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17)
嗯?什麽?”
朱棣敲了敲額頭,嚴肅認真的道:“熾兒,父皇認真的考慮了你之前說的朕有重文輕武之嫌的這件事,不可否認父皇在這方面可能确實有所偏頗,治國之道當以文治武功,眼下秋闱在即,父皇想在這之前,做一件足矣讓天下文人都感受到父皇興文決心的事。”
朱高熾瞪大了潤透的園眼,不由問道:“什麽事?”
看着朱高熾閃閃發光的眼睛,朱棣湊上前親了親後抿唇笑道:“熾兒,你這個樣子讓父皇想幹壞事。”
朱高熾不悅的抓住朱棣的胳膊捏了一把,說話說一半掉什麽胃口?
“父皇你快說,別賣關子!”
“父皇想要修一部書,修一部涵蓋古今,包容萬象,蘊含一切知識財富的百科全書!”
朱高熾看着朱棣徹底傻了,口中不自覺得喃喃的說了一句:“永樂大典!”
明顯處于亢奮階段的朱棣沒注意到朱高熾已經傻掉的情況,聽到朱高熾不經意說出的‘永樂大典’這四個字,自己反複念了幾遍,越念眼睛越亮,最後朱棣幹脆拍板道:“好,這部書修成以後就叫永樂大典!”
朱高熾被朱棣這一嗓子吓了一跳,有些茫然的看像朱棣,什麽啊?書還沒修呢,名字就起好啦?
=============================
作者有話要說:話說我能不能問一下,你們是希望快點完結,還是想多看點兩塊豆腐登基後的事,我很糾結查資料查的頭昏腦脹。
95章
第二日早朝時,朱棣将組建內閣與修書的事提了出來,解缙七人一夜之間從翰林院清苦小官一躍而起,變成了最接近國家權力中心的內閣學士,永樂朝中的新貴就此誕生。
其他人雖然對這七個人的好運頗為豔羨,卻也并不嫉妒,內閣剛成立的初期,內閣大臣的工作其實只相當于皇帝的‘秘書’這一類的職位,他們的權利并不大。
另一方面他們雖然終日伴在帝王的身邊,幹的好了也許能成為一代寵臣,幹的不好腦袋掉的也比誰都快,風險與利益是共存的。
有眼色的人都看得明白,在朱棣的手下幹活,風險要遠遠大于利益,所以就目前來看,這并不算是一個讓人眼紅的職位。
內閣一事很快就掀了過去,除了幾個當事人仍舊沉浸在驚喜之中外,其他人都在等朱棣說另外一件大事。
對修書一事最感興趣的莫過于翰林院的掌院學士王景,聽說朱棣要修書,這個已經年逾七十的掌院激動了,但他又怕朱棣只是小大小鬧,修個類似自傳這樣的書,于是他小心的詢問了一下朱棣:“不知陛下想修的是哪一類的書?”
朱棣坐在龍椅上,眼神熠熠生輝,臉上帶着自信的和煦的笑容,語氣驕傲的道:“朕要修一部曠古迄今的盛世大典,集齊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蔔、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古今數千年來文人墨客們的文化精髓。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朕要讓它成為歷代文明史上一座他人永遠無法企及的裏程碑。”
朱棣越說越興奮,他不由自主的從龍椅上站起,眼神俾睨傲視天下。
朱棣的動容感染了整個大殿內的文武百官們,他們第一次不約而同的拜伏下去,發自內心的山呼:“吾皇英明,萬歲,萬歲,萬萬歲!”
