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旁人只看到當家主母在人前的風光,卻看不到她們背後治家的辛酸,何況莫婉這樣沒出閣的姑娘,打理侯府更是猶為艱難,且不提府裏各項庶務,暗地那麽多雙眼睛盯着,就盼着她做錯事鬧出笑話,光是這些,就夠她受了。
東郡侯夫婦剛走的前兩年,莫少均年幼無知,皇上賜爵的旨意遲遲不下,莫家宗族欺負她姐弟倆無依無靠,三番兩次上門挑釁,要不是她拼命護着,再則皇上顧念與先皇後的情份,她們姐弟還不知要流落何處。
莫婉被說中心事,她眼圈兒泛紅,強忍着不肯落淚,嘴裏只道:“這都是命,誰叫我家老爺太太走得早,我不出頭,叫這一大家子指望誰呢。”
崔世君見她滿臉倔強,暗自嘆了幾口氣,她說:“好姑娘,你的難處我明白,只是你也該為自己的前程謀劃,姑娘家的花期,一眨眼就過了,這大好的姻緣擺在眼前,錯過了豈不是可惜。”
崔世君是家裏的長姐,再沒人能比她更能體會莫婉的心情,她說道:“再者,莫侯爺已長大成人,去年也襲了爵位,姑娘是嫁人,又不是将莫家丢下不管,你們兩家結為姻親,還能相互照拂,姑娘可萬萬不要想左了。”
“姑姑,你的好意我心領了,我在我家老爺和太太的靈前立了誓言,愚弟沒有成親前,我是絕不會出門子的。”莫婉勉強笑了一下,她道:“日後等他成了家,老天爺要是垂憐,賞我個好人,自是老爺太太在天保佑,若是不幸成了老姑娘,我餘生就糊塗着過吧。”
崔世君聽着她這話,只覺心內五味雜陳,她給人牽線保媒,女人家這輩子,若能嫁一個良人,下生半與夫君舉案齊眉,再生三五個兒女,也就圓滿了,若非無依無靠,誰又會将自己逼到如此境地。
莫婉堅持不肯應下這門親事,着實在崔世君意料之外,不過,她也深知此刻不宜再勸,于是崔世君對莫婉說道:“姑娘,你別回絕得太快,終生大事容不得半點兒馬虎,那寧國侯我曾見過,相貌才情都是一等一的好,說句得罪姑娘的話,你與他二人天造地設的一對,要是錯失緣分,月老都要拿我是問呢。”
莫婉正要開口,崔世君搶先又道:“也是我的不是,分明知道莫姑娘這些日子忙着莫侯爺考學,還拿這些事來叫你煩心,橫豎時日長着呢,姑娘再好生斟酌,寧國府那邊且先不急着回話。”
莫婉不願答應寧國侯的求親,崔世君只得先用一招緩兵之計,餘下的事情,留給莫婉思量。
“時辰不早了,莫姑娘,我這就告辭,姑娘平日閑了,倘若想找人說話,盡管打發人叫我到府裏來。”崔世君這話是告訴她要是想通了,随時叫她過來。
莫婉默默點頭,吩咐家裏的仆婦送崔世君出門,她怔了半日,複又拿出賬本,只不過心裏存着事,賬本上的字一個也沒看進。
“我的好姑娘,你還要委屈自個兒到甚麽時候呢?”莫婉的奶嬷嬷張氏進了屋,她見她還在看賬,急得捶胸頓足,說道:“姑娘還有閑心看賬,這麽要緊的事,姑娘若是拿不定主意,不如問問族裏長輩罷。”
這個張嬷嬷,素日最反對莫婉與崔世君交往,今日她原本在外院與人閑聊,得知崔大姑來找她家姑娘,急急忙忙就趕了回來,當她在外間聽說崔世君這回登門,是專程為她家姑娘說媒,那男方又是寧國府小侯爺,恨不得立時沖進屋裏替姑娘應下。
這會兒張嬷嬷倒不嫌棄崔世君身份低微,她望着從小奶到大的姑娘,眼淚止不住的往下落,莫婉本就煩心,看到張嬷嬷在她面前落淚,心中更是發堵,當年為了争奪爵位,他們這一支,除非必要的往來,平日能不見就不見,誰知她這奶嬷嬷還叫她去問族裏那些人的意思,族裏的長輩巴不得她早些嫁人,好來趁機拿捏均哥兒呢。
“嬷嬷,我自有打算,你老人家歇着去吧,我還要看賬呢。”莫婉無奈的說道。
Advertisement
張嬷嬷仗着奶大了莫婉,在她面前頗有幾分體面,大着膽子說道:“崔姑姑說得沒錯,大爺已襲了爵位,寧國府與咱們家門當戶對,聽說那小侯爺與姑娘年齡也相當,要是錯失良緣,難不成當真要做一輩子老姑娘?”
