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解釋 這是你的私事,不需與我說的

翌日,裴朝沒再拒絕李慕,只随他坐車一同回大悲寺。休整了一夜,她精神好了許多。

四人同坐一車,裴朝露和虞婆婆坐在一處,涵兒随李慕坐在對面,正在同他比劃着昨日燈會上的趣事。

這一個多月來,裴朝露思及自身子不濟,有心讓孩子親近李慕。李慕待他自不必說,故而如今叔侄二人已經相處的很融恰。

馬車趕得有些急,窗檐一絲朔風灌進來,她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小娘子這手怎的還是如此冰冷?”虞婆婆瞧見她攏着衣衫,只握了一把她掌心道,“戒塵和尚租的頂好的馬車,羊皮褥子擋着風,還有腳爐取暖,小娘子如何凍成這樣?”

對面兩人聞言,朝她看來。

涵兒扭頭就往她身上靠去,張開小手抱緊她,眨着一雙亮晶晶的眼睛仰望,片刻又捧起她的手,呼呼哈氣。

“涵兒抱抱,阿娘就不冷了。”孩子手語道。

“無礙的,就是這幾日特殊。”裴朝露沖虞婆婆笑了笑,抽回手揉着涵兒腦袋,笑意愈發明麗,“對,涵兒抱一抱就不冷了!”

自昨日在高掌櫃處得了二哥可能回苦峪城的消息,她整個人都好似注入了一點力量,如同灰暗了多時的天空,終于破開濃雲,得見一絲光亮。

便是月事來臨前的脹痛陰寒,她都覺得緩減了些。

李慕将簾帳重新塞實,又把腳爐往她處挪近些,擡首時撞上裴朝露眸光,醞釀了一夜的話在唇邊滾了兩個來回,又咽了回去。

裴朝露腹中寒涼,也不想理人,只抱着涵兒同他說笑取暖。

上山的一段路,崎岖陡峭,李慕出了車廂,親去駕車。

雖是慢了些,卻又平又穩。

“大師交代一聲,我慢點便是,也能駕穩。”車夫唯恐他少付銀錢,話語中透着試探和不悅。

Advertisement

“不缺你銀子!”李慕單手執缰,另一手從懷中掏出一貫錢遞過去。

他出來,無非是為了透口氣,醒醒神。

他反複告訴自己,一方彩綢,便是自己受了,同她又有什麽關系。

總沒有長嫂管小叔這種事的!

“大師,您也趕得太慢了,這樣上山,且要足足多出一倍的時辰。”車夫搖頭道。

是很慢,但如行平地。

上次她來月事,疼成那樣。此番雖看着還好,但若是颠簸了去,總是累她遭罪。這樣一想,李慕駕車的速度更慢了。

車夫無語望天。

回到寺廟時,已是午後,涵兒卧在裴朝露懷中睡着了。李慕先下車,在下頭接過孩子,正給他戴風帽,卻見得一襲人影倒過來。

“小娘子——”還在車口的虞婆婆急喚。

“阿昙!”李慕一把扶住她。

裴朝露頭暈目眩,腳下不穩,被他圈在懷裏。

方寸間,李慕脖頸間佛珠松木香彌散開來,淡而凜冽。

蘇貴妃喜松木,宮中多用松木制物,其香萦繞殿室,終日不絕。

幼年時的李慕,總是溜去飛霜殿,避在宮人鮮少的地方,偷偷看自己的母親。

看自己的母親抱着比自己長兩歲的兄長,哼童謠,講話本。

大些,便看見母親握着兄長的手,教他寫字,給他量身制衣裳……

有一回裴朝露進宮,正好撞見避在宮門邊貓身窺視的人。便也明白了,他那一身時有時無的松木香是何緣故。

亦恍然,他眉宇見偶爾浮現的落寞與哀色。

那是一個孩子對母親的渴望。

然他從出生到年少,十數年裏,面對着近在咫尺的生母,卻從未得到過一絲絲愛意。

于是,往後但凡見他不豫或又悶着性子,她便湊身聞是否有松木香的味道。回回都是那股子又淡又冷的香氣。

“過來,抱一抱我!”她雖這樣說着,然人到跟前,都是自己張開雙臂摟着他,将他的腦袋埋進自己胸膛裏。

待大一些,顧及男女大防。

她又道,“對面坐好,聽我吹簫。”

她的簫聲婉轉清揚,聲聲入耳。

似春風拂萬物,去歲冰雪消融,四季裏百花扶柳次第開。寸寸吹開他心扉,讓笑意爬入他眼眸。

再後來,他膽子大些,便開始自己出口讨要。

不要抱,不聽簫,不策馬!