清晨陽光照進大殿,耀眼的金光折射在朱棣的身上,讓朱棣整個人的輪廓都好似鑲上了一層金邊,英挺深邃的面孔俊美的好似天邊的驕陽,這時的朱棣渾身上下都散發出一股讓人折服的凜然霸氣。
待衆人平複下激動的心情後,朱棣接着道:“本來這大典的總篆修的人選理應由翰林院掌院來擔任,不過卿已年近古稀,修書一事太過耗費心血精力,所以朕決定啓用年輕一輩,文淵閣新進學士解缙來擔任總篆修之職,王卿則攜五名翰林學士擔任總裁決,二十名翰林院官員做你們的副手,一定要把好修書的每一關,修書的重任就全靠諸位愛卿了。”
王景聽罷顫顫巍巍的走出跪倒在地,臉上和聲音裏的激動極其明顯:“老臣謝陛□恤,臣定不負陛下的聖望。”
王景謝過恩後,解缙也跟着謝了恩。一天之內名利都砸到了解缙頭上,衆人現在看解缙的眼神已經起了變化,沒別的這妥妥的是要朝着寵臣的方向進發了啊!
為了彰顯自己的決心,朱棣又立刻對後續做出了安排:“即刻下诏,召集天下所有學識淵博的有學之士進京共同編撰,不限年齡,不論貧富,只要學問好皆可來應征。另外,如果學問一般但是能夠寫得一手好字或者畫得一手好畫的人,也可進京應征,一切食宿工錢皆由朝廷支付。另外禮部派人全國張榜搜集購買所缺書籍,不怕花費務必要做到盡善盡美。”
下朝後,朱高熾和朱棣一起回了禦書房,新任內閣七子今天開始就走馬上任了,父子倆忙裏偷閑的一塊擠在龍椅上發了好一會呆。
朱高熾靠躺在朱棣的懷裏,想到早朝上的事,不無擔心的對朱棣說:“父皇,修書這麽大的事,解缙一個人撐得起來嗎?他原來在翰林院內的職位不高,如今突然一躍不僅成了天子近臣,又擔了修書這麽大的重任,他原來的那些同僚若是心中生了嫌隙,即便不給他使絆子,在小事上都拖上那麽一拖,最後損失耗費的還是朝廷。”
朱棣的下巴支在朱高熾的頭上,聞言蹙了下眉道:“誰敢?修書這麽大的事,如有敢鬧事者,朕定嚴懲不貸。”
朱高熾砸吧了一下嘴道:“話不是這麽說,這種事沒有最好,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朱棣擡手掐了掐朱高熾的臉罵道:“你小子是不是有主意了?想到還不快說,等着領賞吶?”
“派道衍師傅一同與解缙修書吧!道衍師傅是父皇的心腹謀士這誰都清楚,有這層背景在誰敢放肆就要掂量掂量夠不夠分量,再有就是道衍師傅精通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佛經儒教皆有所涉。如高啓與宋濂這樣的文學大家都對道衍師傅的文采贊譽有加,所以兒臣認為道衍師傅是最佳人選。”
朱高熾說的句句在理,不過朱棣的神色卻有些尴尬:“那個熾兒啊,你的這個想法好是好,父皇也的确覺得道衍去最合适。不過父皇最近把他得罪了,那老家夥的脾氣頗古怪,父皇去說的話,他肯定會推脫不肯來。”
朱高熾聽後在朱棣懷裏轉了個身和朱棣面對面,臉上帶着揶揄的笑:“嘿嘿,聽說父皇前段時間給道衍師傅送了兩個侍女過去,被道衍師傅給退回來啦?父皇你是怎麽想的?往和尚廟裏送姑娘,以師傅的脾氣不跟你急才怪呢!”
朱棣輕咳了一下掩飾自己的尴尬:“我讓他還俗他不還,給他賜府他不住,讓他來當官他也不當,朕真是操碎了心,他還不領情。”
朱高熾斜眼:“所以父皇就這麽捉弄師傅他老人家?”
