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諸葛亮(1)
諸葛亮(1)
這個憑空出現的東西幾乎與卧龍先生的茅屋等長,宛如一幅精美會動的畫卷,上面來回行走的人與他們身着衣物頗有些相似,中間那位搖着羽扇頭戴綸巾之人,莫不就是卧龍先生?
那畫卷下方的文字有些雖缺少筆畫認不齊全,但劉備卻知道那是何意,那手執羽扇之人朝上位者拱手行了一禮,談笑間定天下事,“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将軍可占人和。”【1】
劉備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不只為此時此刻懸挂在眼前的奇象,還為那句輕描淡寫的“匡扶蜀漢”。
他隐隐約約覺得,那一定是上天要他成就的大事!是漢室興複的天命。
關羽皺眉擡頭望道:“這是何物?竟然能引得風雲變色。”
劉備握住了關羽的手腕,臉頰因為激動變得通紅,在大雪天中格外醒目,張飛上前剛想開口,卻聽劉備道:“此定為上天之意,我必得卧龍先生這位大賢!二弟三弟且再随我等一會。”
【其實在做盤點的時候幾度猶豫要不要把孔明先生算進來,因為諸葛亮,并不能算傳統意義上的将軍,他不善武藝,提起他,人們更多想起的是智分三國的謀士和托孤北伐的文臣。
但最後還是下定決心做了這期視頻,無他,丞相的武侯祠現在還是成都必去景點呢,人家的谥號就是“忠武侯”,就憑他指導的那些戰役,名将之名,他當之無愧。】
丞相?谥號?托孤?
這三個詞放在一起能聯想出的東西那可實在是太多了,甚至稍微聯想一下就令劉關張三人幾不可見地震聳了一下身體。
那是不是代表,他們一直籌謀的大計,有可成之日?
原本躲在屏風後面的諸葛亮聽到了童子驚慌失措的報告,手中搖扇的動作一頓,他站起身來,在茅屋窗柩處站定,紛若鵝毛的大雪不知何時已經停了,外面風止人定,上門求賢的三人仰頭望着懸在上空幕布似的東西,一動不動。
饒是孔明先生見多識廣,他也還是第一次看見這種東西,那發光的幕布上一人與他打扮及其相似,三言兩語就将他盤算多年的主意和盤傾之,像是有人畫下了,甚至還沒有發生過的景象。
他雖面不改色,心中卻頗為驚駭,這等異象,絕非人力所能及,且兩句吐露之間盡分此天下亂世,言語中還涉及他身後之事。
能得知此事的,無非只有方外之人,可諸葛亮不信鬼神,要是那些泥偶有靈,又怎麽會眼睜睜看着如今漢室傾頹奸臣當道,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呢?除非是身後之人。
Advertisement
諸葛亮的眼中閃過一絲隐晦的細光。
【諸葛亮第一次正式解面露于人前,應該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在此之前,人們對他的了解更像是蒙了一層面紗,只知他得龐德公盛贊,與地方文賢交好,是個能人。
但諸葛亮這個出現的時間,其實已經很晚了,時值帝王衰微軍閥割據,天下大勢基本定了七分,那些對歷史走向有重大影響的人已經在這個大舞臺上輪着走秀一圈了,最高統治者的廢立只在這些權臣的一念之間。
在細說武侯功績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當時的社會情況,這個背景是後期三足鼎立的一個重要倚仗。
東漢末年的皇權掉到了什麽地步呢?漢質帝劉缵當政時不過七歲,只是因為對權臣梁冀戲稱一句“跋扈将軍”,就被這位大将軍毒死,外戚之亂和黨锢之禍牢牢壓在皇權之上,王朝的至高者夾在兩者之間艱難求存。
黃巾軍起義将本就日薄西山的漢室江山沖擊得搖搖欲墜,雖然朝廷最後還是彈壓了這場農民起義,但是這耗盡了它的最後一點元氣。這場王朝與農民的對抗,引出了後面軍閥割據的一個重要因素——靈帝頒布了一個強化地方諸侯的軍事權和行政權的策命。
公元188年,即東漢中平五年三月,太常劉焉給靈帝提了一個建議,将刺史改為州牧,地位居郡守之上,總領一方軍政大權,靈帝采納了。光這麽說大家可能沒有什麽直觀的概念,舉幾個例子:劉表為荊州牧,袁紹為冀州牧,曹操為兖州牧。
前兩者雖沒能笑到最後,但是對最後天下三分的局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茅廬內外的劉備和諸葛亮二人準确捕捉到“天下三分”這個關鍵詞,眉頭不約而同地蹙了起來,諸葛亮思及之前“蜀漢”二字,轉瞬之間就明白了這是什麽意思,而這個意外出現的光幕,似乎是在訴說他的生平。
原來漢室三興,竟是空望麽?且天音不提曹操,是否意為曹操後據三國之一?
