起來:“通知寫是這麽寫,但以我往年的經驗,倒也未必一定要會書法民樂,像你,歌唱得好,聯誼的時候,也很有優勢呀。”

紀然不說話了,她知道老韓的意思,家裏孩子考N大,還需要她爸關照,這時候送個順水人情,兩全其美,她若是非不領這個情,老韓面子上挂不住,心裏肯定也打鼓,怕她爸不肯幫這個忙。

可她又不好得寸進尺,逼着老韓将這麽寶貴的名額買一送一,她的臉還沒那麽大。

只能勉強應着,從老韓那領了幾張空表從校團委辦公室出來,心裏卻很不是滋味。

誰知晚上在食堂吃飯時,她沒提這事,姚遠倒先主動說起,說因為建築系名聲在外,學校給了系裏一個名額,就為這個,系裏都快打破頭了,一會說要成績好的,一會說要形象好的,一會又說要有藝術特長的,一會說報男生,一會又說報女生,反反複複,來來回回,最後實在沒辦法,組織學生投票決定,簡直好玩極了。

“好玩?”紀然實在不能認可他的用詞,眉峰一挑:“你就沒想過争取一下嗎?”

姚遠很不以為意:“沒。”

紀然問:“為什麽?”

姚遠說:“因為知道想也沒戲。”

紀然急:“怎麽沒戲,通知我都看了,明确寫了會書法的優先。”

姚遠說:“優先?能有多優先?優先到關系戶前面?”

紀然的臉刷一下漲紅,好像自己就是姚遠口中的關系戶,在他面前羞赧到無地自容。

姚遠并無察覺,繼續說:“我經歷過好多次這種優先,一開始,總天真的以為自己有那個實力,可到後來才知道,自己不過是個關系戶,所謂優先,從來都是寫給大家看看的,不必當真。”

他說這話的時候,自尊心作祟,眼神有意避開了紀然。

紀然一時辨不出他對當關系戶的态度,有所謂,還是無所謂,沒再往下接話,交流報名的事,如此不了了之。

晚上回去,紀然在電話裏和爸爸說韓老師讓她參團赴朝,紀長宏說,北京的大學近水樓臺,資源還是比外省市的好。

紀然說:“可我不想去。”

紀長宏問:“為什麽?怕吃苦?”

紀然說:“那倒不是。其實,我的條件并不十分符合要求,我想,韓老師應該是看你的面子,比起我,倒是姚遠更合适,他書法寫得那麽好。”

紀長宏聽懂了女兒的話,勸道:“既然有這個機會,你還是要把握住,至于姚遠,爸爸的手不好伸太長,如果他确實優秀,韓老師會考慮他的。”

紀然也聽懂了爸爸的話,沒堅持。

挂了電話,陳謹問紀長宏:“姚遠怎麽了?”

紀長宏知道陳謹擔心什麽,輕描淡寫地說:“沒什麽,你還是關心關心你女兒吧,然然被選中參加青年交流團去朝鮮,就這個月底。”

陳謹一聽,立時忘了姚遠,興奮地說:“真噠?!”轉念一想,又糾結起來:“怎麽去朝鮮,吃沒得吃,玩沒得玩。”

紀長宏說:“朝鮮可不是一般人想去就能去的,大學有這一段經歷,挺好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家長都會像紀長宏這樣想。

比如楊清楓的爸爸。

老韓費盡心機,放棄了姚遠,自以為拿的出手的人情,在楊清楓她爸那裏,壓根瞧不入眼。

“去什麽朝鮮!”楊爸爸說:“體現不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去。”

部長一句話,最後一個名額一下子空出來,老韓翻看着其他院系報來的名單,5個人裏面有3個女生,外語學院的翻譯也報了個女生,再加上紀然,5個女生,男女比例失衡,正猶豫間,又聽張幹事打小報告說紀然和姚遠在談戀愛,他幹脆順水人情多送一程,大筆一揮,将姚遠的名字添到了最後。

