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最初的起點
最初的起點
至于那些不懷好意的诋毀,仍在業界流傳,但楊珊說,至少公司的同事對她保持基本的尊重,如此足矣。她不需要完美的人際關系,不需要讨好別人,因而別人暗地裏的中傷不過是跳梁小醜的把戲,對她産生不了實質性的影響。
任憑風浪起,她自遨游于浪尖,灑脫恣意。
我知道生活不會一直風平浪靜,也許未來還有艱難險阻要面對,可我不怕,我的內心充盈着滿滿的底氣。我相信自己,也相信楊珊,更相信我們會一直攜手并進,不離不棄,将所有考驗踩平。
聽從楊珊的建議,我的咖啡店慢慢向精品咖啡轉型。我關了店,找了施工隊來重新裝潢,同時安排員工去接受更系統更專業的培訓。
在此期間,我閑了下來,回歸到家庭中。我仿佛回到了臨街公寓的歲月,每天送楊珊出門,白天看書刷劇消磨時間,偶爾出去轉轉,傍晚倚在窗前等她回家。
每每看到她的車駛入小區,聽到她的鑰匙插進鎖孔,我的心情依舊歡喜雀躍。
我會站在門前,在她進門那一刻投入她的懷抱,消解一天的思念。
對楊珊,我有着源源不絕的愛戀,不管過去多少年,不曾削減,反而與日俱增。
我想變成鑰匙扣,揣在楊珊衣兜裏,無時無刻伴随她。在路上,在公司,我都能感受到她的溫度。
楊珊是個情緒穩定的人,不為工作而煩心,不為生活而苦惱,除了我,大抵沒有什麽事情可以撼動她的心緒。她對我包容寵溺,呵護備至,以至于我也變成情緒穩定的人。
樂觀看待世事,生活平淡,精神富足,哪怕每天重複一樣的事情,卻像掀開嶄新的篇章。
朝陽或日落,陰雨或晴空,月圓或月缺,在我眼裏,都是美好的。
每逢周末,父母便會準備好豐盛的菜肴,等我和楊珊回去,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吃頓飯。久而久之,這個約定形成一種規矩,哪個周末缺席了,是要被父母念叨的。
母親和楊珊的交談逐漸多了起來,多半離不開專業,我和父親聽得雲裏霧裏,插不進話題,礙于母親在家中的地位,卻也不敢控訴母親。
後來母親告訴我,若不和楊珊聊專業,就以楊珊的性子,一張嘴怕是只光顧着吃,不打算開口說話了。
Advertisement
想想也是,楊珊不善言辭,即便和母親聊着,也是母親問,她答。她不會主動展開話題,除非有不甚了解的地方,才會請教母親。
那張雕刻精美的茶臺,最後還是出現在父母家。自從有了茶臺,父親喝茶講究起來,時不時在朋友圈發泡茶的照片,呼喚大家有空來家裏喝茶,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退休生活何其悠閑惬意。
自行車年限已久,鏈條又生出斑斑鏽跡,騎起來吱吱作響。我們沒有讓它退休,經常讓它駝着我們去看望那棵棕榈樹。
回憶起第一次坐在這輛單車上,已是很久遠的事情了,可我記憶猶新。我記得那天,風很輕柔,天很高遠,空氣中彌漫着甜蜜的氣息,一如今天。
楊珊的襯衣、發絲,散發着好聞的味道。我将臉貼到她背上去,聽着她沉穩的心跳,像美妙的節拍,使我忍不住哼起歌來。輕聲地,随意地,甚至不知道哼的什麽曲。
不重要,哼什麽曲子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有在變好。
兜兜轉轉,我們回到最初的起點,好像什麽都沒變,但一路走來,卻像把一生的磨難都經歷個遍。
萬幸,我們沒有錯失彼此,并且有了無盡的勇氣,堅定地厮守在一起。
“楊珊,你還記得第一次載我來海邊嗎?”
“嗯,我記得。”
“那……當時你是什麽心情?”
“一種……不想太快到達目的地的心情,就像現在。”
是不是木讷的人說起情話來,都特別動聽,楊珊的回答讓我滿心歡喜。
我想起她一個人騎車的時候,騎得飛快,而每次載我,卻都是慢悠悠的。我調侃她:莫不是因為我重才慢慢騎吧?
楊珊受到挑釁,不說話,而是用行動回答我。
她長腿一蹬,加速前進。
海風鼓起她的襯衣,我們的長發也歡快地飛揚起來,我的笑聲在風中回蕩。
很快,我看到了棕榈樹。
“看吧,李艾雲,你一點都不重。”楊珊剎住車,回頭看我,頗有幾分得意。
“你不是說我是你的全世界嗎,怎會不重呢?”
楊珊語噎,像個傻子,呆愣着,無言以對。她眉梢的得意之色悉數轉移到我臉上,我滑下自行車後座,自顧向前走,俨然藏不住唇邊的笑意了。
我們手相牽,站在海崖上,棕榈樹就站在我們身旁,搖曳着它的枝葉,向我們招手示意。
海平面駛過小小的貨輪,不時傳來汽笛聲,忽遠忽近。浪打在礁石上,激起四濺的水花,偶爾有海鷗停在上面,任海水打濕羽毛,渾不在意。
我不禁想起楊珊第一次離開我前夜,就在這片海灘上,她對我說,她本是那無根的浮萍,風要吹,雨要打,浪要刮。一生沒有方向,進行毫無意義的遠航。
“楊珊,你不再是無根的浮萍了,若從此不能遠航,會覺得遺憾嗎?”
“會啊。”
我沒想到楊珊的回答如此不假思索,內心不免失落,心想是我羁絆住她的腳步,以至于她為此感到遺憾。
楊珊把我攏到她懷裏,在我耳邊說:“李艾雲,我要的遠航,是和你攜手走到暮年,走到地老天荒,不是孤獨無依地飄蕩。”
“真的?”
“真的!”
“那等我們老了,你還要叫我李艾雲嗎?”我低落的情緒頓消,又生出捉弄楊珊的心思。
其實,聽習慣楊珊連名帶姓喊我,反而覺得是別樣的情趣。倒是無法習慣別人連名帶姓喊我了,這成了楊珊的專屬。
“你喜歡我喊你小李也行。”
“我就知道,每次讓你改稱呼,你就拿小李搪塞我。”
“畢竟叫你老李有點太早了,再過二十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