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章節
大概的脈絡:曹操至宛城,張繡開始熱情迎接,然後忽然叛變,把曹操殺了一個措手不及。但這三段史料都沒提及張繡叛變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記錄在《三國志·張繡傳》裏:“太祖納濟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
這段記錄告訴我們兩件事。一,張繡叛變的原因,是因為張濟的老婆被曹操睡了;第二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先動手的不是張繡,而是曹操。
也就是說,真正的宛城之戰,與我們腦海裏想象的有所差異。在一般想象中,曹操是抱着鄒氏在大營淫樂,完全失去警惕,方被張繡趁虛而入;可實際上,曹操早就有了除掉張繡的計劃,都已經打算動手了,可惜被張繡或者賈诩搶先出招,占了先機。
可是,這樣一來,一個巨大的矛盾浮出了水面。
暫且回顧一下張繡突擊曹營的戰前準備:他報告曹操想要把部隊移動到曹營附近的高處,曹操同意了;他又報告曹操,說車子太輕,希望把甲胄都套到士兵身上,曹操也同意了。于是他打着“移屯”和“車輕”兩個借口,把身披重甲的西涼精銳送到了曹營附近。曹軍沒有防備,結果一沖即潰。
假如曹操此時忙于淫樂,那麽有可能會答應張繡的請求,可實際上,從《張繡傳》裏我們都知道了,曹操自從睡了鄒氏以後,已經覺察到了張繡對自己不滿,也緊鑼密鼓地籌備着“殺繡之計”。
這個時候的曹操,對張繡一定充滿了警惕。試想,當你知道一個人對你起了殺心的時候,又怎麽會輕易允許這個人的部隊身披甲胄靠近自己營地呢?
除非,曹操認為這支部隊逼近曹營,不會對自己的計劃造成影響——甚至可能他認為對自己的計劃有好處。
在剛才引用《張繡傳》的史料裏,有這麽一句:“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在這短短的一句話裏,有四個字特別值得注意——
“密有”,“計漏”。
“密有”,意味着曹操的“殺繡之計”正在悄悄地籌謀着,而且要保密。
這個保密,顯然不是針對曹軍自己,而是要隐瞞住張繡的人——可是曹操試圖隐瞞什麽呢?
要知道,曹操前往宛城時,把主力部隊都留在了舞陰,随身帶的兵力不多,而張繡的全部主力此時都集結在了宛城。兩相比較,曹軍在數量上處于劣勢。曹操如果想要幹掉張繡,硬拼是不可能的,勢必要在張繡內部尋找一個內應。
曹操試圖隐瞞的,正是這位張繡營中的“內應”。曹操對這位內應提出要求,要求他配合自己攻殺張繡。他們之間的合作極其敏感,所以這裏才用了“密有”二字,來渲染這兩者來往的保密程度。
讓我們再看下兩個字:“計漏”。意思是計劃洩漏了。
Advertisement
到底誰把這個計劃洩漏出去的?
這是個“密有”的絕密計劃,曹營知道這件事的人除了曹操,恐怕只有曹昂、典韋等高級幹部,他們絕不會向張繡洩漏機密,唯一一個既參與了“殺繡”計劃、又可能會洩漏出去的人,只有那個宛城的“內應”。
進一步想,恐怕那個“內應”從一開始就沒安好心。他只是假意與曹操合作,目的是為了套取情報,并讓曹操喪失警惕。先“密有”、再“計漏”,四個字正好勾勒出了這位“內應”的全部作為。
我們甚至能大概猜到這個內應的身份:胡車兒。曹操曾經親手饋贈黃金給這位将領,對他很是喜愛,選擇他做“假內應”再合适不過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想而知。胡車兒帶領一批士兵前往曹營申請移屯、披甲二事,曹操知道是他帶的兵,遂放下心來,不予提防。結果胡車兒在接近曹營以後,突然發起攻擊,猝不及防的曹操驚慌敗走,幾乎喪命。
于是我們看到,這是一個十分精致的多層陰謀。曹操意圖拉攏胡車兒除掉張繡,張繡——其實應該是賈诩——卻将計就計,讓胡車兒反過來誤導曹操,順利把突擊部隊送入曹營。這一次突襲曹營的計劃,以有心算無心,可謂是志在必得。
賈诩這個人對于陰謀的操作能力和人性的把握,實在是妙到毫巅。
可是,這又引發了另外一個矛盾。
反叛曹操是一件代價高昂的事情,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而成功的标志只有一個,那就是将曹操本人殺死。
如何确保曹操一定死?以賈诩滴水不漏的行事風格,除了突擊曹營的胡車兒以外,他一定還安排了其他部隊在營地周圍對曹軍逃兵進行阻截,務求全殲。這裏是宛城,張繡軍對地理遠比遠道而來的曹軍熟稔。
但戰果呢?張繡成功地殺死了曹營裏大部分的重要将領,可是卻唯獨讓曹操逃出了生天。
賈诩向來算無遺策,怎麽會在如此關鍵的時刻掉了鏈子?
