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太子爺手持木劍闖宮了

第四章:太子爺手持木劍闖宮了

胤禔、胤禩的死在康熙心裏并沒有掀起多大波瀾。在康熙看來,他們的死是自己咎由自取。

胤礽話說得狠,但康熙卻看清楚他眼裏的哀傷。于是,康熙便伸手拍了拍他的背,哄道:“不要多想,胤礽,他們的死跟你沒關系。是他們大逆不道,心存妄念,阿瑪才會出此對策。”

“是嗎?”胤礽不自覺地拽緊了康熙胸前的衣服,咬牙切齒道:“那兒臣是不是該感恩戴德?是不是該謝皇阿瑪不殺之恩嗎?”

康熙心跳都慢了一拍,“你明知道不管你做得多過分,阿瑪都不會要你的命。”

騙子!

都是謊話!

胤礽覺得康熙這話都是鬼扯,他松開康熙,雙手捂耳,不斷搖頭,又泣不成聲:“您會的,您騙我。不管我做什麽,您都不滿意、不喜歡。”

話說到此,他又像抓住最後一根稻草,眼裏帶着希冀問道:“阿瑪,您教教我好不好?您告訴我,我該怎麽做才能讓您高興,讨您歡心!”

康熙瞧見胤礽又有些發瘋的趨勢,當下便強行壓住胤礽雙手,又把他抱在懷裏安撫,“沒有騙你,阿瑪跟你保證,以後絕對不會騙你。”

見胤礽神色仍舊不安,康熙只将他拉到榻上,讓他歇息。康熙又捧着胤礽的臉,一字一句道:“不管你做什麽,阿瑪都喜歡。”

康熙字字句句皆發自肺腑,胤礽聞言不禁放聲大哭。

見胤礽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康熙怕他背過氣去,便伸手拿帕子抹去他臉上的淚,“在乾清宮,你不必如此小心翼翼,也不用試探阿瑪。你想做什麽,便做什麽。”

死了兩位阿哥,一時間朝堂都安靜下來。

其他皇子們也停下手來,紛紛觀望。

有臣子覺得自己揣摩到了皇帝心思,估計皇帝心裏還是中意胤礽當太子,便給康熙上折子,說胤礽如今精神大好,可以複立為太子。

康熙把這個折子留中不發,朝會上只說:“太子之事,再議。”

皇帝的心思難以捉摸,胤礽也不在乎自己能不能重新是太子。他這副樣子,便是當了皇帝,會有什麽好名聲嗎?

與其在史書上被叫做一個瘋子皇帝,他寧願當一個被皇帝廢黜的太子。

康熙不知道胤礽的想法,但他也确實不想胤礽再為國事費心,畢竟胤礽的精神不允許。

于是,胤礽在乾清宮算得上是無所事事。

情緒正常時,他與康熙勉強算得上是父慈子孝。

犯病的時候,他就會用言語去戳康熙的心。看到康熙因為他的話臉色不好,胤礽覺得這樣才算是同病相憐。

對于什麽話最能刺痛康熙,胤礽如今也算是一清二楚。

皇帝的軟肋在于他。

這一認知,讓胤礽既得意,又心痛。

得意之處自然是因為康熙子女衆多,卻将父子之情全然給了他。那些同父異母的弟妹,都比不上他。

心痛則由于他從未如此清晰地認識康熙。在康熙心裏,皇權比他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麽康熙從前那麽逼迫他,那麽不信他。

他的僭越,明明都是皇帝默許的。可到最後,全都是他的錯。

所以,他恨康熙。

他知道自己不正常,知道自己發瘋。但沒關系,反正他阿瑪會陪着他一起瘋。

他的太子位、君王夢,被他阿瑪親手打碎。他的鬥志、他的抱負,也被他阿瑪一點點消磨掉。

胤礽目光詭異地看着旁邊正在批閱奏折的康熙,他眼神越發偏執,唇角也勾起一抹異常的笑。

阿瑪,您會的吧?會一直陪着兒臣吧?

兒臣如今什麽都沒有了,只有您了。

康熙發覺胤礽目光遲遲在他身上,不禁問道:“怎麽一直盯着朕?”

