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林三娘帶着兩個孩子,在路上是心急如焚,可看到這一路北上,隊伍中的人越來越多時,她漸漸感覺到一種奇怪的氛圍。
從一開始,擔心去了北疆能不能見到喬長林,能不能靠着自己的手藝安身立命,賺錢養家,替喬長林“贖身”。
到現在,她只想着,這是沈氏的商隊,沈家大小姐如今已是太子妃,應該不會是人牙子,應該不會拐了他們去賣吧?
何況,真要賣了他們的話,也不必給他們這麽好的待遇。
她又不是沒見過那些下鄉的人牙子,趁着青黃不接的時候,幾袋子米就能換走個黃花閨女,從下面村裏收來的小丫頭們,十多個人擠在一輛牛車裏,每日能給塊餅子餓不死就行,等到了城裏再刷洗幹淨了,按照容貌等級賣去青樓或大戶人家為奴為婢。
哪裏會像現在這樣,讓他們母子三人獨坐一輛馬車,不光提供一日三餐,還給喬銘準備了四書集注和縣試的文集,顯然已經了解他的學習進度,給他提供的資料,足以供他在這路上自學,不至于耽誤了功課。
想到楊素素說過,若是他們在北疆軍鎮落戶,就算一時半會兒攢不夠喬長林的贖金,也可以按照墾荒農戶的戶籍給喬銘申請三年後的縣試,一應手續,沈氏商行的人都會協助辦理,絕不會影響到他的進學和考試。
這也是她最終下定決心跟着沈氏走的原因之一,只是沒想到還沒來得及答應,就被喬長山一狀告到族裏,險些害自己被扣上通奸私奔的名義沉塘。
要是繼續留在喬家,喬父喬母和喬長山還不知以後會不會為了喬銘的事,再算計她們母女。
畢竟,只要沒有她,那他們就是喬銘名正言順的長輩,可以控制他的未來。
在這個以孝道為天的世界,若是喬父喬母一口咬定喬銘不孝,那就算喬銘才華再出衆,也會因為這個污點而無緣科舉。
只是,看着車隊裏的女子越來越多,大多都是像她一樣,拖兒帶女,也有一些正值妙齡,不論容貌如何,臉上都有着風霜之色。
林三娘再熟悉不過,那是經年累月的孤寂和絕望在臉上刻下的痕跡。
恐怕,她們大多也是跟她差不多的身份,再熬幾年,或許就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
她還不知道,這些原本拒絕了沈氏工作邀請的寡婦們,正是因為知道了她險些被沉塘之事,加上楊素素帶去的文書,才真正下定決心跟着沈氏離開。
Advertisement
前幾日她們的行程緩慢,正是因為在等這些人的到來。
寡婦門前是非多,可就算她們閉門不出,也很難阻止各方面給予的壓力。
有觊觎她們手中僅有的錢財想要吃絕戶的,有心懷不軌想要人財兩得的,還有純粹就是想要揩油占便宜的……
無非就是欺負她們身為孤寡弱女子,無人扶持無人保護,便是受了欺辱,礙于族規和名節,也只有一死而已。
哦,還有那些心心念念想用她們的性命來換取貞節牌坊的族人,更是口蜜腹劍時時刻刻惦記着她們的性命的“親人”。
林三娘就是她們的前車之鑒。
楊素素手中的名單,有真有假,真的部分,是沈圖在北疆核實了的奴隸名單,但還有不少殘疾的奴隸,被抓住後就割了舌頭,本身又不識字,根本無法說出自己的身份來歷,就只能暫時留在邊鎮,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計,靠着沈氏和濟慈院的救濟活下去。
只是他們的家人,就算找到了,也很難拿出“贖金”來,有願意北上的,沈氏便收下她們抵押的土地和房屋,到官府辦理遷徙尋親的路引。
好在最近因為北方修路通商之事,吸引了不少南方的商戶前去尋找商機,還有些鹽商看中了開中法的鹽引,也紛紛帶人北上,形成了一股北上經商打工的熱潮,每日去衙門報備開路引北上的人,數不勝數。
在這些人之中,各州縣夾雜幾個寡婦和孤女們的尋親手續,絲毫不顯得起眼,根本與沈氏扯不上關系。
直到離開了江南,甚至過了京都之後,零零星星的馬車漸漸彙聚成一支龐大的商隊,她們才意識到,原來與自己一樣的人,還有這麽多。
起初,她們還互相提防着,生怕暴露了自己的來歷,再被人告發。
因為看到沈家的人之後,哪怕有楊素素手中的“官方”文書,大字不識幾個的寡婦們,也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好事落到她們身上。
每日讓她們一日三餐吃飽,還準許孩子們讀書,休息的時候,還有人會教她們識字,教她們算術,這些原本她們根本無法接觸的知識,就這樣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她們,讓她們在驚喜之餘,甚至感到有些惶恐。
沈青葉也沒辦法,她穿過來時接觸到的丫環和女工,都是經過沈氏多年培養教導,不僅能寫會算,還各有拿得出手的特長手藝。
但那都是沈萬年讓人精心培養了十多年才挑選出來的精英人才,真正在大昭民間,普通人家的女子,根本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
可她要調用的這些熟手女工,到北方可不僅僅當普通女工使,還指望她們能夠帶徒弟,能夠管生産,能夠獨當一面……總之,不識字不會算術是絕對不行的。
正好長路迢迢,就讓她們邊走邊學,臨陣磨槍,不快也亮。
只是随行的大多是商隊的保镖和沈氏的夥計,還要考慮到這些寡婦們的名節,盡量選女子為她們上課,這人手就遠遠不夠,最後就連才八歲的小喬銘,都領了份工錢,在休息時負責教其他人家的孩子認字。
這也讓女工們都安下心來。
哪有拐子不光讓她們吃飽喝足,還讓人教她們識字算術的?
