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朕的太子給朕戴了綠帽子
第四章:朕的太子給朕戴了綠帽子
佟國維、張廷玉幾個上書房大臣被皇帝傳召,此時都在澹寧居候駕,紛紛感慨胤禛與胤祥的這份心。這幾年,皇帝歲數上去了,總歸是仁慈了些,太子又不多出面,結果朝堂上貪污之風盛行,吃空饷的也大有人在。四貝勒這樣重典,倒是能殺殺這股子風氣。
康熙就在這檔口和胤礽一起出來,也不免為胤禛說了句話,“胤禛他們幾個在揚州府挺熱鬧。”
“李德全,給各位大人拿椅子上茶。”
胤礽聽着這幾位康熙近臣對胤禛、胤祥的誇贊,心裏暗想,老四和十三這差事辦的是真不錯,這一步他們走對了。
卻不料,康熙下一刻就拿出一份彈劾胤禛的奏折,奏折裏的內容是全是胤禛的罪名。
“今個,朕宣你們來,就是讓你們議議,想聽聽你們的說法。”
太子和康熙一同坐在上首,康熙自然是讓他先開口,“胤礽,你先說說。對這份奏折,你怎麽看?”
胤礽原以為康熙壓下這事不提,便不曾留意這個折子。可如今康熙這話鋒一轉,他倒是有點摸不準皇阿瑪的心思了,因此只中規中矩道:“兒臣認為,四弟與十三弟此行籌到款、購到糧,也算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四弟的才具是有的,辦事也是盡心盡力。”
康熙聽到胤礽這話,心裏贊許他兒子這回表現不錯。今日胤礽當着朝臣的面誇老四與十三,待這兩人回京了也會感謝胤礽。
胤礽見康熙神色如常,揣度着康熙的意思,語氣也有些遲緩,“但是……”
康熙聽到“但是”二字,擔心胤礽當着幾位大臣說錯話,當下就打圓場,“瞧朕,年紀大了,記性也不好了。”
“李德全,朕記得天津桂順齋最近送上來一些薩琪瑪,用料和禦膳房不一樣,加了蜂蜜。你去拿來,給太子和幾位大臣各上一份,讓他們也都嘗嘗。”康熙認為自己這暗示已經如此明顯了,他兒子也該懂了吧?
趁着李德全給幾位臣子送吃食的空隙,康熙有意在幾位大臣面前塑造胤礽作為儲君和兄長的氣度,也不暗示了,直白說道:“胤禛和胤祥在外多日,你身為兄長,要對他們府上多照顧一二。”
胤礽不自覺地攥緊手,“是,四弟與十三弟外出辦差,兒臣作為兄長自然該盡一份心。”他應承着這話,心裏卻忍不住想他皇阿瑪這是什麽意思?是覺得他為兄不悌?
康熙不知道胤礽這敏感的心思,見他答應了,便點了點頭。目光又越過胤礽,看着張廷玉,“太子說完了,你們幾個也說說。”
Advertisement
佟國維、張廷玉這幾個大臣,都是人精子,哪裏不知道皇帝有意岔開太子話的意思。皇帝要給太子面子,他們自然也不會拆穿。
待幾位大臣一走,康熙就讓李德全領着宮人們出去,他目光直視胤礽,“說吧,剛剛你‘但是’之後的話是什麽?”
胤礽此刻也察覺出康熙不喜他“但是”之後的話了,有意欺瞞也不敢,只能如實說:“皇阿瑪經常教導兒臣,要以德為本、以仁導行,激烈、激詐的手段不是治國之道,兒臣認為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點。”
康熙不禁慶幸自己話題轉得快,“你覺得胤禛這趟差事辦得不好?”
胤礽倒也沒有這麽覺得,搖頭表示不是這個意思。
康熙又道:“那就是覺得胤禛出了風頭,擔心朕與文武百官會對他另眼相看?你先前那話說的,是對胤禛、胤祥有什麽不滿?還是嫉賢妒能?”
胤礽不擅長揣摩康熙心思,但也明白自己又猜錯了他爹的心,兩腿一軟便跪下認錯:“兒臣身為兄長,與四弟、十三弟一向是兄友弟恭,不敢有不滿之心,還請皇阿瑪明鑒。”
他跪着往前兩步,忍不住将頭抵在康熙的膝蓋上:“四弟這趟差事,為國為民,兒臣絕無嫉妒之心。”
康熙見他這樣,心裏也不好受,拉着他起來,“別動不動就跪着,你不心疼自己的膝蓋,朕作為你阿瑪,還心疼你的腿呢。”
“是阿瑪不好,方才的話,說得太重了些,吓着你了,你別往心裏去。這裏又沒有外人,只我們父子兩個,你說什麽都不打緊。便是當真嫉妒老四與十三,阿瑪也不會說你什麽。”
“你打小便跟着朕,有時候也該動動腦子想一想,在朕心裏,到底是你重要還是他們幾個重要?”
