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學習

韓嬷嬷離開後,很快就有一位自稱為陳掌書的婦人來安排蓁娘等人的起居學習事宜,按例,東宮有太子妃一人,下設正三品良娣二人、正四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七品昭訓十六人、正九品奉儀二十四人。

以蓁娘不高不低的品級,身邊服侍的有四個嬷嬷,六個侍女,八個使喚的丫鬟婆子,但實際上現在她還用不了這麽多的宮人,得等到正式侍寝之後才有這些待遇。

陳章書道:“娘子今日才進宮,就先歇息歇息,等明日其他娘子進了宮,就一起安排學習宮闱規矩!”

“如今諸位娘子都住在一個院子裏,每人身邊有嬷嬷二人,侍女四人,使喚宮人六人,其餘打掃洗衣傳膳的宮人自有人安排…”

說罷她指了身旁兩個年逾四旬的嬷嬷給蓁娘道:“這是吳氏和周氏,這幾個月就在娘子的身邊服侍,她們是老宮人了,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請教她!”

吳氏上前見禮一面恭敬道:“請教不敢當,娘子有什麽事問奴就是!”

蓁娘一面回禮一面想:果然是宮廷,這兩位老宮人這樣的年紀,可不論是行止還是言談都是普通人家的下人可不能比的,她們既有下人的恭敬,又不一味奉承巴結,看來這幾個月要學習的地方還多着呢!

蓁娘的行李并不多,衣裳是芸娘早就準備好了的,首飾是當時宮裏賞賜的金銀,芸娘也貼補了一些,都是希望蓁娘在宮裏過的好一些。

蓁娘坐在榻上左看右看,這件屋子小巧玲珑,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內室一張卧榻,靠窗一張床,上面擱着兩個隐囊,一張栅足案。

案上的香爐裏正飄着袅袅香煙,聞着清甜的味道,蓁娘才把一直繃着的神經放松下來。

四個侍女分別叫阿玉、阿梅、容娘、冬兒,阿玉和阿梅正在把蓁娘帶來的東西歸放登記,容娘打了熱水來,和冬兒一起服侍蓁娘洗臉換衣。

剛做好一切才松了口氣,外面進來了人打起簾子道:“娘子,住在隔壁的呂良媛和沈承徽、尹承徽來啦!”

“快請進來!”蓁娘急急的捋發整衣,阿玉不等吩咐就去準備熱水點心,阿梅拉着蓁娘一起出門迎接客人,蓁娘有點臉紅,她一急就亂了陣腳,幸好還有這幾個侍女幫忙,不然就讓人看笑話了。

來的三人俱都是讓人贊嘆的娴雅佳人,相比之下,蓁娘還遜色幾分,四人相互見了禮,自報家門。

為首的呂良媛今年十四歲,祖父為從五品恭陵陵令,恭陵乃是高祖皇帝的陵寝,而陵令就是管理陵寝的主事官員。

沈承徽十五歲,比蓁娘小四個月,伯父是京縣的縣令,尹承徽最小,才十三歲,祖父在城東開辦了一所學院。

Advertisement

尹先生是進士出身,在長安城有些名氣,他所寫的詩連十姐夫徐敬元也收錄了幾首。

四人中呂良媛品級門第最高,沈承徽最是貌美,尹承徽才華最盛,蓁娘…什麽也沒有…她自嘲道:“我集合了你們三人的反面,沒有容貌、沒有做官的長輩,沒有才華!”

“估計是想要我襯托你們,所以才把我選上的吧!”

衆人哈哈大笑,她這一番打趣倒是引人刮目相看,四個小娘子雖然是剛見面,彼此之間倒也聊得挺愉快,這樣的熟悉是良性的,以後若成了朋友,那可就多了條路子了!

到了晚間吳嬷嬷特意誇獎她,“娘子做的很好,雖說你們四人出身不同,可進了宮都是太子殿下的妾侍,做事不能光看眼前,要看以後…”

以後,指的是太子殿下的寵愛和子嗣吧,蓁娘若有所思,回想起白天發生的事,她們四人寒暄過後趁着天氣涼爽搬了長床在院子裏聊天。

聊的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廢話,比如你在娘家整天做什麽呢?

去過哪裏?

進宮裏進不緊張?

