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誘虎出山
七月之後,魏國北部大雨終于停住,天氣放晴。 但東南六郡卻仍是陰雨連綿。八月初,洪河決堤,兩岸受災百姓數以萬計。大水沖垮了無數的良田和村莊。百姓無家可歸,朝廷委派的官員也是敷衍了事,甚至不少人趁機貪墨救災款項。魏王此時正着急訓練新軍,督促糧草,根本沒有心思理會這等小事。劉潛又不在朝中,其他官員亦不敢竭力強谏。
八月上旬之後,大批流民開始往京城遷移。水災之事尚未處置完畢,魏國西北、東北胡患再起。之前魏王伐陳時,陳梓坤就曾派崔博陵前去聯絡東胡、樓煩。但兩個部族畏懼強大的魏軍,再加上魏王聽從了劉潛的建議,和兩個部落聯姻通商。因此魏國邊境持續平靜了一段時間。但自衛州之戰之後,陳軍大破魏軍三十萬的消息一傳到東胡和樓煩,兩個部落首領立刻意識到他們的機會來了!
邊地胡族一般喜歡在秋高馬肥之時率領精銳騎兵侵擾中原邊境,大肆洗掠一番後便迅速返回。騎兵機動性極強,可謂是來無影去無蹤。讓歷代的中原王朝無比頭痛。東胡和樓煩也不例外。兩個部落兵合一處,兩大部落首領親率六萬精銳騎兵襲擊魏國邊境。一時間,邊關告急文書如雪片一般飛入大梁王宮。
劉潛趁機上書請魏王留守國都震懾胡虜。為了留住魏王,劉潛不惜放□段賄賂他一向深惡痛絕的佞臣和太監讓他們給魏王再物色幾十名美女。非常之時,他寧願魏王繼續沉迷酒色,也不願讓他來前線喪送魏國的三十萬大軍。
魏王果然如劉潛所願延遲了西征的步伐。他曾經随先王先征,軍中的條件跟宮中相比是天淵之別。夏天炎熱冬日寒冷,飲食也極為單調。一向養尊處優的劉昂怎能願意去前線受苦?他之所以要禦駕親征,不過是為了要親自征伐口出狂言的陳王罷了。此時他經過衆位大臣的勸撫,已經慢慢冷靜下來。再加上身邊有新進二十名美人的朝夕相伴,漸漸地,他把親征之事抛到了腦後。劉潛聞訊不禁深深地松了口氣。
連日之間,天機閣在大梁的秘密力量全部出動,用盡一切手段打探魏王的行止,密報一封接一封的傳到陳梓坤案前。
“啪”的一聲,陳梓坤氣得直拍帥案,她的計劃再次功虧一篑!劉潛這個可惡的老匹夫!
衆将此時全都眼觀眼鼻觀心,一語不發。 大王盛怒之下,無人敢捋虎須。他們不敢,但有人敢。于是衆人将目光一齊殷殷看向蘇放和蕭舜欽兩人。哪知蘇放今日也是眉頭深鎖,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倒是蕭舜欽仍跟以前一樣一派氣定神閑。
“諸位說說接下來我們該怎麽辦?蘇放你先說來聽聽。”陳梓坤心神稍定,威嚴持重的問道。
蘇放恍然回神,他垂下眼眸,斟酌片刻,低聲說道:“大王,請準微臣先奏一事。”
陳梓坤神色淡然揮手應允:“說!”
蘇放深深一躬,語氣艱澀而愧疚:“大王,臣的師弟孫匡昨夜不辭而別,只給臣留言一封書信,轉投晉國去了。”
蘇放的話音一落,帳中諸人盡皆愕然。大王眼下正在盛怒之下,猛然聞聽此事,後果——不堪設想。唯獨蕭舜欽平靜如初,無絲毫訝然。
陳梓坤深深地看了一眼蘇放,然後又習慣性的将衆人環視一遍。帳中一陣寂然。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片刻之後,陳梓坤語調平平地發話了:“孫匡和顧況此次是和你一起出使晉國的嗎?”
蘇放躬身誠實回答:“是的,他們兩人是做為臣的随從而去,微臣此次是有私心,想讓他們一起見識一下世面,将來好被大王重用。不想卻被晉王乘機說動,微臣薦人不當,伏請大王責罰。”說着蘇放就要撩衣跪下。陳梓坤忙虛扶一把,請他坐下說話。
陳梓坤再次環視一圈衆人,她見氣氛有些緊張,便勉強一笑道:“諸位無須這樣,本王雖然脾氣暴躁,但也不會遷怒于人。”
諸将心中稍微放松,齊聲呼道:“大王英明。”
陳梓坤颔首致意,接着話鋒一轉朗聲說道:“蘇放,你可知這麽長時日來,本王為什麽一直沒有單獨召見孫顧二人嗎?”
