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第七十八章
雖然武舉在文舉之後,可參加的人少,放榜反而在科舉之前。
沒等大家就武舉狀元人選深挖背景和八卦消息出來,科舉放榜,一下子将所有人的關注度,都吸引了過去。
大昭雖然沒有像兩宋那般重文輕武到自廢武功,可先帝在定都之後,陸陸續續以謀逆之名解決掉了不少的開國功臣,其中大半都是武将不說,如今的朝堂之上,也是以文官主政,武将基本上沒多少話語權,哪怕鎮守邊關的統兵大将,也被巡撫和督查牢牢地掐着糧草補給的脖子,哪怕四五品的将軍,也得對比自己低兩三階的文官低頭。
就連這次恩科取仕,武舉最終取武進士人數僅五十名,而科舉錄取的貢生人數則多達四百名,兩者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
這會試皇榜一出,大家就無心再去管那武狀元是從哪裏來又是哪族人,而更關注今科狀元花落誰家,榜眼探花又是何方人士。
上榜的自是歡天喜地,落榜的倒也沒有太過傷心,畢竟這次會試算是恩科加試,并不算在三年一次的常規會試之內,也就是說原本他們還得等三年考一次,而這次可以在三年內考兩次。
錄取名額等于翻了一倍,這次考不上,還有一年後的下一科,了解了新帝的施政方向和選才喜好,下一科再有備而來,定然能提高不少。
只不過,這次的三甲之名,讓所有參考的舉子們都有些酸了。
無他,年少成名,一舉奪魁,這是多少考生心目中的夢想,可能夠真正實現的,少之又少。
按照正常的讀書科考年紀,從五六歲開蒙,到七八歲正式讀書,十年寒窗能考上秀才就算不錯的了,然後還要經過鄉試,才能抵達京城參加會試。
童生試和府試是一年一考,可鄉試和會試都是三年一考,一次落榜,就得再等三年。
大昭開國初期,皇帝每科錄取的名額都控制在百名左右,最少的一榜才錄了五十名貢生,大多數官職,都優先給了當初追随他打天下的弟兄們。
然而随着天下一統,進入太平時期,這些官員們的短板就紛紛暴露,哪怕皇帝三令五申嚴懲貪官污吏,還是年年考核年年挖出不少貪官,皇帝殺一批流放一批,就得再招一批考生,于是錄取的名額也漸漸多了起來。
可那加起來,也沒有這一科的人數多,直接讓所有考生和官員們都震驚不已。
主考官禮部尚書汪恪頌起初看到慕容楓讓他這一科錄取四百人時,也十分震驚,先帝在位時共計四科才錄取了三百多不到四百貢生,新帝登基第一年恩科取仕就給出四百名額,這顯然是要大換血的前奏啊。
可他還沒法不聽,因為不僅是全大昭的考生,還有國子監的監生,各國來朝賀的使者們,都在虎視眈眈地盯着今年的貢生名額。
那些番邦考生也就罷了,國子監的監生,大多都是勳貴和三品以上的文官子弟,每家可得恩蔭一人入國子監讀書,不用參加縣試府試和鄉試,直接可以以監生的身份參加會試,作為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國子監學生,對京城的風向最為了解,理論上來說,更能夠把握時文和策論方向,做出符合考官乃至皇帝的文章來。
可事實往往與理論相反,越容易得到的越不會好好珍惜。
原以為這些擁有全國最好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的國子監學生中更容易培養出符合朝廷需要的人才,故而皇帝最初還定下了監生畢業後,不經會試,亦可由六部擇優錄用,等于給他們另外開辟了一條就業當官的青雲之路。
可誰能想到,國子監的學生竟然會在會試中全軍覆沒,一個都沒考上貢生的,就讓老皇帝很是打臉,幹脆又增加了國子監入選的範圍,準許各府鄉試前十名直升國子監讀書,在讀書期間若是參加會試,就以國子監的監生身份參加,也算是國子監的成績。
如此一來,才勉強保住了國子監這個全國最高等級學府的顏面。