“哈哈,一時沒忍住!所以熾兒這事就拜托你了,道衍那老家夥一向疼你,你去找他讓他來當官,他要實在想當和尚朕準許他可以不蓄發,白天來上朝晚上回廟裏繼續當他的和尚。”
朱高熾轉了轉眼珠道:“那好吧,不過父皇你可得先給兒臣準備點好茶,道衍師傅好茶,空着手去兒臣還真怕會被攆出來。”
第二天上午,朱高熾就帶人去了道衍挂單的雞鳴寺,當朝太子到訪,雞鳴寺的主持方丈親自出來将朱高熾引到了道衍的禪房。
等到了道衍的禪房後,朱高熾雙手合十微施一禮道:“有勞方丈大師。”
等人都走了以後,朱高熾單手敲了敲道衍的房門,給道衍擺足了面子,他就不信太子殿下駕到這麽大的動靜,連方丈都驚動了道衍會不知道,這老和尚八成還在生氣呢!
“師傅,徒弟來看你了!”
禪房內寂靜無聲,朱高熾繼續道:“師傅,我給你帶了好茶,下面剛進貢上來的,就半斤還不到,都被我搶過來了,我父皇急的眼睛都紅了,徒弟我愣是一撮都沒給他留。”
話音剛落,朱高熾耳尖的聽到屋裏有了一絲響動,他繼續再接再厲道:“師傅你老人家不再嗎?那我下次再來好了,這茶葉我估計留不到下次了,唉!好可惜啊!”
朱高熾轉身真就開始往外走,還沒走出去一米房門就開了,道衍面無表情的哼了一聲轉身又進去了,不過這次他倒是沒關門,朱高熾跟在後面笑的不行。
進去以後朱高熾拽過一個蒲團湊到道衍的旁邊坐下,手挽着道衍的胳膊笑的賤兮兮的讨好的道:“師傅近來如何?您跟這修心養性的果然又年輕了好幾歲。”
道衍抽出手臂,教訓道:“坐好,坐好!都做了太子了怎麽還是這般心性,叫人看見了成何體統?坐到那邊去,快點!”無奈,朱高熾只好聽話的坐到另一邊規規矩矩的做好。
“太子今日到訪有何要事?”
朱高熾正了正坐姿道:“那我就實話實說了,師傅您也知道父皇新近登基,行事萬分艱難,建文舊臣對父皇的得位手段頗多微詞,眼下秋闱在即,父皇為了讓天下讀書人了解他努力興文的願望,決定修一本涵蓋古今的大典,父皇想讓您一同參與這部書的修訂。師傅這是一件造福千秋的功德事,您千萬莫要推辭!”
朱高熾頓了頓接着道:“父皇說師傅可以不蓄發,夜間繼續住在寺裏,您看怎麽樣?”朱高熾說完眼巴巴的看着道衍。
道衍的眼裏閃過一抹笑意,他伸出手道:“你的茶呢?拿過來我看看。”朱高熾趕緊雙手奉上,道衍接過打開蓋子聞了聞點了一下頭,起身把茶筒收好對朱高熾道:“好了,殿下我們走吧!”
朱高熾呆了一下:“啊?”
“啊什麽啊?快走,答應了你和尚我不得進宮去謝恩嘛!”道衍恨鐵不成鋼的搖搖頭,先出去了。
朱棣對于道衍同意入朝為官而感到高興,可以說沒有道衍朱棣的謀反之路就可能成功,況且道衍博學多才跟随朱棣多年,朱棣對他十分的信賴,道衍進宮後,朱棣痛快的下旨,恢複道衍俗家之性賜名姚廣孝,任命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翌日起與解缙一起擔當大典的總篆修。
道衍領旨出宮後,朱棣撞了一下站在他旁邊的朱高熾道:“看見沒?這老家夥越老脾氣越古怪,朕的面子都沒你的大!”
朱高熾掐了一把朱棣的腰,撇嘴道:“父皇你就偷着樂吧!上哪再去找道衍師傅這樣又有本事又懂進退的不世之才啊!居然讓父皇你碰上了,啧!”
