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章節
訴她你老公來看你了,丁夫人根本不搭理。曹操硬着頭皮進屋,摸着丁夫人的背懇求道:“跟我坐車回去吧。”她頭也不回,織布如舊。曹操出了門,又喊了一句:“你真不跟我回去嗎?”屋子裏寂靜無聲。曹操嘆息道:“看來你是真打算跟我決裂了。”然後灰溜溜地離開了。
曹操回去以後,直接送來一紙休書。可沒人膽敢娶曹操的女人,丁夫人便獨居在家,直至病逝。後來曹操晚年的時候,感嘆說我這一輩子幹的事情都不後悔,只有一件事懷愧在心。如果我死後碰到子修(曹昂),他若是問我母親何在,我該怎麽回答呢?
丁夫人跟曹操離婚以後,曹操很快把另外一位姬妾扶正。這位姬妾姓卞,出身不太高,是個舞女。不過卞夫人長得特別漂亮,在二十歲那年被曹操納為妾,備受寵愛。
別看這位卞夫人出身低賤,卻有一個十分争氣的肚子,先後為曹操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都不得了:老大叫曹丕,老二叫曹彰,老三叫曹植。
如果不出什麽意外的話,以卞夫人的出身,最終會以一個妃子的身份終了一生。她的兒子們會被封為藩王,在各自封地裏頤養天年。
可是宛城一戰,讓她的人生出現了轉機。
曹昂之死與丁夫人的被廢,一下子讓曹氏一族騰出來兩個至關重要的位置。而卞夫人和她的三個孩子,就是這兩個位置最有利的競争者。
這對卞夫人來說,可真是一個意外之喜。
然而,當我們再回想起曹操在宛城逃亡時的離奇經歷,不禁要湧出一個疑問:“這,真的只是意外之喜嗎?”
對卞夫人來說,什麽樣的宛城之戰才是最有利的結局?是曹昂死亡,曹操不死。這樣一來,她既可以确保世子之位得手,又可以确保曹氏勢力的興旺發展。
這是一件概率極低的事情,根本不必指望能碰到——但如果有什麽人有意識地在背後推動,這件事發生的概率,便會大幅上升……
在那一夜,張繡軍放過了最大的目标曹操,卻殺死了沒有抵抗能力的曹昂,仿佛他們不是張繡和賈诩的部署,而是嚴格按照卞夫人的利益圖紙來行動。
盡管根據破案邏輯,最大受益人不等于是兇手,可這一次,實在是有些太過嚴絲合縫了,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有人為操作的痕跡。
奪嗣,本來就是歷史中最為醜惡的事情之一。在權力面前,親情道德什麽的全都要退居二線。即使用最大的惡意去猜測,有時候都無法觸及它的極限。
當我再一次在史料中翻檢的時候,猛然發現,宛城之戰的結局,遠遠要比想象中更符合卞夫人的利益。這片籠罩在宛城上空的黑幕,陡然被扯開大大的一片。
曹丕在《典論》裏曾經自敘平生,他寫道:“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繡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時餘年十歲,乘馬得脫。”
Advertisement
原來當時在宛城的,不只有曹昂、曹安民和典韋,還有日後的魏文帝曹丕!
他當時只有十歲,也跟随父親來到了宛城。襲營事件發生以後,曹丕騎馬獨自跑掉了。看看,年僅十歲的曹丕逃過了賈诩的精密圍殺,逃過了西涼騎兵兇悍的追擊,不但活了下來,而且完好無損——這已經不能用奇跡來解釋了。
我們看到,賈诩安排的這一次襲營,實在是一次無比精确的打擊:殺死了世子曹昂,卞夫人的丈夫曹操乘馬得脫,卞夫人的長子曹丕乘馬得脫。不僅完美地幹掉了卞夫人希望消失的人,而且放跑了所有卞夫人希望活下來的人。
這一切,就像是卞夫人與賈诩早就商量好的一場戲,每一個轉折,每一個人物的結局,都被腳本早早安排妥當。卞夫人和賈诩,這兩個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物,卻在宛城聯手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陰謀大戲。
也許有人會問,卞夫人在這裏獲得了足夠的利益,她有動機;可是賈诩呢?他做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麽?他輔佐的張繡能從這次叛變中得到什麽好處?
