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尋訪義津塔橋
39,尋訪義津塔橋
39,尋訪義津塔橋
最近,王露野先生約我和文友韓雙生去義津鎮看麻石條建築的塔橋,這一好消息,讓我興奮不已,我欣然接受了。
枞陽縣義津鎮塔橋,我從未聽別人提起過,聞所未聞!今年,我去義津老街有數趟了,欣賞了義津橋,我同義津老街上許多人拉家常,沒有一位師傅對我講過塔橋,我見過枞陽第一橋的錢家橋,見過湯溝的老橋,見過枞川河畔的蓮花橋……,可我就是沒有聽說過義津鎮的塔橋。
據王露野先生告訴我說:“義津鎮的塔橋,是麻石條建築的橋,在當地相當的有名氣……”
塔橋,聲名遠揚,我居然第一聽說,我是不是孤陋寡聞呢?
辛醜年八月初五,上午七點多鐘,我和文友随王露野先生乘車直接到達義津鎮,在義津岔路口下車,我們三人奔向義津鎮老街。
在義津老街上,我們不知道去塔橋走的路,問住在義津老街上的汪月初師傅,汪師傅為人很熱情,他不但告訴我們去塔橋走的路,還陪我們三人去看義津橋。
我們走過義津老糧站,走出義津老街,站在沙石路上,汪月初師傅指着西邊的田野裏一座峻秀的山峰,告訴我們三人說:“這就是著名的吐秀山,吐秀山上有鐵礦,在吐秀山旁邊,有個鐵爐嘴,從前,朱元璋同陳友諒在枞陽縣浮山交戰的時候,鐵爐嘴是煉鐵做兵器的地方,做成的兵器提供給朱元璋……”
汪月初師傅指着路邊,繼續對我們三人說:“從前,這地方有一座牌坊,牌坊上有四個大字,義水潆洄……”
我不懂得義水潆洄的意思,遂問文友。文友韓雙生告訴我:“義水潆洄,意思是義津這地方的水流,圍繞着義津橋流淌……”
我伫立在沙石路上,眺望遠方,遠山含黛,近旁的吐秀山青山滴翠,肥沃的農田裏,一季稻正在揚花灌漿,稻花香彌漫田間地頭,随着微風撲鼻而來,這裏,果然是水鄉澤國,水網密布,衆多的水流蜿蜒潆洄……
此時此刻,汪月初師傅對我們三人說:“義津橋上有文字,記得橋一邊的麻石條上雕刻着同治六年修的文字……”
此語一出,确實讓我大吃一驚!我訪義津橋數趟,怎麽沒有發現義津橋上有文字呢?我央求汪師傅帶我們去看一看。走約一百多米的路程,到了義津橋。
義津橋是單孔麻石條建築的石拱橋,寬約三四米,長約七八米,橋兩邊沒有護欄,橋面,現在,用水泥沙漿抹過。橋下清澈的河水,在秋風的吹拂下,泛起層層漣漪,水面上漂浮的菱角菜,随波瀾起伏不定……
我急急忙忙請求汪師傅指橋上的文字給我看看,汪師傅告訴我說:“橋上西邊的文字不清楚,東邊的文字是同治六年重修。如果想看文字,得趴在橋上的地上,才能看得清楚。”
Advertisement
我不顧橋面塵土弄髒了衣服,趴在義津橋的東側看砌築的麻石條上文字,真的有雕刻的文字,在拱橋的最上端,一根約半米長的麻石條上,文字隐隐約約,能見到同治六年重修的字樣;同樣,我趴在西邊的橋面上,用手機拍照,爬起來,放大手機拍攝的照片,文字更加清晰:“民國三十六年重修”,兩個字一豎寫,共八個陰刻字。
我們三人認真地欣賞着這座義津古老的石頭橋,俯瞰着橋下靜靜流淌的河水,我感慨萬千:“從前,這座義津橋,人來人往,人流如織啊!而橋下的河水流向煙波浩渺的菜子湖,菜子湖水流入枞川河,枞川河水奔向洶湧澎湃的萬裏長江,義津橋下的長河裏,可是舟楫往來啊!可想而知,從前,義津老街,無比繁榮,熱鬧非凡的地方!”
我們辭別了汪月初師傅,向南邊的沙石路走去,走過一村又一村,走過一個水稻田的田硬又一個水稻田的田埂,在沿途村莊和田畈裏,不知道問多少村民走塔橋方向的路?善良淳樸的村民們為我們熱情的指路,在此篇文字裏,誠謝慈祥的義津鎮村民!
走到義津鎮義東村方莊組,在村莊裏問一位老人去塔橋的路,我跟這位老人家閑聊幾句,他告訴我說:“我叫王友雨,是枞陽縣詩詞協會的會員……”
哈哈,在這偏僻的地方,竟然遇見了創作詩詞的老師!我喜不自勝,樂不可支啊!王友雨老師知道我們三人去訪塔橋,不但為我們指了路的方向,而且,他還告訴我們三人塔橋的故事:“從前,修建塔橋,橋快建設完工的時候,偏偏缺錢買最後一根橋梁,義津鄉有一位村民,義不容辭,慷慨解囊,資助了一根橋梁,人們稱這座橋叫搭橋,并非是塔橋!後來,人們叫着叫着,由搭橋叫成塔橋……”
王友雨老師為人好呀!深情地送我們三人一段路又一段路,送我們走出了村莊,送我們走上了田畈,他才依依不舍地向我們三人揮手返回。
我們三人走上了雜草叢生的田埂路。田埂上,簡直是草窠的世界,我們三人感嘆腳下的路難走!在這中秋季節,居然烈日灼心,曬得人汗流浃背,我們三人不顧天氣炎熱,繼續向義津鎮的塔橋走去。
在心裏面,我一直琢磨着:“塔橋,究竟是怎樣一座石頭橋呢?”終于,到達了塔橋,站在塔橋上,我激動不已!我還沒有來得及欣賞這座石頭橋,手下意識地伸進口袋,想掏出手機拍照塔橋,呵呵,壞事了!手機不知什麽時候掉落了?
還是王露野先生腦子靈活,他對我說:“快去尋找,我撥打你手機,聽到手機響鈴能找到。”文友韓雙生自告奮勇地陪我去尋找,關鍵時刻,讓我感動萬分啊!還好,手機沒有掉落稻田裏的水中,在田埂上的草叢裏找到了。這一驚一乍,有驚無險啊!
塔橋,現如今,有五根寬約40多厘米,長約五六米的長方形麻石條,擔在兩邊的麻石條砌築的石墩子上,而石墩子則是上面是長麻石條伸出的榫頭,有雙層安放在橫砌築的麻石條之上。
五根擔着的麻石條作為路面橋梁。橋梁兩邊的石墩子上,仍然各有伸出的麻石條榫頭,沒有擔長麻石條,位置空着,依照這情景,我估計塔橋不止五根麻石條擔的橋梁,而是七根長麻石條擔着的橋梁,不知什麽時候,少了兩根麻石條橋梁?
塔橋,五根擔的麻石條,已經磨得光滑如玉了,說明從前過塔橋的人,數不勝數!
古代,沒有機械設備,這麽笨重的麻條石,從前的人居然運來了!石匠竟然安裝上了!五六米長的麻石條,要多大的巨石才能鑽成?不可思議啊!大美枞陽,山清水秀,确實是人傑地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