“朕怎麽了?朕看你倒是欠收拾了!”
===================
作者有話要說:無比糾結!!
96章
對于修書一事朱棣為此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與關注,由于诏書上的言辭懇切和朝廷的求賢如渴,不管大家是出于什麽原因而來,總之沒過多久從全國各地趕到京城應征的人就在城門外排起了長隊,南京城外設了專門的考核人員,每天沒日沒夜的挑選精簡應征的人,最後選出了兩千多個文采、筆墨、繪畫各有特長的人。
在人手選定後,大典的編撰工作正式開始運行。朱棣确實沒有看錯人,解缙充分的發揮了他的才學,他合理的安排了修書的各項工作,率領着兩千多名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優秀文人,勤勤懇懇日夜不休的工作着。
朱高熾多少年後回想當時的盛景,心中都會不可抑制心潮澎湃,永樂大典收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這裏的每一個字都是文人們親手一個一個寫上去的,每一幅精致的插畫都是他們親手描繪的。
大典著成後不會留下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精神卻在中華五千年文名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痕跡。
也許是朱棣上位以來廣施仁政沒有興起大的殺戮原因,又也許是朱棣興文的态度打動了觀望已久渴望為國效力的文人們,來參加八月秋闱科考的人數大大超乎了朱棣和朱高熾之前的預計。
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沒過幾天北平方面上奏,朱棣的老鄰居喜好到邊界打秋風的蒙古騎兵,攻進遼東大肆搶掠了一番。
早朝上朱棣氣急敗壞的将鎮守北平的守将沈東下旨革辦,然後大為光火的道:“北平的防禦什麽時候變得如此脆弱不堪,任由蒙古軍隊來去自由,你們都是幹什麽吃的?”
底下朝臣們面面相觑,都頗為無辜的看着朱棣,把朱棣看的怒氣更漲,這時站在朱棣旁邊的朱高熾見狀,小聲的說:“父皇,別鬧!這事跟別人沒關系,是我們自己疏忽了。”
朱棣轉頭瞪向朱高熾,心中罵道:“放屁,跟老子有什麽關系?老子在北平的時候,那幫蒙古人什麽時候敢這麽放肆了?”
朱高熾挑眉以眼神示意,你也知道那是你在北平的時候啊?
朱棣領悟後頓時語塞了,北方的防禦以前靠的就是朱棣和寧王朱權兩個人鎮守,靖難之後朱棣來南京做了皇帝,朱權則被朱棣打發到了濟南,北方邊界現在就沒有主事兒的人了。
以前的北元蒙古殘部被朱棣打怕了,基本不怎麽敢來打秋風,但是現在不僅大明換了首領,蒙古人也換了新首領,洪武二十九年朱棣帶人在徹徹兒山打敗了北元殘部後,黃金家族的繼承者仿佛中了魔咒一樣,幾任繼承者相繼而死。
蒙古黃金家族的最後一任繼承者坤帖木兒死在朱棣登基那年(1402年),他的部下鬼力赤篡奪了汗位,他廢棄元的國號,恢複了鞑靼的稱號。
這位蒙古的新首領像一個惱人的蒼蠅一樣,開始頻繁騷擾北方的邊界。
在沒有想到徹底解決的好辦法之前,朱棣只能暫時派重兵防守。但是這也讓咽不下這口氣的朱棣,第一次興起了遷都的想法。
朱棣是一個行動派的人,腦海中有了這個想法後,朱棣習慣性的第一個就與朱高熾說了。
“熾兒,我們把京都遷到北平去吧!朕就不信由朕親自鎮守,蒙古人還敢如此嚣張!南京雖好卻不利于防護邊界,現下北方虜患不絕,建都北平更加便于就近制禦,再說我們在北平生活了那麽多年,熾兒你不想回北平嗎?”
