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七十一章
從北安城錦衣衛送回來的密報中,慕容楓看到,那些原本和北安城毛紡廠和奶粉廠有過生意往來的部落。
這次都沒有跟着北蠻王帳出兵,哪怕北蠻王派探子在城中故意挑唆鬧事,還散布大昭軍要剿滅草原部族的流言,依然沒能打動他們出兵不說,甚至在北蠻王慘敗之後,他們還主動圍住了北蠻王帳所在地,等候大昭軍前來收尾。
可以說這次除了少數在外游獵和在遼東大同一帶故布疑陣的北蠻兵之外,王帳主力機會被一網打盡。
這些部族,甚至不像以前那樣,直接瓜分戰利品,而是老老實實地等着孫昭蘇和慕容荻帶人過去打掃戰場,分配戰利品,恭順得完全不似以前那些專門趁火打劫唯恐晚一步就吃虧的模樣。
後來錦衣衛的人跟着楊素素見了他們各部的首領,才知道,這不到一年的時間,沈氏與他們的羊毛和奶粉生意,規模已經大到了一個他們根本無法想象的地步。
他們若是因為眼前這點戰利品就忘了自己的位置,忘了自家的買賣,那麽回頭在那邊會吃更大的虧,誰也不想今年的羊毛和羊奶牛奶賣不出去發臭腐爛,變成一文不值的垃圾。
跟沈氏制作出來的奶片奶粉相比,他們原來簡單加工制成的酸奶疙瘩,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
更何況,他們去年嘗到了甜頭之後,就将部族遷徙到北安附近,發現沈氏居然還在這邊開墾了草場,種植了不少苜蓿草,還定期割草制成青儲飼料,就連冬日他們都不用再去尋找過冬的牧場,也不必擔心風雪之下挨凍受餓的牲畜會大量死亡。
能安安穩穩地生活,吃飽穿暖,誰願意四處奔波,饑一頓飽一頓,還要冒着生命危險?
大昭和沈氏能夠帶給他們安穩富足的生活,只需要他們日常放牧,甚至都不用擔心過冬的草料,這樣的好日子不過?難道還要跟着北蠻王帳到處游牧,飽受壓榨,養大的牛羊得上交一半不說,族中的青壯男子大半都為了王帳的征伐活不過三十歲。
如今連王帳都敗了,他們不抱緊大昭國的大腿,難道還要自己作死,為這麽點戰利品,步北蠻王的後塵?
他們還沒有傻到那種程度。
錦衣衛将這些情況如實上報皇帝,慕容楓看了之後,算是明白為何沈青葉一直堅持要在北疆通商,哪怕打着為他尋藥的名義,前期砸進去無數真金白銀,光看賬簿,別人以為他們賺到了金山銀山,其實他很清楚,光是投入廠房道路和各種設備人員培訓等等的資金,沒有幾年根本無法回本。
可他們除了錢之外,還賺到了人心。
這才是真正最難得的。
所以他一聽到那幾位胡妃想要跟孫昭蘇去娘子關,就動了心思,跟沈青葉商量起讓她們在娘子關開辦西域和北疆貿易市場。
這也是從北安城開始出現的新名詞,不是一個兩個商行,而是一個可以自由貿易的市場,官府負責提供場地,維持秩序和安全,十抽一的稅率,比新建一個商鋪長期投入要劃算得多。
如此能夠更加方便這些往來貿易的商隊,節省了他們的時間和投入的人力物力,上到大商戶如沈氏,下到個人獵戶和農夫,都可以拿自己的東西前來交易。
這種類似常态化的集市,在北安城十分受歡迎,也是這座邊防小城能夠快速吸引人氣,達到升格為縣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若是娘子關、遼東都能夠有這樣的貿易市場,相信也能帶動更多的百姓前去落戶屯田經商,使大昭的邊境不再空虛乏人,缺衣少食。
沈青葉聽他說得興起,忍不住故意找茬:“可那些胡妃,畢竟是先帝宮中妃嫔,若是放她們去娘子關,就不怕朝臣非議嗎?”
慕容楓嘆口氣,“反正無論怎麽做,他們都會有意見,那就讓他們願意說的說吧,聽不聽,在朕。”
“那就行。”沈青葉忽然嘆口氣,說道:“就是恐怕他們要說陛下是被我帶壞了,如此重用商人,有悖先帝重農輕商之策啊!”
