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八角頂,枞陽汪氏宗祠

67,八角頂,枞陽汪氏宗祠

67,八角頂,枞陽汪氏宗祠

枞陽汪氏宗祠,至今,仍然是擡梁式磚木結構,彩繪八角吊頂,镂空木雕,方格木窗,石門框,木大門,大門兩旁,石書箱壘着抱石鼓,三進屋,坐北朝南,屋頂覆蓋小瓦。

汪氏宗祠,座落在繼光村朱莊東,始建于同治七年(公元一八六八年),屬易基重建之徽派古典建築物,宗祠始遷祖為汪氏顯祖越國公汪華七子爽公之二十六世孫諱隆乙公。

屯陽汪氏宗祠正午向,來龍點位在筆架山中主峰,水口為萬畝連城湖。左翼金雞山,抱龍山脈為青龍,右側龍王山為白虎,去脈廟嶺山與黃公山(史稱高山)相連,屬大別山支脈,經中脈岷山直達源脈昆侖山,屯陽汪氏宗祠立于旺人丁,發人才的風水寶地。

屯陽汪氏舊稱屯田汪氏,皆因祖居地處古屯田,又因屯田位于白鹿山之陽,遂名“屯陽汪氏”。

汪氏宗祠名聞遐迩,我早都想去探望,沒有想到,2020年6月13日,文友相約去枞陽縣官橋鎮繼光村的汪氏宗祠,我喜不自勝,樂不可支!

上午,驕陽似火,爍玉流金,我和文友騎電動車,沿着叢嶺逶迤的連城山腳下公路,由西向東馳騁,未到官橋鎮,靠公路左側,有一條蜿蜒曲折的鄉村水泥路,通向金橋中學,再騎一裏多的路程,鄉村水泥路的右邊,立着一塊碩大的巨石,上面雕刻着四個大字:“夢裏故鄉”,四個文字下方雕刻着六個小字:“屯陽汪氏宗祠”,還有箭頭标記着方向。

我和文友沒有繼續前進,猜測汪氏宗祠大門可能上鎖,不能進汪氏宗祠內觀看,會白來一趟!故此,文友打電話,邀請住在官橋鎮柿樹板的張雨林先生。

張雨林先生果然盡地主之誼,請來汪氏後起之秀汪霞林先生開小轎車陪同我們一行去汪氏宗祠,張雨林先生致電給汪氏族賢汪禮寶先生,汪禮寶大賢禮貌熱情,對我們這班慕名而來的人,表示歡迎,并表示,他因事不能親自來陪同,所以安排汪氏宗祠管理人員汪輝發老先生為我們開了汪氏宗祠的大門。

汪氏果然名門望族,人才輩出,瓜瓞綿綿,汪氏宗祠古色古香,氣勢恢宏,我們進入大門的右側,我和韓雙松老師,張雨林先生異口同聲的驚曰:不愧于列入“銅陵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屬于市寶級宗祠。

汪氏宗祠粉牆黛瓦,飛檐翅角,雕梁畫棟,馬頭牆,純粹是徽派建築風格,宗祠大門前的場地開闊,寬闊的場地前方,有一個大塘,微風拂過,清澈的塘水泛起層層漣漪。

大家跨過汪氏宗祠石門坎,映入眼簾的是一道朱紅色的屏風,屏風中間有兩幅彩色繪畫:第一幅是大象帶小象游玩;第二幅是金獅戲珠。屏風兩邊有對聯,上聯:“唐封越國三千戶”,下聯:“宋賜江南第一家”。

屏風上方是聞名遐迩的八角樓,樓頂上方是木板隔樓,聽汪輝發老人和汪霞林先生告訴我們說:“從前,汪氏宗祠是汪祠小學,汪霞林先生在宗祠讀過書,汪氏宗祠,風水寶地,人傑地靈,從汪氏宗祠畢業的莘莘學子,人才輩出。八角樓是老物件,文物中的文物,院子裏有兩棵幾百年樹齡(金,銀)桂花樹,彌足珍貴。”

我擡頭觀望八角頂,八角頂又叫藻井。彩繪藻井中間,有呈祥的龍圖案,一條巨龍騰雲駕霧,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藻井邊旁畫有山水樹木,飛禽走獸,高山流水,綠色蔥茏圖案……幅幅都形态逼真!

大家為這藻井如此高超的繪畫技術,造型精巧別致,構圖緊密秀麗的畫圖,嘆為觀止!

大家從屏風兩邊側門進入,屏風背後,榜上有汪氏宗祠始建與重建簡介,看完簡介,我們走進第二進房屋。第二進房屋是磚木,穿枋構造,兩側白牆壁上畫有圖案。

進入第三進房屋,屋裏面供奉着汪氏祖先座像和祖先的靈牌。我們輾轉到汪氏宗祠東邊的院子裏,拱門上方有三個大字:“永馨門”。大家進入永馨門,裏面是露天大院子,院子裏有兩棵挺拔的桂花樹,枝繁葉茂,濃蔭蔽日。兩棵古桂花樹旁邊,有碑文記錄,桂花樹的樹齡168歲。大家都為這兩棵桂花樹贊嘆不已!

當我們上了前進房屋的二層樓時,全都震驚了!如此金碧輝煌的汪氏宗祠,檐下拱鬥頂梁上雕刻的人物神态逼真,精美絕倫,大氣磅礴!确實是雕刻圖案中的精品!镂空的木格子門窗都非常精致美麗,令人目不暇接,賞心悅目!

參觀全部建築後,我們對汪氏宗祠這塊瑰寶非常起敬,這塊瑰寶不但屬于汪氏全族的瑰玉,也屬于中華幾千年文明的一部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