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來看看曹操逃亡的過程。
首先是《三國志·典韋傳》裏記載的:“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韋戰于門中,賊不得入。”也就是說,曹操在發現自己被偷襲之後,騎馬逃跑,全靠典韋一個人擋在門口,阻擋追兵。
然後是《魏書》記載的:“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并中公右臂。”曹操騎着絕影一路狂奔,半路被流箭射中,曹操自己也在右臂中了一箭。這時候絕影即使不死,也跑不動了。
最後是《世說新語》所記:“昂不能騎,進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曹昂受了傷,無法騎馬,便把馬讓給曹操。曹操順利逃走,曹昂卻因此而死。
這個逃亡過程揭示給我們兩件事。
第一,曹操逃跑的方向一路沒有遭遇任何伏兵,他所遭遇到的最大危機,是身後追兵射來的幾支流箭,沒有任何短兵相接的記錄。
試想一下,殺死曹操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智謀通天的賈诩竟然會忘記在曹操必經之路上安排幾路伏兵,這怎麽可能?這非但與賈诩的能力不符,根本連基本的軍事常識都不具備!
但事實告訴我們,張繡軍确實沒有堵截,他們只是尾随追擊,追了半天追不上就回去了。這些西涼出身的骁勇騎兵們,竟然連一個受了傷的曹操都無法趕上,實在有些古怪。
第二,曹昂被殺死了,而且是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
這更透着一絲古怪。典韋在同一夜被殺,但他是在軍營裏拼死抵抗,殺敵無數,所以戰死順理成章。可是曹昂當時的情況不能騎馬,可見受傷很重。對于這種身份貴重又喪失抵抗能力的大人物,按照常理應該活捉起來,才更有利用價值。
可是張繡的士兵二話沒說,就把曹昂殺死了,仿佛他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卒子。
這兩個低級錯誤,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賈诩對殺死曹操這件事,似乎根本沒怎麽上心,既不派人堵截,也沒有認真派西涼騎兵追擊——可他卻對殺死曹昂有着莫大的興趣。
賈诩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那麽只有一種解釋,他是故意的。
這麽推論下來,賈诩苦心孤詣營造出這麽一個殺局,真正的目标,難道不是曹操,而是曹昂?
這會不會太荒謬了?
我們姑且擱置這個疑惑,把目光暫時聚焦在曹昂這個年輕人身上,看看他究竟有什麽樣的特別之處。
曹昂,字子修,是曹操的長子,當時年齡不詳,估計二十多歲,接近三十。曹昂的母親姓劉,早亡,他從小是被曹操的原配正室丁夫人撫養長大的,與丁夫人情同母子。
曹昂從小就跟随曹操四處征戰,表現優異,在曹操的刻意安排下積累了大量軍事與政治經驗,是他苦心培養的接班人。宛城之戰真正讓曹操痛徹心扉的損失,不是名駒絕影,不是名将典韋,更不是曹安民,而是曹昂。曹操一直對張繡耿耿于懷,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這個仇怨。
不過曹昂的死,最痛心的人不是曹操,而是他的養母丁夫人。
丁夫人從小看着曹昂長大,聽說他戰死以後,如同五雷轟頂。曹操從宛城返回以後,為了收買人心,表現出一副對典韋之死痛心疾首的模樣,大肆紀念。這讓丁夫人極度不滿,找到曹操痛哭道:“你害我兒子戰死,就一點都不想念嗎?”
曹操被罵得生了氣,便把丁夫人趕回了娘家。曹操原來以為丁夫人會因此服軟,卻沒料到丁夫人是個剛硬脾氣,在娘家一待就不回去了。曹操自己先沉不住氣,跑到丁夫人家裏去。
丁夫人恰好在織布,有人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