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諸葛亮(23)

諸葛亮(23)

對于龐統而言,幸福來得有些猝不及防,盡管已經過去一年了,但他還是清楚地記得與劉備見面時的每一個細節。

在周瑜去世後,龐統與一群江東故友告別,領了個荊州從事的身份,在耒陽當縣令。

一個小小的耒陽縣令當然不是龐統想要謀取的職位,他眼裏看着的是更加遠闊的廟堂,他已經為自己找好了可以讓自己揚名立萬的君主。

所以龐統決定效仿先人,把自己的名聲打出去,他雖任職耒陽縣令,但對底下小吏呈送上來的公文采取三不原則:不看不聽不管,但他就這麽做了三天,第四天午睡時一睜眼就看見一個人立在石床前。

那人非常禮貌地遞上了一條擦汗的頭巾,微笑道:“天色已暮,烏雲壓頂,驟雨将至,先生何不歸家乎?”

龐統望着這人身後站着的兩個形象鮮明的高大将領,頓時就知道了站在自己面前的人是誰。

龐統道:“我自是有心歸家,只是……某雖有擎天立柱之心,怎奈身無長物,實在是無家可歸。”

劉備眼睛一亮,變戲法似的從身後拿出了一把雨傘,“劉備不才,家中尚有幾間空屋待客,如若先生不棄,不如先往備處容身?”

兩人相視一笑,龐統當即撇下了耒陽縣的俗物,收拾了點東西就跟着劉備跑到了益州去。

想到這一年劉備飛快的吞并速度,龐統既高興又有些心驚,他在耒陽時就聽說過劉璋讓益州的事情,當時非常困惑,他是在見到了諸葛亮之後才明白,劉備手裏握着的究竟是什麽。

那是此間根本不該有的東西,龐統到益州不久,諸葛亮就把“益州之戰”的視頻放給他看了,龐統看完之後一手打翻了桌上的茶水,他望着坦然視之的諸葛亮,猶豫了片刻還是問道:“先生就這樣把此等機密照給我看,不憂心我将此事告知吳主曹操嗎?”

“剛剛光幕所言并非全部,”諸葛亮重新倒了一杯茶給他,讓系統把龐統身死那一段截了出來,“先生為我主效死,我等又怎會憂慮此事呢?先生若有心,也不會屈身來荊州當一個小小的耒陽縣令了。”

兩人相視一笑,野心和壯志閃爍在眼神的餘光裏。

龐統很快就受劉備重用,劉備拿下漢中之後,他與趙雲張任留駐漢中前線,既是緊盯着張魯,也是應對随時要大兵壓境的曹操。

曹操說是要打荊州,但是大家一致認為這可能只是一個幌子,或者說,這只是曹操的目标之一,荊州東西兩側都有援軍,劉備如今與孫權尚在修盟,孫權甚至有意與劉備結親,曹操要打荊州,得付出成倍的代價才行。

Advertisement

他上次在淯水已經是元氣大傷,而且北方軍沒有成規模的水軍,荊州只要占據好水道地利,曹操很難占到便宜,這次他做足了準備,更加不會重蹈覆轍。

而漢中則不然,漢中比鄰曹操的北方軍,曹操若要打,可以更快從兖州豫州調兵增援,也可以及時回撤,不被劉備軍咬住不放。

果然,兵進荊州只是一個幌子,張魯派在漢中與兖州邊界的探子傳來了新的消息,曹操精心操練的大軍已經在向漢中進發了,曹操非常在意這一次與劉備的交戰,幾乎是掏幹淨半邊家産。

劉備對此早有打算,不僅如此,他還打算趁曹操進兵漢中的時候讓關羽帶兵偷襲一下兖州。

諸葛亮在曹操大兵壓境之前問過系統幾次,之前天音談及的北伐視頻什麽時候出,那個光幕一年前留下這句意猶未盡的話語之後就再也沒出現過了。

雖然現在……已經跟天音說的那些完全不一樣了,諸葛亮看着燈火通明的廳堂,劉備與衆人在仔細地商議即将到來的戰事,荊州益州和漢中正在緩慢地融合成一個鐵塊,他隐約看到了那個衆人期待的未來。

“系統……”諸葛亮在腦中客氣地問詢道,“貴店什麽時候再将明日奇事貨與衆人一觀呢?”

