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枞陽大閘的回憶和設想

38,枞陽大閘的回憶和設想

38,枞陽大閘的回憶和設想

最近,聽聞枞陽大閘要拆掉,我驚訝萬分,默默無語,承載幾代人記憶的枞陽閘,不能說沒就沒了,我表示難以接受。這可是枞陽縣标志性建築,枞陽縣第一□□石條橋啊!

曾經,我拜訪過錢家橋、義津橋、義津塔橋、湯溝老橋等古橋,這些石頭橋,古色古香,但無論橋的長度、橋面寬度,還是修造橋的石料,都不及枞陽閘!慶幸的是,錢家橋、湯溝老橋,這兩座古老的石頭橋都得到枞陽縣政府的保護,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了橋體。我從心裏油然而生敬意,敬佩枞陽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對不可移動文物強有力的保護!

為什麽要拆掉枞陽閘呢?說是拆掉枞陽閘,是要修建一個魚道。難道就不能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做成魚道,又很好地保護枞陽閘,這樣的結果不是更好嗎?

我個人設想,可不可以在枞陽閘的上游,百米遠的枞陽河上,建造這樣一個魚道:下面的水裏,江魚河魚自由自在地往返于江河之間;上面的公路,載重車輛暢通無阻。既能替代枞陽閘橋上的公路作用,從而減輕枞陽閘的安全隐患,又讓枞陽閘變成旅游景點,只讓行人通行,不準車輛通過。這樣,枞陽閘不是就能保留下來了嗎?

現如今,建橋都是用鋼筋、水泥、混凝土構造,不再用笨重的麻石條建橋了,麻石條橋已經是稀罕物,已經是古跡了!遼闊的原野上,能見到幾座麻石條橋呢?這麽一座精美絕倫的枞陽閘,為何不加以保護呢?

枞陽閘,1958年8月開工建設,1959年4月竣工,迄今為止,已經有六十三年歷史了,基礎依然堅固,涵洞依舊耐用恒久。

未建枞陽閘之前,一旦多雨的年月,長江水猛漲,長河水泛濫,洪水常常淹了枞陽縣城。枞陽閘建成後,六十三年來,為枞陽縣城擋住了太多長江洪水,為菜籽湖水系減輕洪澇災害立下汗馬功勞,确實是功不可沒!

枞陽大閘用麻石條構造,總共有12個閘孔,其中10個閘孔,每個閘門用4根粗鋼絲繩,用電動機升降。靠西邊兩個沒有閘門的閘孔,用混凝土澆築的水泥制板,一塊塊閘住了閘孔。

“閘身為條石拱頂結構,閘寬63米,閘面為公路橋。閘有12孔,其中有2孔淨寬2.4米,為發電用(後來因內外水落差之小,無法發電而棄用);其餘每孔淨寬4.5米,淨高5.3米。閘身長20米,閘底高程6.7米,橋面高程19.3米。建閘時用去條石3400立方米,塊石1.1萬立方米,土方62萬立方米。”

10個有閘門的閘孔都是用麻石條砌築的拱形閘孔,這10個有閘門的閘孔,用麻石條砌築9個梭子墩,9個梭子墩的尖頭在枞陽閘的北邊、半圓形的梭子墩尾在枞陽閘的南邊。而沒有閘門的兩個橋孔,兩個麻石條砌築的梭子墩要比9個有閘門的梭子墩長約五六米,也是墩子尖頭朝北、墩子尾朝南。

2022年10月2日,下午兩點多鐘,我有幸走上了枞陽閘北邊、擔在9個梭子墩的水泥挑板上,近距離觀看了“枞陽閘”三個字。

“枞陽閘”三個字,從東邊閘孔往西邊閘孔數,“枞”字在第5個拱形閘孔上方的正中間位置上,“陽”字在第6個拱形閘孔上方的正中間位置上,“閘”字在第7個拱形閘孔上方的正中間位置上。

