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藕山棉匠
54,藕山棉匠
54,藕山棉匠
同學殷新兵在新疆工作,曾經寄給我12.5斤棉花,說是新疆出産的棉花相當的好,日照充足,棉絨長,做成的棉被松軟,蓋着舒服暖和。
天漸漸地冷了,我又像往年冬天一樣,從大衣櫥裏抱出這床新疆棉花彈成的被褥。同學的好,難以言喻,常常有一股暖流在心裏面奔騰……
我想到了中國傳統手工之一的棉匠,仿佛聽到了清脆悅耳彈棉花“嘣,嘣,嘣……”的聲音。在蘆花紛飛、色彩斑斓的季節,我走進風景秀麗的藕山鎮巢山村合心組,這裏有不少加工棉被的店鋪。
有一家加工棉被的師傅,是一位女士,她叫胡趙英,今年59歲,幹棉匠十幾年了,手藝不錯。她為人熱情,同她拉家常才知道,她居然是我同學胡憲法的親戚,這下好了,她更加熱情地對我講解制作棉被的過程。
我對胡趙英女士說:“我想看一看用木弓彈棉花的過程。”胡趙英女士立馬帶着我,走出她家的店鋪,站在大門外,指着離她家不遠的一家房屋說:“陶六九師傅正在打棉被,你去看看。”
我辭別熱心腸的胡女士,來到陶六九師傅的店鋪,見陶師傅戴着帽子,戴着口罩,捉着弓,正在彈棉花。
陶六九夫妻倆得知我的來意,每做一道工序,都耐心地對我講操作要領,當我對有些步驟似懂非懂的時候,陶師傅夫妻倆就會重新演示一遍給我看,淳樸善良的陶六九夫妻倆,讓我感動不已!
陶師傅店鋪裏擺放着一些制作棉被的工具:羅盤,木弓,弓棰,尺竿,電磨盤,彈花機等。
陶師傅告訴我說:“我家羅盤是紫木做的,有三十多年歷史,弓是杉木做的,弓弦是牛筋做的,弓棰是檀木做的,尺竿是竹竿做的……”
陶師傅13歲開始當學徒工,跟他父親後面做些牽紗、用竹棍抽打棉花令其疏松等簡單的活。15歲捉弓彈花,18歲開始單幹,一直幹棉匠到如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工齡。
陶師傅夫妻倆一邊幹活,一邊告訴我做棉被的一些步驟:
牽紗:先在做棉被的板上鋪上網紗,在網紗上對角牽紗,一個拐角壓一個拐角地牽,四個拐角都要牽。一縱一橫為兩層紗,一面四層紗。
彈棉花:放上稱好的棉花,左手捉弓,右手握弓棰,有節奏地敲打弓弦,在弓弦的顫動下,棉絮如雪花般翩翩飛舞……
彈一床棉被的棉花,約需一個半小時,彈過的棉花厚薄均勻,用雙手端竹篩子壓板棉花,壓兩遍,再輕輕地拂上四邊底下的紗頭,然後,開始牽紅柱子,又稱牽紅線,在雪白的棉被上盤上喜字或者吉祥圖案,寓意錦上添花。
Advertisement
紅柱子牽好後,再對角牽紗,同樣一個拐角壓一個拐角地牽,直到四個拐角都牽上紗線,再蒙上紗網,用竹竿(又稱紗篙子)輕輕地抹平。
一面四層紗,兩面八層紗,再摟四方紗頭于棉被底下,給四方的絨頭包起來後,用羅盤磨一遍,再用電磨磨一會,磨好後,一床新棉被就算大功告成了。
做好的棉被拿回家後,墊在床上,用一床舊棉被壓上,鋪上墊單,人睡在上面壓一段時間,壓過的新棉被,紗和棉花相吃,不管用多長時間都不會壞。
過去,沒有彈花機和電磨,純人工操作,起早貪黑,一天才能打一床棉被;如今,有了彈花機和電磨,節省了人力,一天能做一床半棉被。過去,人家做的棉被要重,有13斤半、14斤半、15斤半,現在,做的棉被只要12斤半、10斤半、8斤半了。
陶師傅對我說:“我們這個村莊有四家做棉被的,而我家是祖傳的。我父親叫陶有傳,父親十幾歲開始做棉被,直到2009年,父親81歲去世,做了六十多年的棉匠。我兄弟兩人,老小也是棉匠,他歇十多年了,到外面打工去了。”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陶師傅夫妻倆上門給人家打棉被,從這個莊子到那個莊子,一般人家做五六床是常見的事,有一家做了二十床棉被。結婚要做新棉被,進新房也要做新棉被。在棉被上盤上“喜”字,是待出嫁的閨女娘家陪嫁的嫁妝。在棉被上盤上“8”字結或紅柱,都是自家平時用的。
陶師傅對我說:過去,磚木匠上門給人家做事,一天工錢是一塊六角錢,而我們棉匠上門,一天工錢三塊二角錢,交一塊四角錢給生産隊,記一個工分,年底,生産隊總算,一個工算多少錢,就是多少錢。現在,磚木匠一天工資好幾百塊錢了,而我們棉匠打一床棉被的工錢,只有七十塊錢。
原破罡區不種棉花,後來,改為棉區,打棉被的人多了,特別是2008、2009這兩年,我生意特別好,天不亮就做事,一年忙到頭!自從機械設備出來以後,就沒有上門做棉被了。
我做的棉被都牽紗,用過之後,棉被會縮短,端方四正,就像方片糕一樣,四拐連肩,做的牢固紮實,蓋的時候不走樣。如果有的棉匠偷工減料,不牽紗,棉被兩面只用紗網蒙,蓋被子的時候,棉花和紗網不相黏,棉被越拉越大,棉花會纏到一起,有的地方鼓起來,有的地方凹下去,棉被就不是棉被了。我做的棉被經久耐用,慕名而來的顧客不斷,我一年做通頭,沒有閑的時候……
我問陶師傅說:“打出來的棉被,怎麽樣才為好呢?”
陶師傅妻子對我說:“這邊的紗頭摟到那邊,那邊的紗頭覆到這邊,棉花絨頭黏在紗線上,用手抓都抓不掉,這樣的棉被為好棉被。有的棉匠做事粗糙,糊弄顧客,有的棉匠做事細心,做事慢,非得給東西做好,不給東西做好,良心過不去!各行各業,隔行不隔理。
現在,許多年輕人不願幹棉匠,做棉匠辛苦,有棉絨吸進鼻子裏,對身體不好!在外面打工,比在家做棉匠搞錢來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