系統很想裝死,可是它看着諸葛亮頭頂那個璀璨的數字,還是覺得自己不能這麽不識時務怠慢貴客,這個兌換值,攢一攢已經足夠它再次升級一次了。

而且……如果劉備能夠快一點統一這個亂世,系統有預感,那它能從諸葛亮身上獲取到的兌換值,将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

它老實巴交地繞着諸葛亮飛了兩圈,“這個我是真的不清楚,主系統的視頻投放對于我們小系統而言是具有随機性的,可能等曹操打過來了,也可能現在就——”

系統的童音卡住了,諸葛亮望着巨大的,幾乎蓋住了左右門廊的光幕,有些失态地微微張大了嘴巴。

【hello親愛的觀衆姥爺們,我是鹿女,本期是諸葛丞相的最後一期視頻,我們來看一下蜀漢最後的掙紮與努力,諸葛亮近乎悲壯的五次北伐。】

這次的開場白……跟之前的不太一樣啊。

在場衆人面面相觑,一下子沒太明白這個之前一直帶着親昵語氣的天音為什麽突然峰回路轉地說出這樣的話語來。

大戰在即,現在聽這些……是不是有些動搖軍心啊。

劉備隐晦地朝諸葛亮投去了求助且疑惑的一眼,見諸葛亮微微搖頭之後,他不動聲色地深吸一口氣,微笑着對衆人道:“諸公不必驚疑,天音已經出現過數次,每一次都是教我等避禍,自觀之即可。”

衆人照着劉備的話想了想,好像也是這個道理。

畢竟這個東西已經讓劉備少走了太多彎路了,他能在多方掣肘之下這麽順利地把荊州益州漢中凝為一地,後面的局勢也只會越來越明了。

今時事,已不與舊時同。

這是張魯第一次看見一手資料,這樣廣闊散發着妖異熒光的東西,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信服。

他餘光瞥到劉備手底下的那一堆的将軍和謀士,不知道是真的司空見慣還是不想在他這個盟友面前露怯,他們在看到這個巨大的光幕之後只是微微驚愕了一下,仍然安之若素地坐在案邊,不像他帶來的這幾個,一個個恨不得把頭伸進光幕裏面。

還是說……劉備那邊人,早就已經看到過這個神跡了?

【蜀漢國力最盛的時候,大概就是諸葛亮實現“跨有荊益”戰略,劉備進一步進位漢中王的時候,這個時期蜀漢疆土最為遼闊,并且人才齊備,關羽張飛趙雲就不說了,黃忠和馬超也已經歸附劉備,謀士和将軍的數量到達頂峰。

雖然皇叔此時還是沒有曹老板手底下那麽濟濟一堂的人才,但也算是遍地開花了。

只是三國之間存在的客觀實力差距,并不是輕易就能彌補的,曹老板所據有的中原地區擁有漫長的時代變遷與積累,畢竟從炎黃發源的時候,這個地方就一直是王朝統治中心,一旦曹老板有了足夠的休養生息時間,那麽曹魏政權就完全沒有了可以撼動的可能性。

益州和荊州雖然在之前的亂世中一直處于相對平穩的狀态,發展得也比較好,但它們終究還是只能算割據勢力,長期發展的勢頭肯定是遠不如中原地區的,曹操結束了北方地區的軍閥混戰,開始鉚足了勁頭發展經濟和政治。

土地和人口是古代戰争的決定性因素,以少勝多的奇謀在戰争長河之中只能算少數,而蜀漢的人口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孫吳的二分之一,蜀吳人口加起來才到曹魏的三分之二,特別這還是極盛時期。

