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朕一刀砍了和太子厮混的下人
第二十九章:朕一刀砍了和太子厮混的下人
一回京,康熙帶着胤礽就先去了慈寧宮看望太皇太後。
“孫兒給阿麽請安了。”
胤礽也有樣學樣,跟康熙一同跪下來行禮。
想到太皇太後與太後的矛盾,康熙覺得下面的話不适合在胤礽面前說,因此便瞧着胤礽:“保成一路上舟車勞頓,你先回乾清宮歇着,阿瑪一會回去陪你。”
胤礽頓時明白了,他阿瑪這是要支開自己,于是便走了。
看着太皇太後這生氣的樣子,康熙也十分為難。太後心心念念想回去,但如今的情形,讓這婆媳二人回科爾沁的機會确實不多。
但康熙想到孝莊與皇太後的年紀,還是繼續跟她說道:“阿麽,額娘她想回科爾沁看看,也不是不能理解。等過幾年,我平了準噶爾,就帶你們回去瞧瞧。”
說到此,康熙轉念一想,去不成科爾沁,外出散散心也好,“這樣,我過些日子去安排一下,阿麽您和額娘她一起出去散散心?”
這幾年,孝莊也算是過了不少舒心日子。皇帝自十五年之後,一下子長大了不少,她也不用為皇帝擔心。
此刻聽到康熙的話,她也難免嘆氣:“我又何嘗不想回去,只是如何能回去呢?進了這紫禁城,哪有出去的時候啊?”
康熙難得透了底:“阿麽,最近前線也沒有什麽戰事,朝政上除了治河一事,也沒有旁的麻煩。您放心,我都會安排好的。”
“您要是願意,來年春天我就讓下面的人準備去。”
康熙話音一落便走了,他也沒歇息,直接去了南書房。讓人将王登選直接押進大牢,務必要他把這些年貪污的河工贓銀吐出來。
白河溝村的那幫子人将青條石醋蒸、火烤一事,高士奇也查明白了。因着不在京城,高士奇都沒有同皇帝上奏此事,當場便判了這些人斬立決。康熙在事情了結後才發覺高士奇膽大妄為,當下言語裏便警告于他。
明珠倒是上了折子,說于振甲處理災情不利,以至于全縣百姓都沒有收到赈災糧。康熙直接降旨問罪,卻不想桃源縣百姓紛紛求情。
Advertisement
康熙頓時悟了,這于振甲怕是本事不大,但為官确實是不錯,估計是迂腐了些、不懂變通。
礙于百姓請命,康熙一道旨意下來,讓于振甲當即入京,另派了徐乾學去任桃源縣縣令。
徐乾學臨走前,康熙特意叮囑他,讓他配合靳輔治河一事,靈活變通。徐乾學在翰林院坐了幾年冷板凳,如今被調任知縣也無不滿。他心想,只要在桃源縣好好幹,配合靳輔完成治河一事,他還是能回京城的。
次年,春光乍暖之際。
康熙便讓下頭的官員們着手安排,送太皇太後與皇太後出行。他本想同去,但因為胤礽臨近出閣讀書一事,便留在了京城。
胤礽見他阿瑪不去,頓時也喪失了興趣,只陪着康熙在紫禁城。
康熙本也沒打算讓胤礽去,而是催着胤礽快去讀書。這都二十四年了,留給胤礽的時間不多,也就這一年了。胤礽《四書》《書經》一旦讀完,肯定有朝臣奏報要太子出閣了。康熙一想到此,就十分焦慮。
因着這個緣故,胤礽最近學業頗重,天天被他阿瑪盯着功課。每日從辰時開始,一直學習到戌時,他只覺得自己白日裏全在學習了,于是乎連個笑臉都沒有了。
康熙見他這樣也頗為擔心,只好成天陪着胤礽一起讀書,給他講解。
每日大早上起來,康熙就先聽胤礽背書,順便檢查他的字帖,等胤礽背完了便親自給他講解今日的功課。
這一套流程結束後,康熙才送胤礽去尚書房跟着幾位師傅學習,自己又轉道去乾清宮上朝。
待康熙下了朝,又去了尚書房,同張英幾個人探讨胤礽的學習情況。
胤礽在一旁聽得是昏昏欲睡,卻又被他阿瑪拍了拍腦袋,吓得他頓時清醒了。
幾個伴讀因為皇帝也在,紛紛不敢造次。看到太子這樣,都覺得太子是在捋虎須。
康熙見他這樣,不免對其他人說道:“去給太子倒杯茶來。”,又看向胤礽,勸着他:“保成,醒醒神,中午再睡。”
胤礽覺得自己命苦,只能喝了。涼茶下肚,他還真是清醒了。
待到下午的騎射課,只要康熙不處理朝政,便都陪着他來,更是親自下場教他。
練完射箭,胤礽也休息不了,沐浴後又回了尚書房進行梳講,只等着太傅的點評,他再去改正。
傍晚時分,康熙來接胤礽回去,他免不了又得被考問一番。用完晚膳,康熙還要督促他溫習一番,說什麽溫故而知新。
晚間休息的時候,胤礽躺在床上,不免跟康熙抱怨道:“阿瑪,我這個太子當的也太累了,你小時候當皇帝肯定不像我這樣。”
