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朕一刀砍了和太子厮混的下人

第二十四章:朕一刀砍了和太子厮混的下人

康熙足足選了六個伴讀,這些人身後所代表的勢力也錯綜複雜。不說別的,他們互相之間都有些不對付。宗室自持身份,除了皇帝對誰都瞧不上。士大夫文臣彼此之間相輕,又會一致對付勳貴與外戚。軍功集團掌兵,對文臣不屑一顧。外戚,只會抓着太子,一條路走到黑,甚至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撺掇太子謀逆。一旦廢了外戚,太子與其他三方關系都頗為疏遠,那太子就完了。

為了加強太子與朝堂其他幾方勢力的聯系,康熙這輩子才會費盡心思給胤礽選伴讀。康熙想徹底收攏皇權,他雖然設立了南書房,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內閣,但到底沒有完成權力的最終歸屬。不過還有幾十年的時間,足夠他在這漫長的時光中将貴族的影響力剝離,然後将一個不受人轄制的帝位交給胤礽。

此刻見胤礽如此輕松的模樣,康熙更是放心不下,只能繼續叮囑道:“察岱是你親舅舅常泰的兒子,與你是一體的,阿瑪覺得他估計諸事都唯你是從,但你不要過多倚重赫舍裏一家子。到底是外戚,倚重外戚對你名聲不太好。”

“揆敘是明珠的兒子,你對他允執厥中、公正無私即可。他若是與察岱發生沖突,你要秉公處理,不得徇私。但凡你偏袒察岱一星半點,旁人都會說你身為太子,對待臣下卻以血緣關系論親疏。”

胤礽乖乖聽着,順手翻着康熙讓侍衛們找來的幾人資料,看看他們的秉性習慣與姻親關系。

康熙見他這樣認真,更是細細點明這幾位伴讀的背後勢力,“阿靈阿、法海,他二人你擇一親近即可,阿瑪建議你選阿靈阿。”

聽到此,胤礽有些摸不着頭腦,便問康熙:“阿瑪,阿靈阿與法海他們二人同屬一旗,又都同後宮母妃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皇貴妃與貴妃在阿瑪心裏并無高低之分,可見他倆并無本質區別,我們為什麽要選阿靈阿呢?”

康熙見胤礽開始思考,心裏十分歡慰,想也不想地對胤礽開了口:“保成聰慧,但忘了一點,你身為儲君要有禦下之道,既不能過于看重一人,也不能對他們所有人都一視同仁。他二人如此相似,阿瑪選他們同為你的伴讀,自然是想要他們在你面前相争。鈕祜祿氏與佟佳氏,誰拿出的誠意更多,誰才是你的心腹。你記住,單論血緣,阿靈阿與皇貴妃是親兄弟,法海不過是貴妃的堂兄弟。親兄弟尚且有隔閡,更何況堂兄弟。再論家世,鈕祜祿一族比佟佳氏在鑲黃旗的勢力更大一些。綜合之下,自然是阿靈阿更為合适。但若是阿靈阿不識擡舉,你便要用法海來壓制他。”

胤礽聽到親兄弟與堂兄弟之論,忍不住擡頭看着康熙。他也逐漸長大了,已經知道了他阿瑪又不是真的有隐疾,只是這七八年不好女色而已。因此他便開口問康熙:“阿瑪,若是皇貴妃與貴妃有子,鈕祜祿氏與佟佳氏又會如何選擇?”

他這話問得逾越,只是他在康熙面前素來都是有一說一的。康熙對此心知肚明,也不惱怒,反而只會覺得胤礽小小年紀就知道居安思危了,認為自己教子有方。

康熙摸了摸胤礽光禿禿的腦門,向他許諾:“她們不會有皇子的,皇貴妃已有一女,貴妃也不會例外。保成,你要知道,便是日後宮中有再多的皇子,在阿瑪心裏,都不會越過你去。”

胤礽恍然大悟,又問道:“阿瑪,那宗室子永绶和巴爾圖,我該如何對待他們呢?”

康熙對這二子比較随意,“你看着心意來即可。永绶必然是以你為尊,他阿瑪常寧是阿瑪的弟弟,也是你的親叔叔。常寧一向識趣,永绶進宮前應該是會被教導的。”

“至于巴爾圖,你要是喜歡就留着。要是不喜歡他,阿瑪到時候重新再給你挑一個伴讀。”

說到此,康熙嘆了一口氣。這幾個伴讀,彼此之間都可能不對付。胤礽周旋其中,也不知是好是壞。

Advertisement

捏着胤礽的小臉蛋,康熙一臉寵溺地說:“這幾個伴讀都不好惹,若是和他們出了岔子,你跟阿瑪說,阿瑪給你出謀劃策。”

胤礽拍了拍胸脯:“阿瑪放心,我會處理好的。”他天天跟在康熙身邊,看康熙與那些大臣們拉扯。別的他不會,但他會學他阿瑪,到時候他只需要照貓畫虎。

但康熙想到胤礽的性子,他還是不放心。別回頭胤礽性子上來了,再給打起來。

“保成啊,無論你對他們誰有意見,都不要放在臉上,也不要動手。喜怒不形于色,知道嗎?”