蓁娘覺得雖然她沒有這幾個人的優點,但她也是有自己的特長的,從小混跡在市井中,她跟什麽人都能說的了話,又有在芸娘家那一個月的生活,對于高門婦人的舉止言談有些了解。

別人說的插花品香她雖然不懂,可說起笑來沒人比得過她,既有趣又不粗俗,至少這一下午每人都是笑嘻嘻的,相處甚歡。

這一晚注定是睡不着的,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蓁娘想家人,忍不住又哭了一場,翻來覆去的,直到五更才睡着,第二天呂良媛等人一見她的黑眼圈,就露出感同身受的表情來。

呂良媛道:“我剛來的第一晚也睡不着,想我阿耶阿娘,又想過年都不能跟家人一起過,總之就是胡思亂想,第二天還是嬷嬷拿了帕子浸冷水,給我敷了好一會兒,你也快敷一敷,不然今晚再睡不着的話就更青了!”

這要擱以前蓁娘都覺得不過是黑眼圈嘛,簡直是小題大做,可現在不同了,她是太子的妾侍,得靠一張臉皮來獲得青睐,就是她自己不在意,嬷嬷也不會由她這麽随意處理自己的臉。

今天又要來兩個采女,吳嬷嬷道:“娘子就跟昨天呂良媛她們一樣,等新來的娘子們收拾好了就上門打個招呼!”

“你們都是京城人,外地的娘子們說不定得等到明年才會進宮,學習要将近一年,你正好可以觀察她們都是什麽樣的性子,愛好是什麽,為人怎麽樣!”

“你們有一起采選學習的情分,以後不論發生什麽,在內廷裏都能互相照應…”

蓁娘思忖,其他人的嬷嬷也是這樣跟她們說的吧!

都是剛來的不懂規矩,陳章書也說了兩位嬷嬷以後都會跟着她們,看來不論是學習還是日常的人情走動,都要跟嬷嬷們多請教一下才行!

蓁娘對吳周兩位嬷嬷越發的恭敬,事事都要問了為什麽才去做,兩位嬷嬷很滿意她這個态度,倒是越發的耐心。

但是當蓁娘問到了一些敏感的問題時,她們就避而不談,嚴肅教訓道“娘子剛來,很多事情是不可以問的,也不能知道,就算別人在你跟前說,你也要捂住耳朵,不為別的,這知道的多了難免就生了心思,內廷裏最不能有的就是不該有的心思…”

蓁娘唯唯應諾,心裏有些後怕,別說她們還沒有正式的上玉碟,就是上了,在宮裏這樣的無所顧忌也會讓人看不順眼,吳周兩位嬷嬷可是悄悄的說了不少犯了宮闱禁忌女子的下場。

新來的兩位娘子分別是昭訓米氏,父親是萬年縣縣衙的一名小吏,今年才十四歲。

還有一位昭訓姜氏,家裏跟蓁娘家情況差不多,今年十三歲,家裏是長安郊縣的普通耕讀人家。

雖說妾侍中禮聘入宮的娘子地位最高,其次就是她們這種正經采選入宮的,最末就是由宮女提拔上來的。

實際上在太子妃面前她們都是妾侍,太子妃和太子一樣是她們的主子,東宮內廷三司獨立于尚宮局,三司的女官由太子妃直接領導,負責協助太子妃處理公務、管理妾侍、照顧皇孫、膳食、醫藥、儀仗、文冊等。

說起來,凡是後宮的女官或者宮女,不論老幼都是天子的女人,因此她們一旦進宮除非有天子的特赦可以出宮養老,否則一輩子都得呆在宮裏。

承徽、昭訓、奉儀其實都算是女官,和天子後廷的才人、美人、婕妤等一樣,她們有的專門就是協助皇後或太子妃做事。

有的受到主子的寵愛只專心等着侍寝伴駕就行了,或者有的人主職是當差辦事,副職就是□□陪樂。

所以很多公侯之家德才兼備的小娘子都會被召進宮廷做女官,比如當今天子剛登基時,聽說江南東道蘇州盧氏一族出了位五歲便能吟詩作賦的小娘子,大為驚奇,便召入宮中。

彼時那盧氏才九歲,入宮後天子将其冊為才人,專侍筆墨,等盧氏十二歲時才侍寝,如今盧氏年方十八,已是頗得聖寵的昭儀了。

進入了正式的學習,三司之一的司閨負責新人的教導,司閨有司令二人,手下有掌正、掌書、掌筵各三人。

負責教導她們的就是從八品的掌書女官及女史,每天上午下午各兩個時辰學習,蓁娘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記下各種規矩。