但是在丞相接受皇叔托孤的時候,到他手裏的已經算是一個爛攤子了:關羽為東吳所殺,蜀漢占地中地理位置最好的荊州沒了,張飛也死了,劉備在義憤之下直接向東吳宣戰,但為小将陸遜大敗,猇亭之戰狠狠消耗了一波蜀漢國力。】

張魯很想裝出一副平淡的模樣,可是聽到這裏他實在是忍不住吃驚地瞪大了眼睛,他短暫地把視線從馬超身上移開,隐晦地觀察着坐在劉備身側的關張趙三人。

那三人面不改色,好似并未聽見天音說的話語。

看着身姿挺拔的幾人,張魯很難不把視線順延到那頭發花白的老将身上——那是黃忠,旁人黃土蓋頭的年紀,這位将軍仍是虎目雄張,看着比那幾個小将的氣勢還要足些。

“五虎上将”這四個字便一刻不停地在他腦中盤旋。

馬超注意到了張魯投過來的狀似不經意的目光,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視,餘光卻一直放在對面那個一直眼帶笑意看着他的文臣身上。

那人好像是叫諸葛亮,是劉備十分倚重之人,他并不多麽健壯,羽扇搖晃之間滿是書生氣,和他見過的那些謀士有些不一樣,劉備手下那些當世名将,面向他時臉上多有尊敬之色。

諸葛亮的确現在還在打量馬超,他看得很大方,絲毫不在意旁人詭異的眼光,他越看越滿意,此人的确當得上“錦馬超”之名,合該早點到主公手下,如今曹軍即将大兵壓境,若是能再添一員虎将,就能以襄陽為界,謀取長安雒陽。

等看夠了,諸葛亮重新将眼神放到依舊在侃侃而談的光幕之上,他并不擔心這一次仍然會像天音說的那樣,因此臉色放松,看在旁人眼裏就是一副胸有成竹高深莫測的樣子。

【皇叔的繼任者劉禪并不是一個有能力的君主,留到現在與他相關比較出名的只有兩句話,“扶不起的阿鬥”與“樂不思蜀”,他是沒有那個手腕壓住劉備手底下那些未被完全收服的人的。

若是太平年歲,劉禪也許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守成之君,因為他非常聽勸,對諸葛亮他做到了劉備死前對他說的那句:“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重用了他推薦的蔣琬、費祎、姜維等人,在這些人的幫助下為蜀漢政權續命了二十餘年。

一個願意放權的平庸君主,毫無疑問要比固執己見的愚蠢帝王要好。

不過這一點也有不好的地方,劉禪沒有主見,陳壽說他是“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後面諸葛亮推薦的人也相繼去世之後,劉禪寵幸宦官黃皓,蜀漢政權很快就嗚呼了。】

這是我們能聽的東西嗎?這麽說真的沒問題嗎?

為什麽劉玄德的臉色變都不變一下啊?他們是不是早就看到過這個神跡了?他們看到過還這麽毫不避諱地放出來?那是不是說明劉備手裏還有什麽沒有亮出來的底牌啊?

雖然大家嘴上說的都是共讨漢賊,還天子于舊都,但心裏都或多或少地肖想着那個位置,畢竟“代漢者當塗高也”,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漢的氣數即将走到盡頭,如果改朝換代已成必然,那上面的位置,誰不能一争呢?

劉備作為他們明面上的共同主公,繼任者太過庸碌,不就是說明,沒有傳位的可能嗎?

劉備把這個奇象放出來,是想向他們這些人表明什麽呢?說他并無登高位之心?還是他改了什麽主意?

除了劉備這邊人,在場其餘人都是一臉菜色,能上得這個廳堂的不是貴胄就是人精,聽着天音淡然的語氣,他們腦子裏一瞬間閃過無數個念頭,看向劉備和諸葛亮的眼神也更加忌憚了。

諸葛亮看着張魯等人臉上變幻莫測的表情,有些驚訝地略挑了挑眉,他現在算是明白了之前系統跟他說的合适時機是什麽意思。

且讓他們猜去吧。

張飛守着荊州,此時并不在此,關羽其實很想張嘴說些什麽,可是看着大哥和軍師一臉淡定的模樣,他又覺得是否是自己過于激動了。

難道說阿鬥後面有什麽奇遇只是自己不知道?