劉備頓覺心腹酸痛,他微白了臉色,卻仍昂首觀之。
關張二人此時此刻也不像剛剛勸劉備離開時那樣情緒不悅了,對前方大雪壓頂的茅屋裏托辭故意不與他們見面的卧龍先生怨氣也小了些許,他們都聚精會神地看着畫面流轉的光幕。
【而這個時候,諸葛亮才七歲,一年後,靈帝駕崩,少帝劉辨即位,朝政為外戚何進所控,他借力殺掉了宦官頭子蹇碩,但自己又被宦官張讓所殺,忍耐多時的地方割據勢力終于露出了爪牙——二袁與董卓都急不可耐的進京。
董卓勢大,進京之後廢少帝改立獻帝劉協,自此,數十年塵土飛揚民生煎熬的軍閥混戰時期,徹底開始了,但這個時候,諸葛亮算起來仍然只是個幼子。
曾聽人言,若諸葛亮追随的不是劉備而是曹操,那麽三國鼎立的局面未必會出現,曹魏必将一統天下,但這件事情的先決條件就不成立,因為曹操的老爸曹嵩,死在了徐州,曹操聞信後勃然大怒,二次攻徐州。
三國時的軍閥,除了劉皇叔仁德些,個個都是殺神,那時底層黔首才是真的人命如草芥,曹老板一征徐州未果,二征徐州時,“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複行人”。
看丞相後來給劉皇叔的建議,就知道他與曹操是談不攏的,一個動不動就殺人殺到史書用“屠”字的,無論如何都不會是孔明這樣的理想主義者願意追随的對象。
而曹操征徐州時,只帶着幾千人的劉備卻敢去援徐州,就算明知道是徒勞無功,但這個舉動,也足以令當世名人記住這個劉玄德這個名字了,哪怕他的出身是三霸裏最差的。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曹嵩官至三公九卿,在朝堂之上頗有勢力,孫權雄踞東吳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甚至比曹操還要老牌子,而劉備,販履織席為業,曹孫二人思奪天下之際,他還要多考慮一下生計。
但他有個無人能及的優勢,他姓劉。】
諸葛亮隐在暗處撫扇微微點頭,不錯,将軍的姓氏,乃是他逐鹿中原的一個倚仗,也是他這些年來輾轉各處仍受禮遇的原因,呂布袁術都是心狠手辣之輩,但劉将軍次次都可全身而退,這其中雖有關羽張飛二人相護,但其人之名,猶可見一斑。
所以天下三分,應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家占去。
想到雒陽與江南,諸葛亮的面色一時有些凝重,這二人,的确都有奪取天下的能力,曹操如今挾天子以令諸侯,手掌京都及冀州重土,孫吳有長江天險,兵卒尤善水戰,君臣上下一心,實難奪取。
劉備對曹操孫權二人并不陌生,尤其是曹操,他于曹營頗留了些時日,可是此人所圖非小,如今雖未稱帝,可天子不過他手中一具傀儡,只可恨衣帶诏之事小人洩密,累董承等志士身死,他必誅此賊!
只是,縱得卧龍先生相助,漢室傾頹仍是不可挽之事嗎?
劉備呼吸一窒,頓覺背上沉甸甸的,壓得他喘不過來氣。
【當時群雄對劉備的尊敬和忌憚,也多是因為他的這個姓氏,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是漢景帝的血脈,西漢有多強大,他們就有多忌憚這個姓氏,強漢威名仍然照耀着兩百年後的亂世,令曾食漢祿的所有文武都不敢做得太露于人前。
而且西漢之後,還有個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出身同樣垃圾,遠比王莽篡漢後那些并起的世家豪雄難看,但是最後光複漢朝的是他,漢朝已經兩次興起又衰亡,此時又逢亂世,偏偏又冒出來一個姓劉的漢王血脈。
光是正統的這個觀念,就很折磨人了,若将董卓比之王莽,那安能确定劉備就不是下一個劉秀呢?
在這個混亂不堪四海動蕩的時候,四十七歲的劉備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他放下了皇叔的架子,按照旁人向他引薦的那樣,謙遜地三顧茅廬,将這個比他小二十歲的卧龍先生,從隆中請了出來。
皇叔出身不夠,權勢也缺,但他是三位國主裏面最謙遜的一個,曹操孫權同樣愛才,似這樣屈身求賢,卻是沒有做過的,劉備最不把面子放在心上,因此才得到了這樣的千古一相。
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他沒有做錯,姍姍來遲此時此刻才出現在三國舞臺上的諸葛亮,将這個已經定了七分的天下局勢,硬生生地掰了一點贏面回來。
丞相甫一出手,便定下了蜀漢的基本國策。】
劉備精神一震,正要再看,忽聽得那童子道:“将軍遠途而來,何必久站,室內已經備下兩杯淡酒,火塘一處,還請将軍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