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章節

當時曹操帶去宛城的部隊并不多,跟随左右的只有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韋。這是一種誠意的姿态,表明了受降者的坦蕩胸襟與信賴。

曹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坦蕩的胸襟最終卻讓他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曹操帶着兒子、侄子和愛将抵達宛城之後,受到了張繡的盛情款待。在席間,曹操看到了一個生得極其秀美的女子。這個女人是張濟的老婆、張繡的嬸母。她的姓名早已經失傳,《三國演義》裏稱她為鄒氏,為了行文方便,我們姑且如此稱之。

鄒氏的相貌一定很漂亮,否則也不會引起曹操的垂涎。曹操這個人十分好色,他看到美人當前,竟不顧她孀居寡婦的身份,公然納她為小妾。這個舉動讓張繡大為惱火,自己剛剛投降,曹操就把嬸母納為姬妾,這若是傳出去,天下都會以為張繡是賣嬸求榮。這時候的張繡,心理開始失去平衡。

然後曹操又在這座天平上加了另外一個重量級砝碼。

曹操看到張繡麾下有一員大将叫胡車兒,生得威風凜凜,不由得起了愛才之心,從兜裏掏出金子親自賞賜給他。任何時代,收買貼身警衛員都是件極其敏感的事情,曹操這麽做,讓張繡以為他打算買通左右來刺殺自己。

曹操在宛城的橫行無忌,讓張繡心中非常恐懼,他開始對投降這件事感覺到後悔。這時候,賈诩向他獻了一條毒計。

在賈诩的策劃下,張繡假意向曹操請求,說我軍駐紮在城外低窪處,想搬遷到高一點的地方。曹操允許了。張繡又說,這次搬遷路過您的營地,我們的車子少,承受不了太重的物品,士兵的铠甲能不能讓他們自己穿着。曹操也同意了。

按說這種要求應該會引起曹操的疑惑,可他那時候沉迷于鄒氏,根本無暇理會。

于是,張繡軍身披重甲,進入曹軍營地突然發難。猝不及防的曹軍大敗。曹操在驚慌之際奪馬就逃,典韋守在門口,力抗幾十倍的西涼士兵,最後英勇戰死。曹操殺出營地以後,又被射中坐騎,長子曹昂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自己卻與曹安民一同戰死。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宛城之戰。

宛城之戰以後,張繡與曹操恢複了戰争狀态,多次争鬥。一直到官渡開戰前,張繡聽從賈诩的建議,第二次投降曹操。曹操當時正處于與袁紹對峙的緊要關頭,張繡的投誠無異于雪中送炭。曹操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不僅給自己的兒子曹均跟張繡的女兒訂了一門親事,還封了兩千戶的封邑給張繡——要知道,連曹操最親信的将領都沒被封過這麽多封邑。

曹操讓全天下人都看到,他曹孟德愛才如命,連宛城的仇都可以一笑泯之。

在曹操擊敗袁紹以後,張繡跟随曹操北征烏丸,還沒抵達,便離奇地死掉了。《三國志》裏沒提他是怎麽死的,《魏略》裏卻給我們講了一個有點讓人心寒的故事——

曹操的兒子曹丕多次請求會見張繡,見到以後,曹丕怒發沖冠,大聲叱責說:“你殺了我兄長曹昂,怎麽還有臉敢在我家混吃混喝。”張繡聽了以後非常害怕,很快便自殺身亡。

這一條記載裏充滿了疑點。張繡是曹操為了宣揚自己愛才而豎立起來的統戰人物,是擺在櫥窗裏給天下人看的。所以曹操絕對不會追究張繡在宛城的黑歷史,否則就會讓天下人看到笑話,把他曹孟德當成一個沽名釣譽、毫無誠信的僞君子。

Advertisement

曹操尚且不敢提及那段歷史,曹丕又怎麽敢跳出來亂講話?曹丕那一年,已經二十歲了,不是個口無遮攔的小孩子,不會不知道追究宛城之戰的嚴重性。

除非是有人在背後授意曹丕這麽做。

再者說,曹丕當時不過是曹操的子嗣之一,是否是曹操接班人尚無定論。張繡身為統軍大将,何至于對這麽一句話害怕到要自殺?

