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湯溝剃匠
55,湯溝剃匠
55,湯溝剃匠
2022年4月23日,上午,陽光普照,惠風和暢,長柳随風搖曳,在這花香氤氲的季節裏,我走進湯溝鎮桂家壩老街,走進桂壩迎春理發店。
桂壩迎春理發店老板陶善友,見我遠道而來,熱情地迎接着我,又是搬椅子給我坐,又是泡茶給我喝,瞬間,一股暖流,流進我的心田!
陶善友師傅為人豁達,樂觀,善良,他學問淵博,記憶力超群,健談。我同他聊天,開心,舒服。陶師傅從13歲開始理發,至今,已經有五十多年了,他理發手藝高超,遠近聞名,許多顧客慕名而來。
從前,桂家壩理發好,聲名遠揚!江上許多來往的船舶,停靠在桂家壩碼頭,來桂家壩理發店裏理發。
那些年,桂家壩理發店有姓葉的和姓陶的兩家組成。由父親帶着孩子傳授中國古老傳統的理發技藝。
那些年,剃平頭和分妝頭的客人多。後來,工農商學兵,五種發型,适應什麽人,就剃什麽頭;工人剃短發,幹部剃平頭,大站發;商人剃分妝頭;學生剃甩發。
桂家壩理發店,主要是傳統理發技術,老式理發推剪子,老式木頭柄刮胡刀。刮胡刀能刮到肉裏的胡子,客人不痛,舒服。
剃光頭是桂家壩理發師最拿手的技術,剃光頭的客人,摸一摸光頭,摸不到一根毛樁子,光頭像玉一樣光滑,非常幹淨。
另外,腰酸背痛的客人,頸椎病的客人,前來桂家壩理發店裏剃頭,經理發師傅在頸部和背後捶一捶,捶得舒服極了,越捶越舒服,一捶就好。
已經71歲的陶善友師傅精神飽滿,耳聰目明,他對我侃侃而談,随口朗讀三幅剃頭發對聯:“磨砺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進門來烏紗蓋頂;出門去滿面春風”。“雖為毫末技藝;确是頂上功夫。”
陶善友師傅告訴我說:桂家壩理發師掏耳朵叫“雕梅花”;打眼睛毛叫“點招子”;捶背叫“撒點子”。
“籮裏翻”,俗稱掏耳朵。掏耳朵手要輕,全靠師傅好眼睛。五花拳,手要舉得高,打得響當當。
刮胡刀,在磨刀石上磨的時候,刮胡刀的內口坡度要磨窄些,外口坡度要磨寬些,磨好的刮胡刀才鋒利無比。
理發師的祖師爺是螺祖師,每年農歷7月13日,是螺祖會,剃頭發是螺祖師發明的。
Advertisement
相傳,在唐朝年代,武則天養了一個太子,太子頭發特別硬,京城裏許多剃頭匠都沒有剃掉太子的頭發,剪刀不是剃壞了,就是崩開了,總是剃不掉太子的頭發。武則天無可奈何,發了皇榜:“天下可有哪個剃頭匠能剃下太子的頭毛?”
祖師爺揭了皇榜,進入皇宮,他給剃頭刀磨得特別鋒利,左手大拇指給太子頭皮往上提起來,右手鼓勁,握緊剃刀,對着太子的頭發往下一刮,整個頭發像涼風一樣吹下來,太子沒有哭一聲,還高興地笑了。
武則天皇帝興奮不已!賞一根旗杆給螺剃匠,封螺剃匠為代匠師傅,從此,剃頭匠為手藝人了。過去,三十六行,剃頭匠不算一行,從此以後,剃頭匠才算民間一項職業,世世代代,不斷地傳承着理發技藝。
從前,剃頭匠上門剃頭,吃飯的時候,人家不允許剃頭匠上桌喝酒,在行業方面,被人譏諷嘲笑,從此,剃頭匠才登上席位,剃頭匠才有出人頭地的時候。
陶善友師傅聊興正濃,他繼續告訴我說:13歲的時候,他随父親後面學理發手藝,父親叫陶芳和,土生土長在桂家壩老街,1929年,父親15歲,開始學理發技術。父親的師傅是廬江羅河人,到桂家壩開理發店,名字叫王良發,父親跟王良發師傅後面學的理發技術。
從前,湯溝理發店是一店,桂家壩理發店是二店。那些年,鮑大庭是湯溝理發店的副經理,錢永來是湯溝理發店的總經理。
1966年,陶善友師傅15歲,父親送他去湯溝一店去進修。父親叫他跟錢永來經理後面實習。
陶善友來湯溝理發一店七天,錢經理沒有教15歲的陶善友理發手藝,陶善友準備回家,想走,沒有走,還想更進一步學些精湛的理發技巧。錢永來經理理發手藝特別好,在湯溝鎮算得上數一數二的理發師!