胤礽收回來自己的目光,神色如常,“兒臣在想您以前手把手教兒臣寫字的事。”

沒想到胤礽竟在回憶幼年往事,康熙語氣也帶了些懷舊之意,“是啊,那會你還那麽小。”他邊說,邊比劃着胤礽當時的身高,“一眨眼,朕老了,你也不小了。”

胤礽撇嘴,他兒子都那麽大了。

還不待胤礽說話,康熙又道:“過些天,等阿瑪把事情都處置好了,帶你去湯泉行宮好不好?”

“兒臣便是不想去,您不是也會拉着兒臣去嗎?”

他這話說得怨氣十足,惹得康熙忍不住笑道:“不要犯懶,承德也不遠,你騎騎馬,動彈動彈。況且,泡泡溫泉,對你身體好。”

胤礽無法反駁,只好點頭答應了,“兒臣知道了。”

康熙口中的“事情”也不是別的,正是立太子。

在除夕前一天,康熙明旨下發,重新立了胤礽為太子,将弘皙也立為太孫。

除夕夜封筆時,康熙時間卡得剛剛好。饒是這般,康熙桌上的折子也堆成了小山,但他一個也不批閱。反正這些折子也沒什麽可看的,都是勸谏皇帝三思而後行,別在胤礽這一棵樹上吊死。

皇帝這旨意毫無征兆,讓京裏所有人都頗為震驚。

立太子這等大事,皇子、宗親與朝臣們自然不甘心皇帝就這麽獨斷專行。尤其新太子還是胤礽,那他們這幾年豈不是白幹了?

況且這位太子爺,已經兩立兩廢了。他們已經努力了兩次,難不成還要來第三次嗎?尤其是皇帝這回連太孫一起選了,怕是決心大得很。

所有人都覺得皇帝是入了魔,暗想皇帝這輩子是不是就打算在這個兒子身上耗死?難道皇帝對其他兒子就這麽不滿意嗎?

皇子們想到此,臉色更為難看。他們這些正常人,都比不過胤礽一個瘋子嗎?皇帝的心是偏到了什麽程度?

心有大位的幾位阿哥都在府裏與幕僚商議,皇帝這是為了什麽?

一直以來,所有人都認為皇帝已經徹徹底底放棄了胤礽,只把廢太子當個吉祥如意供起來。

胤礽身體不行在宮裏不是什麽秘密。臘月的時候,胤礽犯病後更是手持木劍擅闖乾清宮。

直到住進乾清宮後,胤礽的身體狀況才算是被瞞了下來。

如今年關,胤礽被重新立為太子,也不到一個月。

難不成這一個月,胤礽在乾清宮把病養好了?

衆人有心試探,卻被皇帝攔住了。

乾清宮家宴的時候,胤礽只露了一面,話都沒說幾句便離場了。

原也不該如此的,幾位皇子有心試探胤礽,自然會同胤礽搭話。

康熙見狀,便以自己身體不适的名頭帶着胤礽又回了乾清宮。

實際上是因為胤礽病沒好,康熙不想其他人發現,才如此急匆匆離開。

開過年,康熙在第一次大朝會上便宣布禪位胤礽。

康熙動作太快,一切儀式全部從簡。

胤礽從頭到尾就跟個布娃娃一樣,聽從康熙指揮,讓跪就跪,讓拜就拜。

在胤礽看來,康熙這種大權在握的皇帝,便是禪位了也不會放下對權力的執着。他心裏一點欣喜都沒有,仿佛就像個傀儡。

不出胤礽所料,他也确實是傀儡,這皇帝名頭只挂了幾天,胤礽又被迫将皇位交給弘皙。

不提胤礽心裏如何想,所有人都被康熙這動作驚到,康熙卻不想解釋,直接帶着胤礽去了湯泉行宮。

此事,康熙也無法解釋。他難道能對外說出是因為胤礽如今還會時不時犯病嗎?

胤礽一路上都憤憤不平,對康熙指桑罵槐。

康熙任由他出氣,一句話都不反駁。

到了地方,康熙才賠着笑臉,“好了,罵也罵累了,下來歇會?”