齊王府府門深鎖,庭院深深,唯有一雙人。

櫻桃樹下,他靠在秋千架上,深吸一口氣,搓一回掌心,終于鼓足勇氣道,“我要看你跳舞。”

“得寸進尺!”少女瞪他,桃花眼裏卻是春水映梨花。

三千青絲如瀑,十丈紅塵包裹。

衣袂翻飛間,漫天櫻花如春雨,她總不忍拒絕他。

“阿昙——”李慕将涵兒給虞婆婆,騰出另一只手扶她。

風過枯枝,殘雪絮絮落下。

裴朝露就着他臂膀定了定神,待腹中一陣絞痛過去,方擡起頭來。

因疼痛,她面色虛白,額角鬓邊甚至占着薄汗。此刻人清明了些,她從記憶中回神,突然朝他笑了笑,“你、方才喚我什麽?”

化雪日的風還是冷的,一陣接一陣吹來。

同李慕的話語一起落在她耳畔。

“長嫂——”李慕問,“能自己走嗎?”

裴朝露笑意未斂,低眉看着扶在她肩膀的手,看了片刻點頭道,“能。”

李慕便松開了手。

虞婆婆抱着孩子,有些狐疑地看着兩人,也未多言,只送去廂房。

“老身去給小娘子煮些紅糖水,暖暖身子。”

裴朝露含笑謝過,見李慕正給涵兒脫衣蓋被,做得甚是細致,便也無話,只将包袱放好,裏頭除了原來的白瓷壇和含有五石散的藥渣,如今又多出一身衣衫,三貼止痛的藥。

每回月事來,第二第三日總是最難熬的。

明日便是第二日,裴朝露握着新開的藥,心下暗思,總也不能老用那含有五石散的藥渣,且試試這藥。

紙包打開,藥味彌散開來,裴朝露無奈地笑了笑。

怪不得那大夫說,這藥效果甚好,只是勿要常用。這裏原是加了足足的五石散,一時間,裴朝露便覺得也無需試了。

她合上藥包,扶在案頭緩了緩。

再擡首時,目光落在那個白瓷壇上,便伸手慢慢撫摸着。

李慕安置好涵兒,回頭正好看到這一幕。

裴朝露眉宇間溫柔專注,嘴角噙了一點笑意,似是想起些什麽,從袖中掏出個彩繪娃娃,放在瓷壇邊,然後将包袱重新系好,推在裏側。

“下回再下山,你将此物放在屋內便可,我交代過的,無人會入這間廂房。”李慕離了床榻,倒了盞熱茶遞給她。

其實,他很想問一問那瓷壇是何物。自頭一回見,他便覺得那個白瓷壇突兀得狠。他莫名地被牽引着,想要上去摸一摸。

裴朝露接了茶,沒接話。

茶水六分燙,很是受用,她飲下後,道了聲謝,便合衣上了榻。再明顯不過的意思,這是下了逐客令。

本來李慕見她神色開懷了些,又用了自己送去的茶水,心中勇氣更足了些,只想把想了一夜加一路的話同她說了。

只是眼下,他頓了頓,話頭又偏了,只道,“你哪裏不适,方才包袱裏的藥是醫何病的?我去給你煎了?”

“一些止痛的藥,暫時不用。”裴朝露靠在榻上,輕輕拍着涵兒背脊,眼皮都未擡。

李慕想着要說的話,一時也沒走,只站在門邊看她。

這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在初相識的那幾年,裴朝露實在見的太多了。

那時,她還會心疼他,堂堂一個皇子,竟是這般膽小和拘束。

然而此刻,她卻覺得他懦弱而優柔,便索性懶得理會。

她自顧不暇,何必理會他人心事。

半柱香的時辰,裴朝露見孩子睡實了,便低頭解了外袍,外袍褪下,她繼續解開夾襖,剩得一件中衣,方才擡起頭同李慕眼神接上。

她甚至笑了笑,用眼神問他,說不說?走不走?