她已經聽說,有禦史憤然上書,罵她是妖後,媚主禍國,幹預朝政,誘使皇上舍本逐末,已有呂雉、武瞾之狀。
這鍋她可不背,要背,也得皇帝自己去扛。
慕容楓果然不負她所望,當即安慰她:“梓童無需理會那些閑言碎語,若無梓童相助,哪有那麽多百姓能分到田地,濟慈院的孤寡老幼皆有所養,還有這畝産千斤的良種,都是梓童為我大昭帶來的福祉,那些不懂稼穑、不識民生的書生,若是覺得朕沒有以農為本,那就讓他們都去勸農開荒,修築水渠,為我大昭增産增收去努力吧!”
他說到做到,原本地方官就有勸農之責,考核時每年的糧食産量稅賦收入都是重中之重,如今還要推廣新農具和新糧種,就幹脆設個勸農巡察禦史的臨時差使,讓那些在京中閑的沒事就聞風上奏,專挑皇帝皇後的刺兒,以顯示自己的忠貞清正的禦史們,去腳踏實地地看看大昭如今的良田幾何,稅賦之弊,到底根在何處。
慕容荻這次并未罷免他們的官職,依舊屬于禦史臺,只是給他們多了個臨時差使,每個禦史負責一府之地,要走遍全府所有縣鎮,不光要巡察有無貪贓舞弊之事,還有勸農的指标,若是不能在三年內令所屬府縣增産增收,就真的會被貶出京城,下放到地方為官,踏踏實實地去做個父母官。
而大昭的科舉,亦是沿襲了兩宋的科舉制,雖然将原本的各州府解送生員,改為了最基礎的童生-秀才的縣試,過了縣試為秀才,過了鄉試為舉人,進京過了會試為貢生,最終過了殿試為進士。
基本上除了殿試少有黜落之外,其他都是百裏挑一的選拔,競争十分殘酷。
盡管如此,他們考試的範圍,依然以四書五經為主,哪怕有時政策論,也很少有接地氣的專業行政管理學習,就有不少人當官還得帶師爺幕僚,真正處理那些繁雜瑣碎的公務的,師爺和幕僚的專業性,甚至強于這些地方官。
然而先帝曾經制定了十分嚴格的戶籍制度,按照民、軍、匠、竈等分級定籍,一旦定籍,更要求子孫後代“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
好在這會兒還沒限制商戶子弟不能參加科舉,而其他戶籍,除了軍戶在參将以上者子孫可以參加科舉外,匠戶和竈戶根本不允許參加科舉,徹底失去改換門庭的機會。
辛辛苦苦寒窗十載無人知,一朝高中天下聞,可三年一度的會試殿試,考過了也是大昭的基層官員,能入翰林院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去六部觀政,也有一部分會被分去禦史臺。
禦史臺的官職雖品級不高,卻能上書直達天聽,大多是一些年輕氣盛的官員,就沒有他們不敢罵的官,不敢告的人。
其中罵外戚罵勳貴是最為安全,因為自古以來除了個別皇帝之外,對勳貴外戚,在重用厚賞之餘,都十分戒備,禦史能替他罵一罵壓壓風頭,對皇帝來說也是件平衡權力的好事。
只是先帝後宮無數,皇後又謹言慎行,禦史們大多盯着勳貴抓把柄,替先帝除去了不少在開國後驕縱蠻橫、居功自傲的大将,一旦成功,那升官的速度甚至趕超在翰林院修史編書的同榜三甲,禦史臺的風光一時無兩,導致後來的不少新進士,都争着搶着想進禦史臺。
好容易抓到了皇後幹政,皇帝重商輕農的“把柄”,這一批禦史們簡直像是瘋狗遇到了肉骨頭,一擁而上地瘋狂上書,奏折如雪花般飛往內閣,令幾位閣老都頭疼不已。
就連他們,也跟着挨了不少罵。
結果沒想到,皇帝能使出這麽一招來,簡直又狠又準,還讓人無法反駁,內閣毫不猶豫地立刻執行,趕緊将這批禦史們都送出京城去巡察勸農,這才算松了口氣。
然後就遇到了更頭疼的問題:皇帝要改變恩科取仕的考試內容,說得還十分有理有據。
如今天下百廢待興,民生處于恢複期,需要的是懂得治理民生的地方官員,若是當官不懂刑名律法,不知稼穑艱難,不知水利河工……又如何能治理地方,為民做主?