聽到這個消息,姚遠先是不相信,以為系主任在和他開玩笑,直到看見出訪名單裏,紀然的名字赫然在列,才想起之前她曾對他說過看到了通知,勸他也争取一下的事,潛意識裏,難免會想得多些,覺得統共才8個名額,能選中他和紀然都參加,沒那麽簡單。

于是試探着給紀然發微信,拍一張剛領到的出訪表單,跟一句「剛接到通知,出訪名單裏有我」

紀然很快回複「太好了(拍手拍手拍手)」

姚遠等了一會,見紀然沒有繼續往下說的意思,只能主動問她「我看到名單裏也有你」

這次,紀然隔了好一會才回「嗯,可以一起去啦」

這樣疏離生分的官方回複,幾乎做實了姚遠的猜測,看吧,他又一次因為她的關系,被優先成了關系戶。

他好像已經,也應該已經習慣了,不是嗎。

他于是問她「你是什麽時候接到通知的」

紀然回「也就這兩天」

她的小心翼翼使他徹底失去了刨根問底的興趣,好像他問什麽,她都因為一些不可告人的事而多想,生怕他是玻璃娃娃,一摔就碎,又怕他是爆竹,一點就着。

姚遠幹脆不說話了。

紀然見姚遠半天沒回,心中确是一陣忐忑。

她以為,姚遠能被選上,完全是因為自己曾和老韓舉薦,老韓看她爸的面子,不僅照顧了她,捎帶又照顧了姚遠,或者,她爸嘴上說不管,私底下還是和老韓打了招呼,不為她,也為姚伯伯的關系。

這下,姚遠當真被優先成了關系戶。

她怕,要是被他知道了,他不高興怎麽辦?

和一個敏感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敏感起來。

神經大條如她,也會因為過分喜歡一個人而東想西想,患得患失。

他們就在這樣不可言說的隔閡中,向學校遞交了各種制式的表單,統一辦理了護照,又被老韓拉進一個名叫“2013青年朝鮮交流團”的微信群裏,通知周五下午三點參加出訪前的集中培訓。

培訓地點定在校團委的小會議室,紀然下了課直接過去,會議室裏已經到了幾個同學,她不認識。

等待的時間裏,她和坐在旁邊的一個女生簡單寒暄了兩句,得知那個女生名叫魏昕,是外語學院學朝鮮語的,今年大二。

“啊,那你可以當我們的翻譯啦!”

“樂意效勞。”魏昕圓圓的臉盤,微微一笑,露出兩顆小虎牙,可愛的女孩子。

“你是紀然吧,”魏昕說:“歌手大賽的冠軍,我認得你。”

紀然咧嘴笑了笑,這時,老韓手裏拿着一摞材料進來,後面還跟着兩個人,手裏也捧着材料,紀然先看見姚遠,心裏咯噔一下,沒想到他會和老韓一起,怕老韓會不會和他說些什麽不該說的,可當她看見另一個人時,心裏咯楞楞像有個石頭順着山脊往下滾,也顧不上琢磨老韓和姚遠說什麽了,眼裏只有那個女生——

軍訓時和姚遠切西瓜的那個,穿着和姚遠款式近乎相同的藏藍色衛衣,一邊走,一邊還和姚遠說着什麽,進來後,緊跟着姚遠在老韓身邊坐下了。

老韓朝會議室裏掃了一圈,人都到齊,他讓姚遠給大家發材料。

那個女生微微起身,小聲對姚遠說:“我幫你吧。”

姚遠很自然地将手裏的材料分了一半到她手裏,說了聲:“謝謝。”

這一切,一點不差,全部落進紀然的眼。

因而當所有人拿到材料,對發材料的那個人說“謝謝”時,紀然并沒開口。

她謝不出來,對她和他都是。

材料發完,老韓讓大家先自我介紹一下,除了她和姚遠來自學生會,其他團員都是經過各院系層層選□□,談吐自信,落落大方,形象氣質俱佳。分別是:外語學院的魏昕;

計算機學院的肖冠吉;

新聞學院的趙蕊蕊;

信息工程學院的孫修銘;

經濟管理學院的馬宣寧;

還有她,建築學院的,關琪月。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