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諸葛亮(17)

諸葛亮(17)

張飛聽完天音所說霎時對一年前劉備責備他的話以及讓糜芳盯着自己的命令恍然大悟,難怪大哥突然間下了這道命令,天音應該之前還出現過一次,只是那一次他不在現場,天音必然是提及了二哥與他的結局,因此大哥才會讓糜芳做他的副将。

大哥想改變這個結局。

張飛想了想,天音說得不完全對,二哥看待全局要比他完整很多,傅士仁和糜芳的叛變不算有預兆,但他的有,大哥還有軍師都跟他說過,自己對士兵太過嚴苛,甚至是對自己親近之人也是這樣,容易生近患。

只是自己之前一直沒當回事,張飛一直覺得,士兵大多畏懼強者的威嚴,他們不在乎忠孝這樣的禮節,只是想在亂世中找到一個相比于平民而言更能活下去的處所,而他只需要他們聽令臣服就好,至于用什麽樣的手段,從來不是張飛考慮的事情。

但是在糜芳的監督下跟手下人這樣相處了一年,張飛發現人非草木,只要能穩定地活下去,廉恥與忠義,也是人人都有的,特別是這些兵丁,他們比尋常人,更要在乎忠誠這樣的禮節。

因為如果真的打仗了,自己的生死除了自己能決定,還依賴于身邊人伸出的援手,當自己為槍劍所傷不能動彈的時候,只有這些人會在血與火之間不畏艱險地尋找傷藥和食物,帶着自己一起活下去。

認清這件事之後,這一年下來,張飛已經不需要糜芳的監督就能做到對手下的那些兵丁和顏悅色了,真心馴服與表面文章,張飛已經輕易就能分辨得出,不由得感嘆之前自己真是錯失了許多收服良将的機會。

這事張飛能想到,其餘人當然也能想到,他們想到劉備一年前下的诏令,頓時想到了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

劉備并不是礙于糜芳的姓氏才對他格外寬厚,而是一開始就沒有想着殺他,也包括傅士仁範強張達等人,或者說他給了這些人足夠的時間,若是在此時間之內,這幾人仍然心懷怨怼對關羽張飛抱有殺意,他也不會留情。

他們心懷畏懼地看着懸在半空中的藍色東西,心裏的想法像水泡一樣一個接一個浮現,又一個接一個地破滅。

劉備擺出了不想追究的态度,他們除了誓死效忠,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演義必然是做了藝術處理的,但是看史書裏別人對張飛的評價是“飛暴而無恩”,這個藝術處理應該是符合情理的。

二爺與三爺的死像是蜀漢衰頹的預兆——蜀漢後期的人才明顯沒有曹魏和東吳那樣跟得上,襄樊之戰同時帶走了蜀漢最強二代關平,因此在後期,縱然有萬般謀略,但硬實力的缺失還是使得北伐一次次都以失敗告終。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率軍回到雒陽,并于當月病逝,“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襲位”,曹丕繼位魏王,改年號建安為延康,按照舊俗走完三讓三請的流程之後,“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改元黃初,東漢正式滅亡。

但在蜀地的劉備不可能就這麽承認曹魏政權的正确性,公元221年,即曹丕接禪位的第二年,劉備在蜀中稱帝,延續了“漢”這個國朝名稱,“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Advertisement

六月份,劉備正式開始準備東征伐吳,“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将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将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劉備來勢洶洶,前軍擊敗吳軍巫山等地守軍,占領巫山、秭歸一線,孫權見勢不好,寫書向劉備求和,還讓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上前勸告,諸葛瑾給劉備的去信替他分析了一下當時三方轉圜之下可能有的局勢走向。

“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蹔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複咨之於群後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劉備人稱一句皇叔,受衣帶诏,是諸侯眼中認可的漢室宗親,按照法理與漢獻帝的關系肯定是比關羽這個武将親密的,諸葛瑾勸說劉備如果能夠接受東吳談和的條件,那海內哪裏是不能夠奪取的呢?

雖然他的話是在畫大餅,但也不是全然沒有道理,而且在當時的蜀國社會環境下,出兵伐吳其實并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前面我們就說了一下蜀國的致命短板——人口不足兵力不足,公元221年蜀漢只有九十萬人民,帶上士兵以及五溪蠻夷也剛剛勉強超過百萬,跟其他兩個割據勢力相比,實在是窮。

曹魏本身據有中原,足夠強大,所以孫劉兩家才會結清共同破曹,蜀漢一旦跟東吳打起來了,曹丕必然坐收漁翁之利,就像趙雲勸谏劉備說的那樣:“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但是劉備為人诟病與稱道的都是這一點——他還是選擇了東征讨伐孫權,孫權無法,畢竟他的北邊還面對着虎視眈眈的曹魏政權,同年八月,孫權向曹丕稱臣投降,将曹魏大将于禁遣還魏都,被封吳王,領荊州牧。】