比如行,要做到蓮步輕移如弱柳扶風輕擺,坐有跪坐,有踞坐有垂坐,每一種坐姿有什麽講究,在什麽樣的場合該怎麽坐怎麽站等等。

平日裏起床睡覺也有諸多講究,起床後要先整理頭發,然後洗臉漱口,這洗臉要先用第一盆溫水拍臉,然後用澡豆洗臉,再用第三盆水由侍女幫忙清洗隐蔽處。

洗完了臉要用柳枝蘸藥水刷牙,再用青鹽漱口,含上雞舌香,這樣嘴裏就香噴噴的,不會有口氣,做完這些就是上妝。

先用各種調制好的面霜敷面,然後才是上鉛粉或米粉、描眉、貼花钿、鵝黃、面魇、抹上胭脂口脂等。

搭配好了衣裙就要挑首飾,世宗的靜宣皇後,太宗的恭顯皇後都是樸素節儉之人,因此內廷裏也忌諱太過浮誇的妝扮。

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天子喜歡美人,這仕女的妝扮也繁複起來,對于妝容服飾,娘子們天生就比郎君要熱衷些,哪個時節該穿什麽衣裳,哪些衣裳又該搭配什麽首飾,講究實在多。

比如天冷了穿繡花鞋,天熱了穿草鞋,下雨下雪了穿木屐,再比如,梳一個發髻要一個多時辰,抹上一罐一罐的花油才能成型,頭發少了還得上假髻。

一個發髻要保持好幾天,睡覺的枕頭也是特制的,只枕脖子免得碰亂了頭發,蓁娘只睡了一晚脖子都差點斷了……

宮裏每個月都會發食物和生活用品,每天吃什麽米什麽菜都有份例,一年發幾匹布料,發哪種,都有定數。

至于生活的講究,細致到連出了恭都要換衣服,免得有異味,蔥姜蒜味道大的東西要少吃,這些條條理理的規矩多如牛毛,蓁娘不光自己記,睡前還要跟阿梅她們對一對看有沒有記漏了什麽。

學完了這些個人的生活規矩,還要學習禮儀、背誦宮規,比如哪種場合該該行什麽禮、該說什麽話、宮裏的規矩有哪些、你犯了錯要怎麽罰等等。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妾侍你要守好自己的本分,為皇室開枝散葉是頭等大事,讓太子殿下放松身心才是次要的,守好規矩不給主子添麻煩、不争風吃醋、不耍心眼兒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妾侍。

至于侍寝的規矩、跟殿下相處、受寵不受寵生孩子,這些也講得仔仔細細的,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規矩,內廷關系前朝,內廷的女人們安安分分的,那就不會禍亂前朝大事。

若是宮裏的女人做出如呂戚之争那樣慘烈的事件,到最後天下也就完了,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光是學習這些蓁娘等人都快去了半條命了,每日裏要死記硬背,容娘值夜時還聽見蓁娘說夢話,說什麽‘我不下來!我就呆在這裏!’。

第二日睡醒蓁娘聽到這事後臉突然紅了,容娘奇怪的問她夢見了什麽,蓁娘支吾過去,哪裏好意思說自己夢見掌書娘子拿竹板要打手心,她爬到樹上去不肯下來了…掌書娘子和女史非常嚴格,蓁娘每天都要戰戰兢兢的接受考核,她總算明白了十九郎去學堂像去鬼門關的心情了…

但是除了這樣嚴格學習,也有輕松的學習,那就是學習玩耍,不要覺得這是玩物喪志,宮裏能活動的地方就那麽大,平時自己要打發時間,伴駕時也要跟主子玩的起來,比如太子讓去陪他下棋,你說不會,那多掃興!

這也是大家最喜歡的環節,雙陸棋、投壺、踢毽子、蕩秋千、猜謎、射箭、鬥茶、行酒令等等,要學習玩一個個簡直就是神童,女史一教就會,衆人還能舉一反三,實在滑稽!

所以私下裏,幾人也常聚在一起吃飯,大家互相調侃互相說笑,日子過的很是惬意。

七個小娘子日漸親密,平時竄竄門,大家一起讨論學習,一起插花煮茶聊天,還是相處的很愉快的。

畢竟她們的年紀差的不多,家裏情況太複雜的沒有,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是很單純的,彼此之間就算是有了紛争還不等生氣,就有個自的嬷嬷板臉教訓了。

作者有話要說:

這章有點啰嗦~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