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與子同車
一個多時辰後,陳梓坤幾人便來到了位于白家村的寓所。白家村只有百來戶人家,村莊三面環水,民居全部掩映在蓊郁蔥茏的綠林中,不聞人語響動,只聽雞鳴犬吠之聲,顯得格外清幽。
陳劍所租的這座院落以前是一個游學士子所居,屋後靠山,門前斜對着一片蒼蒼竹林,長風過林,傳來一陣龍吟鳳嘯之聲,确實是個讀書清修的好去處。陳梓坤随意打量了一眼便将目光先投向了她的鄰居——蕭舜欽的住處。蕭家別院的門前是一條一丈來寬的清溪,此時卻是竹橋吊起,大門緊閉,不聞任何聲響。
文傑站在門前遙望着,神色略帶激動的喃喃自語道:“多年不見先生,不知他身子可好。”
陳梓坤笑道:“不急,你明日可前去拜訪。”文傑點頭。
當晚,衆人人困馬乏,陳梓坤吩咐他們早早歇息。
次日一早,天剛破曉,陳梓坤仍像往常一樣準時起床,粗略梳洗完畢,她便慢慢地沿着村子漫步沉思。文傑緊随其後,途中正好遇到兩個年輕男子從山上擡水回來。文傑駐足凝視片刻,突然面帶驚喜的喊道:“兩位可是樂山、樂水大哥?”二人停住腳步,狐疑的打量了一眼文傑,點點頭淡然問道:“敢問公子高姓大名?”
文傑拱手笑道:“不知兩位可記得五年前常給先生送菜送材的獵戶兄妹?”
二人想了片刻,恍然大悟道:“原來是你!我家公子幾日前還提起過你呢。”兩人的态度頓時熱絡了許多。三人邊走邊寒暄,陳梓坤看了文傑一眼示意她随意,便徑自向前方竹林走去。
陳光陳劍随即遠遠跟上,陳梓坤擺擺手說道:“不必這麽小心,你們倆要想法設法跟方才那兩人搭上關系。從他們口中順便套出蕭舜欽的行蹤。”
兩人一起拱手恭敬答道:“遵命。”
文傑當日上午便帶着禮品前去拜谒蕭舜欽。
陳梓坤一邊撫琴一邊等着文傑回音。
鄭喜聽着琴聲,略一蹙眉:“殿下可是思鄉了?竟奏此悲音?”
琴聲戛然而止,陳梓坤皺撫額問道:“思鄉嗎?不應該是閨怨嗎?”
鄭喜呵呵笑了兩聲,她正要出語安撫。恰在這時,聽見一陣腳步聲,是文傑回來了。
“公子。”文傑笑着拱手,陳梓坤看她面色緋紅,神采奕奕,便知道事情進展不錯。
Advertisement
“怎麽樣?”
“先生還記得我們兄妹倆,他請我用了茶點,我将殿下給的美酒奉上,先生一時興起,就讓我陪他飲了兩鐘……”
“只是……我委婉的提了我是和公子一起入魏求學,還順便表示了公子對他的仰慕,但先生并沒有表示什麽,也沒出口相邀,看樣子公子還得再等等。”
陳梓坤不以為意的擺擺手:“不急不急。”
陳梓坤一行人在白家村安頓好後,隔了幾日便去了松山書院。書院建在一片開闊的松柏林中,樹下石桌石凳錯落有致。此時正值天朗氣清,學子們紛紛走出學舍,或是捧書朗誦,或是抱膝獨吟或是三五成群坐而論道。
陳梓坤帶着衆人先到書院的主院——争鳴院,争鳴院,顧名思義就是百家争鳴之意。如今的局勢和戰國時期倒有有些相似之處。四國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一套制度,因為國君秉性的不同,所尊崇的學派思想也大徑相庭。像魏國是法儒并重,吳國是獨尊儒術,晉國是外法內儒,至于陳國,則不像其他三國那麽明顯。但把持朝政的也多是儒生。魏文王性格豁達大度,包容性強。極少幹涉學院具體事務,而是任其自由發展。是以,松山書院是天下規模最宏大、氣氛最自由的一座書院,數以百計的名家學者在這裏開館授學,無數學子不遠千裏前來求學,聆聽教誨。
陳梓坤一路行來,路過儒家學院、道家學院、兵家學院、陰陽家等各家學舍。其中儒家學院是人滿為患,兵家和道家也為數不少。只有農家相對冷清些。
一連數日,陳梓坤在學院內到處亂竄,她性格豪邁,出手大方,與各家學子也漸漸熟悉起來,這些人中小才頗多,中才已屬難見,更遑論大才,而且年紀不大,腦子都頑腐的很。雖則如此,她也算開闊了眼界。
期間,文傑又拜訪了蕭舜欽幾次,陳光陳劍兩人也跟樂山樂水兩人漸漸熟悉,陳梓坤覺得自己該出手了。
這日清早,陳光氣喘籲籲的跑過來禀道:“小的剛打聽到一個消息,蕭先生今日要去十裏外的何家村訪友。”
“哦,他要訪的朋友是什麽性情?”