胤礽聽到這話,不敢置信地看着康熙,一時間只懷疑皇阿瑪是不是要套自己的話,才會說出這些溫言軟語。嘴皮子打了好一會的架,胤礽才恍惚出聲:“阿瑪,兒子真沒有。”
胤礽這個樣子,倒是讓康熙心疼壞了。康熙向來會哄兒子,只要他願意,能哄到胤礽暈頭轉向,把這孩子寵得不知道天高地厚。
前頭幾世,這些軟話跟不要錢似的,康熙全說給胤礽一個人了。一開始胤礽還高興,後來聽多了,就不稀罕了。這輩子胤礽甚少被康熙這麽直白地哄,此刻更是連信都不敢信。
冰凍之尺非一日之寒,康熙覺得自己怕是得花大力氣消掉胤礽心中的冰塊與隔閡。康熙估計自己得慢慢來,畢竟這事急不來。
不過想到胤礽在朝臣面前也太實誠了些,康熙不免一個冷哼:“既然沒有這方面的意思,那在臣子面前就不要下他們的臉面。你覺得胤禛差事辦得好,又嫌棄他手段激烈,可以欲揚先抑嘛。你倒好,欲抑先揚。”
“胤礽,你是太子,胤禛是你的臣子、弟弟,他差事辦得好,那是為你增光掙面兒。你在朝中大臣面前說他不好,他能不知道嗎?”
“你也說了,揚州一行,他籌到款了,買到糧了,這事就這麽結束了。至于胤禛用什麽手段籌款買糧,這重要嗎?這一點也不重要。胤禛需要以德為本、以仁導行嗎?他不需要。他一個臣子要什麽聖明德行?他能辦好你交給他的那些差事就行了,這就是他最好的德行了。”
“但你跟他不一樣。你需要聖明德行,你需要讓臣民們看見太子的德行是無可挑剔的,看見太子禮賢下士、心胸寬廣。”
“胤礽,你要記住一點,你是君,不是臣。臣子們用什麽手段不要緊,重要的是能不能達到你的目的?他們唱白臉,那你就唱紅臉;他們用嚴刑峻法,你可以寬厚溫和。”
“你身上肩負的是江山社稷,沒有必要去在乎一個臣子有多賢能、有多聰慧。為君者最重要的是知人善任,要能容人。”
“論語有雲,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圓水圓。你可明白?”
對康熙而言,胤礽可以驕躁、可以奢靡,再極端一點甚至連才華都可以不要,但一定要知人善任。昏庸無能的皇帝、不上朝的皇帝多了去了,也不差他兒子一個。
照胤礽如今這個架勢,他登基後,要麽被朝臣拿捏,要麽受制于兄弟們。這一世,胤礽要是真的不争氣,他也狠不下那個心再廢太子。何況,廢了胤礽之後,他更是選不出新的繼承人來。
如此情形之下,只能是重蹈覆轍。他又要看着其他阿哥們拼命争,誰争到了就是誰的。然而不管誰登基,胤礽都不會有一個好下場。
康熙不願意見到這個情形,也不想兒子真當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只能趁自己如今活着的時候,再好好教一教這孩子。
什麽人幹什麽事,這一點胤礽一定要清楚。有胤禛和胤祥這兩個太子黨在,他兒子只要不糊塗,完全可以當個甩手掌櫃了。
康熙不知道自己這番話胤礽能聽進去多少,畢竟胤礽已經這麽大了,不再是小時候那個他說東就是東的年紀了。
“胤礽,朕百年之後,你繼承大統。你與他們,是兄弟,更是君臣。你是太子,是儲君,朕知道你這幾年為難,但往後別再讓朕失望了,好嗎?”
胤礽許久沒有聽到康熙這般細致的教誨,心裏也堵得慌,哽咽道:“兒臣受教了,還請皇阿瑪放寬心,兒臣不會讓您失望的。”
胤禛和胤祥出門也不少日子了,一眨眼好幾個月過去了。
就在胤禛和胤祥路過江夏鎮的時候,弘時高燒不退,康熙從睡夢中被李德全驚醒,叫了太醫院的院正淩國康親自過去看看。想着胤礽早晚得自己成長,康熙便沒有以太子的名義安排人再去一趟。
第二日一早,康熙便問胤礽知不知道這事。誰料胤礽知道是知道,卻不曾主動過問。康熙嘆了一口氣,吩咐胤礽不要把這事告訴胤禛,以免影響胤禛在外辦差。又跟胤礽強調,給胤禛府裏送些東西過去,或者親自去一趟。
康熙心裏雖不重視兄弟和睦,但胤礽總得做出個親善樣子來,尤其是在如此微妙的時刻。老四好歹算是他的心腹,不能讓其他人覺得太子如此薄情。
胤礽得了吩咐,乖乖聽他皇阿瑪的話,帶着自己的貼身太監何柱兒親自去了一趟胤禛府裏。
胤禩等人已經探望過了,見太子來了,自然又去了一趟。畢竟胤禛與胤禩的府邸挨着,太子既然去了胤禛府裏頭,他們自然也是知道的。
四福晉本心有隔閡,見太子親自來了,一時間覺得自己倒是想岔了。可能昨夜已深,太子又在宮裏,确實不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