諸葛亮聞言也有些控制不住臉上詫異的表情,他怎麽記得天音之前有說過孫權亦在東吳稱帝了,怎麽又向曹魏稱臣。

那必是後來與曹丕談判崩盤了,想到這,諸葛亮難免對孫權心生些許輕視,若有稱帝之心,一開始就不該向曹魏稱臣,稱臣之後又生異心,才是真正的名不正言不順,難免為世人恥笑。

只是可惜了孫堅孫策父子兩苦心孤詣數十年如一日的經營,先前兄長寄信,信中屢次三番提及過孫伯符的賢明,只是英雄薄命,天妒英才。

張飛不屑地笑了笑,他在聽了關羽敗走麥城于臨沮被殺之後對孫權就沒什麽好脾氣,如今聽說了這些,忍不住道:“如此首鼠兩端之徒,竟也配做江東之主,可惜英雄後繼無人了。”

臺下坐着的衆人想法各異,但難免都生了一些輕視之心,稱臣又稱帝,雖說現在禮法崩壞,可是這樣做,也未免有些太草率了。

【但曹丕的使臣對待這個可稱一國與曹魏南北對峙很久的争權沒有給出足夠的禮遇,這一年十一月,孫權雖然接受了曹丕的封號,正式做了曹魏的臣子,但曹使邢貞非常傲慢,他到了孫權的駐地之後都不下車拜見,被張昭瘋狂輸出了一頓。

“夫禮無不敬,故法無不行。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故乎!”

我們東吳又不是手無寸鐵,你是覺得我們不敢取你的狗頭嗎?

同時徐盛等人也是這樣,可見當時東吳請降,衆人雖未阻止,但是心裏應該還是挺憤憤不平的,赤壁之戰都打贏了。

“張昭既怒,而盛忿憤,顧謂同列曰:‘盛等不能奮身出命,為國家并許洛,吞巴蜀,而令吾君與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橫流。貞聞之,謂其旅曰:“江東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而正如邢貞所說,公元229年,曹丕身死曹叡繼位後三年,孫權在武昌稱帝。

但這都是後來的事情了,當孫權向曹操明确表達稱臣的想法之後,東吳就完全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可能性,孫權令大将陸遜率軍應戰,壓力就給到了劉備這邊。

漢中一直是曹魏和蜀漢的相争之地,劉備的兵力運籌更加不夠,後方需要人留守,帶到前線的可能只有五六萬人,而且是長途跋涉,相比于陸遜可以直接從荊州調用兵馬,蜀漢軍隊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沒有占到。

公元222年,陸遜部将宋建反擊蜀軍于秭歸一帶,劉備返回秭歸前線,“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将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劉備進駐五溪,“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鹹相率響應”。

蠻胡在三國時期被大規模地掠奪和雇傭過,這點我們先前在“五胡亂華”視頻裏已經講過,就不再多加贅述了。

蜀漢與東吳在夷陵正式展開全面戰場,“鎮北将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使将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等各為別督,先遣吳班将數千人于平地立營,欲以挑戰。”

但陸遜一直堅守不出,雙方僵持對峙了幾個月,一直到六月份,梅雨季節已過,陸遜用火在猇亭大敗蜀漢軍隊,“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等首,破其四十馀營。備将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

後面陸遜乘勝追擊,“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驿人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夷陵之戰使蜀漢失去了最精銳的一批軍隊,當時蜀漢全部軍隊滿打滿算不過二十餘萬,五萬精兵,附帶馮習、張南、傅肜、沙摩柯、馬良等将軍戰死。

接連兩場大戰的失敗基本上斷送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失去了荊州對于蜀漢而言是致命的,夷陵之戰後,東吳認清了不能真的跟劉備一直打下去,孫權再次向劉備求和,“權以問遜,遜與硃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衆,外讬助國讨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辄還。”

而的确如陸遜所說,曹丕在觀望完孫劉兩家的争鬥之後,決意興兵伐吳,“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衆伐之。”

兩家人都有難言之隐,一家是兜裏家底不夠,一家是有累世之仇,曹操孫權在兩家交界處打了十幾年,曹丕接手之後肯定不會放過這塊地方,于是,“冬十月,诏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玮報命。”

兩家這次只能說是捏着鼻子聯手,劉備明白內有憂怖,他的身體也已經到了日薄西山的時候,他退還巫縣,居守白帝城,準備收拾第一個跳出來的魚。

“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然而很快,“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将軍陳曶。讨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

做完了這些,劉備的身體也已經撐不住了,在關羽張飛先後去世之後,“先主病篤,讬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