朱高熾遞了杯茶給朱棣,然後道:“天子守國門,父皇的氣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遷都是件大事,這事急不得!先不說朝臣們會不會同意,就說北平附近并不是産糧區,從南方調糧往北平調糧最快也要一月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遷都必然會有大量人口流入,就是到時候想要出兵去讨伐一下蒙古人,也需要糧草做後盾。”
朱棣不滿的道:“照你這麽說,這都朕是遷不成啦?”
朱高熾笑笑:“辦法不是沒有,但我們得一步一步來,首先這事父皇你千萬別拿到朝上與大臣們說。北平現在地廣人稀,想要建都這點人是肯定不夠的,父皇可以先從全國各地遷人到北平墾荒,過個幾年安穩下來父皇再讓人以在北平修建行宮為名,蓋新的宮殿。陸路運糧不行,我們就疏浚運河,打通南北的運輸線,到時候宮殿蓋好了,糧草問題也解決了,我們再下遷都的旨意。”
朱棣聽後臉色稍霁,點點頭道:“恩,是要好好謀劃一下。”
朱高熾頭靠在朱棣的肩膀上,父子兩個一時都有些出神,過了片刻朱高熾突然說:“父皇,煦兒和燧兒也不小了,該給他們選妃了,我這邊先拖兩年,将來就立煦兒做皇太弟吧!”
朱棣還在想着遷都的事,突然聽朱高熾的話題蹦到選妃立皇太弟上,一時還有些沒反應過來。
“怎麽突然說起這個?”
朱高熾轉了個身抱住朱棣的腰,将臉埋進朱棣的衣服裏,悶悶的道:“總要辦的不是嗎?”
朱高熾想,老朱家的皇帝每一任都個性非常,從放牛娃朱重八同志開始,有古往今來唯一藩王篡位成功的,有同一個皇帝前後霸占兩個年號的,有喜歡搞忘年戀差點斷子絕孫的,有堅持一夫一妻制的,有酷愛煉丹老想得道飛仙的,有30年不上一回朝的,有就當了不到一個月皇帝就駕崩的,還有喜歡當木匠的,每一個基本上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朱高熾同學森森的決定堅決跟上主流風向,要做就做一個有個性的皇帝,不娶老婆算一條嗎?媽蛋小爺會不會被傳是首例性無能皇帝?朱高熾森森的有種蛋疼的趕腳。
朱棣摸着朱高熾的腦袋,小心翼翼的問:“熾兒,要不父皇指一個女人給你做太子妃?”
朱高熾要了搖頭道:“不用了,跟着我也是守活寡,除了父皇我不可能再要其他人。”
朱棣的心裏毫無愧色的松了一口氣,他就是這麽自私的人,自私的不想和任何人分享朱高熾,哪怕那只是他名義上的妻子也不行。
“等将來煦兒或者燧兒生了孩子,就過繼一個到你名下。”
“嗯,再說吧!”朱高熾心裏其實是渴望有一個粉嫩的小包子喊自己爹或者粑粑的,不過在朱棣和孩子之間朱高熾還是選擇了朱棣。
朱高熾的心情突然一陣低落,雖然他和朱棣還能在相守二十載,但終究有一天朱棣會死去,而自己也會回到現代,朱高熾不知道二十年以後身邊突然沒有了朱棣的陪伴自己要怎麽活,相隔三百年朱高熾連朱棣的墓地都進不去。
自己只是一抹來自未來的幽魂,侵占了朱棣兒子的身體,朱棣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性命。朱高熾将臉深深的埋在朱棣的懷裏,鼻間吸取着朱棣身上的氣味。
父皇,我要怎麽跟你說,我其實不是你的兒子?
父皇,我其實是一個來自三百年後的靈魂,我叫明璟,家在北平!
父皇,我想讓你下輩子來找我,可我說不出口,說了你會恨我吧?
父皇,我愛你!但是對不起!
看着将臉埋在自己懷裏一動不動的朱高熾,朱棣輕聲的問:“熾兒,怎麽了?不會睡着了吧?”
