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李世民(1)

李世民(1)

李建成和李元吉像是沒聽清似的,依然呆愣愣地看着光幕,直到光幕中三個人打破了對峙的狀态——其中一人在躲開對面人射過來的三支箭矢之後,迅疾挽弓回射,一箭将身穿太子袍服的騎馬者射于馬下。

血腥一幕使李建成如夢初醒,這光幕肯定是上天賜給他的方外異象,提前向世人揭露秦王的狼子野心,畫中所演無疑就是今日之事,那個騎馬最先被射死的倒黴蛋,就是他自己!

李世民身上的确背着弓箭,在宮城之內執兵是三位嫡子的特權,太子與齊王也時常持刀來往,所以今日二人見他如此裝扮并未起疑。

二人面色發白,李元吉左右張望,怒聲呼號:“來人!來人!秦王謀反!意圖謀殺太子!快來人解了他的弓箭!”

而李世民望着不斷變化的光幕,心中不甘之意頓如滔天,陡然看見這般人力不可及之物,他取下弓箭的手甚至有些控制不住地顫抖,但他還是逼迫自己牢牢地握住了弓背,雙眼如鷹隼一般直直盯着二人。

他為今日謀劃多時,此刻宮牆內外都是他麾下之人,就算聽命于東宮的守軍在見到異象的第一刻就從其他宮門趕來,他也有把握能在他們來之前取下太子與齊王的性命。

只是……這就是天意麽?哪怕他做了萬全準備也自認絕對能做得比太子好,但因為他沒有嫡長子的名分,天意就要強制幹預帝位傳承麽?

憑什麽?!他不明白,為什麽上天會如此厚愛一個人,只是晚生幾年,只是地位不等,他并未一直都有奪位之心,可太子與齊王先後對天策府用計,欲殺他之心已是昭然若揭,難道他就只能引頸受戮,空待屠刀落下嗎?

李建成看清了李世民眼裏的殺意,強逼自己迎上去,此刻不能露怯,他比李元吉要冷靜許多,李二統兵多年,運籌帷幄,此刻大聲求救,未必能喚來效忠于東宮的守将。

果不其然,玄武門內急速湧進來一批甲胄俱全的士兵,李建成只看了一眼為首之人就立刻把目光又收回來了。

“二郎為了今日,謀算多久了?天策府上将何時能帶甲入宮?”李建成嘲諷地看着尉遲恭手裏拿着的刀劍,“我今日若死在此地,謀殺東宮的罪名就會随着天音傳遍大唐四境,怎麽,二郎是要頂着千古罵名,去做大唐的天子麽?”

李世民正欲開口,光幕中的畫面變換成了一人身穿明黃帝袍坐于巅峰之上望着宮殿下千萬人跪拜的景象,女聲适時再次響起。

【然而明晃晃犯下堪稱謀逆大罪的李世民,卻并沒有頂着千古罵名過日子,恰恰相反,他可以說是“明君F4”影響範圍最廣的一個,大唐的第一個皇帝是李淵,但開啓大唐盛世的皇帝是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時締造的“貞觀之治”,迄今還在影響着華夏文化圈裏的國家。】

話語峰回路轉,李世民愣了一下,心情明媚起來,他看向對面臉色突然陰沉的李建成,本欲出口的反擊之語也咽了回去,尉遲恭察覺到他的态度,只是派人将太子與齊王團團圍住,沒有直接一擁而上先殺再說。

光幕之象半座宮城的人都能看見,若是可以天音為矛,興許秦王殿下不需要做這件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Advertisement

且看東宮幕僚見此奇象之後會如何行事将軍馮立、薛萬徹還有謝叔方都是隸屬于東宮且手掌兵權之人,他們得知太子被困一定會很快趕過來,若是情勢危急,那他也只好先下手為強了。

【在把二者做比較之前,我們先來思考幾個問題。

若是太子李建成順利繼位,那他也可以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裏占到一席之地嗎?他可以那麽快地把大唐帶入光耀萬年的盛世嗎?可以讓突厥的颉利可汗跑到長安太極殿前跳舞嗎?可以讓周邊那些蕞爾小國紛紛派“遣唐使”來大唐學習和朝拜嗎?

答案是不能!不是哪個皇帝都能跻身封建帝王第一梯隊的,如果李建成能的話,他就不會那麽忌憚自己那個軍功卓越的弟弟,換言之,如果李世民是長子的話,那麽這件出名的兄弟阋牆事件也就根本不會發生。

當然了,這不是說李建成真的那麽無用和昏聩,他只是在二鳳存在的情況下顯得德不配位而已。

我們觀望太宗陛下最初的戰績時,就會發現太子李建成的名字也常常一起出現,在唐建國之前,李建成的高光時刻其實也有不少,只不過都抵不過他後來幹的那些荒唐事,比如在王朝初定的時候勸帝遷都。

李淵起事之初,即授意李建成去結交世家大族,李建成在這一點上也做得不錯,最起碼在一開始穩住了李唐的後方基地,在李淵登基之後,他又堅持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避免已經打下的基地發生農民起義,在監國時協調諸方。