康熙被這話一噎,一時間手裏的書都顧不上翻頁了,只說道:“阿瑪小時候讀書,倒也不輕松。”
胤礽來了興致,坐起來追問:“阿瑪,你給我講講吧。”
康熙回憶了一番,說道:“阿瑪自五歲起,就開始讀書。八歲便閱讀典籍,與諸位大臣們探讨。親政以後經筵、日講,每日不落。幾十年如一日,時常讀到深夜,一日都不敢松懈。”
胤礽聽完,長嘆一口氣,不禁說道:“阿瑪,你倒是真不嫌自己累。”
康熙拉着胤礽躺下,拍了拍他的背,輕言細語哄他:“也就這一年,等你出閣講學後,便沒有這麽累了。”
胤礽頓時雙眼亮晶晶的,充滿了期待,只覺得前路一片光明:“阿瑪,你可不要騙我。”
康熙想到胤礽往後應該是要在無逸齋讀書了,便沒有這麽累了吧?因此他十分肯定地點了點頭。
胤礽也信了,後來才發現他阿瑪騙人。
這苦哈哈的生活,一直維持到胤礽在文華殿講學後才結束。
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群臣一齊上奏太子學業之事。康熙便讓衆人拟訂日子,前前後後商議了一兩個月,才最終定下閏四月二十四日為出閣典禮日。
禮部也請旨意,當日百官以何規格拜見太子。
康熙想也不想,直接定下了兩跪六叩的大禮,更是親自安排禮部将那日的流程同文武百官們說清楚。
康熙本以為這輩子自己和胤礽準備充分,不必太過焦慮。結果二十三日當晚,他在床上輾轉難眠,還是免不了替胤礽緊張。
胤礽以為他阿瑪有什麽大事睡不着,兩人一交談發現是因為他出閣講學之事。
康熙見胤礽醒了,只覺得是自己吵醒了他:“保成,你繼續睡,阿瑪睡不着去看會書。”
胤礽聞言頗為無語,頓時又躺下了。他可不是他阿瑪,明日那麽忙,他阿瑪能偷懶,他可補不了覺。
翌日一早,康熙便叫醒胤礽,指揮着宮女太監給胤礽穿衣洗漱。
胤礽今日的吉服是康熙讓那些蘇州繡女花了大力氣做的新做的,還是頭一次穿。
杏黃色的龍袍剛剛合身,搭上配套的披領、吉服帶,更是顯得胤礽肩寬腰細腿也長,仿佛從畫中走出來的貴公子。石青色的龍褂繡着五爪金龍,又混入了五彩雲蝠紋,衣服下擺更是繡着不少八寶平立水江崖等紋飾。
今兒大場合,康熙難免要叮囑一二。
因此康熙一邊親自動手給胤礽戴上了朝冠與朝珠,一邊說道:“一會見了諸王大臣,拿出咱太子爺的氣度,儀态端莊,不能懶散,可不能被他們壓了下去。”
“也不要緊張,放松一些,阿瑪就在一旁,朝臣們也不會太為難你。”
胤礽聽到這話,難免覺得康熙操心太過。他年輕氣盛,當即神采飛揚地給康熙保證:“阿瑪,放心好啦,你就等着瞧,我會讓他們心悅誠服。”
康熙聽着胤礽這番話,也不再言語,只和胤礽一同走着。
兩人先去了太和殿,待康熙坐到上首,胤礽便領着滿朝文武、宗室諸王向他阿瑪行三跪九叩之禮。
禮畢,衆人又齊齊去了文華殿。
康熙目睹一步步胤礽走到丹陛之上,看見群臣又恭恭敬敬向太子行禮,他臉上不禁挂了一抹摯誠的笑。
他的太子,長大了。
胤礽第一次獨自站在丹陛上,想到身邊沒有康熙,他多少有些不習慣。
在康熙鼓勵的目光下,胤礽說了聲:“免禮,平身。”
除了幾位師傅,胤礽私下裏更是被康熙開了不少小竈,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可謂是集百家之所長。尤其是今日講學之前,他阿瑪已經來來回回和他過了好幾遍,因此胤礽自覺他是不會出什麽差錯的,當下便侃侃而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政,德治也。可見治國之道在于德,刑法以輔之。”
文華殿內,衆人皆認真聆聽,不少臣子都覺得太子的學富五車、博覽古今。
康熙見胤礽滔滔不絕、娓娓不倦的樣子,也十分欣慰。待胤礽講學完畢後,他才徹底放松下來。
胤礽話音一落,康熙更是将胤礽這幾年寫的文章一一展示給群臣。康熙覺得胤礽這文章雖不是一氣呵成,但也引經據典,不算落了下乘。
這些年無論春夏秋冬,胤礽都乖巧端坐在書桌前埋頭寫字,十分辛苦。因此在康熙看來,他兒子的書法是渾然天成。這可不能只讓他一個人欣賞,更是得讓臣子們一起看看太子有多麽的優秀卓越。
皇帝的心思昭然若揭,群臣自然沒有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