還是說大哥有別的想法,覺得這件事情無關緊要?就算後面真能誅殺邪佞迎接天子歸都,大哥這番功績天子應該會大加封賞,那後面……

不過阿鬥那小子現在看着挺聰明的啊,怎麽會是一個庸碌之君。

不管他現在怎麽樣,那還是要以天音說的話為準的,回去還得請元直先生再給他補補課啊,估計一個還不夠,得多請幾個才行,益州這邊,那個法正也不錯,聽大哥誇過幾次了,大可以三州之地來回輪換。

至于阿鬥?孩子苦就苦些吧,若要成大事,怎麽可以貪圖享樂。

關羽的臉色越發嚴肅了,跟深秋瓦上霜一般,凍得旁邊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向外面挪了挪。

【劉備去世之後,曹魏将進攻重心放到了東吳身上的,曹丕在公元222年到公元225年一直在嘗試伐吳,甚至親征,但是正如孫權舉重兵拿不下合肥一樣,他也沒能在孫權手裏讨到便宜,公元226年曹叡繼位後,仍然想對蜀漢及東吳發動進攻,但是被孫資勸阻了。

孫資給出的理由是:漢中南郡等地有天險,大舉興兵只會消耗曹魏國力,就算最後能拿下這兩個成功一統天下,但那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不如大力發展經濟,等魏國國力升騰之後,蜀吳自然會不戰而降。

這的确很有道理,丞相也看到了這一點,蜀漢和孫吳占據的地方只能作為割據勢力存在,時間長了肯定會被曹魏吞并,蜀地的險峻山道既是蜀漢的長處,也是它的缺點,蜀漢如果想要向外擴張,要調動的人力肯定比平原地區多。

所以他選擇了以攻為守,主動向外出擊,蜀吳重修舊好,再次結盟對抗曹操,諸葛亮沒有再把眼神放到被東吳搶回去的荊州上,他看向了西北的涼州,如果能夠攻占雍涼,那麽蜀漢就能夠以西部鉗制東部,居高臨下地面對曹魏政權和孫吳政權,蜀軍就不用再擔心有人背刺,同時運糧與征兵,也能夠得到極大的補充。

公元228年,諸葛亮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出師表》,這篇表奏相信大家都背過,蜀漢當時已經完成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安撫西南夷的工作,應該趁着“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時候,“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 ,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開始了,從後來的歷史來看,這次北伐其實是成功可能性最大的一次,它同時也是最出名的一次,魏延在這裏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在這裏為蜀漢收服了姜維。

先說一下“子午谷奇謀”,這個計劃為人稱道之處就在于它的奇,奇到諸葛亮因為沒采用它而被後來某些人指責過于謹慎。

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偷襲長安,魏延帶五千精兵五千糧秣兵從子午谷突進,一舉拿下長安,然後由丞相帶兵出斜谷進關中,與魏延的兵馬會合,就此将以長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徹底收入囊中。

奇謀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風險,魏延提出的這個計劃也不例外,子午谷奇謀能夠實現的前提是魏延設想的所有計劃都很順利,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

比如他們在朝着長安進發的途中遇不到曹魏的任何一支小隊,比如守長安的夏侯楙真的就是一個純粹的飯桶,會看見蜀漢的一萬人馬兵臨城下立刻望風而降棄城逃跑,比如長安城內的守官們會坦然接受他們入城完全不組織有效反擊,比如在他們占領長安後諸葛亮率兵過來前的這十幾日裏,魏國的軍隊不會過來或者過來了也沒辦法從他們手裏把長安城奪回去……