簡單來說,如果把二鳳從這個時代剔除的話,李建成在一堆平庸太子之間是不稂不莠的存在,史書記載太子“性頗仁厚”,這一點可以在幾則史料裏得到佐證。

李建成喜歡泡溫泉,有一次去泡溫泉時溫泉管理員對他說有上好的活魚可以做生魚片吃,李建成嘗了之後說:“飛刀鲙鯉,調和鼎食,公實有之;至于審谕弼諧,固屬于李綱矣。”于是遣使送絹二百匹以遺之。

你們生魚片做得很不錯,但說起輔佐政務還是我的老師更厲害啊,來人,快送二百匹絹布給老師表達一下我的思念之情。

太子洗馬魏征和齊王李元吉屢次勸說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以絕後患,但“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

然而這些并沒有什麽卵用,大唐剛剛建國,正是需要鐵血手腕的時候,初生政權對領導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李綱的谏言,李建成一個也不聽,“建成後漸狎無行之徒,有猜忌之謀,不可谏止。又思筮者之言,頻乞骸骨。”

太史令一說出“太白見秦分”,李建成立馬就聯合李元吉削李世民的權力,迫不及待地想把天策府衆人全都拉去埋了填坑。

雖然這些述說太子無道的史料真僞有些存疑,存在李二陛下着意删修的可能性,但兄弟相争到了白熱化階段一定是真實的,奪位本就是流血之戰,兩邊的主人各自代表着不同群體的利益,而李建成争不過李世民。

說白了,封建帝王千千萬,李建成能得到的評價是“不算太差”,他能做且做得到的,只有這些。

但他的二弟就不一樣了,相比于打的幾場仗最後都拿來鍍金的大哥,這個從建國之前就開始打天下的秦王,對所有事情的看待角度都要寬廣和狠絕。

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還是非常出名的,提起唐朝歷史必然會有這一段,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太宗陛下來位“不正”,違背了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但卻甚少有人拿着這一點去指責他,原因無他,因為二鳳簡直就像個外挂神,跟他那些經天緯地的事業比起來,這件事在歷史長河裏更顯得不起眼了。

不就是造反嗎?哪個朝代沒出過造反的皇帝,誰造反能造出來一個太平盛世,我這種升鬥小民第一個跳起來贊同。】

聽着天音語氣裏的贊賞之意,李建成幾欲吐血,他捏緊了手下的缰繩,暗道天意怎能如此不公,明明是犯上作亂的賊子,篡改史書的逆臣,他怎麽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稱號?

但一想到那位娘子說的那些功績,他又覺得手足無措,滿心滿腹的不甘不知能向何處發去。

突厥是大唐的心腹大患,隋末天下大亂,這些異邦人也想趁着這個機會在中原撈一筆,哪怕在父皇攻下長安大唐甫定之後,他們也從未放棄過對這片土地的垂涎,若不是當時突厥可汗突然中毒身亡,大唐也沒有辦法專心對付在各地稱霸一方的藩鎮。

颉利可汗是老可汗之子,計謀勇猛更勝于老可汗,如今他正率領突厥蠻人在北方虎視眈眈,蠻人兇狠殘暴,以往唐軍與之相戰往往難以得勝,為何……為何李二就能做到這樣的事,令那草原之主在長安扮戲愉人?!

李建成此刻的想法跟之前的李世民有些相像,他不明白,天命為何如此不公?既然給了他嫡長子的身份,給了他大唐儲君應有的尊榮,那就應該将能力全都賜予他一個人!為何又要生出這這樣一個文武俱全的弟弟像鏡子一般地映照他?!

李世民已經完全冷靜下來,他明白這天音娘子應為後世觀史之人,只是天道恩寵此間,讓他能在機緣巧合之下看見這樣的奇象!

光幕之寬廣,半座皇城的人都能看見其中畫面,這當然也包括不遠處的太極殿,父皇篤信佛道,見此異象,還能安坐于海池之上泛游嗎?

如今他的謀劃已被天音盡數披露,今日之事勢在必行,就算不為自己,為秦王府內的妻兒,為這些多年一起浴血奮戰的同袍,他都必須要把那個皇位争到手!就算背上罵名也在所不惜,若是他敗了……

李世民不願去想那樣的可能性,如今天音都已經将他未來會做出的功績提前述諸人前,那是千古人君之功,這樣的功勞,難道還不足以令父皇回心轉意傳位于他麽?畢竟,他也是向他做出過承諾的,還允許他在洛陽獨設一宮。

【當時的人也許更明白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因為他們是一路跟随李世民打下來的人,他們親眼見證了李世民是如何啃下薛舉劉武周宋金剛等一塊又一塊硬骨頭的,李淵和李建成都不滿李世民手掌兵權,卻從未想過,這個兵權,本來就是他們拜托給李世民的。】

本篇所有帶“”的話都是引自《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大唐創業起居注》,目前有這麽多,後面還有會再做補充,就不一一在作話說明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