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橫埠河老街

3,橫埠河老街

3,橫埠河老街

吳世民老師《詠油菜花》詩:千頃菜苔展世間,游人如海樂不還。柔風一夜開花市,金色無邊醉萬山。

2022年3月12日,上午九點多鐘,春光明媚,柔風和煦,許格巧老師駕車,載着我去橫埠河老街游玩。車行,穩當;交談,快樂。一個小時後,至橫埠河水泥大橋,停,我和許格巧老師下小車,徒步走向橫埠河老街。

第一次來橫埠河老街,路不熟悉,問一下當地居民,告知,從愛香商店斜對面街道進去即可。

我和許老師走進這條街道,遇見兩位男士,我倆同兩位師傅聊起橫埠河老街,從交談中得知兩位師傅姓名:楊迎春,73歲;錢葉和,66歲。

楊師傅和錢師傅兩人,熱情好客,為我倆當向導,陪着我倆去橫埠河老街轉轉。

原來,橫埠河老街在楊迎春師傅家的西邊約五十米處。

跟楊師傅隔着一戶人家的屋檐下的牆邊,擺放着一臺陳舊的水車,這臺木制水車的車身長度約5米左右,水車身上有毛筆書寫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橫埠生産隊辦”。瞧一瞧這文字,水車有些年頭了,現如今,這臺木制水車成為一件文物了。

我們一行四人向前走去,前面是一棟坍塌的房屋,房屋兩邊各有一排青磚瓦屋。

楊師傅、錢師傅告訴我和許格巧老師說:“垮塌的房屋是原橫埠公社大會堂,兩邊房屋是辦公室和公社幹部宿舍房。”

我見左邊一排房屋前面的場地上,有一口水井,這口水井依然保存完美,井水清澈見底。

橫埠公社大會堂已經是斷壁殘垣,磚、瓦、木梁、椽子,散落一地。有一根粗大的橫梁仍然擔在牆上,這根四方的木梁少說也有六七米長,這麽長的木料,可以相見當年建造橫埠公社大會堂所用的木料,确實是上等的木材,可以想象,從前,橫埠公社大會堂是何等的氣勢恢宏,那是相當的氣派!

穿過坍塌的大會堂場地,就是橫埠河老街。進入老街,右側同大會堂相連的房屋,是一棟二層樓房,斑駁的外牆,老舊的木大門、木窗棂,顯得十分的滄桑。這棟房屋大門上方的門楣上有一行招牌,從右至左讀:“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大字凸現出來。當地居民稱呼此家銀行為“信用社”。

橫埠河老街四周河水環繞,宛如一塊綠洲。東邊是橫埠河主流,西邊是橫埠河支流。橫埠河老街分為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南北走向,全長約三百米。

從前,橫埠河老街有:橫埠公社、信用社、供銷社、商店、食品站、飯店、茶館、藥店、豆腐店、裁縫店、理發店等。

Advertisement

橫埠河老街兩邊店鋪門前,是菜市場,上街頭出口的空場地是柴市場,錢鋪、将軍、鹿獅那邊的人,清早三四點鐘就挑柴過來賣,圩裏人帶扁擔、繩索來買柴。在柴市場,有交易所人員,交易所人員持有大秤、小秤。過完秤,賣柴人付二分錢或三分錢手續費給交易所人員。那時候,錢值錢。

橫埠河老街的路用形狀各異的碎石鋪蓋而成,并非一根根麻石條鋪成的路。過去,沒有水泥砂漿鋪路,橫埠老街鋪蓋的石頭路,用石頭一排排地鋪,這條石頭路,已經經歷一百多年風雨了,仍然牢固,穩定,結實!