蘇放低頭答道:“微臣不知。”
“那是因為,”陳梓坤一字一頓道:“本王覺得他們太過心浮氣躁不堪大用,尤其是孫匡,他只看到了蘇卿你今日的功成名就,卻從不曾細思你往昔的辛苦奔波,困扼遭際。本王甚至看到他對你有隐隐的妒忌之意。本王若果真重用此人,他日他一旦登上高位,說不定就會排擠同僚,甚至連蘇卿你也不能幸免。但這些話,本王一直沒有對你說,本王将他們二人随意交你安排,就是想磨練他們的心性。沒想到卻發生這樣的事情。不過,你也可以從另一面來想,孫匡好高骛遠、妒賢嫉能但晉王卻重用之,而王恢卻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到時晉國朝堂必定熱鬧非凡相互傾軋。如此一來豈不是對我國大大有利?蘇卿此舉不但無罪,反而有功,諸位說是也不是?”
陳梓坤此話一出,蘇放心中一塊巨石落地。他上前一步深深一躬,異常感激地說道:“臣昨夜一夜未眠,原本已經做好最壞打算,未曾想,臣卻是以小人之心度大王君子之腹,實是慚愧至極。大王與臣不僅僅是明君,而是知已。”
陳梓坤聽到這番話,心中也十分舒坦。點頭微笑道:“好,此事就此揭過。來,諸位繼續商讨伐魏之事。”
蘇放收攏心神,垂眸深思,半晌之後,他釋然一笑道:“臣方才為孫匡一事方寸大亂,無心思謀,此時心神已定,已有拙見:魏王親征一事,大王可靜觀其變。待孫匡一到晉國,晉王必有行動。”
陳梓坤一臉困惑:“此事與孫匡何幹?”
蘇放神秘一笑:“其實孫匡曾經向臣試探進言說,大王不應該這樣循序推進攻城奪地,而是直接攻擊魏國要害之地,——直搗大梁。但臣卻覺得不可行。因為大梁地處天下之中,周圍地形平坦,四方守軍半日可達。我軍若不先掃清四圍障礙,即便攻下大梁也無濟于事,說不定會讓我軍陷入四面楚歌之境。臣猜忖,孫匡此去肯定立功心切,必定會勸晉王直搗大梁,若晉軍進攻大梁,則必會使其空虛,最好的辦法就是調虎離山,将魏王調到龍馬關。所以,大王可拭目以待。”
蘇放這一番話,猶如一片撕裂烏雲的陽光,讓陳梓坤心頭的陰霾一掃而散。她拊掌笑道:“怪不得古人雲,福禍相依,強弱相生。孫匡一事也由壞事變成好事了。”帳中諸将心情大好,接着紛紛暢所欲言,商榷軍情。
旬日之後,魏都大梁再度有變。此時東南六郡的流民大部分已經到達京中。由于災民缺衣少食,無藥可醫,病死餓死者不勝其數。沿途之上,死屍随處可見。加之天氣炎熱,于是一場瘟疫如野火一樣蔓延開來。接着城中百姓也有人染上,最後連宮中也有人感染。魏王大為震恐,命令京城太守關閉城門,驅趕流民。但疫情仍是有增無減。
陳梓坤見災情如此嚴重,立即讓人火速回京,從國內調集大夫數百官,草藥數十車,将預防瘟疫的藥方和草藥發放給沿途的百姓,并随時派人去監督。由于預防及時,陳軍管轄之地,大體安全無虞。
與此同時,由于魏王命令守軍強制驅趕流民,走投無路的災民铤而走險,紛紛揭竿而起。京城亂象疊生。
蕭舜欽聞訊,唉聲嘆道:“這肯定又是魏王的手筆,他肯定派人從中推波助瀾。以百姓為刍狗,不是蒼天不仁,而是萬物不仁。”
陳梓坤肅然接道:“所以本王才要平定這亂世,天下四分五裂,刀兵必起。只要一統四海,才會有太平盛世。”
兩人相顧無言,帳中一時寂然。
陳梓坤見境內安然無恙,便将藥材和藥方低價賣給在大梁附近的陳國商人,商社在各種商鋪前設粥棚,向災民廣施藥粥。
接關劉潛又派了十幾名精吏幹員回去主持救災事項。京城情況一度好轉。但劉昂在一幫近臣後妃的聯合鼓動之下,終于下定決心一定要禦駕親征。他下诏讓十二歲的太子劉赫監國,自己親率大軍西征。不僅如此,他還帶來了四百名宮女太監,禦廚禦醫也一并帶了來。大軍由王子劉據率領從陸路出發。魏王則帶着他的禦林軍和宮女太監沿水路往西進發。
陳梓坤聞訊,不禁大為振奮。幾日之間,頻頻聚将商讨大事。各級将領加緊時間操練軍隊。大批的糧草從陳國源源不斷的運往戰場。劉潛似乎也感到強烈的不安,一直奉行堅守戰術的他突然向陳軍發動襲擊。雙方在白馬關外一場血戰。兩軍勢均力敵打個平手,魏軍再次退入營寨,仍舊堅守不出。陳軍也不讨敵罵戰,他們做好了準備靜靜地等着魏王劉昂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