朱高熾擡起頭,沒頭沒腦的說了一聲:“父皇,對不起!”
“嗯?對不起朕什麽?你幹了什麽虧心事?”
朱高熾将朱棣的脖子壓下,嘴唇熱烈的吻住朱棣的唇瓣,拼命的攝取着朱棣口中的津液,這個吻有些淡淡的憂愁和悲傷。
朱棣驚詫于朱高熾這個熱情的親吻,不過朱棣還是積極的回應了朱高熾的索取,不過吻着吻着單純的唇齒交融就貶了調,朱棣不可抑制的動了情,由于之前一直忙于國事,半年多時間兩人都沒有真正的做過,情|欲來的迅速又猛烈。
一直貼在朱棣身上的朱高熾第一時間就感覺到了,他稍微支起上身保持着和朱棣繼續接吻的動作,手順着朱棣衣服的下擺伸了進去,朱棣火熱的地方被朱高熾掌握着輕輕的撸動,朱棣呼吸驟然重了幾分,眼裏濃黑的看不見底。
過了一會朱高熾俯下|身去,将朱棣解放出來的火熱一口含住,朱棣被朱高熾大膽的舉動驚了一下,這可是在禦書房裏白日宣那個淫。
“熾兒……嗯……別弄了……”這畫面太刺激了,朱高熾紅潤的嘴唇上下吞吐着自己的那個地方,朱棣即便是個聖人也忍不住,況且這樣的姿勢兩人很少做,這一下可是真把朱棣刺激壞了,沒過多久就交代了出來。
頂點過後朱棣有些慵懶的向後靠去,朱高熾找了錦帕給兩人做了清理,然後有些調笑的道:“父皇,你今天可真快!”
朱棣瞬間睜開眼睛,眼裏帶着懾人的光芒,朱棣輕笑了一下:“熾兒,你是在挑釁嗎?”
97章
自從朱高熾與朱棣商量過要給朱高煦和朱高燧立妃後,朱棣經過篩選先後為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賜了婚。果然賜婚過後沒多久便有大臣上奏請朱棣早日為太子立妃,結果被朱棣以太子妃的人選不能馬虎,此事得從長計議慢慢挑給推搪了過去。
九月安南國國王的弟弟陳天平被老撾的使臣護送到訪京城,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痛訴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逼宮,殺害了原來的國王及擁護國王的大臣,自後他改名為胡一元,并傳位給他的兒子,并設計欺騙大明皇帝,騙取封號。現在安南國陳氏就只剩下他一人,陳天平奏請朱棣派兵征讨,蕩除胡氏父子,複立陳氏。
對這一幕朱棣和朱高熾在幾個月以前就有了預見,朱棣登基之初的時候朝鮮、暹羅、琉球還有安南的使者先後來朝進貢,并請朱棣重新賜予封號,對于這些屬國的示好,朱棣當然不會拒絕。
不過當看到暹羅朝賀的文書上,國王姓名一欄上填寫的是胡一元的時候,朱棣當即就疑惑了,暹羅的國王不是姓陳嗎?什麽時候改姓胡了?
為了給朱棣解惑,賀文上對這一點進行了解釋,那上面稱陳氏一族無後,自己是原國王的血緣最近的外甥,國王死後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己便被擁立了,借此機會想請大明的皇帝正式下旨冊封。
“熾兒,朕老覺得他們這裏還有貓膩,你說要不要先派人去他們那看看。”
朱高熾點點頭道:“去看看也好。”
朱棣沉吟了一下:“那就叫禮部派人先去探訪一下。”
朱高熾轉了轉眼睛道:“不,父皇。兒臣覺得安南國的情況并不簡單,還是派一個信得過的人去為好。”
朱高熾想到鄭和下西洋就在這一兩年內,不如趁這個時候讓他先下海存點經驗。
“嗯,派大臣去太顯眼。兒臣曾經聽來福說三寶一家都是伊斯蘭教的信徒,他的父親祖父都曾跋涉千裏,朝觐麥加,三寶從小耳濡目染,對航海造船都有所涉獵。父皇不如派三寶和魏漢等人喬裝成走商的,悄悄的到安南去打聽。”
朱棣突然将頭湊近朱高熾,用手掐了掐朱高熾的臉道:“你知道的還挺多!說,是不是又在打什麽蔫兒主意?”