盡管如此,這些年來,國子監裏硬是一個進入三甲的都沒,哪怕原本是各府鄉試前三的舉人,被保送進國子監後,也很難不受這裏的風氣影響,尤其是那些勳貴和高官子弟,自己不好好學習,還經常搗亂欺淩這些外地考生,導致後來知曉國子監情況的舉人們,除了想進國子監攀附權貴的人之外,那些想好好學習在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舉人,都寧可在老家繼續苦讀,也不願再入國子監。
于是國子監的成績好看了沒幾年,又恢複老樣子,成了爛泥坑一樣,學生無心讀書,老師也懶得管教,老皇帝一怒之下,撤了原來的國子監祭酒,又換了一批老師,每年都要考試,考不過的別說畢業,最後幾名直接會被除名逐出國子監,以後永不錄用。
打了一棒之餘,皇帝又給這些監生恩典,參加會試的監生,每年會有十個直升貢士名額,但前提是在國子監的成績排名前十,在會試中單列一榜,并不與全國舉子同榜。
除非成績特別優秀的,方可跨榜進入三甲之列。
本次恩科之中,就出了個特別優秀的監生,年方十七歲的寧征,名列第三。
在他之上的,是二十歲的浙江解元華文龍和二十四歲的江西解元黃子澄,在平均年齡超過三十歲的舉人當中,可以說是年少有為,鳳毛麟角。
尤其是寧征,原本去年十六歲中舉,已是京城最年輕的舉人,按照三年一次的會試,他本該十九歲才能參加會試,結果新帝登基開了恩科,他便成了大昭開國以來,最年輕的貢生。
甚至很有可能成為最年輕的探花榜眼甚至狀元也說不定。
最特別的一點,他曾經是前燕王慕容荻的伴讀之一,出身安寧侯府,是安寧侯寧博遠之孫,只不過他在宮中只去了兩個月,就因父母雙亡,“被”告病退出伴讀行列不說,本該屬于他的國子監名額,也成了堂兄的。
原本他和當時的長興伯世子楚雲瀾,都是被譽為京城神童的人物。
可一個成了燕王身邊炙手可熱的神童,一個卻漸無聲息,成了“傷仲永”的代言人。
誰也沒想到,都不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才短短五年過去,神童楚雲瀾被抄家流放,被送出安寧侯府在外讀書的寧征,卻一路縣試府試鄉試會試考上來,在短短的兩年之內,成為大昭科舉升級最快,年紀最小的進士。
當初他鄉試在京畿排名第五,就保送進國子監,當初搶了他國子監名額的堂兄本想糾結那些纨绔子弟攆走他,可沒想到他一進國子監就成了國子監祭酒的學生,反打了那些纨绔子一個下馬威。
自此,不願與那些纨绔子弟來往,一心讀書的寧征,就成了國子監老師們難得照顧有加的掌中寶,各種強化輔導跟上,才能在小小年紀,就能夠做出一篇思路清晰,觀點鮮明的策論,贏得了考官和慕容楓的贊許。
若不是這次因為年紀小被主考官稍微壓了壓,搶個頭名也不是不行。
放榜時,楚雲若看到這個名字時,就格外難受。
當初楚寧兩家曾有過口頭婚約,可她為了替弟弟入宮當伴讀,女扮男裝不說,還故意借着弟弟的身份氣走了寧征,并說服長興伯在他父母雙亡後,還找借口否認了她和寧征的婚約。
那時的她,心裏只想着慕容荻,根本看不上父母雙亡被侯府放養的寧征。
心高氣傲如她,便是在燕王面前,都不曾低過頭,又怎麽肯嫁入已經沒落的安寧侯府。
更何況,原本寧征之父是安寧侯世子,結果死于北蠻人之手後,世子之位被傳給其他兄弟,寧征連安寧侯府都站不住腳,哪裏是她的良配。
這個名字幾乎都已經被她遺忘之時,忽然又跳入她的眼中,怎能不讓她心生感慨。
若不是因為沈青葉,長興伯府不曾出事,她又怎會被流放遼東,與慕容荻天各一方,至今見面不相識。
寧征都能考上貢生,若是換了她,說不定這界的狀元都能落到她的頭上。
幫着完顏真戎奪得武狀元之名,哪裏比得上自己考出個狀元來得風光榮耀。
可惜,她現在已經是大昭黃冊中的死人,若不是黑水女真尚未被記入大昭國的黃冊之中,她現在就是個身份見不得光的黑戶。
寧征卻要登上金銮殿,參加殿試,即将成為大昭最耀眼的明星人物。
這簡直比得知沈青葉成為皇後的消息,更讓楚雲若難受。