這些條件可能滿足一二,但全部滿足的可能性,實在是有點太低了,魏國并不是一個初生國家,它可以說是繼承了東漢大部分豐饒産業的長子,長安也不是什麽無關緊要的城市,這座曾經的帝都,魏國不會輕易就抛之腦後。

賭博成功的獎勵的确很豐厚,可是風險實在是太大了,諸葛亮很明顯是不敢冒這個險的,如果蜀漢基業還有得造他可能會選,但手上能用來博弈的家底,實在是有些讓人囊中羞澀。】

原來劉備之前是這麽拿下益州的……

這是張魯第一次看見完整的光幕,之前諸葛亮給他看的都是一截一截的,他霎時就明白了劉備為什麽能那麽順利地拿下荊州和益州。

這東西将原本發生過的事情詳細地剖開來說了,劉備就算是個平庸之輩,只要他懂得怎麽趨吉避兇,不吃原來吃過的虧,就能扭轉虧損的局面,更何況劉備不是呢,他身邊還有那樣多骁勇的悍将跟多智的謀士。

難怪劉表竟然會把荊州交給他而不是交給自己那兩個兒子。

張魯知道,就憑他自己,只能抱着漢中這塊貧瘠的地方慢慢等死,曹操不會放着這塊嘴邊的肉不咬,劉備也是,他占下益州之後遲早會打過來,特別在看了劉璋的傳書之後,張魯只是沉思了一會就果斷地做出了決策,他要選一個人。

現在看來,張魯的嘴角隐秘地往上翹了一下,好像是壓對寶了。

若是按照之前的情況,子午谷奇謀當然不值得賭,可是現在大不相同,雖然這個謀劃風險仍然很高,但是值得一試,不過這次,他們未必要收長安。

天子,可還在許都呢。

淯水之戰,曹兵折損過半,如今不過兩年時間,絕對還沒恢複完全,這次進兵荊州與漢中,曹操內部空懸,倒是可以一試。

就像呂奉先原來在陳公臺的建議下拿下兖州一樣。

諸葛亮心頭同樣掠過千百端思緒,魏延如今守着荊州,并未在此,這個想法的确大膽,但可以一搏,如今他憂慮的不是曹操盤踞中原手裏還捏着百萬大軍,而是……天子。

如果他們縱有決戰之日,那天子就不能被握在曹操手裏。

【諸葛亮最終選擇了比較穩妥的那條道路,他也沒有将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定在長安上,從漢中出兵到長安可以走四條路,分別為子午道、傥駱道、褒斜道、陳倉故道,但是諸葛亮一條都沒選,他選擇通隴西入涼州。

涼州一直是曹魏的一塊心病,這塊土地上出産的人類大多彪悍善戰,董卓年輕時在這裏馳騁叱咤過,并且在這裏收服了一批殺性深重的将領和士兵,也是藉由此他才能夠入主長安,廢立天子,最終變成那個遺臭萬年的董太師,涼州作為補給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興六年,諸葛亮派鎮東将軍趙雲、揚武将軍鄧芝進軍箕谷,擺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假象,吸引魏國軍隊來防,自己則率領蜀漢主力部隊向祁山發起進攻。

因為彼時魏國國內矛盾加劇,曹丕對他那幾個兄弟都很忌憚,這個猜疑之心也傳到了他的兒子曹叡身上,朝堂上争權奪利的現象此起彼伏,他們對這塊地區沒有什麽防備,諸葛亮的大軍突然殺到,魏國軍隊倉促之下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抗。

隴右五郡無力抵抗,頃刻之間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降蜀,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還在堅決抵抗,諸葛亮在此得到了他的好大兒姜維姜伯約,趁着士氣高漲的時候一路攻城拔寨銳不可當。

曹魏集團反應過來,魏明帝親率大軍坐鎮長安,派遣大将張郃與曹真阻擊蜀軍,魏軍中計以為諸葛亮是真的想取長安,将大部隊放在了斜谷,阻攔蜀漢軍隊北上,與趙雲在這裏對峙了許久,最終子龍因為兵力不足敗退。

