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章節
,早有殺身之心,死也心甘情願,可惜了這傻小子尚不自知,還以為是自保之道呢。”賈诩嘆道。
張繡聽到這位亦師亦父的老人的話,慚愧地垂下頭去,不敢再說什麽。
“如果你知道得很早,這一切就根本不會發生。”
“當然,我絕對不會允許這種事發生。”賈诩挺直了腰,“但九月十四日我才知道,已經來不及了。我甚至不敢去找曹公或者別人舉報,別人一定會問:當初你為何不說?這會讓我和繡兒陷入險境。”
“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繡兒大罵了一通,然後讓他去許褚面前故意晃蕩,希望能暗示許校尉升起警惕之心。我又擔心許褚萬一沒覺察到其中意味,就讓繡兒登上箭樓,帶上袁軍的箭,射殺徐他等人滅口。幸運的是,這兩手安排都發揮了作用。兩名刺客被許褚殺死,徐他被繡兒滅了口。曹公安然無恙。”
能夠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想出這樣的補救手段,不愧是賈诩啊。我心想。
賈诩望着我,渾濁的雙眼有幾分贊許、敬佩和惋惜,“如果不是有先生你,這件事恐怕就會悄無聲息地結束,變成一個永遠的謎。”
“你們本不該射我那一箭。”我微笑着說。就是那一箭,讓我的思路瞬間通明,從而挖掘到了真相。
“那先生你打算怎麽辦?”
“如實相告,我不能辜負曹公。”
“我和繡兒投降曹公,已經是天下皆知。他若是現在殺了我等,等于是向天下自抽耳光;而主謀皇帝陛下,曹公一樣也無法下手。結果這件事的知情人裏,只有你的處境最微妙了,任先生。”賈诩悠然說道,“還不如考慮一下我之前的建議,找個替罪羊。那個人選很合适的。”
這條老狐貍難得如此坦誠,原來就是為了這最終的一擊。
向我坦白所有的事情,順勢把我拽進政治鬥争的密謀裏來。以曹公的行事風格,未必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前同僚王垕的遭遇,我記得很清楚。
“我考慮一下。”
我起身告辭,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石屋。留下面面相觑的賈诩和張繡。
【尾聲】
Advertisement
建安九年,(許攸)從行出邺東門,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人有白者,遂見收之。
——《魏略·許攸傳》
(任峻)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三國志·任峻傳》
建安十二年,(張繡)從征烏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魏略曰:五官将曹丕數因請會,發怒曰:“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繡心不自安,乃自殺。
——《三國志·張繡傳》
诩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阖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肅侯。
——《三國志·賈诩傳》
宛城驚變
『如何确保曹操一定死?以賈诩滴水不漏的行事風格,除了突擊曹營的胡車兒以外,他一定還安排了其他部隊在營地周圍對曹軍逃兵進行阻截,務求全殲。這裏是宛城,張繡軍對地理遠比遠道而來的曹軍熟稔。
但戰果呢?張繡成功地殺死了曹營裏大部分的重要将領,可是卻唯獨讓曹操逃出了生天。
賈诩向來算無遺策,怎麽會在如此關鍵的時刻掉了鏈子?』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在宛城遭遇了他人生最離奇的一次危機。
曹操這個人戎馬一生,遭遇過無數次危機。三十六歲那年他參與讨伐董卓,在荥陽被徐榮打得慘敗,連人被馬都被箭射中,若不是曹洪舍命保護,幾乎就死在戰場上;四十六歲的時候,他在官渡與袁紹對峙,差點被一名近在咫尺的刺客刺殺;五十七歲那年,他在潼關被馬超的關西聯軍半渡而擊,險些晚節不保。