胤礽擡腿下了康熙銮駕,直接略過康熙,“兒臣好得很,一點也不累。倒是您,年紀大了,才會覺得舟車勞頓。”

康熙被這話一噎,只好跟在胤礽身後一道進屋。

胤礽不想搭理康熙,任由康熙自言自語。

康熙有心挽回胤礽,便時常做小伏低,盡可能由着胤礽鬧騰。

時間久了,胤礽也不好當真如小孩子一般成日裏無理取鬧。

卸下皇帝的重任後,康熙便帶着胤礽出去散心。

胤礽自幼出宮的機會寥寥無幾,畢竟康熙成日裏管着他。除非康熙不在京城,他才能背着康熙放肆一二。

現如今,康熙帶着胤礽游歷在外,倒是讓胤礽當真恢複不少。

康熙見胤礽的神色一日比一日好,也不禁喜上心頭,“這幾年不在紫禁城,阿瑪瞧着你好了不少。”

胤礽自然也知道自己病愈了,“兒臣都好了,您就不要提這個事了吧?”話音一落,他不禁咬唇思索,他犯病的時候可是将康熙罵得狗血淋頭,難道康熙一點芥蒂都沒有嗎?

康熙聽見胤礽的問話,“沒有芥蒂。你發病時,阿瑪只覺得這病不該發生在你身上。”目光看向夕陽,康熙問道:“胤礽,我們回乾清宮吧?”

太陽快落山了,他也快走了。

胤礽看向康熙的白發與他伛偻的背,“好。”他知道,康熙時日不多了,“阿瑪,您這輩子有什麽遺憾嗎?”

康熙擡眼,眉目含笑,“有,也沒有。”

胤礽垂眸,掩下自己眼中的諸多神色,“阿瑪,您睡一覺吧。睡一覺,我們就回去了。”

“好。一會兒,阿瑪想吃福順齋的點心,你親自去買,好不好?”康熙有意打發走胤礽,他不能讓胤礽直面自己的離去。從前胤礽精神正常,倒是無所謂。但這一世,胤礽敏感脆弱,他怕胤礽承受不住會再次犯病。

胤礽握住康熙的手,“好,兒臣這就去,您等兒臣回來。”他說完就起身出門。

弘皙就站在門外,看着出來的胤礽,喊道:“皇阿瑪,您有什麽吩咐?”

胤礽愣神良久,才道:“阿瑪他不要我了。”忍不住用手按住自己的心口,“疼,好疼。”

弘皙眼睜睜看着胤礽暈過去,當下就扶住胤礽,又打發人去叫太醫。

胤礽再次醒來就換了芯子,廢太子覺得自己腦子裏的記憶太有沖擊力。

好得很,這輩子竟然瘋了,父子倆一起瘋。

見太上皇起身,早有伶俐的宮人遞了茶。

草草呷了一口,胤礽就擡腿去了康熙那裏。

康熙早已被弘皙安置妥當,停靈乾清宮。

胤礽如今身份尊貴,除了弘皙,其他人都跪在地上請安。

手劃過康熙的棺椁,胤礽目眦盡裂,恨不得把康熙從棺材裏弄醒。

你怎麽能就這麽死去?

胤礽聲音嘶啞道:“打開。”

弘皙沒想到胤礽會說出這種話,出于擔心便道:“皇阿瑪,您冷靜一點,皇瑪法也不希望您這樣的。”

他是不可能讓胤礽打開的。康熙已經入棺了,要是開棺,史書上會如何記載胤礽?

胤礽瞧見弘皙的臉色,冷笑一聲,“你阿瑪腦子正常得很,沒瘋,你讓開。”

見弘皙不動,胤礽直接将他拽開,更是親自動手。

弘皙下意識地去攔,“阿瑪,皇瑪法若是還活着,也不想看到您這樣的。”

胤礽側頭看着弘皙,“那你能讓他再活着嗎?”他語氣怨憤,然而康熙身死,這怨氣無處發洩,便只能道:“他兩手一撒就不管了,憑什麽?”

憑什麽每次都是這樣?

瞧瞧康熙多自以為是啊。每一世都是康熙做主,他從來沒有選擇,只能被動地選擇接受。若是不接受,康熙也能讓他認清現實,繼而被迫接受。

康熙認為這輩子的太子不能當皇帝,所以費盡心機把皇位給孫子。認為太子無法面對他的死亡,就打發走太子。

胤礽幾世的記憶在腦海裏湧現,頭痛欲裂,“他從來都沒有問過孤的想法,孤真的恨死他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