看着小喬銘一本正經當老師的模樣,了解到他家的情況後,就讓其他人的心也跟着熱了起來。
都是一樣的出身,喬家小子能讀好書,以後還有機會去參加科舉,若是一舉高中,便可改換門庭,連林三娘都能跟着享福得到朝廷封號。
這種好事,不光喬家可以享有,她們也可以。
于是,那些随行的娃娃們,就開始跟着卷了起來。
從懵懵懂懂跟着讀三字經、千字文,到被自家親娘每日逼着背誦唐詩宋詞,詩經論語,完全沒有時間再去看沿途的風景,想一天天遠去的故鄉。
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有事做,忙忙碌碌之間,渾然不覺得趕路辛苦,便是那颠簸得足以讓人骨架子晃散掉的馬車,也變得不那麽難以忍受了。
尤其是乘船過河,到了江北以後,就連馬車趕路,也變得不那麽颠簸,而前方新修的官道,就讓她們更為震驚了。
那是怎樣的一條路啊,寬達數十丈,像她們乘坐的馬車,哪怕十幾輛同時并行都不會顯得擁堵。
她們也曾聽說過京都城中修建的禦道,以漢白玉石鋪就,寬可行八架馬車,平整光滑,兩側商鋪林立,被稱為京都天街。
可眼前這條官道,寬闊平整,卻絕非石板鋪就,而是完完整整的一整塊地面,,那渾然一體的道路,沒有一條縫隙,是再搞手藝的匠人也無法做到的。
路面雖然只是灰白色,沒有玉石的光澤,但同樣光滑平坦,便是被載重的馬車壓過,也不會留下絲毫痕跡。
而且在中途休息的時候,安排她們在休息區下車吃飯,那些孩子們就按捺不住好奇,跑去看那條神奇的官道。
喬銘也跟着去看了一圈,回來興奮不已地告訴林三娘,“娘啊,那條路居然是一個整體,也不知是用什麽燒制而成的,竟然和鎮東九叔家的醬缸一樣硬呢!”
林三娘曾經帶喬銘去鎮東九叔那買過一個醬缸,用來腌鹹菜。
平日裏,小喬銘在家幫着她一起幹活時,就時常問她許多問題,第一次看到九叔院裏那麽多醬缸,這孩子就忍不住問東問西,得知醬缸竟然就是用泥巴燒制而成的,震驚得小嘴張大得快能塞進去一個雞蛋了。
結果回家以後,喬銘就連着幾日都在玩泥巴,捏成小碗模樣塞進竈膛裏,結果沒能燒出陶碗來,還堵了竈膛弄得滿屋子都是煙。
問清楚原委後,林三娘哭笑不得,倒也沒罰他,只是帶他去看了一次九叔家燒陶缸的火窯。
滿足了小家夥的好奇心之餘,林三娘還委婉地教導他:“這黃泥要燒成陶缸,非得經過篩選火煉,才能成為陶器。可若是白泥精選之後,再經過火窯燒制,便可成為上等的瓷器。”
“哪怕出身貧賤,猶如地上泥土,若是經過高溫煉制,也能夠脫胎換骨,成為陶器乃至瓷器。”
喬銘一雙眼亮晶晶地望着林三娘,懂事地點頭,“阿娘,我明白了。讀書再辛苦,就如火窯中的烈火,只有經得起考驗的,才能從黃泥變成瓷器。”
“阿娘,我一定會好好讀書,成為最貴最亮的瓷器的!”
