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李世民(8)
李世民(8)
李世民不太确定那是什麽場景,但它直接地戳中了那個最令他擔憂的猜測。
他的皇位不是按照禮法由父皇傳予的。
李淵沒有回頭,因而沒有看見李世民明顯有異的臉色。
【隋炀帝好大喜功,又閉塞谏言之路,所以才會有雁門之困。
總結一下,就是歷代昏君幹的事情,楊廣都幹了個遍,除了國內消耗民力修建行宮運河等,楊廣對外的征伐也沒有停止過。
其中以高句麗為甚,公元609年,隋炀帝先是親征吐谷渾,又巡視張掖等邊郡,震懾住西突厥等西部少數民族政權,為第一次東征高句麗掃除後顧之憂。
他不顧千萬勞夫的痛苦,喪心病狂地在全國各地征發了百萬民夫聚集在涿郡,再向高句麗進發,隋軍的排場非常大,十分滿足隋炀帝的虛榮心,然而打起仗來一盤散沙,特別是這個時候遼西海岸線還沒有形成,這麽一路大軍的糧草以及攻取順序都是問題。
所以理所應當的,一征高句麗未果,二征高句麗未果,這時候隋朝境內已經到處都是起義了,特別是楊玄感帶領的關隴貴族叛亂險些真的截斷了隋炀帝的後路,但隋炀帝還是不死心,“诏複征天下兵,百道俱進”。
這次高句麗終于認慫,派人将之前冒犯隋炀帝的主戰派送給隋炀帝殺了,但還是不朝貢,這讓隋炀帝震懾邊陲維護朝貢體系的目标落空,他很想再次征兵,但這一次,他是徹底征不起了,起義軍遍布九州四境。
而且,東突厥已經從隋炀帝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的事跡中嗅到了不一般的氣味,始畢可汗清晰感受到了隋朝的打壓意圖,迅速抛棄了原來的蟄伏策略,開始圖謀向外發展。
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啓民可汗時臣服于隋朝,之後在隋朝的庇護之下迅速發展壯大,到了隋炀帝時期,東突厥已經俨然有超越隋朝成為新的東亞霸主趨勢了。
隋朝末年,全境各地起義如雲,從中央到地方,如同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其中中央以楊玄感起義最具代表性,地方則四面開花,但北邊開花的兩支起義軍有些不同。
漫天王王須拔與歷山飛魏刀兒各自聚衆十餘萬,兩個起義政權都與北邊的東突厥有點不能見人的py交易——燕趙之地富庶繁華,與京都毗鄰,突厥太君我給你們引路,來這邊搶劫吧。
他們不是第一批勾結異族的人,但是第一個舞到隋炀帝面前的人,又因這時張須陀與王世充在南邊鎮壓農民起義的行動頗有成效,隋炀帝信心大增,決定“北狩”,重現他登基不久後巡視北境親臨可汗牙帳的盛舉,借此表現自己作為統治者天命所歸的赫赫威勢。
然而天命只想說:晦氣!滾一邊去!
Advertisement
有句話叫不怕二代花錢,就怕二代創業,隋炀帝自以為自己頒布的一系列诏令都是利于國家發展的,當然脫離生産基礎來看,有些舉措的确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賢策。
但沒有經濟基礎,這些賢策全都變成了王朝脖子上的吊死繩,他開運河修行宮三征高句麗,累死的民夫都是以十萬計,大家都恨不得生啖其肉,誰肯跟随。
更何況東突厥的國力此時蒸蒸日上,始畢可汗正愁沒有機會和借口,聽說隋炀帝欲北征的消息過後,當即樂得一拍大腿,發兵數十萬直奔隋炀帝的禦駕,如果不是之前遠嫁突厥和親的義成公主通風報信,憑隋炀帝的尿性,可能隋朝真的要向突厥稱臣。】
李淵聽得心中暢快不已,果然史家之言不改,聽見後世之人蓋棺定論的語調,李淵覺得身體內從頭到腳滑過一陣清爽之風。
其實越與隋炀帝相近,越覺得這個帝王的可怖之處,高位之上容不下板蕩的忠臣,大隋初立時,跟随者弘農楊氏的一衆世家難得有同心同德之時,三百多年的亂世一朝終結,大家都以為以後會是清平年月。
文帝與文獻皇後對李淵非常好,他的妻子窦氏也很得文獻皇後寵愛,所以李淵并不是一開始就想着起兵反隋的,面對這樣如朝陽般生機勃勃的王朝,臣子們最大的野心也只是封侯拜相,他們都想着如何輔佐帝王好在以後可能有的《隋書》上青史留名。
沒有人想到楊廣會是這樣昏庸的樣子,畢竟陛下在做皇子的時候十分謙遜,比大皇子要賢德很多,所以大皇子楊勇被廢時,朝中衆臣都是贊同的。
只是陛下登基之後就迫不及待地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從先朝就得重用的幾位老臣只是谏言就被他找了個理由殺了,比如宇文弼,助力他使先帝動搖最終下定決心廢儲的楊素,為保全子孫,也不得不順隋炀帝的心意去死。
李淵離天子近前越近,就越覺得恐懼,不得不投其所好送鷹犬駿馬給楊廣,才漸漸得到楊廣的信任。
相比于李淵此刻報複性的猜想,李世民關注的卻是天音言簡意赅迅速略過的話語。
他當然知道陛下頒布的有些诏令是賢策,比如重新設置科舉取士的範疇,如今朝堂官位冗雜彌亂,五姓七望雖身在高門,但并不是人人都有真才實學,多得是靠祖宗隐蔽得上高位的貴子。
“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是說這些舉措在後世都有可能實現嗎?