答案是,張繡得不到任何好處,他只是賈诩手裏一枚可悲的棋子。而賈诩,在這次策謀中可是收獲多多。
縱觀賈诩的一生,我們會發現,這個人雖然智謀無雙,但卻是一個極端的利己主義者。他的所有行動,都是從維護自己利益出發的。
當初董卓身死之後,西涼将領們要撤回關西。賈诩意識到,自己沒有兵權,一旦王允反攻倒算,他沒有反抗能力。于是賈诩給西涼諸将獻了毒計,慫恿他們一起反抗殺回長安。
在長安城裏,他意識到李傕、郭汜的胡作非為早晚要完蛋,便有意識地給漢臣們施舍些小恩小惠,賺取聲望,然後抽身離開,投奔段煨。
當他意識到段煨要威脅到自己生存的時候,又一次毫不猶豫地離開,找到了張繡。張繡對于賈诩來說,是一個很理想的主公:戰力很強大,但沒什麽腦子,對賈诩言聽計從,容易控制。
仔細分析就能發現,賈诩對張繡的每一步安排,都是處心積慮、精心計算的。賈诩在張繡帳下,一共為他做了三次至關重要的決策。
第一次決策是淯水降曹。這一次投降,是賈诩施展他驚人謀略的前奏,目的只是為了把曹操騙來宛城。
接下來,便是賈诩慫恿張繡在宛城叛曹。這一次叛變的結果對張繡來說一點好處也沒有,只是平白惹起來曹操滔天的仇恨。
對于賈诩呢?他在策劃時故意放走曹操、曹丕,殺死曹昂,對卞夫人施了一個巨大的人情。這份人情既是恩情,也是要挾,為賈诩日後在曹氏的生活埋下了一個伏筆。換言之,賈诩通過這兩次反叛,拿張繡的政治生命換來了給自己的一份偌大的好處。
第二次決策,是在袁、曹交戰的時候。當時大家都認為該去投靠勢力強大的袁紹,唯獨賈诩力排衆議,說服張繡第二次投降了已成死敵的曹操。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張繡與曹操有殺子之仇,曹操一定不會原諒,可賈诩偏偏算準曹操在大戰之際,一定會優待張繡,以示容人之量。等到袁紹失敗以後,大家都稱贊賈诩有遠見,預見到了袁紹的敗亡,為主公張繡找了一條好出路。
這個決策被視為賈诩最精彩的謀略之一,一直到現在還被人拿來證明賈诩的英明。
可我們仔細想想,這個決策裏,真正得利的是誰呢?
絕不是張繡。
張繡殺了曹昂,與曹操已是死仇。即便大戰在際,曹操不敢對他動手,也早晚會用其他手段把這股怨氣發洩出來。後來的歷史證明,曹昂始終是曹操的一個心結,所以他才暗中授意曹丕,終于逼死了張繡。假如張繡去投奔袁紹,或許無法改變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命運,但至少要比在曹操麾下要安全多了。
深谙人性的賈诩,對這一點不會毫無覺察,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說服張繡去投降曹操。
當張繡宣布投降以後,曹操高興地握着賈诩的手說:“讓我信重于天下的人,是你啊。”聽到沒有,曹操用的是第三人稱單數,單指賈诩,沒有張繡。
張繡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錯投了主公,埋下了殺身之禍,所換來的,不過是賈诩一個人的名聲大噪。
更絕的是,沒有人會因此指責賈诩,因為張繡确确實實地得到了曹操的禮遇,大家只會贊美賈诩的先見之明。至于張繡投靠曹操以後會發生什麽,那就不是賈诩的責任了。
獲取了最大利益,規避了最多風險,還叫任何人都挑不出錯。賈诩的手法之絕,令人嘆為觀止。
可見賈诩當初投靠張繡,只是利用這個單純的青年來提升自己的價值,然後待價而沽,踩着張繡的肩膀攀爬上更高、更安全的位子。他為張繡打造的每一步規劃,最終都是為了自己。張繡就如同是一株喬木,被賈诩這根藤蔓死死纏住,表面上兩者共生,實際上卻是藤蔓吸幹喬木的最後一滴汁液。
我甚至有一個極端的猜想。說不定整個宛城之戰,都是賈诩的一手策劃。他拟定好計劃,主動暗中聯絡卞夫人,說我會給你和你的孩子帶來機會,你也需要在以後的日子裏幫助我。卞夫人無法抵擋這種誘惑,與賈诩開始了合作。
相比起張繡的悲慘結局,賈诩在曹營的生活要快樂多了,因為他有一個堅定強大的盟友——卞夫人。卞夫人對賈诩,恐怕是既敬又怕,既對他在宛城的恩情由衷地感激,也對他掌握着自己的秘密而感到恐慌——如果曹操知道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