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諸葛亮(4)

諸葛亮(4)

諸葛亮聽到徐州之事面色微凝,作為琅琊人,他自然知道當年徐州屍滿井骨填河的慘象,正如天音所說,無論如何,他都不會效命于曹操的。

“約法三章”是當年高祖入鹹陽對關中父老許下的承諾,他撤駐十萬大軍于城外霸上,對城內百姓不取財物不受牛酒,與項氏霸王入城殺子嬰燒阿房的舉動截然不同,因此備受百姓推崇,最後得民心所向,一舉開創了漢室基業。

那“攜民渡江”,無疑說的就是與他一簾之隔的那位漢室之胄。

屋內炭火并不足以阻擋窗外寒意,可是諸葛亮卻覺得肌骨生熱,他借着草簾的遮掩再次觀察了一下圍在火塘旁的人,此人雖說是漢室宗親,但其貌不揚,只是周身的氣度頗與旁人有異。

故裏逢災之言猶在耳側,諸葛亮想到年幼徐州失陷于曹馬的消息傳來時,有親人尚在徐州的家仆失魂落魄的樣子,更加堅定了要追随仁主的想法,不只為今世,更為後世子孫計。

胡虜鐵騎踏足中原,人口凋敝只餘數百萬更是不可思想之事,北方那些曾為衛霍二人驅出關外的撻子,竟然能入主中原。

【兩個理想主義者的第一次見面,雙方無疑都很滿意,後來丞相是真的為了這份知己君臣的情誼,為了蜀漢基業肝腦塗地粉身碎骨,最後病逝在五丈原,兩篇《出師表》,字字都是肺腑之言,引得後世無數文學家史學家“每每讀之泣不成聲”。

諸葛亮幫劉備制定了非常清晰的目标,利用曹孫二人的矛盾,先猥瑣發育夾縫求生,再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新野這個地方實在是又破又小,輕易就會被曹軍擊破。

諸葛亮說:“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毫無疑問,如果聯吳抗曹一直順延下去,蜀漢後期也不會突然陷入那麽被動的局面。

畢竟曹老板是真的很強啊,文臣武将他一概不缺,本人也不是扶不上牆的角色,當他繼承袁紹袁術在北方的所有勢力之後,幾乎無人可以匹敵,劉備能圖謀的就兩個地方,荊州和益州。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而且最重要的是,諸葛亮認為,這兩個州郡的主人都不能守住這塊地方,在他眼裏,幾乎就算是無主之地,劉備當取之化為己用,有了立足之地,才好招兵買馬,才能正大光明地在牌桌上跟另外兩個人談判。

但其實這兩個地方,也沒有那麽容易收入囊中,尤其是荊州。

荊州牧劉表劉景升,并不是什麽善茬,能夠雄踞這塊兵家必争之地多時的人,必然有自己的長處,史書記載劉表,長八尺餘姿貌甚偉,他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東漢末年的名士。

但他最出色的成就是,他是真的完全靠自己的謀略将荊州這塊肥肉吃下去的,劉表單騎入荊,初平元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但當時江南地區宗族觀念十分盛行,大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劉表一個外人,其實是很難獲得當地宗族的認可的。

劉表也沒有想過獲得當地認可,在詢問過蒯良、蒯越及蔡瑁的意見之後,他很幹脆地選擇了“不聽我的就去死”,以宴請之名将當地豪強五十五人聚而殺之,同時一并襲取他們的部衆,直接震懾住了靜觀其變的所有宗族。

Advertisement

而與孫堅之戰則徹底穩固了他在荊州的統治地位,黃祖用暗箭射死孫堅之後,劉表趁機截斷了袁術的糧道,迫使袁術只能往曹老板的大本營兖州豫州跑,這二人打了匡亭之戰,而原本被視為目标的荊州,自然就暫時遠離他們的視線,有充足的時間快速發育了。

劉表的外交做得也很好,董卓死後,李傕、郭汜進據長安,這兩人行惡堪比董卓,他們自己也知道,因此急切地想要尋求諸侯外援,劉表則在同年十月派使者入朝供奉,李傕在收到這樣的示意之後,迫不及待地給劉表封了侯升了官。

在劉表內外皆修的統治下,荊州八郡相對于中原王朝的其他割據軍閥勢力範圍而言,是難得的一片淨土,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士族平民來此避難,劉表來者不拒,甚至對那些學者提供資金幫助,他招誘有方,威懷兼洽,令荊州境內的豪強與平民都為其效用。