當年莫婉守完孝期,并非沒人上門求親,只因莫少均年少,莫婉不忍心叫他一個人承擔家業,因此就這麽一拖再拖,後來歲數大了,提親的人漸漸少了,即便有也都是填房側室,莫婉本就心高氣傲,她們莫家雖說不比從前,她也不肯輕易将就,眼下這個從天而降的寧國侯,叫張嬷嬷看來,簡直就是天生來配她家姑娘的。
張氏一邊擦淚,一邊哭訴道:“姑娘總說要等大爺成了親,再來考慮終身大事,可是你瞧瞧咱們家大爺,心思全在讀書上,等他開了竅,咱們再往哪裏去找個寧國侯呢?”
張氏幹脆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從懷裏掏出手帕捂着臉放聲痛哭,嘴裏還說道:“老爺太太啊,你們怎麽恁得狠心,早早就撇下姑娘去了呢,但凡要是有個人能給姑娘做主,也不會把姑娘難到這個地步。”
說到傷心之處,張氏更是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便是莫婉,想起過世的爹娘,眼淚也在眼眶裏打着轉兒,不過她畢竟當家做主慣了,眼看奶嬷嬷越哭越大聲,她喚來屋外的小丫頭,沉着臉罵道:“一個個都耳聾了不成,聽見嬷嬷哭了,還不進屋伺候着。”
小丫頭們一番忙亂,又是打水給張氏淨臉,又是給她揉着胸口勸慰,直等張氏不哭了,莫婉抿着嘴唇,輕聲說道:“嬷嬷,老爺和太太走得早,這是沒法子的事,日後等我把家傳給均哥兒媳婦,若能嫁人就嫁,不能嫁人,我就守着莫家過一輩子。”
張嬷嬷眼見莫婉聽不進她的話,癟着嘴巴正要出聲又嚎哭,莫婉身邊的大丫鬟珍珠和幾個小丫頭,手忙腳亂的把張嬷嬷拽出屋子,就怕她老人家在姑娘面前說出甚麽不合時宜的話。
屋裏恢複清靜,莫婉無心再看賬本。
不提東郡侯府,只說崔世君出了莫家,先往衙門裏去了一趟,這些日子她忙着給寧國侯說親,衙門的差事積壓了不少,足足整理大半日,總算是把差事交付上去,此刻早過了落衙的時辰,阿杏進屋催了幾遍,崔世君只得收拾東西回家。
她剛回崔宅,崔福家的迎上來,回道:“姑娘,寧國府派人過來了。”
崔世君詫異的問道:“都這麽晚了,莫非是有甚麽急事?”
崔福家的回道:“是老侯爺的小厮,送來幾支梅花,那孩子非要親自交到你手裏,這會兒還在正堂等着呢。”
崔世君聽了越發不解,起初她還以為是崔長松來了,不想竟是老侯爺的小厮,她想了一下,随着崔福家的走進堂屋,就見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厮等在裏面,那孩子長得虎頭虎腦,穿着一身道袍,看到崔世君後,上前行了一禮,口中先問好,說道:“崔姑姑,我是老侯爺身邊的小厮,名叫火華,老侯爺差我來給姑姑送梅花。”
崔世君擡眼一望,只見他的腳邊放着一只背簍,簍子裏面插着三支梅花,黃色花蕊裏吐出的幽香,充盈了整個屋子,崔世君只看了一眼,便認出幾支梅花是從先皇栽的梅林裏折下來的。
火華開口說道:“老侯爺還說,天氣一日比一日暖和,山裏的臘梅也就開這三五日罷了,這幾支梅花還算精神,用得插瓶正好合适。”
火華傳完霍雲的話,就垂手立在一旁,等着崔世君問話,崔世君卻并未看他,她看到送來的梅花很是納悶,當日她與老侯爺霍雲初次相見是在清華觀後山的那片梅林,實則他二人并無私交,之後也是因小侯爺的親事才見過幾回,這無緣無故的,他特地差人送來幾支梅花是何用意?
崔世君這般想着,臉上卻仍然是一片沉靜,她問火華:“不知老侯爺可曾有別的話交待?”
火華搖着頭,他在崔宅等了大半日,把梅花親手交給了崔世君,他也該回山,火華說道:“姑姑,老侯爺還等着我回去複命呢,我既然已把花交給你手上,也該告辭了。”
外面夜色漸沉,崔世君聽說他要回清華觀,便道:“天色晚了,城門這個時辰只怕也關了,你不如留下住一宿,等明日再走。”
火華回道:“不礙事,我有老侯爺給的令牌呢。”
崔世君見此,沒有多留,她對火華說道:“勞煩你回去替我多謝老侯爺。”
火華答應一聲,那崔福遞給他一個荷包,又将他送出崔宅。
屋裏的崔世君看着那幾支梅花深思不語,她身旁的阿杏問道:“姑娘,這梅花送回房裏去嗎?”
崔世君回神,她道:“挑一支送給老姑姑,一支送給老爺,剩下的一支,找個土定瓶插上,放到東窗底下的架子上閣着。”
阿杏道是,捧着梅花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