在那時,他覺得能燒制大醬缸大酒缸的九叔,已經是了不得的匠人,而如今,他發現這邊竟然連整條官道,都像是燒制過的陶器一樣,平整光滑,敲上去硬邦邦得還帶點沉悶的回音,與石板截然不同。
這種發現,讓他一下子興奮起來,原以為荒涼的北疆,竟然還有這樣一條巧奪天工的官道連通,讓他對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加向往。
“阿娘,能修得起這樣官道的地方,一定不會窮的!”
林三娘也點點頭,這幾日看到官道上來來往往的馬車,速度比她們乘坐的馬車快得多,上面大多都拉着貨物,來去匆匆,車上的人臉上都帶着興奮和喜悅之色,像是豐收季節收獲最多的農民一般。
有這麽多的人和商隊北上,就算以前再貧瘠的地方,也很快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九、二十……一、二……十一……”
“銘哥銘哥!鐵蛋又數錯了!剛才就已經數了二十輛馬車,現在他又數成十一了,真是笨蛋啊!”
“可我只有十根手指,加上腳趾頭,一共就二十啊……再多……再多怎麽數啊?”
幾個小娃娃嘻嘻哈哈地笑鬧着跑來找喬銘“主持公道”,向他吐槽趙鐵蛋那個笨蛋只會掰手指腳趾數數的事來。
這可是喬銘哥哥今日交給他們的任務,要他們在用過午飯後,數一數路過的馬車數量。
喬銘還記得,楊素素楊姨跟他說過,每日過路的馬車,若是能超過一百之數,那前方必有過十萬人的州府大城。若是像運河碼頭所在的重鎮,每日往來車輛,甚至十倍于此。
他從小到大,在青竹鎮上,見過人的,還沒有過千,連算術之道,還是在車隊裏跟着沈氏商行的掌櫃們現學現賣,撿着簡單的教給同行的小弟弟小妹妹們。
正如老師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出來看世界,他才看到,原來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像阿娘一樣被關在家中,只能織布繡花,漿洗衣物賺錢來供養他和妹妹。
楊姨出身江湖,既能做保镖,還能跟北疆軍鎮的軍爺們一同上陣殺敵。
便是沈氏商行的掌櫃也不全是男子,有兩位姨姨的算盤打得比老掌櫃還快,專門給他們教授算學不說,還教他們如何才能靠自己的手藝賺錢,如何才能靠自己的算計省錢……
這些都是在喬氏族學聞所未聞的知識,讓喬銘大開眼界。
以往總聽長輩和老師鄙棄商人,認為商人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上不得臺面,哪怕再窮,耕讀詩書傳家的清正門風不能丢。
可現在看來,喬銘覺得,恐怕是族老們根本不會做生意,賺不到錢甚至賠了錢,才不得不守在家中靠着地租出産維持生計。
就像他家,自從阿娘接了沈氏的委托,開始替沈氏織布後,家中的生計就寬裕了很多,而不似先前只能靠着五畝薄田的租子勉強維生,全靠變賣阿娘的嫁妝才能交得起給爺奶的孝敬錢。
而如今沈氏請阿娘去北方做工,光是預付的半年工錢,就有五十兩,據說到時候還有安家費,包吃包住,只要阿娘能帶出一個徒弟,還能額外有獎金。
喬銘雖然問不出阿娘能賺多少,更算不出來沈氏能賺多少,可他看到,因為這樁生意,從種棉花種桑養蠶的農戶,到摘棉花出生絲的工人,再到像阿娘這樣的紡織女工,再到布行的商戶,以及像沈氏這樣的大商行,單是這一行從頭到尾,就有無數人為之忙忙碌碌,賺錢謀生。
這裏面蘊含的道理,似乎并不亞于四書五經。
哪怕他年紀小,仍然懂得,若是吃不飽穿不暖,連基本生計都無法維持的話,又哪裏能讀書識字,學禮講道?