“枞陽閘”三個字,當年,是枞陽縣分管文化的何子誠副縣長題寫,字體蒼勁有力,渾厚遒勁,三個字是用三塊正方形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工藝精湛,三塊漢白玉石板,鑲嵌在麻石條砌築的枞陽閘的閘壁上。

枞陽閘南邊,“枞陽閘”三個字,是用水泥構抹在大閘橋頭東側的正面牆壁上,用黑漆塗繪,渾然天成。

Advertisement

橋面北側的橋頂上,有鋼材焊接成三個大字:“枞陽閘”。

枞陽閘的橋東頭有兩根漢白玉柱子,靠南邊的柱子已經斷了,靠北邊的柱子依然巍巍屹立;枞陽閘的西橋頭,靠北側護欄端有一根漢白玉柱子,依然矗立。

枞陽閘橋西頭的兩端,各有一尊威風凜凜的石獅子,兩尊石獅子下面的石座,正面雕刻有文字:“枞陽閘,二00八年正月”。

大閘橋面的北側,用麻石條砌築的護欄,共有三十三根麻石條立柱,高約1.2米,立柱間隔距離約1.75米;護欄橫欄都是麻石條構造;枞陽閘橋面的南邊則是三層樓高的混凝土澆築的框架,用來啓動10個鋼板構造的閘門。

枞陽閘北邊,10個有閘門的拱形閘孔上方,都用水泥砂漿抹了拱形閘孔的邊沿,約30厘米寬,從東往西數,第1個閘孔、第2個閘孔,用水泥砂漿抹的拱形外沿,上面陰刻着一些花卉;第3個、第4個、第7個、第8個、第9個、第10個拱形閘孔上面,用水泥砂漿抹的外沿,上面的字不清楚;唯獨第5個、第6個拱形閘孔,水泥砂漿抹的拱形外沿上的字清晰可見,是用許多白石子鑲嵌水泥中,構成的字。

第5個拱形閘孔外沿上的字為:“人民公社大豐收”,第6個拱形閘孔外沿上的字為:“争取每畝雙萬斤”。

枞陽閘無論從大閘前面眺望,還是從大閘後面遙望,均氣勢恢宏。移步換景,從哪個方向看枞陽閘,都是一幅幅絕美的風景圖畫!

可以想象,從前,無大型機械設備操作,全靠人力運輸笨重的麻石條,手工建造成如此雄偉壯觀的枞陽閘,不得不承認,建造枞陽閘所有的建設者,個個都是能工巧匠,簡直是巧奪天工啊!

從前,小閘至大閘公路兩邊是柳樹林;公路北邊是碧波蕩漾、波光粼粼的蓮花湖;公路南邊是蜿蜒曲折的枞陽河,清澈的枞川河水歡歡喜喜地經過鲟魚嘴,經過長河口,從枞陽閘孔流出,奔向洶湧澎湃的長江;枞陽閘東邊依靠綠色蔥茏的白鶴峰,西邊毗鄰桐城市古鎮鲟魚。

小時候,我經常同鳳凰山的小夥伴們去大閘柳樹林裏撿柴,寒暑假、星期天,尤其是刮大風的時候,大風搖曳着柳樹,柳樹上的枯枝随風落下,柴,最好撿。用竹籃子裝,用麻繩子捆,背柴回家,父母親高興,誇贊兩句,別提有多高興了。

那些年,11月份,晚上六點多鐘,我同鳳凰山的小夥伴們,去大閘南邊的西河岸上,捉江螃蟹。我們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守株待兔,從大閘放河水的激流中,江螃蟹爬上岸來,上來一只,捉一只。

有月亮的晚上,在淡淡月光的照耀下,螃蟹上岸,看得清清楚楚,捉起來輕而易舉,晚上守兩三個小時,每個小夥伴都能捉到□□匹江螃蟹,凱旋而歸。那童年的樂趣,至今難忘!

那些年,枞陽去安慶的中巴車,安慶到枞陽的中巴車,大都從枞陽閘上過,衆多的安慶市人,衆多的枞陽縣人,對枞陽閘都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