那“經濟基礎”又是何物?
聽天音不以為意的語氣,莫非後世之人已經發現了支撐國策施行的基礎和規律了?
李世民的心砰砰狂跳起來,喉嚨不受控制地幹渴起來,他握緊了筆杆,不敢放松片刻,繼續凝神聽了下去。
【突厥大舉興兵的消息傳到隋炀帝耳中之後,隋炀帝立刻不裝逼了,忙不疊躲進了離車架最近的雁門郡,而突厥騎兵來勢洶洶,僅一天後,就将雁門團團圍住。
由于隋炀帝駕臨雁門十分突然,城內糧草只供士兵百姓維持二十日,隋朝守軍防禦得十分倉促,而突厥人是有備而來,除了隋炀帝本人和他兒子齊王楊暕所在的城池,雁門郡其餘三十九城皆為突厥人所得。
在這緊要關頭,隋炀帝接受了納言蘇威與民部尚書樊子蓋的谏言,堅守不出并征調最近的軍隊馳援雁門,同時下诏不再征讨高句麗,減輕守城士兵與百姓的心理負擔。
于是天空一聲巨響,猛男閃亮登場,我們的千古一帝二鳳,也正式開始了他作為“天策上将”的峥嵘一生。】
千古一帝……李淵極輕聲地倒吸一口涼氣,他艱難忍住才沒有回頭看自己的兒子。
這是多麽耀眼的評價啊,李淵心頭百種思緒攢動,很難不反問自己,若是大郎,他從自己手中承襲帝位,也能得到後世人這樣贊不絕口的評價嗎?
對李世民而言,他的情緒要複雜很多,滿足與恐慌一齊漫上胸口,李世民看向光幕的眼神透染着茫然,那個“太宗陛下”無疑是他,但那些稱贊聽上去又是如此陌生。
被刻意壓抑的大志此刻徐徐爬伸而上,如果,如果他真能引領萬家百姓走入這樣繁華的良夜,那當皇帝的為什麽不能是他?
【此時的李淵擔任山西、山東撫慰大使,離隋炀帝被困的雁門比較近,李世民加入了屯衛将軍雲定興的隊伍。
李世民初生牛犢不怕虎,甫一進入軍隊就立刻向雲定興獻計:突厥人如此興師動衆南下,攻勢又如此猛烈,一定是傾巢而出,認定我朝在短時間內不能調集足夠的兵馬前來救援,我們一定要攜帶旗鼓故作疑兵。
我們張大軍容,讓軍旗連綿數十裏,夜晚就讓钲和鼓聲互相呼應,胡虜必定認為救兵已大軍雲集,就會望軍隊揚起的塵土而逃遁了。
雲定興認為是妙計,立刻按照李世民所說在崞縣廣布疑兵,突厥的探子果然中計,立即回報始畢可汗隋朝的援軍已至,義成公主同時送信說北境有變,權衡之下,始畢可汗選擇撤圍雁門。
長遠來看,對隋或者對中原地區而說,雁門之圍一把打爆了它搖搖欲墜的東亞共主地位,隋炀帝不惜耗費巨資三征高句麗也要苦心維持的朝貢體系,同時宣告終結。
這個給後面的李淵和李世民都添了很大的麻煩,特別是隋末天下大亂軍閥四起,東突厥抓緊這個機會迅速猥瑣發育成為新的東亞霸主之後。
這是李世民和東突厥的第一次交鋒,始畢可汗一定想不到,突厥強盛美好的未來近在眼前卻又戛然而止——有一天自己的兒子會被這個尚且不知名姓的小輩抓去長安跳胡旋舞。
此刻的李世民也一定不會想到,這個如匈奴一般兇悍令他無法正面迎擊的游牧帝國,也會在後面的某一天,心甘情願地臣服于他足下,并率領各少數民族政權一齊為他加尊號“天可汗”。】
天可汗?!
大概是被驚訝了太多次,李淵此刻聽聞反而不怎麽激動,他看着光幕上衣飾不同容貌各異的番邦人朝金殿之上的帝王行跪拜禮的場景,不由得久久沉默。
二郎似乎真的做得很好,好到一個人便足以引領一個王朝的光輝。
秦皇漢武都是千古一帝,豐功偉績古往今來無人能及,他們也打服了周遭聒噪的異邦人,卻沒有如二郎一樣為蠻人所奉。
想到大郎縱馬的模樣,李淵垂在兩側的手指蜷縮了一下。
大郎不久就要把李家衆人接來太原了,若真要做選擇,就不能多猶豫了。
像王須拔與魏刀兒這種人真的好多,突厥人不會只搶東西,殺人真的就是順手的事。
對,我要把玄武門之變蝴蝶掉,帝王二鳳很快就要過來了哎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