第七天下午,錢永來經理給人家理發,遞三毛錢給陶善友,叫他去商店裏買一盒“可憐牙膏”,陶善友非常高興,上跑上,下跑下,跑遍整個湯溝大街小巷商店,就是買不到可憐牙膏。
當年,有白玉牙膏,利華牙膏,三星牙膏,唯獨沒有可憐牙膏。陶善友頭腦裏翻江倒海,洶湧澎湃:“錢經理還沒有找我做過一件事,第一次就跑白趟,回去,怎麽向錢經理交差呢?”
陶善友在一家商店門口徘徊不定,問商店營業員說:“三星牙膏多少錢一盒?”營業員告訴他說:“三星牙膏,三角錢一盒。”陶善友靈機一動:“三星,三星,可憐傷心。這不是對上價格,對上號嗎?我為什麽要追求可憐牙膏呢?”
不管對不對,買一盒再說。15歲的陶善友給三星牙膏裝在口袋裏,藏起來,手握着拳頭,像捏着鈔票一樣,回到理發店,對錢永來經理說:“我沒有買到可憐牙膏。”
錢經理在衆人面前對15歲的陶善友蔑視說:“你爸爸想發洋財,還想叫兒子跟我學理發手藝,學到我的手藝,轉一世吧!”
這時候,陶善友面不改色,沉着冷靜,笑容依舊,他把三星牙膏放進錢經理工作服的大口袋裏。錢經理一邊給客人理發,一邊低下頭瞧一瞧,看見口袋裏的三星牙膏,剎那間,從內心深處誇贊15歲的少年郎陶善友聰明伶俐。
當年,湯溝一店有十幾張理發椅子,錢經理對隔壁的師傅周菊蘭說:“買到了。”
15歲的陶善友去買牙膏的時候,他們在背後議論:“絕對買不到!”
從那一天晚上,錢永來經理開始教陶善友,吐肚子教他,給他當自己的兒子一樣看待。一天到晚,手把手地教陶善友理發技術,苦教兩個月,錢經理認為15歲的陶善友很聰明,悟性極好,是理發師的好苗子,不需要再教了,錢經理對陶善友說:“憑你這理發手藝,在桂家壩能掙到錢,能掙到一碗飯吃了。”
陶善友回到桂家壩後,把湯溝學的理發技術,用到桂家壩客人身上,顧客都說他理發技術好,一傳十,十傳百,湯溝有些單位的人,專程來桂家壩理發店理發。人們埋怨錢永來經理:“不應該教會桂家壩的人,桂家壩搶了湯溝的生意,這真是教會徒弟打師傅了!”
縣裏幹部來桂家壩理發,區裏幹部來桂家壩理發,都是陶善友親自給他們剃頭。長江過往的船舶老板來桂家壩理發,由徒弟們給他們剃頭。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吳國英調來陳州公社當書記,第一次來理發店理發,他裝普通老百姓,穿着樸素,陶善友給他理好頭發,過一會兒,公社幹部來到店裏,對陶師傅說:“你給我們一把手理發了。”陶師傅對這位幹部說:“沒有呀。”想來想去,一個小老頭子剛過來理發了,原來是吳國英書記。
第二天,吳國英書記同公社幹部一起來店裏,他對陶師傅笑容可掬地說:“你的理發手藝果然名不虛傳!如果有幹部陪着我來理發,給我理好,不為好!一個陌生人來理發,給我理成這樣的好,才為真好!”從此,吳國英書記要陶師傅專門給他理發,不要別人理發。
俗話說:“三分手藝,七分家夥。”從前,理發工具簡單,一把推剪子,一把小剪子,一把刮胡刀,一把梳子,就能給客人理發。
開始學理發,用小臉盆做道具,在小臉盆上練習,練到一定的程度,找來親戚,朋友,同學來店鋪裏,免費為他們嘗試剃頭。
那些年,用冬瓜做道具,用刮胡刀把冬瓜上的白毫毛刮掉,冬瓜皮不能掉,那就是真功夫了。
如果拿剪刀的右手背上,放一盞盛滿水的酒杯,給客人理完發,酒杯裏的水不潑不灑,酒杯不倒不掉下來,剃的頭發像自然生長的一樣,看上去,不知道什麽時候剃的頭,毛樁子像玉一樣,這才是高級理發師!如果理發手藝差?頭發剃成一道道印痕,頭發參差不齊,坑坑窪窪,這樣的理發師,手藝真的做到家了!
