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章節
的死與卞夫人息息相關,那麽事情将一發不可收拾。
曹操對賈诩的才能十分贊賞,再加上卞夫人一直吹着枕邊風,曹操不知不覺地把宛城的仇恨全部轉移到了張繡頭上。賈诩此後的仕途一帆風順,平步青雲,成為三國混得最好的幾個人之一,與張繡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照。
當曹丕、曹植長大以後,開始為了立嗣而明争暗鬥。賈诩作為魏國重臣,選擇了支持曹丕。曹丕曾經向賈诩請教過如何當上世子,賈诩面授機宜,給了他不少建議。而當曹操問賈诩究竟該選誰為繼承人時,賈诩婉轉巧妙地暗示他,應該立曹丕。在賈诩的幫助下,曹丕終于奪取了世子之位。
賈诩為何如此力挺曹丕呢?原因無他,實在是因為曹丕是當年宛城陰謀的參與者——盡管他那年才十歲,未必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但參與者就是參與者。
曹植雖也是卞夫人的兒子,可在宛城之戰這件事裏,他是完全無辜的。如果曹植當了皇帝,宣布徹查宛城事件,那麽連曹丕帶賈诩都要倒大黴;但如果曹丕當了皇帝,宛城事件便會被徹底掩蓋起來,沒人會再提起。
曹丕沒有辜負賈诩的厚望。當他篡位當了皇帝以後,下令銷毀以及修改關于宛城之戰的一切,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在陳壽的《三國志》裏,看不到半點賈诩與宛城之戰有關聯記載的原因。而賈诩則被授予太尉之職,用來酬謝他為自己和自己母親所做的一切。
賈诩明白自己所隐藏的秘密有多麽深重,他對于曹丕不能完全信任,害怕有一天會被皇帝滅口。于是,這位策謀深長的老人老老實實地蟄伏起來,平平安安地渡過餘生。史書記載賈诩在魏國的晚年生活是“懼見猜疑,阖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完全是夾起尾巴來做人。
天下人都稱贊他是懂得韬光養晦的智者,哪裏知道這位智者不得已而為之的實情。
可是天下沒有不漏風的牆。宛城之事盡管保密功夫做得極好,曹丕和賈诩都閉口不談,可還是有絲絲縷縷的猜疑與揣測在隐秘地流傳着。我們在一千多年之後的今天,尚且可以憑借只言片語推斷出事情的真相,當時的人顯然更有條件進行推測。
有一本叫做《荀勖別傳》的史料,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晉武帝的時候,司徒的位置出現了空缺,就問荀勖什麽人可以接任。荀勖回答說:三公是極其尊貴的職位,不可以輕易授予別人,當年魏文帝曹丕授予了賈诩太尉的職位,孫權在江東聽到以後,為之嘲笑不已。
天下人都認為賈诩是高人,為何孫權卻要嘲笑他呢?莫非是知道賈诩的什麽醜事,覺得這種小人不配擔任三公?
再聯想到南朝宋時的裴松之,恰恰是從吳國的官修史書裏找出了賈诩與宛城之戰的聯系。我猜,大概是宛城之戰被當時的人猜出一點端倪,流傳到了江東,被孫權聽到了一部分真相,特意記錄在史書裏。
當我們後來之人翻開滿是灰塵的木簡,這些只言片語就會變成一把古舊的鑰匙,引導着我們打開一扇大門,門後則是一個充滿陰謀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裏的建安二年春夜,賈诩就這麽矗立在宛城城樓之上,安詳地等待着。不知在那個時候,這個宛如惡魔一般的男子會低聲呢喃些什麽。
《孔雀東南飛》與建安年間政治懸案
『《孔雀東南飛》雖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但故事卻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建安年間,那正是三國鼎立前最熱鬧的二十幾年,究竟《孔雀》中的人物,是否會與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英雄發生奇妙的交集呢?』
Advertisement
我對《孔雀東南飛》的興趣,最早始于陸侃如先生。他在做博士論文答辯的時候,有考官問他孔雀為何東南飛,陸先生答曰:“西北有高樓。”以古詩十九首對樂府,有問有答,可謂精妙之極。
《孔雀東南飛》這首長詩我很早以前就讀過,不過當時只是沉浸在焦、劉二人的愛情悲劇之中,并未有其他想法。在一個晴朗的下午,我厭倦了魔獸、看膩了松島楓,重新從書架上抽出這首長詩,決定陶冶一下情操。
