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章節

于道,郭嘉很容易就能安插人進去,以使節身份去聯絡焦仲卿。

為什麽郭嘉不找許貢門客,反而大費周章地去找廬江的焦仲卿呢?

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建安四年,廬江太守已經換成了孫策的大将李術。所以焦仲卿可以利用自己的府吏身份從李術那裏得到孫策的情報,然後指示刺客埋伏到預定地點,實施刺殺。他所掌握的情報優勢,是許貢門客所不具備的。

第二點,江東當時普遍對北方來人有不信任感,而焦仲卿是本地人,廬江與吳郡相鄰,廬江太守陸康和吳郡太守許貢一向關系良好,兩人又都是被孫策所殺。派焦仲卿居中主持,拉攏許貢門客和其他刺客,容易産生共鳴,得其死力。

第三點,從政治上來說,曹操不可以公開針對孫策搞暗殺,那只會引起其他諸侯的疑忌繼而被群起攻之。所以暗殺行動必須低調、保密,讓所有人都以為是一場私人仇殺。對孫策動手的是許貢門客,主持者是焦仲卿,兩者動機都十分充分。萬一暗殺行動不成反遭洩底,孫策最多也只能追查到焦仲卿這一層,聯想不到隐藏在幕後的許都黑手。許貢門人、焦仲卿就是郭嘉布置下的兩層保護性帷幕。

有了這層關系,對于焦仲卿“守節”的忙碌,就不難理解了。

《孔雀》詩中提到,劉蘭芝在三月二十七日接受了李術兒子的求婚,三十日舉辦婚禮。而焦仲卿一直到了三十日,才匆匆趕了回去,“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焦仲卿在太守府工作,太守兒子結婚,他肯定會第一時間知道。可自己老婆要和別人結婚了,他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一直到結婚當天才能抽身返回。到底什麽事情,讓他忙到連老婆都不顧了呢?

三月三十日李術兒子的婚禮,轉月孫策就遭到了暗殺,前後相隔才數日。可見當劉蘭芝答應求婚的時候,正是暗殺行動的最後關頭。可以想象,焦仲卿給許貢門人布置完了最後的計劃,讓他們趕往丹徒,然後自己這才心急火燎地趕回廬江。

郭嘉遠在許都,完美地遙控了這一起暗殺事件,消弭了南方的威脅。焦仲卿安排完了刺殺計劃,對故主陸康已盡忠,生無可戀,于是和劉蘭芝一起自殺。

這聽起來很合理,卻并不能解釋全部的事實。

關鍵的矛盾,還在于孫策的計劃。

史書說孫策籌劃襲擊許都迎接皇帝,但仔細想想,這個計劃是不那麽牢靠的。孫盛就曾經直言不諱地評價道:“孫策雖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黃祖乘其上流,陳登間其心腹,且深險強宗,未盡歸複,曹、袁虎争,勢傾山海,策豈暇遠師汝、颍,而遷帝于吳、越哉?”

簡單來說,如果孫策在丹徒發動突擊,要一路打到許都,周圍要顧忌的勢力太多了。到了許都,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破城。整個計劃執行起來難度太大,變數太多——除非孫策在許都已經有了內應,可以在他到達許都的時候控制住漢獻帝,開城配合。

我們今天都知道了,這些內應,顯然就是接了衣帶诏的董承、王服、吳碩和種輯他們。有了他們的配合,孫策便可以針對許都實施一次手術刀般精确的斬首行動,迎回漢帝。

Advertisement

史書上把這兩件事分開記錄,我們單獨審視它們的時候,會覺得這兩個計劃破綻百出。可如果“孫策襲許”和“董承誅曹”本來就是一個計劃的兩個層面,一內一外彼此配合,一切疑問便迎刃而解了。

這個計劃破壞力極其巨大,同時也需要極精密的籌劃。許都和江東要配合密切,兩者行動時間必須同時。如果孫策晚來,董承很可能會招致曹操勢力的瘋狂報複,無法送出漢帝;如果董承發動誅曹時機過晚,孫策便只能頓兵許都城下。

就像郭嘉在江東找了一位代理人一樣,為了完成這個計劃,董承和孫策也需要一位中間的聯絡人。可是董承等人在江東毫無根基,孫策在北方也面臨同樣的窘境。兩者都能夠接受的聯系人,只有長水校尉種輯的夫人——秦羅敷。