什麽樣的發型剃什麽頭,瘦人剃圓形頭;胖子剃菱形頭;頸子短的人,剃站發;頸子長的人,後面頭發留一些;胖瘦看臉型。
那些年,工廠招工,學員工資只有十八塊錢一個月,而18歲的陶師傅,就拿四十多塊錢一個月工資。陶善友年輕的時候,就像唱戲一樣出名。人,一旦出名,相信他的人就越來越多,顧客盈門了。
那些年,陶師傅一共帶三百多個徒弟,小夥子,小姑娘,都跟他學理發手藝。陶師傅收的徒弟,都要通過智力考試,陶師傅講一遍繞口令:“天生我刁靈,地生我貧窮,要不是我刁靈,餓死我貧窮。天生我忽突,地生我有的吃,要不是我有的吃,餓死我忽突。”
如果新來的學員,當場背誦過來?陶師傅就收為徒弟;如果當場背誦不過來,陶師傅就拒絕收這樣的笨學員。
現在,都是高科技,理發師都使用電動剃頭工具,傳統的手工剪刀理發,漸行漸遠,已經失落了。
過去,給顧客刮胡須的時候,必須給毛巾在熱水盆裏泡一泡。拿熱毛巾的時候,擰一擰,擠掉熱水,用一根手指頂着毛巾旋轉,這樣不燙顧客,捂客人的嘴部,容易刮胡須。
從前,給嬰兒理發,懸刀手藝,手不能顫抖,剃嬰兒滿月頭,嬰兒頭就像嫩豆腐一樣,絕對不能用力扶着嬰兒的頭理發,只能懸刀剃嬰兒的頭發。
從前,有一位顧客後腦勺長三條溝,俗稱:“八卦頭”。陶師傅給他剃頭,怎麽也剃不掉溝裏的毛,陶師傅急中生智,對這位顧客說:“你上一次來理發,忘記付錢了。”
這位顧客聽見,十分生氣,怒火沖天,說:“哪有的話?我從來沒有上你店鋪理發,今天是頭一回,誰欠你錢了?胡說八道!想賴我是不是?我砸了你這黑店!”
顧客一氣之下,額頭青筋暴露,後面三條頭溝鼓起來,全部平了,陶師傅給他三條溝裏的頭發全部理掉,告訴顧客說:“你別生氣,我記錯了。”
這時,顧客氣消了,三條頭溝又凹下去,他摸摸後腦殼,眉歡眼笑地說:“我活大半輩子,沒有哪一個理發師剃掉我頭溝裏的毛,僅僅這一次,你理發水平确實不錯啊!”
原來,人生氣的時候,皮膚內層會脹氣,會膨脹,會凸起來。
從前,有一位客人,臉上有一塊黑痣,黑痣上長了一撮毛,陶師傅問這位客人說:“你痣上的毛是繼續留着,還是剃掉呢?”顧客不以為然地說:“我是外地人,聽不懂你講的話。”
陶師傅給他的痣毛養着,沒有剃掉,頭發理好後,顧客笑容滿面地對陶師傅說:“我是江西人,經常在外地理發,從來不需要付理發費,每一次理發,我左打招呼,右囑咐,千萬不要理我臉上的痣毛,偏偏理發師傅一不小心,就給痣毛剃掉了,我說是養的,找理發師傅理論,理發師傅只好叫我不付理發費,算自認倒黴呗。今天,在你這理發店裏來理發,你沒有給我痣毛碰掉,這就對了,我有點迷信,每一次理發,痣毛剃掉了,我都要生一場病,所以,我非常注重痣毛。”
并非是理發師有意剃掉顧客的痣毛,而是在光他臉部的時候,無意間,剃須刀給他痣毛碰掉了。如果給他痣毛碰掉了?他就找理發師的茬子。
從前,和尚出家,先剃三刀,只允許三刀成功。第一刀,從額頭中間剃到後腦頸上來;第二刀,從額頭右側剃到後腦頸;第三刀,從額頭左側剃到後腦頸。如果有一點細毛?可以慢慢剃。剃三刀的時候,要說出16個字:“精心修煉,必成正果,掀開天門,一步登天。”
直到陶師傅60歲退休,湯溝理發店桂壩門市部才關門散夥。陶師傅退休回家後,在自己家裏開起理發店,叫湯溝鎮桂壩迎春理發店。
那些年,桂家壩有十多家理發店,生意都興隆,銅陵大橋通車後,生意開始逐漸蕭條,冷淡。
據桂壩迎春理發店老常客,70歲的吳多宏對我說:“我住在湯溝鎮,特地乘車來桂家壩找陶善友師傅理發,陶師傅已經給我剃十幾年頭了……”
陶善友師傅為人相當的不錯!有生病的老人,腦梗的人,癱瘓在床的人,行動不便的人,陶師傅不會騎電動車子,都是徒步上門,免費為他們理發,默默無聞地奉獻一顆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