“聽說是當地有名的孝子,他父親雙目失明,母親癱瘓,還要照顧兄長留下的三個孩子,他為了照顧雙親,連前程都和親事都耽擱了。”
“嗯,準備一下,我們也去何家村。另外,準備兩輛馬車。”
“是。”
陳劍陳光兩人剛将馬車套好趕到村前的官道,就聽見一陣辚辚的車聲傳來。接着就見樂山駕着馬車從他們面前路過。陳光十分自然的招呼一聲:“樂山兄弟真巧啊,我們也要出門,呵呵。”
樂山今日似乎有所忌憚,只是遙遙拱手一笑,趕着車子從他們面前緩緩駛過。樂山見陳光和他們走同一個方向,忍不住問道:“你們這是去哪兒?”
陳光随意答道:“我家公子要去水家村。”水家村和何家村相距不到一裏地。
“哦——”樂山拖長聲調,欲言又止。
陳光點頭微笑,揚鞭驅馬,将樂山甩下一段距離。
當兩輛馬車趕到兩個村子的中間路段,就聽見馬兒一聲嘶鳴,馬車咣當一聲驟然停下,樂山急忙跳下來查看,原來是車輪的軸子壞了。
“公子,小的該死,車軸壞了。”
陳光駕着馬車走了一段路,“瞧”見樂山意外停下,忙“籲”的一聲勒馬停車,小跑折回問怎麽回事。
兩人吭吭哧哧的蹲在地上查看了好一陣,樂山搖搖頭:“沒法修了,這可如何是好?”
恰在這時,陳劍駕着另一輛馬車沿着官道辚辚而來。看見陳光在此,陳劍忙勒馬停住,陳梓坤和文傑一起緩緩下車,文傑走到蕭家的馬車前,笑着拱手說道:“先生,馬車怕是一時半會修不好,不若委屈一下,和我們同車如何?”
這時,車中伸出了一雙修長白皙的手輕輕撩起車簾,再接着,一個身體颀長,面容清朗的年輕男子款款下了馬車。陳梓坤心中納罕,她扭頭目視文傑,眼中閃過一絲疑惑。文傑微微點頭,示意這真是蕭舜欽。
蕭舜欽的目光溫和的掃過衆人,在陳梓坤身上掠了一下,拱手說道:“多有叨擾。”
陳梓坤淡然一笑,将手一伸:“蕭先生請。”
蕭舜欽一點也不拘謹,從容自在的上了陳梓坤所乘的馬車。
樂山樂水相視一眼,陳劍笑着招呼樂水和他一起駕車。陳光和則幫着樂山将壞掉的馬車拖到附近的農戶家中。
待車中三人坐定,陳劍一聲清喝,兩匹馬兒一起用力,官道上重新響起了噠噠的馬蹄聲。
“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幸得同車,真是三生有幸。王坤先敬先生一杯。”陳梓坤親自斟滿一杯米酒,雙手捧上,态度恭敬而又落落大方。
蕭舜欽坦然一笑,從容自若的接過,輕輕啜了一口,開口贊道:“好酒。”
陳梓坤微微一笑,朗聲接道:“這是用鳳鳴山上的清泉所釀,具有祛火消暑之效。先生多飲無妨。”
兩人随意寒暄了幾句,陳梓坤便巧妙的文傑拉入兩人的談話,她靜靜地在一旁聆聽,時不時插入一句,既不顯突兀,又不失東道主的熱情。
三人說着話,何家村已經遙遙在望,蕭舜欽沖陳梓坤笑道:“在前面路口停下便可,不耽誤你們趕路了。”
陳梓坤道:“送佛送到西,還是将三位送到吧。”蕭舜欽側過臉看着窗外的原野,笑而不語。陳梓坤眼珠滴溜一轉,心中迅速盤算着下一步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