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朕一刀砍了和太子厮混的下人
第二十七章:朕一刀砍了和太子厮混的下人
康熙說得詳細,胤礽此刻也懂了,“阿瑪,我明白了,這就是《高祖本紀》裏所說的那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吧。”
“阿瑪倒也沒有這般神機妙算,只不過是仗着軍情奏報獲得了些許消息,便想着攪亂那一池春水罷了。”康熙暗想,他可是活了好幾輩子,噶爾丹作為他心腹大患,他對噶爾丹是熟悉得很啊!
瞧着胤礽也沒別的問題了,康熙便催着他去完成今日的學業,“保成今兒耽誤了一早上的功課,下午補上?”
胤礽聽到此話,只悶悶不樂地應了。
康熙見他這樣,便假模假樣地哄他:“阿瑪陪你一起去?”
胤礽連忙拒絕,一溜煙跑了。他最近忙着備壽禮,桌子上亂七八糟的一大堆,可不能讓他阿瑪知道了,要不然他又要被阿瑪罰了。
康熙見狀是哈哈大笑,胤礽這小心思哪裏能瞞得過他。且不說胤礽身邊的太監、宮女都是他派去的,他可是每一天都去瞧胤礽的學業的。他就等着幾日後,胤礽能給他準備個什麽花樣的壽禮。
轉眼就到了皇帝誕辰,諸位臣子為壽禮花費了不少心思,只等着萬壽節讨皇帝歡心。
太和殿
康熙坐在丹陛上,絲竹聲萦繞于耳畔,他不禁看向左手邊端正坐着的胤礽,只覺得他這幾年也算是沒有白費功夫,把這孩子養得極好。瞧胤礽這一身的氣度,誰看了不得贊一聲,太子爺龍章鳳姿、玉樹臨風。
胤礽今日穿的頗為隆重,他阿瑪連續好幾日都讓梁九功帶着尚衣監的太監給他準備吉服。不是覺得吉服太老氣,彰顯不出他的氣質;就是覺得朝冠太小,襯托不了他皇太子的身份。
康熙這般挑剔,以至于讓胤礽在東暖閣來來回回換了好幾套,才勉強選出這一身合适的衣服來。
胤礽此刻身着杏黃色大襟長袍,這袍子上繡着不少龍紋,中間還摻雜着些許雲紋,端的是雍容華貴。腰間也系着明黃色的朝帶,脖頸處的披肩領、朝珠更是一個不落。又戴了康熙從前用過的朝冠,上面綴着朱玮,前面綴了金佛,後面綴了舍林,都鑲嵌着不少東珠。
康熙對胤礽這身行頭是十分滿意的,這可是他精挑細選了好幾日才選出來的。今日是胤礽第一次在這種正式場合露相,康熙自然是十分慎重的,絕不可能讓胤礽出了差錯。
胤礽瞧着時候差不多了,又看見他阿瑪給他使眼色,當即起身下了丹陛,站在正中間恭恭敬敬道:“兒子祝阿瑪萬壽無疆。”
Advertisement
太子賀詞後,群臣與外賓使者也給康熙祝賀:“敬祝皇上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
康熙揚聲道:“免禮,平身吧。”
胤礽重新坐到康熙身邊,克制住自己想跟阿瑪說悄悄話的想法,只和康熙一同看着群臣敬獻上來的壽禮。
他瞧多了,便也覺得無趣了,都是些西洋玩意、金銀玉器、古董字畫。尤其是明珠,鑄了一批金如意,還有幾幅董其昌的畫。他不禁慶幸自己還好沒有聽那些伴讀的話,不然也真是太俗氣了些。
也有些新奇的,譬如會叫“皇上萬安”的西洋鐘,是索額圖呈上來的。
當着太子的面,康熙難得給了索額圖一個好臉色,“你倒是會投機取巧。”
索額圖讪讪一笑,不再言語。
康熙估摸着他這是想讨個好,等着起複,只是眼下還不到時機,便不再言語。
直到靳輔、陳潢、高士奇聯手呈上了《天下長河沙盤圖》,康熙才起身,牽着胤礽走了下來。
康熙看着二十箱的東西擺滿了殿內,只覺得震撼。這沙盤圖确實用心,黃河沿岸的城池山巒都被标注其中,可謂是栩栩如生。康熙親手扶起靳輔,十分真誠地說了一句:“這是朕今年收到的最滿意的壽禮,你們費心了。你和陳潢宛如大禹再世,朕有你們,是朕之幸。”
“拟旨,靳輔加太子太保,授陳潢佥事道一職。靳輔,太子自幼長在深宮,你可與太子講講治河一事,讓太子開開眼界、長長見識。”
話音一落,康熙右手握緊了胤礽,左手撫摸着沙盤圖的邊緣,目光一寸寸掃過這尺寸山河,更是情不自禁地說道:“保成,這就是阿瑪要給你的錦繡江山,往後這疆土只會更大、更遼闊。九洲四海、萬裏河山,你要擔得起。國泰民安、海晏河清,你要做得到。”
此情此景之下,胤礽充分感受到了他阿瑪對他的期待,他目光直視康熙,眼裏滿是自信:“阿瑪放心,我會的。”
皇帝與太子這話一說,衆人心思各異。
武将們聽出來皇帝話裏透露着日後仍要打仗的意思,一時間都難免摩拳擦掌,想着為兒女拼個前程,讓子孫有個爵位。有些怯戰的,也不好表露出來。
宗室與外戚們難免将目光投向太子,只覺得太子之位實在是穩固得厲害,頓時紛紛認為要在太子跟前賣個好。畢竟太子如今還小,這打小培養起來的情分非同一般啊!