于是焦點又落回到廬江。

仔細想想,意圖刺殺孫策的焦仲卿,和意圖聯絡孫策北上勤王的秦羅敷,這兩個人居然還是鄰居,真是多麽巧妙的巧合。

可是,在陰謀論的世界裏,沒有巧合。究竟焦仲卿和秦羅敷之間,到底有無聯系呢?解開關鍵的鑰匙,在于《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裏的矛盾。

《陌上桑》裏,羅敷明确指出“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而《孔雀》裏,焦母卻還在說“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焦母是普通老百姓,她熟悉的只是家長裏短。她想為兒子求親,說明至少秦羅敷的公開身份是單身。而秦羅敷已經婚配的消息,事實上只對一個人說過,那個人就是《陌上桑》裏的男主角“使君”。

“使君”一詞在漢末是對政府官員的尊稱。秦羅敷在皖城采桑,那麽整個皖城最有資格被稱為使君的,只有現任太守李術。

但《陌上桑》裏,對李術與秦羅敷初次的接觸,是這樣描述的:“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可見李術并非是親自去與秦羅敷調情,而是遣了一個小吏去探詢。

調情這種事,一向都以隐秘為要。李術不親力親為,反而要派個外人前往探詢,這怎麽聽都不合理。

除非他們不是在調情,而是在交換什麽秘密信息。所以李術才會“五馬立踟蹰”,不讓過多随從參與,只派遣了一個信得過的小吏前往。

不要忘記了秦羅敷的身份,她肩負着為許都聯絡孫策的使命。可她畢竟是個女性,許多事情不方便做。而李術是孫策的大将,搭上李術,就等于建立起與孫策的穩妥渠道。

而這個“吏”,很有可能就是《孔雀東南飛》裏反複強調的“府吏”焦仲卿。他作為太守府的辦事員,代表李術前往接洽,再正常不過。而且焦仲卿與秦羅敷是鄰居,很可能之前已經接觸過,這才安排李術與秦羅敷做一次戲劇性的會面。

于是,《陌上桑》裏秦羅敷對“小吏”焦仲卿的那一段誇耀,就意味深長了。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當“使君”向秦羅敷說出接頭暗號“寧可共載不”之後,秦羅敷是怎麽傳遞情報的:“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這是暗示許都那邊即将有事發生,有人派我聯系你,這個人是長水校尉。

“白馬從骊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直千萬餘。”這四句是暗示除了長水校尉以外,還有許多朝廷高層參與。“鹿盧劍”代表決斷、“可直千萬餘”代表着珍貴,意即皇帝。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這四句通過描述升遷履歷,來強調每一個衣帶诏陰謀的參與者都是一步步升遷而來的漢室忠臣,他們無不感念漢室拔擢之恩。

“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這兩句是描述種輯的外貌,因為許都必然會派人來與廬江聯絡,便于互相辨認。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這四句是詳細交代董承誅殺曹操的計劃。計劃将在曹操日常辦公的司空府內發動,趁曹操“冉冉府中趨”,跟随的衛士比較少的時候驟然發難。然後,秦羅敷還為焦仲卿壯膽,說參與政變者多達數千人。

通過《陌上桑》的交談,秦羅敷通過焦仲卿,與李術初步接上了頭。從孫策後來的舉動來看,這根線确實地搭上了,形成了董承-種輯-秦羅敷-焦仲卿-李術-孫策這麽一條複雜的情報鏈條。

秦羅敷失算的是,她少算了焦仲卿對孫策的仇恨。

焦仲卿既然為廬江故吏,對孫策的仇恨是相當深重的。而秦羅敷則是為了确保孫策成功襲許,兩人的目的完全是背道而馳。

而在兩人接頭時,焦仲卿卻完全看不出任何異常,他奔走于李術和秦羅敷之間,勤勞地傳遞着信息,似乎全然忘記了故主陸康的遭遇。

唯一的解釋,焦仲卿是在隐忍,是在僞裝。他意識到,與秦羅敷搭上線,會更好地完成郭嘉交給他的任務。他扮演了一個雙面間諜,一方面在秦羅敷的協助下傳遞情報,為董承、孫策籌謀計劃,一方面把計劃原原本本通知給郭嘉。

有了如此情報不對稱的優勢,郭嘉便可以輕易破壞董承的衣帶诏政變,然後精确定位孫策,實施暗殺,完全讓對手沒有任何反擊餘地——這都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