但是曹操這一生的所有危機加到一塊,都不及他在宛城遭遇的這一次這麽有戲劇性、這麽離奇、這麽充滿了重重迷霧。圍繞着這次危機的種種隐情,更是宛如絲線般繁複雜亂,直至許多年後,仍舊能讓人們感受到它的餘波回蕩,影響無比深遠。
要捋清這次事件的脈絡,還得要從董卓進京說起。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要誅殺十常侍,從關西召回了大軍閥董卓。董卓沒有孤身一人回京,他帶了大批如狼似虎的西涼士卒,這些士兵由對董卓忠心耿耿的關西将領們統帥着,成為他獨霸朝政的武力基石。
這些将領中有大名鼎鼎的呂布、李傕、郭汜,還有知名度稍微遜色一點的樊稠、牛輔、張濟。在牛輔的手下,有一個中年人叫做賈诩,他的智謀深不可測;在張濟手下有一個年輕将軍,是他的族侄子,叫做張繡。
賈诩與張繡應該互相認識,彼此見過面,可能交情還不淺。
西涼軍的好日子很快便結束了。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死在了呂布和王允的手裏,西涼軍團分崩離析,人心惶惶。李傕、郭汜和張濟等人彼此商量,幹脆分好行李跑路算了。這時候,賈诩站出來,提了一條被譽為三國第一毒計的建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意思是與其逃跑,不如殺回長安為董卓報仇。
有了賈诩的鼓勵,西涼諸将鼓起勇氣殺回長安。一番大戰下來,結果是王允身死,呂布敗走,只剩下一個孤苦伶仃的漢獻帝劉協,淪為西涼将領的傀儡。從此以後,漢朝的中央權威徹底崩潰,群雄趁機崛起,天下真正進入大亂的時代——裴松之指責說,賈诩是東漢走向滅亡的劊子手,這個評價不算公允,但也不算太離譜。
按照常理推斷,能夠以一句話滅亡漢朝的人,一定是個雄心勃勃的大野心家。可賈诩的表現,卻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他既不争功,也不奪權,婉拒了西涼軍的犒賞,反而斡旋于西涼軍與朝廷之間,小心翼翼地呵護風中殘燭的漢室,許多漢臣因他而得以活命。
李傕、郭汜在長安鬧得越來越不像話,賈诩決定離開這塊是非之地,遂找了個借口,前往華陰投奔他的老鄉段煨。同時離開長安的,還有張濟與張繡。張濟一向看不起李傕、郭汜這兩個家夥,幹脆帶領自己的部屬前往弘農駐紮。
當時遍地饑荒,缺衣少食。張濟手下士兵甚多,沒有糧食吃,只得向南進攻荊州的穰城。結果在攻城之時,張濟中箭而死,他的侄子張繡順理成章地接管了整支軍隊,移屯到了宛城。
張繡終于開始獨當一面,可是他的部隊缺少糧草,又四面受敵,這個老大不好當。在他困惑之際,張繡忽然想到了賈诩。張繡聽說,賈诩在段煨那裏過得并不愉快,一直被後者猜忌。張繡便寫了封信給他,希望能得到他的襄助。
賈诩權衡再三,決定前往宛城。有人勸他說這麽一走了之,會引起段煨的猜忌。賈诩卻回答說段煨這個人,表面熱情,生性多疑,我在這裏待久了,早晚要出事。現在我走了,他反而會指望我成為外援,必能厚待我的老婆孩子。
果然如賈诩所預料的一樣,段煨歡天喜地把他送走,對他留在華陰的老婆孩子關懷備至——從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賈诩把人性看得有多麽透徹。
張繡對賈诩的到來喜出望外,以小輩的身份執禮。至此,我們故事中的兩個主角合流一處,開始了在南陽(宛)的割據生涯。
時間一轉眼便到了建安二年。故事的第三位主角——曹操終于出現,騎着他心愛的寶馬絕影朝着宛城飛馳而來。
這幾年曹操幹得不壞,他把最大的威脅呂布打回徐州,重新奪回了兖州的控制權。更重要的是,他聽從了荀彧的建議,把漢獻帝劉協迎到了許都,開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好日子。在東有呂布、北有袁紹的壓力下,曹操決定着手剪除許都周圍的威脅,以便為接下來的大戰做準備。
第一個落入他視野的,就是盤踞宛城的張繡。
曹操點齊大軍,前往宛城讨伐。當曹軍走到淯水的時候,張繡忽然派來一個使者,宣布投降。
對于張繡的這個決定,曹操喜出望外。張繡是一員骁将,麾下又是同時代戰鬥力最為兇悍的西涼兵,能夠兵不血刃拿到這樣一支軍隊,絕對是天降橫財。張繡在信裏說,希望曹公能夠前往宛城受降,曹操欣然應允。
根據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