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雨壇挂面

61,雨壇挂面

61,雨壇挂面

“八月初一雁門開,九月初一雁就來。”

枞陽縣雨壇鎮,風光旖旎,令人十分向往的地方,每年冬季,游客紛至沓來,去煙波浩渺的菜子湖,瞭望一群群大雁翺翔的壯觀景象,而且,走進雨壇鎮雙豐村張莊,能觀看到傳統的手工制作挂面的場景……

日前,應文友相約,我來到了雨壇鎮雙豐村張莊。只見這裏家家戶戶的外牆粉刷一新,場地清潔幹淨,垃圾桶擺放整齊,空曠的水泥場地上,安裝了健身器材。在這冬天裏,張莊粗壯的樹木,樹葉已經凋落,可村民屋後的竹林,依然青翠如滴,郁郁蔥蔥。

我們逛到一戶村民門前時,這戶人家夫妻倆正在屋前場地的木架子上晾曬挂面,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夫妻倆熱情好客,我們同這對夫妻倆聊天,女主人對我們不停地打着啞語;男主人曹龍生告訴我們,他夫人叫吳神梅,是一位殘疾人。

問起曹龍生師傅怎樣做挂面時,曹先生神采飛揚,滔滔不絕地向我們講解起制作挂面的過程:“用精制的面粉、鹽、水揉拌均勻,10斤面粉放4兩鹹鹽,在這冬天裏,如果鹽放多了,做出來的挂面拉不動,粗細不勻,沒有柔韌性,煮熟的挂面,吃起來也不勁道……”

曹師傅說,自祖父起,他家三代都制作手工挂面,在雨壇鄉村遠近聞名。他每天制作50斤面粉的挂面,純手工精制而成,挂面細若龍須,吃起來柔韌、細膩,口感好,不糊湯,易于消化。曹師傅做的挂面不需要上雨壇街銷售,遠近村民慕名而來,供不應求!一年制作挂面的時間大約兩個多月,從農歷十月份開始到臘月底結束,其他時間不做。

制作手工挂面非常辛苦。曹師傅每天下午六點多鐘,将面粉和鹽水倒入陶瓷大缽子裏,挽起袖子,用手不停将面粉與鹽水揉拌,揉到粉面不粘手的時候,面粉才算和好,然後,給缽子裏的面粉團倒在木案板上,一點一點攤開,攤成長方形面餅,用擀面杖擀平,用刀子劃成大小均勻的面粉條,搓成比大拇指略粗一點的粉條,盤在圓簸箕內,從圓簸箕中間開始盤,盤一層,用篩子篩些炒熟的面粉。炒熟的面粉,有麥香,收水,粉條之間不粘連!然後,從圓簸箕裏抽出粉條,在木案板上搓成小拇指粗的條狀,盤旋在陶瓷缽子裏,從缽子中間盤,盤平平的,盤一層,均勻地篩一層熟面粉在粉條的上面,如此類推,等陶瓷缽子盤滿了粉條,用老布搭上,再用圓簸箕蓋好陶瓷大缽子。

深夜兩點鐘起床,将缽子裏醒好的粉條上筷子,纏繞在兩根竹筷子上,放進面箱:一根筷子擔在面箱槽子兩頭,另一根筷子懸垂在下面,自然地慢慢拉長每根挂面,第二天,上午9點多鐘,再将面箱子裏的面條上到木架子上。

一根筷子插入木架子上方的孔裏,做挂面師傅抓住下面的竹筷子拉扯,将面扯長之後,再将下面那根竹筷子插入木架的洞眼裏,給挂滿挂面的木頭架子,擡到外面場地上,讓太陽自然曬幹後,就可以收挂面了……

曹師傅家是三間平房,粉牆,琉璃瓦。堂廳的右側為他夫妻倆卧室,左側為制作挂面的作坊。作坊裏有兩只陶瓷大缽子,一條寬厚的大木凳子,木凳子上的一端安裝了一個木架子,是挂面上到筷子時用的;靠牆壁邊,用磚頭砌成一個長面箱,面箱上的一塊長木板,既做案板,又做面箱的蓋板。屋外場地上,有四個曬挂面的木頭架子。

曹師傅一邊對大家敘說,一邊帶大家到制作挂面的房間裏,做挂面的示範動作給我們看。曹師傅雪白的外牆壁上,大門的右側邊,貼着一塊小小的藍色的鐵牌,牌子上寫着:“2020年度農村危房改造戶;戶主:曹龍生;貧困類型:貧困殘疾人家庭;原房屋鑒定等級:D級……”鐵牌上有鑒定時間、鑒定單位、改造方式、質量監督人、管理單位、監督電話等。

我同曹師傅談起他蓋新屋的事,曹師傅眉開眼笑,樂不可支。他說:“從前,我三間瓦房是土墼牆,歪歪倒,刮風下雨天,讓我提心吊膽,外面大雨,屋內小雨,生怕哪根木梁、那根椽子斷了,大瓦坍塌下來砸了人。哪裏還有心思做挂面!落實扶貧政策後,我将老屋重新建造了,今年二月份建的房,雨壇鎮政府五月份就打了二萬伍仟塊錢到我銀行卡上。新建的房屋寬敞明亮,住着舒心快樂!”

瞬間,我感慨萬千:“黨的富民政策好!鎮幹部們,村幹部們,為村民們服務,為村民們辦實事……看來,雨壇鎮的幹部們,确實是腳踏實地,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好幹部!好領導啊!”

Advertisement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