朱高熾被朱棣突然放大的臉吓了一跳,他笑嘻嘻的咬了朱棣鼻尖一下然後迅速撤退,父子倆鬧了好一會才消停下來。
第二天朱棣秘密下旨,給此行的三寶等人準備了一條商船,然後命他們喬裝去安南打探情況。
兩個月後,三寶等人平安返航,不出朱棣所料,安南确實有一個大秘密瞞着大明,并且這個秘密從建文朝就開始了。
三寶等人的商船抵達安南後,就被安南方面察覺了,在安南國代表還沒找到他們之前,三寶等人在當地曾經暗查過,不過安南國的百姓們都對這件事情諱莫如深不肯多說。
正在三寶等人一籌莫展的時候,現任安南王派人找到了他們,安南國王熱情的招待了他們。剛開始三寶還裝一裝,跟安南國往說自己只是普通的明朝商人,到這來真是搞外貿來了。
安南國王像沒聽懂一樣的跟三寶說,快別裝了你是來幹什麽的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樣吧!你開個價真金白銀的咱從來都不含糊,你回去就跟你們的皇帝陛下說,安南國內一切正常,你看夠誠意不?
于是三寶将計就計的揣着安南國王給的金銀珠寶回國了,當然回國以後這些珠寶他立馬就上繳了。
這一趟三寶除了了解到安南國王換人的真相,還意外的發現國王陳氏還有血脈至親活着,他在胡氏逼宮造反後就被幾個心腹大臣就走了,不過至今下落不明。
對于三寶帶回來的消息朱棣和朱高熾都很淡定,但是下一步應該怎麽做這是一個問題。
其實朱棣和朱高熾都覺得安南誰當老大,跟他們都沒啥關系,不過既然陳氏還沒死絕,胡氏想要坐穩王位就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朱棣決定按兵不動,先下旨如胡氏的願正式冊封了他,然後就坐等魚兒上鈎。朱棣雖然對胡氏篡位沒什麽感覺,因為他自己也是篡位得的江山,但是他敢算計到自己頭上,朱棣就得給他點顏色看看。
朱高熾看看朱棣一臉算計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打什麽主意。
“父皇,如果陳氏來求您出兵,父皇有什麽打算?”
朱棣眼裏有精光閃過,他笑了笑因為意味深長的道:“安南是個好地方啊!”
“父皇的意思是……?”朱高熾挑了一下眉。
朱棣丢了一個你懂的眼神,笑的特別無恥。
朱高熾摸着下巴陷入了思考,歷史上朱棣了三十萬人號稱八十萬大軍攻打安南,只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就控制了安南,并且把安南劃為明朝郡縣,設交趾布政三司。
但是好景不長,朱棣吞并安南另支持陳氏的擁護者大失所望,由于此時明軍主力軍已經撤出安南,陳氏舊臣簡定率先發難,局面很快就一發不可收拾,明軍只好再次出征,就這樣安南皇室打輸了我就稱臣,你走了我就在反抗,拉鋸戰打了29年之久,到最後明朝也沒占找便宜,反倒連連征戰即損兵折将又浪費財政。
半晌後朱高熾擡起頭鄭重的問朱棣:“父皇,安南你真的下定決心想要拿下了嗎?”
