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岱沖,有塊聖旨碑
65,岱沖,有塊聖旨碑
65,岱沖,有塊聖旨碑
春上,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張雨林先生發的一組照片,顯示在官埠橋鎮岱沖村一溝渠橋頭旁邊,有一塊聖旨碑,碑文上的“聖旨”二字清晰可見。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心想去一睹芳容!
秋上,終于成行。2022年10月22日,上午九點多鐘,張雨林先生打我電話,他在手機裏告訴我說:“你趕快來我家,陪縣宣傳部方千部長,文旅局領導,去岱沖村文化遺存考研,張磊老師當向導……”
我沒有猶豫,這是我心儀已久,心馳神往的事,我欣然接受,立馬動身,乘車去官橋鎮岱嶺莊,張雨林先生的家。大家見面,親切舒服,相見恨晚。張先生對大家的到來,非常熱情,力盡地主之誼,領着我們直奔岱沖村而去。
岱沖村背靠叢嶺逶迤,景色宜人的黃公山脈,面對綿延不絕峻峰聳立的連城山脈,懷抱風光旖旎的岱沖湖,是名副其實的“山水村莊”。
車子在寬大的鄉村水泥路上行駛,公路的左側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溪,溪水清澈,潺潺而下。路的左前方,是巨石兀立、懸崖陡峭的龍王尖,山上雲霧缭繞,秀木參天,層巒疊嶂。
張雨林先生叫司機停住車,指着小溪旁邊的一個小山丘,對大家說:“這叫‘鲶魚地’,是我們連城張氏二世祖母的墳地。這裏有個傳奇的故事……”
連城張二世祖母壽終正寝,出殡當天,晴空萬裏,浩浩蕩蕩的喪儀隊伍像一條長龍,逶迤而行。行至官山陳家大屋前小溪邊的時候,突然,天上烏雲密布,狂風怒號,暴雨傾盆,擡棺的土工們不得不把棺椁就地停放,大家紛紛奔向村莊裏避雨。
過了一個時辰後陽光燦爛,天空如洗。人們來到停放棺椁的地方,不禁傻了眼,原來停放的棺椁已被雨水沖來的沙石掩埋,形成一座天然墳墓。張家的孝子賢孫及鄉親們對這一千古奇觀,個個啧啧稱奇!
族長請來一位德高望衆的風水大師。大師用羅盤一測,驚呼道:此處是一塊風水寶地,俗稱鲶魚地。這是千載難逢的天葬吶!
鲶魚地,顧名思義,如魚得水,積善之家的祖上,才能葬得此地。子孫一定大富大貴,富貴雙全……
聽着張雨林先生講的故事,我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只見這裏溪水淙淙,兩邊的長堤上,綠樹成蔭,堤下的田野裏,稻浪翻湧……此處鲶魚地,确實環境優美,風景如畫!
車子繼續前進,約十分鐘左右,到達岱沖村張家灣,張磊老師早已經開小轎車來到,等候大家很久了。小車在莊子旁邊的水泥路上停好,衆人從車上下來,徒步走進莊子裏,水泥路右邊一棟樓房,是何天根先生的家。
何天根先生樓房後面,有一條蜿蜒曲折的溝渠,溝渠上有座簡易的橋,用三根長長的麻石條擔在溝渠兩邊的土埂上,土埂上有一棵分杈的烏桕樹,兩根筆直的軀幹,粗壯挺拔,枝繁葉茂,擎如華蓋。一塊大石碑靠着烏桕樹上,我們用雙手扳起石碑,見到上面有“聖旨”兩個字。
張雨林先生告訴我們說:“這碑不知道是不是湖邊牌坊上的?被社員擡到這裏來,放在小溝上做橋梁,後來小溝上建了石橋,聖旨碑完成了做橋梁的使命,就被人們遺棄在橋頭,任由來往的行人踩踏。當年,我文物意識模糊,心裏也有說不出的滋味。而後,為了生活,到廣州去打拼,一出門就是三十多年,此事就漸漸淡忘了。最近想起來這事。為了保護碑上的文字,村民已将碑扶起,放在樹旁靠着了!”
張雨林先生指着溝渠內側一塊碩大的石碑,對方千部長,方部長夫人,文旅局領導說:“這一塊石碑更大,可惜見不到文字,不知道碑上的內容……”
我見這塊巨石碑,約有兩米長,一米寬,正面朝土埂,見不到碑文。但或許這樣對碑文的保護有利些。
爾後,張雨林先生,張磊老師帶着大家乘車去岱沖村張家孫莊,觀看“古牌坊”。
古牌坊框架依然矗立,牌坊上的構件殘缺,高大的牌坊門楣上,有正楷字:“太學生張恭”,“太學生”前面還有兩個字,字跡斑駁,已經風化,認不出來了。
牌坊前面的東側,立着一塊大理石保護碑,大理石碑上刻有文字:“枞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旌表太學生張恭牌坊,二0二一年六月公布,枞陽縣人民政府立”,保護碑下面的文字,是刻有保護範圍數字。
牌坊附近的土地上和牌坊前面的水塘邊,都能見到散落的牌坊石構件。
岱沖村張磊院長,村民江發青、方宜壽、張良會,四位老師告訴大家說:“以前牌坊很宏偉,一個大門,兩個耳門……”
我思緒萬千:“在枞陽山青水秀的岱沖村,居然有聖旨碑和孝子牌坊!可以想象,從前,這一方水土,文化底蘊深厚,是出賢人的地方!”
張磊院長對大家說:“前面的馬鞍山上有一座古墓,古墓是進士墓。”這大好消息,大家紛紛表示一探究竟。
張磊老師身材魁梧,心慈面善,為人态度溫和,和藹可親,他開小車在最前面帶路,其餘車輛尾随其後,車輛駛過岱沖村方家屋,轉過一座山崗,一會兒,車輛駛到張磊老師家的老屋前面的場地上停住,大家下車,張磊老師對各位介紹他家的老屋。
張磊家的老屋是一棟青磚瓦房,房屋下半部是用石頭砂漿砌牆,上半部是用青磚砌牆,屋面覆蓋大瓦,整棟屋三大間。現如今,此棟房屋租給麽公司當辦公室了。
方千部長夫人,張雨林先生留下,摘香椽,大家随張磊老師向馬鞍山走去。
今年秋天雨水少,氣候仍然酷熱。秋天的陽光沐浴着馬鞍山,馬鞍山上草木顯得更加茂盛,綠色樹葉,黃色樹葉,紅色樹葉,紫色樹葉,褐色樹葉等等,五彩缤紛,色彩斑斓。大家急不可耐的催張磊院長上山。
沒有上山的小路,張磊老師帶着大家鑽荊棘,攀岩石,爬陡坡……,大家氣喘籲籲,揮汗如雨,尋找很長一段時間,終于在馬鞍山靠山近山梁的地方,找到一座古墓,看豎碑文,上半部分文字清晰可見,下半部文字埋在土裏看不到:“道光壬…,賜進士出身…,清太…”
我伫立在古墓旁邊,看着方千部長,文旅局方領導,他倆蹲在墓碑旁邊,滿面的汗水,不顧天氣炎熱,仔細看碑文,認真的察看,互相交談……,頃刻之間,一股暖流從心間過:“方千部長,文旅局方領導,冒着烈日灼心的天氣,不怕苦不怕累,利用休假日,進行文化遺存考研,确實是枞陽縣□□門的好領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