據橫埠河老街上的居民,83歲的徐良友回憶:從前,未有食品站的時候,橫埠河老街有十六個豬肉案子,都是靠在別人店鋪的屋檐下擺放,後來,有了食品站後,豬肉案子才沒有了。那些年,食品站吃香喝辣的,每天只供應二三十斤豬肉,購買豬肉的人排很長的隊。如果有人插隊,站隊的人和插隊的人常常發生沖突,不是吵嘴就是打架。

上街頭和下街頭各有一個大門樓,門樓磚木結構,在兩個門樓上面,各有一碉堡。下街頭門樓兩邊,用土夯實圍牆。人在碉堡上站崗放哨,門樓的名聲大得很。

上街頭和下街頭都有一座木頭橋通到河對岸,河對岸場地寬廣,這一大片場地,就是聲名遠揚的橫埠牛集市場。場地西邊靠着平頂山。

從前,橫埠河老街牛集市場,每年二月二龍擡頭這一天開集,到立夏過後結束。開集這一天,在牛市場內有搭棚子搖單雙賭博的場所,有搭戲臺唱戲的場所,五花八門,從四面八方前來趕集的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橫埠河老街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簡直是人滿為患了!

牛市開集這一段時間,有賣茶水的,有賣茶葉蛋的,有賣稀飯的,有賣米粉粑的,有賣糕點瓜子的……小孩子們,拎個竹籃子,在田間地頭拔青草,拔滿一竹籃青草賣給賣牛的人,一籃子青草能賣二角錢。

那些年,橫埠河又寬又深,最深處達兩丈多,橫埠河上,來來往往的大小木船無數,停靠在下街頭碼頭的船,桅杆林立。

那些年,上街頭和下街頭各有一座木頭橋,是用松樹木建造,木橋四根柱子的下面,用四個“地宕”(石臼)墊腳。下街頭木橋的橋東頭,當年,立有許多石碑,石碑上雕刻許多捐款贊助人的姓名……

橫埠河上通煙波浩渺的馬鞍山水庫,下到湖東閘進入長江,綿延數十裏。

據上街頭82歲黃榮久老人回憶:我家三個門面房,還是父親在二十歲的時候,父親兄弟幾個人做的,如果父親健在,有121歲了。

三個門面房,第一個門面房開藥店,中間的門面房和第三個門面房都是前後兩進。中間門面房,前面開雜貨店,後面是水作坊,生産豆腐的車間;第三個門面房是山窯店,賣火球、缸竈之類的陶器。三個門面房都是推板門窗。1954年大水,淹了橫埠河老街,我家房子淹兩米多深的水,平時,山洪暴發,橫埠河水洶湧澎湃,洪水難淹到老街上……

在橫埠河上街頭,街道西邊,從前,住着兩戶老革命家庭:

一是枞陽縣郵政局任東太師傅的家,他慈祥的父親任宣祥,1918年出生,1940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于本省懷寧縣牌樓戰役負傷,被安徽省民政廳評為貳等甲級革命傷殘軍人,1951年,橫埠區政府安排上街頭西邊的一棟房屋給他全家居住。建國初期,任東太父親任湖東縣第一任看守所所長,後來,任白雲區組織委員、牛集糧食倉庫主任、橫埠區黨支部書記、橫埠區合作商店經理,直至離休。

二是枞陽縣郵政局辦公室主任錢五樂的家,他慈祥的父親錢大友,1919年9月21日出生在原湖東縣橫埠區冀馬鄉桃園,1943年12月至1945年7月,參加游擊隊,擔任密察工作;1945年7月至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在山東省棗莊師部通信處擔任通信工作,1947年3月至1949年3月,在十九師通信連,安徽和縣;1949年3月至1950年3月,任湖東縣政府話務員,在縣總機室“複員”;回鄉後,橫埠區安排橫埠河老街上街頭西邊一棟房屋給他全家居住。直至離休。

漫步在橫埠河老街上,望着一棟棟歷經歲月滄桑的老屋,瞧着腳下的石頭路,每一個石頭,已經被行人踏得光滑如玉了,說明家鄉枞陽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前的橫埠河老街好興旺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