至于那些“直言敢谏”的禦史,慕容楓更希望他們除了能說敢說之外,還要能做事敢做事,踏踏實實地到地方巡察勸農,經歷過基層鍛煉(毒打)之後,才能為國為民獻出良策,而不是人雲亦雲,毫無個人見地,更無憑無據,等于诽謗君上。
衆臣不由面面相觑,要說專業,他們自己也是半路出家,如何不知其中艱難,故而皇帝提出這個問題,也不是無事生非,故意刁難。
只是向來科舉取仕都是以四書五經為主,若要考這經世治國之道,恐怕還沒那麽容易。別說考生,就連他們這些當過主考出過考題的內閣重臣,昔日的科舉佼佼者,如今都不知該從何下手,如何出題。
首輔張瑛不得不站出來問道:“不知陛下打算如何考問君子治理民生之道?”
以往皇帝出題,都是在殿試環節,而到了殿試,往往很少會黜落考生,等于是最終的排名試。可如果皇帝想選的是務實性人才,他們鄉試會試選上來的都是熟讀經義,精通時文策論的理論性人才,那最後讓皇帝選才,必然會大失所望。
如今已到年底,新年就是新帝改元後的第一年,恩科取仕一般在二月中下旬,各地舉子已經開始陸續趕赴京城準備參加恩科會試,皇帝這個時候提出這個問題,自然就是打算讓他們在會試中,就開始變更考試內容和方向。
這個改動有點大,若無皇帝的明确指示,他們還真是不敢随便做主。
慕容楓早就料到他們會如此行事,倒也不勉強,幹脆地說道:“為保會試公平起見,考題就暫不公布,待會試開考前,考官入簾封院之日,朕讓人将考題直接送入貢院之中吧!”
“這……”衆臣雖然想說這會試就由皇帝出題之事自古未嘗見過,可是也沒有哪條規定說不能由皇帝出題,殿試都可以,那會試有何不可?
只是如此一來,苦的就是這屆考生了。
可憐他們還以為,這次恩科取仕,是多了一次會試機會,誰能想到,居然還會有這種高難度的考試改革呢?
皇帝都不給他們出題方向讓他們讨論,而是幹脆利落地大包大攬了全部試題,更是讓他們想要給親朋好友子弟門生透個方向都沒轍,只能回去讓大家多看看理政實務和這兩年的邸報,或許能從中尋找到皇帝的出題方向。
至于後來皇帝再提同時重開武舉之事,群臣們也無心再與他争辯,自是無不贊同,紛紛稱頌皇帝英明遠見,決勝千裏雲雲。
慕容楓退朝之後,卻去了坤寧宮中,摒退左右,對着沈青葉長嘆一聲。
“有時候,朕都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那些年輕的禦史,敢說敢言,卻又缺乏經驗,人雲亦雲,容易被人利用。而那些經驗豐富的老臣們,固然老成持重,是國之棟梁,可他們先前被父皇……以至于做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聽着他們口口聲聲稱頌于朕,朕卻感覺不到一點兒真心……”
沈青葉卻忍不住噗嗤一下,說道:“陛下你是想多了吧?大臣們能做好本職工作,不貪不腐,兢兢業業,已經是合格的臣子。你卻要他們既能幹還要敢給你挑刺,便是直言如魏征,也差點被唐太宗給砍了呢!”
這當了皇帝果然會變得貪心,既要又要,跟打工人要真心……真是想得美。
慕容楓苦笑道:“太宗皇帝有長孫皇後,朕也有梓童這般賢內助,卻無魏征這等直言敢谏的忠臣能臣啊!”
沈青葉說道:“世上都是先有伯樂,方有千裏馬。如今陛下主政,開科取士,便可按照自己的心意來,選拔有才之士,方能改變朝堂風氣。這等事,急不來的。”
慕容楓點點頭,他何嘗不知,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他剛過登基,想要大換血是不可能的。
若是從前他身體康健,能夠輔佐父皇處理政務,在朝堂中有自己的人手,自不會像現在這版艱難,可當初因為他體弱多病,難以支撐,故而東宮的屬官幾乎成了擺設,有才之士不願去,被硬派來的都是混日子的,整日鑽營想着法離開東宮,導致東宮門下的人手凋零,難當大任。
就這樣,他身體好一點的時候,先帝還會交給他不少奏折,讓他協助辦理,讓衆臣看到他對太子的信任和看重,表現得若非太子先于他離世,絕不會變更儲君。
當然,在先帝的計劃中,太子若是三十歲過世,那前面幾個成年皇子都已被派去就藩,後面的小皇子們年紀尚幼,都不足以承擔儲君之任,他便可以借着愛子早逝之痛,再拖個十年八年立儲,總不會讓儲君強大到能夠威脅到他的帝位的地步。
可人算不如天算,他搶了慕容荻為太子找來的傳說中的鲛人,以為可以求得長生不老,青春永駐,結果卻毒發身亡,暴斃當場,甚至連一句遺言都沒來得及留下,枉費了那麽多的算計,最終真真是死不瞑目。
會試将由新帝親自出題,意在選拔務實之才的消息,最終還是傳了出去。
一時間《齊民要術》、《農桑輯要》、《水經注》、《河防通議》、《至正河防記》、《王祯農書》、《夢溪筆談》等等平時不被考生們重視的“閑書”、“雜書”,都買斷了貨。
書坊的老板們趕緊讓人加印了一批又一批,庫存的紙都用光了,還趕不上賣的快。
就有些到得晚的考生,忍不住抱怨起來:“子曰三年無改于父道,是為孝也,新帝方才登基,就大舉變革科舉取仕之道,豈非不孝?”