胤礽點頭表示知道了,他這麽乖,才不會動手打架。

伴讀之事,皇帝下了旨意,又派了貼身的太監梁九功和魏珠親自去宣旨,表明了重視之意。

胤礽是大清立國以來第一個皇太子,皇帝養太子的方法簡直是拿舉國之力在養。而且縱覽史書,也沒幾個皇帝能活生生把太子養成獨子的。

一時間,幾大家子都操碎了心,趁着明年正月入宮前這段時間趕忙教育孩子。那可是進宮陪太子讀書!萬一惹得太子不快,皇帝一發火,豈不是一家子完蛋,要麽發配到寧古塔受苦去,要麽滾回關外老家去。

也就是常寧、赫舍裏這兩家比較輕松一些,他們自覺是太子的堂表兄弟,便只叮囑兒子們諸事以太子為先,旁的不用管。反正就算太子把天捅出來個窟窿,皇帝也不會說什麽。看在天塌下來都有皇帝在前面頂着的份上,他們跟着太子走總是沒錯的。

太子伴讀六人,又有哈哈珠子作陪,衆人瞧着皇帝對太子這般眷顧,頓時紛紛想着在太子跟前賣個好。畢竟如今皇帝就太子這一個兒子了,就算日後再有皇子,與太子相比怕也是毫無競争之力。短短幾天,太子身邊的人都水漲船高,無論宮內宮外都頗有地位。

十二月封筆前夕,銮儀衛奏請為皇太子添設儀仗,康熙把這折子壓了,留中不發,反而讓人去整修了文華殿。他心想,胤礽這幾年都要忙着讀書去,銮儀衛這搗得什麽亂。

二十一年,上元佳節,康熙宴請群臣賞燈,并下了令,讓諸位大臣用柏梁體體賦詩,他自己則做了個序。

胤礽同康熙坐在一塊,指着下方不遠處的小孩,對康熙說道:“阿瑪,那幾個是不是就是我的伴讀呀?”

康熙順着胤礽的目光瞧去,“是啊,阿瑪讓他們過來,給你瞧瞧?”

胤礽點頭,一臉期待。

康熙離常寧最近,此刻便先叫了他兒子,“永绶,來,太子想見見你。”

永绶聽見皇帝叫他,率先看着他阿瑪常寧,常寧不禁失笑,拍了一下他的背,說道:“快去,你皇伯等着你呢。”

聽了這話,永绶才走到中間,向皇帝跟太子請了安。

太子說了聲起身,永绶沒聽見皇帝發話,也不敢真起,只繼續跪着。康熙見狀,覺得他頗為守禮,又說了聲:“太子叫你免禮平身,便收了這禮吧。日後你主子是他,他叫起爾等便起。”

康熙說完又看向胤礽,“剩下的,保成想先見誰?”

胤礽想到康熙要他不偏不倚的話,“阿瑪,要不一起見吧?”康熙點頭表示同意。

皇帝這話,衆人都聽見了,當下幾個伴讀齊齊給皇帝和太子請安。

胤礽對他們充滿了好奇,這一照面,單單一個請安是不夠的。但他也不知道康熙此刻會不會同意他私下與這些伴讀們接觸一番,抱着一絲希冀對康熙說:“阿瑪,我想和他們聊聊。”

康熙對他的小心思心知肚明,哪裏是聊聊,只怕是想去玩會,因此只囑咐他:“今日人多,別去太遠。”

胤礽蹬蹬蹬離開了,頭也不回地對康熙說:“知道了,阿瑪。”

康熙見他這樣着急,難免放心不下,便吩咐魏珠跟着胤礽一起去。

見胤礽同幾個伴讀玩去了,康熙也沒閑着,讓梁九功叫來南書房幾個大臣商議攻打鄭經之事。

雖說上元佳節不該提朝事,但康熙心知這輩子有人對打鄭經一事頗有怨言。因此,才挑了個好日子開口,給他們透透底,讓這些人別那麽沒眼色地和自己作對。

皇帝在上元節透了口風,這幾個月朝臣們私下裏都商議了許久。八旗族老們多多少少都不樂意,畢竟打鄭經臺灣是要登船的。因此便拐彎抹角地拖延着,還向孝莊哭訴皇帝不體貼他們。

明珠被連降三級,此刻見到千載難逢的機會,連忙上了一篇同意皇帝出兵的折子,寫得那叫一個文采飛揚,讓一竿子八旗勳貴都覺得這厮太會鑽空子。在大朝會上,明珠更是宛如諸葛亮再世,舌戰群儒,引經據典地将怯戰的幾位大臣罵了個遍。

康熙本就被英吉利的使臣弄得心煩,又見這些人拖他後腿,當下氣得略過他們,直接派了施琅去福建組建水師。又給明珠升了一級,以示恩寵。

高士奇作為康熙身邊的近臣,見皇帝這樣做,自然深知皇帝的心思。因此在陳潢進京預備給皇帝送壽禮之時,便尋了個機會提點他。讓他轉告靳輔,盡快疏通漕運,別指望着國庫那點銀子。瞧着皇上的架勢,滅了鄭經之後,怕是還有別的仗要打。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