除非張繡覺察到曹丕是被人授意這麽做。

綜合種種跡象表明,張繡自殺的幕後推手,正是曹操本人。

曹操從來沒有忘記宛城的仇,只不過恪于袁紹強大的壓力,不得不厚待張繡,以示自己有容人之量。現在袁紹已經滅亡,整個中原無人能抗衡曹操。這時候,曹操覺得差不多該秋後算賬了。

可把張繡直接推出去殺了是不行的,政治上影響太壞。于是曹操便授意自己的兒子曹丕出馬,張繡面對曹丕的指責,完全心領神會,卻又無可奈何。他知道曹操不會放過自己,為了自己家族的安全,這位西涼将領只能無奈地選擇了自戕。

之前的隐忍,是曹操身為一個政治家的手段;如今的翻臉,是來自一個父親的複仇。就這樣,曹操雙手幹幹淨淨地除掉了張繡,沒有背負任何挾私報複的罵名。

疑點就在這裏出現了。

如果我們沒記錯的話,宛城之戰,是張繡和賈诩兩個人聯手做出來的——更準确地說,是張繡聽從了賈诩的策劃,才反叛曹軍,襲殺曹昂、曹安民與典韋。

現在真兇之一的張繡死了,那麽另外一位主謀賈诩呢?

賈诩沒有被打擊報複,更沒有被殺死。在接下來的幾年裏,賈诩的地位與日俱增,逐漸成為曹魏陣營舉足輕重的謀士,幾能與荀彧、荀攸叔侄抗衡。甚至在魏國最關鍵的立嗣問題上,曹操別人都不問,偏偏要問這位賈诩的意見。賈诩的看法,最終給曹丕、曹植的立嗣問題一錘定音,決定了魏國接下來的政治走向。

等到曹丕篡漢當上皇帝以後,賈诩被封為太尉,位極人臣。這位老人一直活到七十七歲才去世,結束了傳奇般的一生。與張繡相比較,賈诩的人生可謂是風光無限,當了大官,出了大名,長壽人瑞,而且還得以善終。

這實在有些不公平。

當我們帶着這種想法重新去看史書的時候,便會發覺許多有趣的細節。

在陳壽撰寫的《三國志》中,《曹操傳》《張繡傳》《典韋傳》裏都提及了宛城之戰,寫得都非常詳細。可是,這些記載裏都絕口不提賈诩的名字,只說“繡掩襲太祖”“繡複反”雲雲,仿佛賈诩根本不存在。到了《賈诩傳》裏,更有趣了,整個宛城之戰這麽一個重大事件幹脆被全部删掉了,前頭講完賈诩投奔張繡,下一段便非常突兀地開始講張繡與曹操的第二次交戰。

一直到等到許多年後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才明确地提出了“繡從賈诩計”。

在這個分歧上,我更相信裴松之。張繡對賈诩一向言聽計從,前期與劉表結盟,後期放棄袁紹投降曹操,都是出自賈诩的建議。宛城之戰這麽大的決策,張繡絕對不可能繞過賈诩單獨行動,或者可以這麽說,沒有賈诩的慫恿,即使曹操睡了張繡的媳婦,他恐怕也未必敢反叛。

陳壽的史料都采集自魏國的檔案,他在《魏書》裏的記錄,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魏國的政治态度。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得出來,魏國朝廷對于賈诩在宛城之戰中扮演的角色,從來都是諱莫如深,幹脆提都不提。

裴松之引用的“賈诩策劃宛城之戰”的記載,注引自《吳書》。《吳書》是東吳國官修的史書,不必避諱魏國的政治事件,裴松之是南朝宋時人,更不會替曹魏隐瞞什麽。所以這一條非常關鍵的記錄被魏國删除,卻保存在了吳國的歷史記錄裏,并被裴松之補注到《三國志》裏,得以流傳後世。

也就是說,終曹魏一朝,都在極力避免談論賈诩與宛城之戰的關系,并删除了所有的直接記錄。

這就真叫人有些糊塗了。

曹操、曹丕父子對張繡恨得咬牙切齒,卻對真正的策劃者賈诩倚重有加,甚至不惜抹煞他這一段黑歷史。如此厚此薄彼,實在是詭異之極,其中必定隐藏着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東西。

曹氏父子對待張繡與賈诩兩個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給我們揭開了幕布的一角。現在,讓我們重新檢視一下宛城之戰,看看究竟有什麽重大的細節被遺漏了。

在《三國志》《吳書》《傅子》《魏書》《世說新語》等史料裏,對于宛城之戰的記載或詳或略。《典韋傳》裏說“太祖征荊州,至宛,張繡迎降。太祖甚悅,延繡及其将帥,置酒高會……後十餘日,繡反,襲太祖營”;《吳書》裏說“繡降,用賈诩計……繡乃嚴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備,故敗”;《三國志·武帝紀》則最為簡略,只說“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複反。公與戰,軍敗”。

綜合這三條史料,可以捋清一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