但他有個為人主者很不好的點,太過多疑,甚至連謀士的話他都不信,從鄧羲韓嵩的身上就可見一斑,尤其是越年邁越多疑,以至于将苦苦經營多年的荊州就這麽送給了曹操。】

劉備原本聽得天音訴說幾句孔明之語頗為激動,他自己本來也有這樣的謀劃,但是這謀劃的想法好似蒙了一層輕紗,不完全清晰,經孔明三言兩語劃分前後,他頓覺茅塞頓開,剛高興地燙熱了酒準備喝一口,突然聽到天音急轉直下地說了這麽一句。

劉表的确不失其荊州州牧之名,他初來投奔,見荊州境內商賈迎來送往的繁華景象頗有些驚詫,他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這些身穿補丁布服之人臉上還帶着笑意的場景了。

只是他的确多疑,初來投奔時,劉表待他十分多禮,絲毫不介意他身無長物,奉他為座上賓,可當他真在荊州做出了一番功績,很得百姓擁護時,卻冷淡許多,甚至把他派到了博望,對抗夏侯惇與于禁。

正思索着,天音又開口了。

【而劉備毫無疑問也是劉表懷疑的對象,當時劉表已經年邁,他一開始的确是誠心接納這個漢室宗親的,可是當劉備在荊州施展開拳腳頗得百姓愛護的時候,劉表坐不住了,他把劉備派去了博望。

火燒博望其實是皇叔自己的功績,他在博望大敗夏侯惇于禁之時,是還沒有點亮三顧茅廬成就獲得諸葛亮這張“SSR”卡的,而劉表聽聞這件事情之後更不高興了,他把劉備派到了樊城。

這個時候,曹老板已經将自己的大後方安置得固若金湯,磨刀霍霍準備揮師南下了,劉表幹了啥呢,他跟袁紹一樣,廢長立幼,在蔡夫人及蔡瑁的不斷暗示下,立幼子劉琮領荊州,讓長子劉琦出任江夏。

可是當時的劉琮不過十四歲,而且他又不是孫權那種有能力的幼主,大家應該都聽過曹操的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但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這個比喻可不太好,不過劉表要是能活過來的話,大概自己也會這麽說,曹軍剛至,劉琮就遣使請降,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荊州,跟演義中有所出入的是,曹老板沒有那麽喪心病狂,他并沒有殺劉琮,而是表劉琮為青州刺史,封了列侯。

但被劉琮這麽快的投降速度驚到的,除了曹操,還有遠在樊城的劉皇叔,等他收到消息的時候,曹軍已經快打到臉上了,他急忙率軍南逃,因為他是打不過曹操的,而衣帶诏事件之後,曹操也不可能再以平常心對待他,被抓住只有死路一條。

路過襄陽時,諸葛亮曾勸劉備攻下荊州,但劉備念及劉表禮遇相待之恩,還是拒絕了,不過當時就算打下來了,也未必能守住,一是曹老板資本雄厚,他兵強将多,人家啥都不缺,有備而來,二是當地的軍事多掌握在原本依附于劉表的那些最開始的荊州豪族,比如蔡氏。

蔡氏意圖降曹可是很久之前就開始了,留給劉備的時間太短了,他既沒有辦法像劉表那樣把蔡氏主權人殺盡,又沒有辦法說服他們跟自己一起抗曹,這麽做的風險太大了。

但皇叔沒有想到的是,當他率兵離開荊州時,會有那麽多百姓想要跟着他,而且是一路越來越多,快到當陽時,人數十餘萬,再加上辎重,隊伍日行緩慢,很快就要被曹軍追上了。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曹老板心狠手辣在百姓間都是出了名了,他二屠徐州,幾乎把徐州變成了一座空城,“所過多所殘戮”,百姓望風而逃,那句著名的評價就是說曹操的: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

後世歷代君王尊劉的原因,初現于此,因為在這個時候,劉備仍然沒有抛棄這些追随他的流民,他一直堅持到了曹操真的追上他為止。

常有人問這個攜民渡江的舉動是不是為收買民心作秀,從某種角度看,也可以這麽說,因為如果曹軍沒有趕上,劉備攜民渡江成功了,那麽這些人對蜀漢大業将會是前所未有的助力。

從經濟和政治角度來看,這十萬人是非常雄厚的資本,于公義上,劉備仁德之名在諸葛亮的操控下必然會使九州之內人人聞之,那之後劉備在哪裏,受戰争災禍困擾逃難的流民就會奔向哪裏,除非諸侯不再争權,不然劉備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助力。

但因為這個說劉備僞善的,那真的是太侮辱皇叔了,劉備不是沒有腦子的莽夫,看他每次跌倒都能迅速起勢的事實,就知道他對于戰事是有自己的見解的,攜帶這麽多流民行軍的風險又多大,他不會不清楚。

孫子兵法雲: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将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劉備無疑是其中的“愛民”者,如果百姓亂起來,只會得不償失,怕是仁義的名聲都無法留下,當時最理智的做法應該是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但他的選擇是:“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讓關羽在江陵接應他們。

也不是沒有人勸他,有人直截了當地點出了他當前的困境,還給出了建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衆,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但先主是怎麽回的呢?“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此處點題:以人為本!

