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官山迎龍窪游記

66,官山迎龍窪游記

66,官山迎龍窪游記

枞陽縣官橋鎮官山村,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迎龍窪,迎龍窪裏有一座迎龍庵。此地三面環山,西邊相鄰山勢陡峭高聳的獅子山、官山、黃公山,東南邊是崖石峭壁、霧霭缭繞的白鹿山,南望是青山如黛的連城山脈。

農歷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俗稱觀音會,我和文友應官山張雨林先生邀約,在官山村柿樹板會合後,乘小轎車行駛在寬闊平坦的鄉村水泥路上,向迎龍庵馳去。

微風徐徐,湛藍的天空上,雪白的雲朵挂在天邊,沿途田野風景如畫,水稻田裏郁郁蔥蔥,仙羽舌白茶基地,美不勝收,水泥路左邊是蜿蜒曲折的小溪,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

透過車窗玻璃,我看到水泥路的左前方,是巍峨壯麗的獅子山,獅子山南坡上,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毛竹屯莊,現叫毛龍莊,那裏是我慈祥的外婆家,是我善良的大母舅陳取根家。外婆于2012年11月30日走了,大母舅于2015年5月11日去世了,從前的記憶,如泉水湧溢,慈祥的外婆和善良的大母舅,在世的時候,音容笑貌浮現在我的眼前……

小轎車駛到風景名勝蜈蚣地,過一座石頭橋,張雨林老師對大家說:“連城張氏三世祖子昭張公的墓,就在前面的山岡上。”

車子開到山岡邊的水泥路上停了下來,大家從小車裏走出來,拜谒了連城張氏三世祖子昭張公墓後,大家上車,小轎車繼續向迎龍庵駛去。

小轎車到達迎龍庵前的場地上,大家紛紛下車,向迎龍庵走去,此時此刻,迎龍庵管理人張根旺先生,正站在迎龍庵前的臺階上,他臨時紮了一個彩門,挂上“熱烈歡迎”的條幅,并挂一匹紅、一匹綠,以示隆重歡迎。

水泥臺階上方的坎子上,左側和右側,分別有一尊威武霸氣的石獅子。

用青磚砌築的香爐壁上,貼着一張紅紙書寫的标語:“事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龍庵留神跡,大家才福增。”

張雨林老師向我們講述官山村和迎龍庵的由來,據傳: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逐鹿中原之時,陳友諒打算在官山建都城。因官山中間開闊,中有溪水長流,三面環山,是天然的防禦屏障,東西分別有白象山(現叫白鹿山)和金獅山鎖住出口,俗稱金獅白象把朝門之勢,符合建都城的條件。但随着陳友諒敗北,在官山建都城也就成為一個美麗的傳說。後來朱元璋得勝,也慕名前來,感覺官山是塊寶地,便賜名“官山”。朱元璋在官山神廟“銀龍庵”住過,因朱元璋是真龍天子,神廟又名“迎龍庵”。

迎龍庵于2005年重建,一棟房屋,屋裏四根圓柱,四根木柱子立在四個石墩子上,穿枋擡梁構造,琉璃瓦覆蓋,迎龍庵門楣上挂着一塊匾,上書:“銀龍庵”。迎龍庵主屋兩邊建有棚屋,靠東邊的棚屋是廚房和吃飯間。

迎龍庵裏供奉着佛祖,我們進入庵裏,大家先後拜了佛祖。

我們同迎龍庵管理者張根旺和前來的香客姚雲揚、汪志武聊天,講到迎龍庵沒有什麽古跡時,張根旺從吃飯間裏,将擔在閣樓上的一塊木匾端出來,只見匾上雕刻着一條龍,活靈活現,騰雲駕霧,栩栩如生。

此木雕,紋理細密,技法娴熟,技藝精湛。龍身上,竟然用金絲鑲嵌!我見過很多木雕,用黃金鑲嵌的木雕卻沒有見過,這塊木雕的龍身上,有黃金細絲,可見它的價值。大家不禁啧啧稱贊!

聽官山村汪莊組的汪志武講:“2005年拆老迎龍庵、建新迎龍庵時,我見這塊木板上面有龍的圖案,就給留下來了,這塊木雕是好木料雕刻的,不易斷裂受損,蟲不蛀……”

在迎龍庵大門前的場地上,散落着一些厚厚的古磚,張根旺說:“這些古磚,是從前砌老迎龍庵牆的青磚……”

我仔細觀察迎龍庵周邊環境,只見迎龍庵座落在迎龍山凹裏,迎龍庵屋後的山上,古柏蔭翳,秀木參天,修竹掩映,山上粗壯的樹木很多,有松樹、樸樹、榆樹、楓香樹、烏桕樹……,紫藤纏繞,林中衆鳥啁啾,鳴蟬聲聲歌唱,山上溝壑裏的泉水叮當響……迎龍庵所處的環境十分優美!如此美麗的景色,令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到了吃中飯時間,張根旺很熱情地留我們在迎龍庵裏吃了齋飯。飯畢,辭別張根旺,小轎車又直奔官山,官山上茶樹一層層,綠油油的,這裏是安徽省官山生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的2500餘畝“仙羽舌白茶”種植基地,這裏山巒起伏,泉水奔流。官山上有一座三星庵,從遠處遙望,像極了西藏的布達拉宮。官山村這一方水土,青山綠水,鐘靈毓秀,人文荟萃,祥雲萦繞,堪稱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