這一次重讀,我發現了一個之前未曾多加注意的細節:這首詩篇雖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但故事卻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建安年間,那正是三國鼎立前最熱鬧的二十幾年,究竟《孔雀》中的人物,是否會與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英雄發生奇妙的交集呢?這讓我産生了一些考據的興趣。
《孔雀東南飛》(以下簡稱《孔雀》)的序裏提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可見這個故事發生在廬江,而且能稱府的,只能是廬江郡的治所。後漢時期廬江郡的治所在舒城,一直到建安年間,才遷移到了皖城。《孔雀》這個故事可能發生在皖城。這個後面會有解釋。
按照詩裏描述的情節,劉蘭芝被休回家之後,先是縣令來向劉家求親,被拒絕之後,太守又派了郡丞和主簿做說客,為自己第五個兒子求親。劉蘭芝的哥哥說嫁給焦仲卿和嫁入太守家裏相比,是“否泰如天地”,所以焦仲卿可能是郡府直屬的諸曹掾史中的一員,職位在功曹、督郵、都尉、諸曹掾之下,很可能只是一個上計吏,拿的是最低級的工資——佐史奉,一個月八斛。因此他家境比較貧寒,還得讓老婆“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每天織布以補貼家用。
這個“雲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所以欲娶劉蘭芝做兒媳婦的太守,是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它是《孔雀》一詩與外部世界連接的一座重要橋梁。雖然詩裏沒有明确提出太守的名字,但是我們有充分的史料可以找出可能的人選來。
簡單地查了一下,建安年間按照先後順序擔任廬江太守的,有陸康、劉勳、李術(述)、孫河、孫紹、朱光、呂蒙——中間其實還有個雷緒,但他只是盤踞,并沒正式獲得任命,不算在內。
建安年間的廬江太守演變歷程大略如下:
陸康是靈帝時人,約在光和末、中平初被任命為廬江太守,他在興平三年(公元195年)被袁術派孫策殺死。袁術随即委派麾下大将劉勳繼任廬江太守,遷治所于皖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劉勳被孫策殺死,孫策派了李術(述)擔任廬江太守。建安五年,孫策死後,李術頗有反意,被十八歲的孫權一舉擊敗,随即孫河被擢為廬江太守,但很快這個頭銜又讓給了孫紹(這個孫紹不是孫策的兒子,而是北海人,後來做了孫權的丞相)。但因為雷緒、梅乾、陳蘭等人一直鬧事,廬江一直無法安定。
曹操派揚州刺史劉馥單騎入皖,空手造出合肥空城,雷緒等人投降,皖地遂平。随後曹操又派了朱光來做廬江太守,以鞏固皖城一線。建安十九年五月,呂蒙攻下廬江,俘虜朱光,呂蒙拜為廬江太守。從此廬江一分為二。呂蒙轉任漢昌太守後,吳屬廬江太守在孫河、孫皎的督管下空置了一段時間,最後歸到了徐盛頭上。而魏屬廬江太守則是劉馥的兒子劉靖——不過那都是曹丕稱帝之後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娶劉蘭芝給自己第五個兒子的太守,應該就是這七人之中的一位。
首先,陸康可以排除。他在改元建安之前就死掉了。
其次徐盛也可以排除,他接任廬江太守的時間太晚,算不上建安年間。
通讀《孔雀》一詩可知,故事發生的時候,廬江還是個太平地方,老百姓不為戰亂所苦,日子過得尚算溫飽,大家吵吵嚷嚷為瑣事煩惱。太守尚有閑情逸致給自己第五個兒子娶媳婦,婚禮大操大辦,十分隆重。
這樣一來,呂蒙、孫河、孫紹三位也被排除了。
呂蒙被拜為廬江太守時,正駐屯浔陽,主要精力放在鎮壓廬陵山賊。廬陵山賊被平之後,呂蒙緊接着就去攻打長沙、零陵、桂陽,忙得暈頭轉向,廬江事務恐怕根本顧不上,更別說給自己兒子娶老婆了。
孫河擔任廬江太守的時候年方弱冠,別說生不出五個兒子,就是生得出,也沒法辦婚禮。而且孫河接任廬江太守的背景,很不尋常。當時孫權剛接替孫策,立足未穩,急于立威,所以對當時擔任廬江太守的李術下了狠手。過程極其慘烈:“是歲舉兵攻術于皖城。術閉門自守……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三國志·吳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