朱棣被朱高熾如此正經的問話弄的一愣,然後也嚴肅的收起臉上的笑容鄭重的點了點頭道:“作為一個帝王,如果可以哪個不想開疆拓土,你父皇我也不例外。”
“那父皇,如果要做我們就要做絕,每一步都要算計好。”
幾月以後陳天平到京城以後,朱棣派人給遠在安南的胡氏下旨詢問,言辭嚴肅暗含威脅,胡氏當即回信道自己只是臨時替補,國號什麽的都沒改,現在已經把位置空好了,随時可以迎接王弟回去繼位。
朱棣派使臣護送陳天平回安南,胡氏父子派人在他們到達安南後進行伏擊,陳天平和明朝使臣被殺。
消息傳回大明後朱棣震怒,當即派兵征讨安南,朱棣本來想派朱能擔任征夷大将軍去征讨安南的,不過被朱高熾搶先推薦了張玉和齊虎。
朱能不能去,歷史上朱能就是死在征讨安南的路上,據說是病死的,但是具體是什麽病朱高熾不得而知。就像當初救張玉一樣的理由一樣,朱高熾對朱能的感情同樣很深,如果可以朱高熾希望朱能能夠多活幾年。張玉和朱能這樣的大将都活着,這對朱棣将來征讨蒙古也有很大的幫助。
歷史上朱棣之所以五次親征蒙古,朱高熾覺得這跟張玉與朱能的早死不無關系,手下的得力大将相繼而死,朱棣手下沒了能征善戰讓他放心的人,以朱棣的性格自己親征就成了必然。
在開戰之前,朱棣将朱高煦叫到了宮裏,按照朱棣和朱高熾之前商議的,安南攻下後朱棣将派軍常駐安南,将安南直接劃成明朝的郡縣,然後讓一名皇子就藩到安南,倒是朱棣會遷大量明朝子民殖民安南,建立殖民地。
所以今天叫朱高煦進宮,就是來商量他們兩個誰去這個問題的。
其實最好的選擇就是朱高燧去安南,朱高煦留下将來繼承大明,但是朱高熾又怕朱高煦一個人應付不來安南的局面,所以現在就很糾結。
朱高煦明白朱高熾的糾結,他自己其實也有些不放心朱高燧,于是朱高煦很幹脆的說:“大哥,這樣吧!我和三兒一起去,等那邊穩定了我在回來。”
朱高熾眼睛一亮,這倒也是個好辦法,讓小二提前到安南去熟悉一下政務,等将來回來接受大明至少不會兩眼一抹黑。
“辦法倒是好辦法,不過在去越南之前你得趕緊先給我生個小侄子出來。”
朱高煦的臉唰的一下就紅了,他才剛被指了婚,年底才辦婚禮,現在就跟他提生孩子,大哥你是不是太急了點?
“咳,小二啊,咱們家的香火就指着你跟小三兒了,你們倆可得争氣一點啊!去安南之前一定得努力一下,不然以後忙來忙去的再把這事給耽誤了。”
朱高熾越說朱高煦的臉越紅,最後他實在受不了了轉身就跑了,朱高熾站在原地看着朱高煦落荒而逃的背影笑的樂不可支,太好玩了逗弟弟神馬的。
朱高煦走後,朱棣從側門慢悠悠的渡進來,朱高煦來之前朱高熾死拉硬拽的才把朱棣給弄走。沒辦法,他們家朱小二就怕朱棣,每回見了朱棣都跟耗子見了貓一樣,再說有朱棣在他還怎麽逗弟弟?
朱棣看着朱高熾樂的前仰後合的樣子,無奈的搖了搖頭道:“有這麽可樂嗎?你看你哪有一點當長兄的樣子?”
朱高熾鄙視朱棣道:“怎麽沒有?看到沒有,兩個弟弟可都是我帶大的!”
朱棣被朱高熾嘚瑟的樣子氣笑了:“合着他們倆長這麽大,就沒有我跟你母妃什麽事了是吧?”
朱高熾不理他,哼了聲回去看折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