赫舍裏一家子更是漲紅了臉,仿佛直接見到了太子登基的樣子。
康熙感受到衆人的視線,倒是不甚在意。
聽到胤礽這話,康熙只覺得是大氣十足。為此他十分可惜胤礽今日戴了朝冠,不能摸一摸他兒子的小腦袋,只好拍了拍肩膀,笑着說:“好,阿瑪等着。”
晚宴時,孝莊帶着太後、皇貴妃、貴妃也出席了。到底是皇帝過壽,拘束少了許多,只拿了個屏風擋着。
胤礽看到衆人已然落座,他湊到康熙跟前對他說:“阿瑪,我的壽禮你肯定會喜歡的。”
言畢,胤礽起身,示意察岱幾人将他準備的壽禮呈上了,四幅早已裱褙好的字畫在衆人面前徐徐展開。
他難得給康熙行了叩拜大禮,一字一句道:“兒子祝阿瑪所向披靡、旗開得勝、戰無不勝、捷報頻傳。”
這用詞一般,但勝在意圖。自那日胤礽聽到康熙說朝臣對出兵一事多有反對,千思萬想之後才親手寫了這十六個字。
他話音一落,康熙當場便誇贊:“好,不愧是阿瑪的好兒子。”
康熙走到胤礽跟前,扶他起來,将他摟在自己身前,“來,你們都瞧瞧。太子這字寫得是鋒利銳氣,豪邁灑脫,頗有風骨。”
康熙也瞧出來胤礽的心思來了,他本以為這孩子估計也就是準備個萬壽無疆這類寓意的字,卻不想給了他這麽大的驚喜。
群臣聽見康熙這麽誇兒子,頓時紛紛附和康熙。在他們口中,胤礽如此年紀就宛如徐渭再世。
胤礽是康熙親手教的,他的字确實不錯,但論風骨倒也沒有康熙說得這般好。此刻聽見他阿瑪如此誇他,還有些不好意思,臉頰都泛着紅。又聽見群臣盲目地誇贊,胤礽只覺得這些大臣都瘋了,不禁暗想他們是都瞎了嗎?
待一衆人都誇完了,康熙拉着胤礽落座。胤礽按捺不住,當下就跟康熙告狀:“阿瑪,他們這誇得都不真心,我的字哪有這麽好。”
康熙難得聽見他這麽有自知之明的話,頓時笑道:“阿瑪都那麽誇你了,他們自然有樣學樣,便誇得更過分了些。”
胤礽撇撇嘴,心裏鄙視群臣,這些人只會拍他阿瑪馬屁。
康熙瞧他這個樣子,更是樂得更厲害。又怕笑得太過了,惹孩子鬧脾氣,便哄他:“保成,來,跟阿瑪看戲。升平署這出戲,可是阿瑪親自編的。”
胤礽聞言,頓時目不轉睛瞧着戲臺子,這同胞分離的大戲一唱完,他便明白了。
出兵鄭經一事便這麽定了,康熙多番手段下來,八旗旗主也不敢造次了。
康熙和群臣們周旋了一天,覺得累得慌。晚間歇息的時候,便和胤礽一同躺着翻看這些禮單,一時間覺得他是不是放縱這些人?諸臣送的壽禮,遠超俸祿啊。
這年入了秋,康熙便全力支持施琅,任其為福建水師提督,并大量撥款修建戰船。
在康熙如此重視之下,施琅也不負衆望。花費一年多時間,訓練水師、成立艦隊,最終從銅山島出戰,大勝而歸。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鄭克塽最終還是投降了,這場歷時幾年的戰争終于徹底結束。康熙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倒也不意外。
晚間時分,胤礽拿着功課等着康熙檢查,便看見他阿瑪站在疆域圖前,不禁說道:“阿瑪,東南平了。”
“是啊,過來瞧瞧。”
見康熙這麽一說,胤礽便湊到他阿瑪跟前,也盯着這疆域圖。
康熙有心考他:“保成,你覺得下一步,阿瑪該如何對待東南島嶼?”
胤礽眨眨眼,心裏腹诽他阿瑪問的這是什麽問題,當下便答:“阿瑪,都打下來了,自然是歸我們所有。”
“說得好,朝中有些大臣還不如你一個孩子看得明白,跟阿瑪上折子說棄守便是,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
胤礽這才咋舌,怪不知道他阿瑪氣不順,原來是對朝臣們有了不滿。
翌日上朝,康熙便駁回這些人的想法,直接下旨在臺灣設置了一府三縣,歸福建行省所管,并派了兵将去駐守。
因着這大喜事,康熙想到後宮也是多年沒有晉封了,便去了翊坤宮,讓皇貴妃說一聲,讓她拟個方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