不過這給了諸葛亮帶領的主力軍隊充足的進攻時間,等涼州那裏的消息傳回魏軍營中,諸葛亮已經拿下了三郡。

曹真急派張郃西進直取諸葛亮,而丞相也料到了魏軍的前進方向,提前派人扼守住了曹軍必須要經過的戰略要地——街亭。

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令人嘆惋了,如果守街亭的不是馬谡又或者馬谡守住了,那麽第一次北伐的成果将會非常耀眼,足以在軍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歷史前進的方向不會因為人的意願更改,這個守街亭的馬谡是個不堪大用之人,他跟趙括有點相像:理論經驗豐富,實戰經驗為零,到了街亭之後,馬谡沒有遵守諸葛亮給他的軍令,他放棄了優先占領水源地,反而往南山上駐紮,手把手地把死門送到了張郃手上。

馬谡大概覺得南山這個位置易守難攻,把大部分的軍隊都調度在這裏,山下那些重要的城邑都沒有派兵據守,張郃急行軍到街亭的時候估計也沒有想到蜀漢對這個重要據點的把守竟然這麽奇怪,奇怪到堪稱愚蠢。

張郃将南山團團圍住,斷絕了馬谡部取水的道路,如此不過幾日,被圍困的蜀漢部隊軍心渙散,在張郃的進攻部下潰不成軍,街亭失守,魏國的大軍源源不斷地往這邊來,諸葛亮損失了高歌猛進拿下涼州的時機,只能在魏國大軍截斷退路之前離開。

原本望風而降的三郡又重新并入了魏國的版圖,自此,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大概是因為有外人在,劉備只是狀似不經意地看了諸葛亮一眼,很快就又把眼神放在了豎着鋪陳開的光幕上。

但諸葛亮精準地get到了主公的意思。

我就說馬谡那小子只是嘴皮子溜吧,遠不如他哥哥馬良,你還不信。

諸葛亮面上表情不改,心裏已經接連嘆了兩口氣了,他想起上次看馬谡時,馬谡正随他哥哥馬良來拜見主公,馬谡談論經典時的确頭頭是道,對于舊時名戰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他當時覺得這少年可以栽培一下。

現在還是算了。

馬谡将軍隊駐紮在山上被敵兵斷水,那是愚蠢,但蠢人還是有用處的,可是馬谡不聽他的軍令擅自做主調兵,那就問題非常大了。

軍令如山,豈可朝令夕改,如果主将都不能做到聽命行事,底下士兵只會有樣學樣,如果人人都覺得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能做出一番功績,那這個仗根本不用敵兵來攻,自己軍營的內部就會先亂成一盤散沙。

倒是那個姜維……

諸葛亮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這個名字他不是第一次聽天音提起了,聽天音口中的稱贊之意,這位小将軍應該是後來接他衣缽之人。

那應該早點把他要回來,反正對于現在的主公而言,取涼州只是順手的事情。

張魯已經歸附,韓遂與馬超說着只是随張魯前來探望一番,實則是在估計主公的實力,如今他們親眼看見了這些,應當很快就會做出選擇。

而他們若要向主公表忠,那還有什麽比親手取下離亂的涼州五郡更有說服力呢?

【第一次北伐成功讓魏國重視起了對西邊的防禦,諸葛丞相再也沒有了能夠以小搏大的機會,他興兵動武最後卻無功而返,實在是可惜,他算準了前來阻擊蜀漢主力軍隊的只會是曹魏的偏師,卻沒有算準馬谡會這麽沒用。

第二次北伐更像是第一次北伐的補充,因為它的規模實在太小了,這次北伐如果真要說有什麽值得一提的地方,那就是它暴露出了蜀漢一個巨大的弊端。

公元228年十一月,曹魏在與東吳的石亭之戰大敗的消息傳到了漢中,諸葛亮決定出兵,這一次他走了陳倉古道,但可惜運氣沒有站在他這邊,他沒能跟韓信一樣暗度陳倉,而是被攔在了陳倉城外,諸葛亮勸降據守陳倉城的郝昭不得,又圍攻不下,最後因糧盡退兵。