就有人趕緊捂住他的嘴,看到周圍的紛紛遠離,氣惱地罵道:“你自己想死,可別連累大夥兒。京城重地,耳目衆多,你沒聽說有的大臣在家中閨房私話,都能傳入皇帝耳中。你還敢說皇上不孝,簡直是自尋死路!”
“要說你在自家關起門來說,我們誰也不管,可在這酒樓茶肆之中,豈非連累在座所有人?”
那考生被罵得面如死灰,灰溜溜的離開時,衆人避之不及,看他猶如看被抽了脊梁骨的癞皮狗一般。
又有人說:“其實陛下亦是好意為民。君不見前朝有些憑着一手文章考上進士的,卻不通庶務,不懂刑名,不是被師爺幕僚糊弄擺布架空,就是胡亂判案、枉顧民生,這等父母官,對百姓有害無利。我等讀書科考,乃是為報效朝廷,亦是為百姓謀福祉,如此變革,實為大善。”
當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歡喜得是既然皇帝親自出題,那必然會親自閱卷,雖說不可能看遍幾千考生所有試卷,但要榜上有名的考生文章,必然會入得皇帝之目,這等機會,在以前的考試中,是只有殿試前十名才有的。
能夠搶先一步在皇帝眼中留下印象,對他們以後升官都大有好處,誰不想自己的文章能夠被皇帝一眼取中,自此金榜題名,平步青雲,以後說不定還能登閣拜相,走上人生巅峰。
剛剛抵達京都的一群舉子們,聽到這番熱議,也不禁心生向往。
大昭皇帝在開國之初,因為戰事未平,還是采取薦舉制選官,直到四年前才恢複了科舉制,一共兩屆科考,每次取仕也就是兩百多人,相較于萬千舉子來說,簡直是百裏選一甚至千裏選一。
如今新帝登基開恩科取仕,等于增加了一次會試機會,尤其是這次恩科取仕還是皇帝親自出題,怎麽不讓這些千裏迢迢前來趕考的舉子們浮想聯翩。
其中杭州舉子華文龍和江西舉子黃子瑜最為激動。
華文龍是浙江解元,黃子瑜是江西解元,俱是今科狀元的熱門人選。
華文龍如今才剛到及冠之年,正是年少氣盛之時,一聽到這個消息,便大聲叫好。
“當今聖上英明睿智,先前以女将軍孫昭蘇為将,出征北蠻,大獲全勝,可見選才不拘一格,只要我等有才,又何必擔心是何人出題?”
就有人酸溜溜地說道:“你是不用擔心,可我們平日讀的是四書五經,哪裏懂得治水之道,農耕之術?若是皇上考問你如何種地,你能答得上來嗎?”
華文龍毫不客氣地說道:“就算不考治水之道和農耕之術,若是以後為官外放,成為一方父母,若是不懂水利河工,如何安民?若是不懂農耕稼穑,那又如何勸農?遭受洪水旱災,如何救災?”
他一串的問題,問得那人啞口無言之餘,他方才不屑地說道:“若是當官不為民做主,又無法替百姓謀福祉,那還當什麽官?不如回家種地,還省得以後當官禍害一方!”
“你!——”那人氣得面紅耳赤,卻又無法反駁,只能悻悻地拂袖而去。
黃子瑜則為華文龍鼓掌叫好,“華兄不愧為浙江解元,這番見地,當為榜首!”
華文龍卻有些臉紅起來,小聲說道:“其實我小時候最佩服的,是蘇東坡蘇大人,他既是一代文豪,又能治理地方,還為我杭州留下一道蘇堤,這等功績,才是我等文人當學習之處啊!”
衆人聞言,無不佩服華文龍的為人,紛紛為其叫好。
就連酒樓掌櫃,也派人送了兩壺好酒給他們。
慕容楓當晚就收到了錦衣衛送來的密報,看到這一條消息時,忍不住笑了。
看來,這個世上,并非人人都是老油條,還是有熱血未滅的青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