如果這是作秀,作秀的成本也實在是太高了,因為曹操沒給這個機會,曹操到了襄陽之後,派出了五千精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裏,在當陽追上了這群浩浩蕩蕩的隊伍。

劉備在這個時候才急匆匆離開,他的家小徐庶的家小都為曹操所擄,辎重家底也沒了個幹淨,他又變成了窮得底掉的漢室之胄,如果不是趙雲身抱弱子,保護甘夫人回來,劉備可能真又赤條條一個人了。

有人以抛妻棄子嘲笑劉備僞善,但在當時情況下,如果劉備不這麽做,那就不會有後來三分天下的局面了。

劉備一生算上養子劉封共有四子,不過這個時候他真的只有阿鬥一個兒子,所以這攜民渡江之舉,讓劉備失去了徐庶這個謀臣,如果趙雲還戰死了,那他真是文武各失一臂,劉備的江陵計劃破産,最後在漢津與關羽會合。

當時虎豹騎緊追不舍,這時三爺出場,“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五虎上将雖然在那個名将世出的年代仍然是頂尖高手,但也得砍斷橋憑借河流地勢才能吓退敵兵。

曹老板則一路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拿下一座座城池,不知道曹老板在面對江山風景自鳴得意之時,有沒有覺得他的此時此刻,與竹馬袁本初的經歷有些相似。

很快的,曹老板就吃了一個大嘴巴子,一個促進孫劉聯手的重要人物,及時登場了。】

劉備聽得身體不斷向前,幾乎都挨近了窗口,但是那閃耀着的光幕突然越來越黯淡,最後至完全消失不見,本被隔着的風雪也緊接着落了下來,鵝毛大雪紛若柳絮,順着狂風打進屋內,撲得人臉上生疼。

好像它從來都沒有出現過。

剛聽得天音贊嘆“五虎上将”之語的張飛笑意還沒露出些許,就見那不知為何出現的物事轉瞬之間又消失了,他被冷風一吹反應過來先關上了窗戶,然後對一臉悵然若失的劉備說道:“大哥不必擔憂,我已記下了。”

劉備把目光從窗外收回來,剛準備說些什麽,就聽見有人搶先一步說道:“張将軍好記性。”

圍在火塘旁的三人下意識朝着聲音的來源處望去,只見一人身長八尺,面如冠玉,容貌甚偉,手中握一羽扇,雖身着灰色布衣,卻難掩那一身從容不迫的氣度。

劉備霎時大喜,連忙站起身來對諸葛亮行了一禮,激動道:“想必就是卧龍先生,備久候多時,終見先生之面了!”

諸葛亮連忙上前扶住了劉備的胳膊,笑道:“不過是龐德公謬贊,亮南陽野人矣,蒙将軍風雪親臨,實使亮愧赧。”

兩人本欲謙遜幾番,可是一想到剛剛天音把兩個人的底都揭光了,四目相對一時有些尴尬,可再互相觀望一番,兩人皆大笑出聲。

童子又搬了一壇清酒過來,順帶給了諸葛亮一個小馬紮,四人圍着火塘坐下,劉備望着諸葛亮,真心實意感嘆道:“備得先生,恰如魚得水矣,自此大計有望!”

諸葛亮道:“誠如天音所言,将軍乃是帝室之胄,如今天子衰微,諸侯并起,奸臣當道,曹操擁百萬大軍雄踞北方諸州,不可與之争鋒,孫吳國險民附,同樣難以奪取,荊州益州,才是将軍的立身之本。”

劉備苦笑一聲,“也誠如天音之語,劉表對備有恩,某不忍取之。”

“将軍謬矣,”諸葛亮眼中亮意逼人,“劉表雖為人才,但其子不能守,廢長立幼更有違綱常,遙想當年,董卓正是廢少帝而立如今天子,才引動了諸侯之禍,其後董卓雖死,但諸侯紛争不息,前有袁紹後有曹操,将軍既托天命,為何不能撥亂反正呢?”