前面已經屢次說過蜀漢的短板:人少糧少道路艱險,從這裏就可見端倪了。

順便提下石亭之戰的影響,東吳在這裏大破曹魏十萬大軍,斬殺敵首過萬,主将曹休敗回之後不久就羞憤而死,曹魏因此二十多年不敢再向東吳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第三次北伐也只隔了幾個月,公元229年春,諸葛亮率兵拿下了魏國的武都和陰平二郡,魏國在次年對蜀軍展開了反擊,氣勢洶洶地出動了四路大軍,直指腹地漢中,但這四路大軍全都無功而返,蜀漢當時陰雨連月,其中魏将郭淮費耀還在撤退途中被蜀軍反将一軍,大敗而歸。

接下來我們講講北伐的另外一個重頭戲:第四次北伐。】

天音的語氣一下子沉重起來,聽得衆人都是一愣,雖然來之前諸葛亮已經神秘兮兮地給他們看了一點東西,讓他們窺見到了一點未來的真相 ,但是第一次這麽直觀地聽見方外之人急轉直下的情緒語氣,還是很震撼的。

對于劉備等人來說,他們的感覺要更加清晰,之前光幕數次出現,他們早知道此方世界原本的走向,現在聽見這些,心緒一時之間起伏不定。

劉備想起剛到新野時自己那堪稱落魄的樣子,忍不住在心裏長嘆一聲,他那個時候哪裏能想到自己能走到現在這一步,如今荊州益州相輔相成,漢中北可進雍涼五郡,東可扛中原八州,等拿下涼州之後,便可如大秦一般以西待東,等到時機成熟,兩面出兵……

漢室三興,便宛在眼前了。

而這一切的轉變,全賴以這方外奇象的出現,如果那天他沒有去拜訪卧龍先生,就無緣得見異象的指示,從而錯失入主荊州的機會,緊接着他會面對曹操的追殺,繼續狼狽不堪地在其他人處尋求一個容身之地。

他也沒想到諸葛先生竟然可以将之前觀看過的異象重現在衆人面前,與張魯對陣諸葛亮輕描淡寫說出這些時,劉備失态地驚呼了一聲,特別是張魯第二天真的派人送來書信說要洽談的時候,諸葛亮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蹭地往上升了一截。

劉備之前是覺得,就跟元直跟他講的那樣,卧龍先生是當世難得的大賢,雖然諸葛亮已經歸附于他,但劉備對人家還是一直禮遇有加,可是在得知諸葛亮可以攪弄奇象的時候,劉備對他就不只是尊敬了。

劉備甚至隐隐約約認為,諸葛亮是漢室先祖不忍見江山凋敝派給他的至臣。

畢竟這樣一片寬廣的拓着人像的光幕,無論如何都不會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事情,更何況是将已經出現過一次的東西再次獻于人前呢?

但劉備從來沒有問過諸葛亮是怎麽做到的,更沒有問過他這方外之物究竟跟他有沒有聯系。

【第四次北伐是蜀漢攢了三年家底出來打的一仗,丞相在歷史上并沒有六出祁山,他實際只出了兩次,就是第一次和第四次,他也在這裏遇上他的終極對手:司馬懿。

公元231年春,魏國大司馬曹真病重,諸葛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他打算趁着魏國政壇上權力交接的時候出兵,圍攻祁山。

但諸葛亮吃虧也吃虧在這裏,蜀漢的地理位置相對于曹魏比較偏僻,而且信息不通,曹真病重之時,魏明帝曹叡立刻讓司馬懿替補上了,這位在曹操統治後期登上魏國政壇的謀士,終于開始發力了。

