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降與不降

作者有話要說:

李若水驚魂未定地回到了宮中,趙桓的懦弱無能他當然清楚,只是沒想到趙構竟然有謀反的野心。只怕陳東真的成了事,皇上那裏鬥得過。只怕真的要有變……真不知所措時,李若誰想到了前些日子看到的保奏康王去議和的折子。看來如今,也只有先向皇上進言,派康王議和,将康王支離東京了。

入夜,趙桓一言不發地走了進來,冷冷的看着李若水,揚起了手,一巴掌将要打下去時,又軟了。只是擡起了他的下巴,狠狠地吻了上去。直用力到嘗到腥味,然後道:“朕已經把康王派到宗望那裏去求和了。”

李若水愣愣地看着不對勁的趙桓,心想皇上難道已經發現了康王的反意?

第二天,李若水彩知道,李綱在河南大敗,引咎辭職,被貶到南方去了。

太原城在被困八個月後終于失陷,守将王禀跳入汾水自盡。

西路粘罕一夜之間渡過了黃河。守軍十二萬步兵和一萬騎兵四散逃竄潰不成軍。

東路宗望攻下太原之後,又直取大名(河北大名)渡河南下,西路金兵不斷向東京逼近。議和已經刻不容緩了。

康王趙構連夜啓程,趕往大名宗望處議和。秦桧只是暗暗交給幾個心腹左右一封密信,讓他們行至磁州(河北磁縣)時将密信交給州官宗澤。

議和的隊伍很快行至磁州。磁州州官莫那本是一位堅決抗金的将領,投降派大臣也曾推派他當議和使,到金敬意和,宗澤逢人便說:“我這次出使,不打算活着回來。如果金人肯退兵就好;要不然,我就跟他們争到底。寧肯丢腦袋,也不讓國家蒙受恥辱。”這哪裏是求和的口氣,之将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得罪了個遍。還是秦桧讓康王在皇帝面前美言,才把他遷到磁州作了州官。

他接到了秦桧的密信後,徹夜無眠。

翌日,宗澤救見康王,道:“金朝招王爺去議和,那是想騙王爺做人質,其實他們已經揮軍直逼東京了,怎麽會願意講和呢?”

趙構心裏多少也隐約知道,又是少年氣盛,本來就對議和不屑,這時更是搖擺不定。

宗澤又進言道:“王爺年輕有為,是大宋棟梁之材,不妨先暫時退駐相州(河南安陽),那麽,萬一局勢有什麽變化,王爺也好四處接濟……”

趙構覺得宗澤說的有理,此時又兼衙門外聚了許多磁州百姓,都是力勸康王不要去議和的。于是趙構也就在相州駐了下來。

議和無着,宗望宗翰兩路大軍終于兵臨東京城下了。京城只有三萬禁軍,這時也是七零八落,逃亡大半。

Advertisement

有朝中大臣進言,說有一個叫郭京的得道高人,會一種法術,只要召集七千七百七十九個“神兵”,就可以活捉金将,打退金兵。

趙桓聽了,幾乎要當場笑出來,不料卻有好幾個大臣奏請說這是一個好辦法,還有的大講了一套道經,說明這是如何如何有效。

趙桓忍不住大笑,笑得那幾個大臣面面相觑,不敢吱聲。

靖康帝大笑,笑聲竟愈發悲怆。趙桓心知大勢已去,這些往年在父皇對道教的迷信中挑出來的一個個廢物大臣,不僅不能為朝廷肱股,更在國家岌岌可危時擡出些所謂“神兵天将”。這樣的國家,卻是走到了窮途末路了。笑聲漸弱,趙桓拭去了眼角笑出的淚花,道:“難為這個郭京一片忠心,就讓他去吧。”

在上朝的大臣退盡後,趙桓一步步從禦座上走了下來,走到大殿中間,轉身,對着空空的龍床跪了下去。

“太祖皇帝,趙桓不孝,大宋江山,自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皇父太上皇至朕,九世一百六十七年基業,終是……難以為繼了。”語罷,潸然淚下。

“皇上?”從內殿轉出的李若水看到了這一幕,大驚失色,跑上前去就要把趙桓扶起來。

趙桓順勢拉下了李若水,撲在他的懷裏,索性放聲大哭:“清卿,朕是個失敗的皇帝,朕是個沒用的男人!朕成了亡國之君,朕要背這萬世罵名了……”

李若水一時間也無語凝咽。他本是要力勸皇上拼死保節,于金軍頑抗到東京城最後一兵一卒寧死不降的,但是如今這個大哭的皇帝,好像一個鬧別扭的孩子,讓他實在不忍心說出“死”這個殘酷的字。皇上畢竟只有27歲啊。剛剛即位不滿兩年,大宋傾覆,并不是他的錯,如何能讓他付出年輕的生命為代價呢……

半晌,趙桓終于哭累了,站起來,也将李若水扶了起來,滿目蕭索,黯聲道:“清卿,準備出城……投降。”

郭京集結的七千七百七十九個雜兵,居然也支持了片刻,總算為北宋的末代皇帝體體面面地出城投降争取了一點時間。

靖康帝親自手捧求降書,出城去金營求和。宗翰勒令靖康帝把河東、河北土地全部割讓給金朝,并且向金朝獻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絹帛一千萬匹。靖康帝一一答應,金将才放他回城。

數日之後,傾盡國庫皇宮,金銀絹帛依然難以湊齊。金軍嫌太慢,将靖康帝押回,扣在了金營。

朝廷急派二十四名官吏幫金兵在皇親國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裏徹底查抄。前後抄了二十多天,金兵到底搶走了多少值錢的東西誰也算不清了。宗翰依舊借口數目不夠,在靖康二年(1127)4月,押着趙佶、趙桓兩個皇帝及皇族官員二、三千人北上回朝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