就連聖人都說:“倉廪足而知禮儀”。
可老師們都說,治國以農為本,商為末,或許是他讀書還讀的太少,不知其中道理,等他長大以後,一定要弄清楚其中道理。
至少,要讓自家人和鄉親們,能夠吃飽穿暖,再談及其他。
沈青葉都沒想到,她一個小小的善舉,只不過是為了招攬江南的熟練女工,前去北疆開發,擴大毛紡廠的産能,就會影響到一個未來權臣的思想。
喬銘,在其生父被北蠻人擄走身亡,生母被族人逼死之後,雙生妹妹被賣,自己也被祖父祖母賣去做了贅婿。
幸好他入贅的人家待他不錯,他為報恩,改名換姓後,終于踏上科舉之路,不但考中了狀元,最終還當上了內閣首輔,哪怕後來被喬氏認出他,要他認祖歸宗,也被他一口拒絕。
在他做首輔期間,就曾大力清查隐田隐戶,打壓世家勢力,成為一個著名的鐵腕首輔,因此也遭到了不少反撲和報複,可到他死後,家中房屋地産,加起來還比不上一個州府舉人家資,與其他閣老尚書們動辄百萬家資,千傾良田相比,當真是兩袖清風。
他出身清貧,痛恨那些大地主大商人,認為百姓的貧苦,國庫空虛,皆源自這些國之蠹蟲,從而嚴查土地兼并,對商戶課以重稅,雖充實了國庫,保證了北疆将士的軍資糧草供應,卻招來了無數罵名。
若是讓沈青葉知道這事兒,肯定會感嘆,這本是紀委的苗子,結果卻幹了經濟發展司的活,有理想心懷天下,能夠共情貧苦百姓是好事,可不懂經濟的官員,真的是古代社會發展進步的最大阻力啊!
如今的喬銘,生母還活着,妹妹還在身邊,正在踏上尋父之路,還跟着他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保镖和商人們同行,一邊當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與從前所學完全不同的知識,一邊在教同行的小弟弟小妹妹識字認數的同時,見識和思想,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正如他們現在踏上的這條迢迢大道,是從未有過的奇景,哪怕不知前方通往何處,都能因為這平坦堅實的大道,相信未來的光明燦爛。
待他們抵達這條路的終點大同府時,亦沒有想到,在這北方軍鎮之中,竟然還有如此雄偉的城池。
大同府是大昭北方軍鎮中的要塞之地,領四州七縣,肩負着守衛大昭北門,屏捍三晉之地的重任,也是與塞北草原各族往來最密切的榷場之一。
當初在大昭皇帝率軍将北蠻人驅逐出關外時,在北疆曾築有大量的城堡,讓邊城百姓在敵軍來犯時可以據城抵禦,等待援軍。
這些城堡有的是衛所放哨防範的軍堡,也有屯田墾荒的百姓們自建的民堡,一旦發現敵襲,便撤回堡內,點燃狼煙,其他城堡的軍民就會趕來支援,一同打擊來犯之敵。
而平時無論百姓還是邊軍,就在這些城堡周圍墾荒屯田,雖不能完全自給自足,卻也能緩解不少糧草壓力。
沈青葉正是利用這些城堡間的聯動,讓人在官道的基礎上,又修建了無數條快速馬道,用以連通各個城堡,如此便能夠讓大昭的戰車快速集合,還可以随時利用路障來防範北蠻人的騎兵。
起初大同府的鎮守将軍耿慶浪還認為如此一來,等于給北蠻人的戰馬鋪路,讓他們更容易來去如風,可等到這路修起來之後,他們才發現,除了戰馬之外,其實結實堅硬平坦的水泥路,更有利于他們戰車的合圍進攻,遠勝過那些在任何草地泥地裏都能跑的戰馬。
畢竟,原本大昭軍與北蠻軍相比,就是長于守城,短于馬戰。
大昭的戰馬永遠是個短板,無法像北蠻人一樣擁有大量的騎兵和戰馬,在機動戰上總是會慢一步,就落人于後。
可大昭的火器和戰車,卻是北蠻人最為忌憚的武器。
就連北蠻前朝的王室之中,都有數位英勇無敵的猛士死于攻城時的炮火之下,更枉論其他的騎兵。
然而在以前,大昭的最大問題,就是這些火炮和戰車的運輸。
火炮十分沉重,搬運起來更是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對手若是大軍來犯,尚能發揮作用,可若是十幾人幾十人的小股騎兵,來去如風,就算是火炮也很難次次命中目标,反而會造成不少浪費。
戰車用于拒馬的效果非常好,還能夠保護士兵前進進攻,可缺點也很明顯,除了在平坦的戰區之外,其他的地方,幾乎無法行動。
原本被送到前方軍鎮用于維修城牆的水泥,在耿大将軍發現這些水泥路的好處之後,就幹脆地被變成了更多的車道和馬道,用來運輸這些大殺傷性武器。
北蠻人怎麽也沒想到,原本說好的修路,是用來通商,方便與他們交易羊毛和鹽茶等物,可這路修通之後,還沒見到鹽茶的影子,就先看到了大昭軍的火炮和戰車。
一路橫推過去的大同軍,生生将防守的軍堡戰線向前推進了上百裏,許多在這外面游牧的草原民族,毫不猶豫地投靠了大昭。
無它,既能收他們的羊毛,還能讓他們吃飽穿暖的大昭軍,都能打跑北蠻人,他們現在不降,還想什麽等什麽呢?
送鹽茶來的商人可是說了,過了這個村可就沒這個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