“将軍難道不聞天音适才之語,曹操二屠徐州,倘若将軍此時猶豫,劉琮雖可保,但荊州百姓不可保,曹操初定北方,兵卒消耗甚多,必取荊州勞民補之,若将軍得此兵力,更以荊州為據,漢室複興不過股掌之間,且将軍愛民之心慈慈,上下一心,何愁大計不成?”

諸葛亮越說越激動,他站起身來,将光幕沒說完的籌謀盡數補上,“将軍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1】

關羽跟張飛聽完都忍不住要擊節贊嘆了,張飛看着劉備,着急道:“不如且聽卧龍先生一言!哥哥乃當時英豪,又為漢室帝胄,自當據守一州,且荊州百姓心向哥哥,為何不取?”

關羽也道:“劉表不願降曹兄長是知道的,若他聞曹操笑他之子如豚犬,又怎會讓劉琮領荊州牧,蔡氏一黨降曹之心久矣,兄長何妨取用?哪怕是為了荊州的百姓。”

“劉表心胸狹窄,”張飛努力回想剛剛天音說的那一大段,“兄長若仍在原地躊躇苦等,難道等着曹操取人家小嗎?那這等奇象出現,又為何意?兄長難道不愛惜元直先生與子龍嗎?”

劉備恰如遭人當頭棒喝一聲,身體都萎頓了一下,他眼神驟然清明,問諸葛亮道:“那依先生之間,某應當如何?”

諸葛亮微微一笑,仁德是好事,可是逢此亂世,若無半點心狠果斷,不足以成大事,劉玄德張弛有度,當為明主。

“劉表長子劉琦必然已經自危,将軍何妨與之相談呢?蔡氏及其弟蔡瑁及外甥張允都得幸于劉表,必在劉表面前屢進讒言,劉琦無母家之勢可以倚仗,但絕不會坐以待斃,必然向外求援。”

“昔者,申生為骊姬所害,重耳在外逃亡多年方被迎回晉國,将軍可在劉琦面前提及此典,再令他于劉表面前多憶舊事,蔡瑁多疑,劉琦若要請奏出任江夏,蔡瑁為絕後患必然截劉琦而殺之。”

“劉琦為求自保,絕不會再行退讓,劉表初到荊州,乃是殺盡其中豪強才坐穩州牧之位,劉琦必然效仿,等蔡氏一黨為劉琦誅滅之後,将軍可舉劉琦為荊州刺史,他素與将軍親厚,将軍又得民心,縱不身在州牧之位,也能借荊州與曹操有抗衡之力。”

見諸葛亮三言兩語就為自己謀劃好了,劉備再次感嘆其人之智,他再次拜謝,與孔明把盞相酬。

酒酣耳熱之際,諸葛亮道:“适才有一事忘與将軍言說,此奇象實在駭人聽聞,誰得此消息,誰就能主領當世之事,将軍得之,是天佑将軍,就是不知,其他諸侯,可也有能見此異象的?”

劉備霎時酒醒了一半,他驚呼一聲,思索半晌才道:“某認為此絕非平常事,天音開頭提及的是先生的名字,應當只與先生有關,而非是與備,其他諸侯若也能得此奇象告之,出現的名字也不應該是先生。”

畢竟先生可是受了我托孤之請呢,劉備思及此事,倒也不覺得傷心,反而有點喜滋滋的,諸葛亮是永遠都綁在蜀漢這條船上的,有賢如此,大丈夫有何憾事?

曹孟德那若真有,是郭奉孝還是荀文若亦或是其他人?只是郭奉孝已死,再不能給出謀略,至于孫權,應是魯肅張昭?

四人憂心一陣就暫且放下了,光愁是沒用的,劉關張三人見窗外大雪停歇,便起身請辭,諸葛亮本欲留他們三個住一晚,卻聽劉備道:“先生這有好酒,我半月後再來拜會。”

張飛哈哈大笑,“有酒無肉難免乏味,某祖上好屠戶,習得一手殺豬烹豬的本領,待下次來,某必讓先生嘗嘗某的手藝。”

諸葛亮一時啞然,轉瞬之間明白了劉備的意思,他是要坐實那三顧茅廬之事,這對兩人都好,他朝着三人行了一禮,望着三人騎馬過斜橋,消失在竹林的盡頭。

他隐隐約約覺得劉備說的是對的,天音一邊說書童一邊記,他得再回去翻翻那書簡,若真如劉豫州所言……

諸葛亮的心快速地跳了起來,他長出一口氣,轉身走入茅廬,他也得思索一下,那促進孫劉聯手的重要人物,究竟是誰?

【1】《三國志.諸葛亮傳》。

來遲了來遲了私密馬賽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