司馬懿在曹丕在位時就開始輔政,個人能力自然不用多提,然而他能上位最重要的是曹魏宗室的凋敝,曹真身死後,得用的曹姓人員已經是死的死傷的傷,忠心耿耿跟随過三代帝王的司馬懿,自然就被曹叡選中了。

由于文學作品的影響,大家可能會覺得司馬懿跟諸葛亮相争很多年,其實并不然,這兩人之前都沒有什麽交集,他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交手,就是在第四次北伐中。

第四次北伐如果成功了,戰果也會是比較喜人的,蜀漢不必再局于偏隅,雖然打敗曹魏完成克複中原目标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不會像後面對敵時那樣捉襟見肘。

司馬懿對待諸葛亮是非常謹慎的,在張郃提出攻敵之所必救率兵直撲漢中時,他拒絕了,司馬懿覺得手上這點兵力能不能打贏諸葛亮還兩說,這時候分兵力,那不是分分鐘被蜀漢軍隊打爆。

他面對諸葛亮帶領的大軍采取避而不戰的行動,先在上邽跟諸葛亮對峙,但諸葛亮打上邽本來就是為了這裏的麥子,把麥子收割完之後諸葛亮看司馬懿也不是要打的架勢,果斷帶兵返回,司馬懿就率軍緊跟在諸葛亮後面,但還是不打。

如此幾次,魏軍士兵不答應了,祁山守将賈嗣罵出了那句名言:“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從後面來看,司馬懿應當是看出了蜀軍的短板,諸葛亮到上邽第一件事就是割麥子,可見蜀軍存糧不豐,而且蜀道多難行,盛唐時期李白也要高呼蜀道難,更何況是生産力低下且民生多艱的三國時期,從蜀中運糧到前線需要花費巨額的時間和精力,他想繼續這麽耗下去。

然而魏軍也不是那麽能耗得起,“五年,蜀出鹵城。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将軍”,上邽的麥子被收割一空,魏軍不得已要從羌胡調糧,可見他們也是鍋底空空。

除此之外,司馬懿也有自己的苦惱,作為反擊蜀軍的前線最高指揮官,他必須做出一些應對措施,特別是魏軍中怨聲載道者衆,他就這麽回去了,第二天曹叡的辦公桌上彈劾他的奏表就能堆得跟山一樣高。

畢竟中原不缺世家,士族效命于魏國者多如牛毛,這個位置,肯定不只一個人願意上去坐。

到了五月,司馬懿還是沒有頂住來自國內軍中的雙重壓力,主動向諸葛亮發起了決戰,他采取了張郃一開始的建議,令張郃繞道南下從後方包抄蜀軍,自己則率領魏軍主力部隊正面迎擊。

而丞相等的就是這麽一天,魏軍一直被他牽着鼻子走,早已疲憊不堪,他率軍迎敵,大破司馬懿帶領的魏軍主力,取“甲首三千”,這就是有名的鹵城之戰。

第四次北伐還有一個非常出色的戰果,魏軍大敗之後司馬懿又強令張郃追擊蜀軍,此時的司馬懿還不明白諸葛亮是不能追的,張郃遇到了諸葛亮留下的伏兵,右膝中箭而亡,這位在街亭大敗馬谡的曹魏名将,竟然就這麽草率地挂了。

然而蜀軍遭遇的還是那個老問題:沒糧。

蜀中多雨,這樣的天氣在第三次北伐中替蜀漢攔住了曹魏大軍的去路,也在第四次北伐裏阻擋了蜀軍前進的腳步,六月份,李嚴的消息傳到前線,因為多雨山路難行,且糧食不易保存,送不到大軍手裏,諸葛亮只能沉默又無奈地撤軍。

而這一年,丞相已經五十歲了,距離他病逝五丈原,只剩三年時間。】

好消息:辭職了。

壞消息:辭職回家照顧老人了,繼我爺爺住院又出院後,我奶奶輕微腦梗了,不知道說點什麽好,只能說這本是一定會寫完的,對收藏的寶貝們說一聲抱歉,我也沒有想到過今年會發生那麽多不幸的事情。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