于是片刻後,李慕轉身走了。

正月間,仍是晝短夜長,一個多時辰後,日頭便已偏西。

裴朝露醒來時,虞婆婆正好端着紅糖水進來,笑道,“才晾出來的,戒塵和尚說六分燙用了最合适,裏頭的姜片也是他擱的。”

“小娘子,快喝些。”

“多謝婆婆,”裴朝露接過碗盞,看着空出的床榻一側,“涵兒……”

“娃娃在戒塵和尚處學寫字呢。”虞婆婆心領神會,只攤開針線珠玉打起璎珞。

這裏頭的彩線和彩珠皆是昨日賺了銀兩後,裴朝露在“琢玉”鋪買的。因她們的璎珞賣的極好,她便想着加些飾品,也好提高價錢。

這廂一碗微燙的姜糖水入腹,又歇了這麽許久,裴朝露攢了些力氣,披上外袍與婆婆一同打璎珞。

暮色落下,她點了盞燭火。

“小娘子且歇着,老身一人便罷。”虞婆婆見她揉着額角,人亦有些發喘,遂趕緊勸阻道。

“無妨,這璎珞賣的好,以後我也得用着它。多雙手,也能多打些。”裴朝露手法娴熟,邊理線,邊擡眼望向老人。

待理線畢,她湊過身去,悄聲道,“婆婆莫急,你我還是四六分,您六我四。”

“你這丫頭……”虞婆婆一愣,只看了眼裴朝露因久病而發顫的雙手,嗔怒道,“老婆子要那般多銀錢作甚,你且看你這兩手,穩嗎?”

裴朝露垂眸撚珠穿過彩線,待一結扣打完,方擡頭道,“您看,又不耽誤什麽!”

虞婆婆剪去一截燈芯,看一眼面前的姑娘,嘆一口氣。

偏這人,一擡首,便是溫柔笑靥。

眼中,還帶了幾分希冀和期盼。

李慕正巧是這個時候進來的,他端來了泡湯養足的木桶。推開門,便見燭光下,女子持針篦發,安靜地坐着女紅。

“和尚快勸勸小娘子,別熬壞了眼睛。”虞婆婆見人來,便起身收起針線,念叨道,“阿彌陀佛,總算這治腿的藥來了,小娘子趕緊泡一泡。”

她做事麻利,言語間已經收拾了桌案上的東西,只欲要扶上裴朝露,給她泡腳。

“婆婆!”裴朝露阻下她,“我都能走了,自己能行。哪能再勞您這樣。”

兩人推阻半晌,到底還是裴朝露說了算。然即便如此,虞婆婆去而又返,給她将晚膳送了過來。

“小和尚做好了齋飯,是要等涼了才送來?”老人合門前,仍不忘數落李慕一番。

“是小僧的不是!”李慕持珠合掌,目送老人離去。

裴朝露雙足泡在藥湯中,手中捧着虞婆婆遞來的熱粥,整個人暖烘烘的。

一時間,雙目彎彎,面上多了幾分松快之色。

“這腿傷,原是那日被凍的,又斷藥了這麽些時日,且需溫養的久些,不然會落下疾患!”

“嗯。”

“粥,不冷吧?我溫在爐子上的,裏頭有姜,小心咬上,辣的很。”

“嗯。”

“涵兒今夜同我睡吧,你身上不安,莫操心他了。”

“好。”

“……昨日那方彩綢,我沒想要,我只是摸了摸。我摸它是因為……反正,不是你想的那樣。”

東拉西扯半晌,李慕終于說出這話。

“嗯。”

“嗯?”

裴朝露難得身心舒坦些,只感受着久違的暖意,壓根不知他具體說了些什麽,直到此刻才回神,搜索着他的話語。

她擡頭,睜着一雙略帶迷糊的桃花眼,幾息後倒也理清了他的話。

于是迷糊成了兩分莫名其妙。

她道,“這是你的私事,不需與我說的。”

李慕張了張口,沉默。

“便是你還俗了,也沒有長嫂管小叔子這般事的。”裴朝露将最後一口粥用完,心平氣和道。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