從皇帝點了完顏真戎為武狀元開始,楚雲若就隐約猜出,慕容楓的行事作風,恐怕與先帝大為不同,這一朝天子一朝臣,他顯然要對朝堂上下進行一番大換血,換掉那些保守持重的老臣,重用願意為他開疆拓土的新人。
甚至完顏真戎,都會成為他收服這些邊将部族的急先鋒。
慕容荻雖然沒來見他們,卻派了他身邊的侍衛給他們送來賀禮,不但解了他們的錢財危機,還給他們準備了一套兩進的宅院,讓他們不必再跟各國使者一起擠在驿館中。
作為剛剛起複的靖安王,他自然不會在皇帝正式下旨之前接觸新科武狀元,免得被人彈劾他別有用心。
完顏真戎沒覺得如何,楚雲若卻悵然若失,以前她想見慕容荻,甚至都不需要提前遞帖子預約,在燕王府比在自己家都更為自在。
可現在她想見慕容荻一面,卻仿佛隔着千山萬水,遙不可及。
看到她對着皇榜上的名字發呆,完顏真戎扯了下她的衣袖,小聲說道:“娘子,我也給你掙了個狀元回來,咱們不用羨慕這些人。以後我跟着王爺立功,也能給你掙個诰命夫人當當……”
他到京都之後,最喜歡泡在茶館酒肆之中,一壺粗茶一碗劣酒,就能聽大半日的說書講古,這是他在遼東甚至在雲州從未見識過的新奇玩意。
無論那些說書人講得是才子佳人,風塵奇緣,還是神異志怪,武林高手,江湖俠客,他都聽得津津有味,仿佛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甚至還準備記下來,等以後回部落再講給族人聽。
尤其是楚雲若讓他去考武狀元之後,他就格外愛聽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哪怕他自己不是才子,可武狀元也是狀元,能夠成為狀元,迎娶心上人,簡直就是故事主角的待遇。
所有的傳奇故事裏,人們都對能夠考取狀元,封妻蔭子之事津津樂道,完顏真戎聽入耳中,如今看到楚雲若看着皇榜眼露向往之色,就趕緊把自己的狀元身份亮出來,免得她看上那些個弱不禁風的文狀元,忘了他也能給她帶來诰封榮耀。
“知道了。”楚雲若感覺到周圍無數人的視線都集中在他們身上,趕緊拉着完顏真戎離開,“走吧,別礙着其他人看榜。”
完顏真戎不疑有他,老老實實地跟着她離開。
在他們身後的茶樓上,寧征在二樓的窗口處,方才已經聽家丁報喜,也接受了周圍考生們的賀喜,卻還是忍不住将視線落在剛才那個拉着今科武狀元離開的女子身上。
一個黑水女真蠻子奪得武狀元的消息,在衆考生出場後,亦是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可因為慕容楓早就派人暗中引導,只從完顏真戎武藝和騎射高強方面宣揚大昭武舉的公平公正,一視同仁,而絕口不提他的兵法策論以及出身來歷。
結果考生們除了個別人罵了幾句大昭的武生無能之外,并無人質疑皇帝選了個異族為武狀元的用心。
尤其是今日,看到站在皇榜前看榜的完顏真戎時,那比在場所有人幾乎都高了一個頭的身形,缽盂大小的拳頭,健壯的肌肉和硬朗粗豪的五官,都讓偷偷觀察他的人在心中暗嘆:好一個高大威猛的漢子,一看就有千鈞之力,不愧是今科武狀元。
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一個真正武林高手的普通考生們,都習慣了以貌取人,完全不敢想這個世上還有四兩撥千斤的功夫,單看外表,完顏真戎的确符合他們印象中的武夫模樣。
只是哪怕僅僅是武狀元,完顏真戎也不會少人拉攏,可他卻跟在個面容黑紅粗糙的醜娘子身邊,低聲下氣的模樣,才是真正讓他們成為衆人矚目中心的原因。
尤其是寧征,看着楚雲若的背影,久久沒有回過神來。
在他發憤圖強,立志要靠自己奪回安寧侯的地位,一雪前恥時,才知道當初讓他無比羞辱的長興伯府已經煙消雲散,那個曾經與他父親定下口頭婚約的長興伯被斬首棄市,他的前未婚妻被罰沒入教坊司,後來被燕王贖走,卻意外暴斃。
就好像,他要報仇的對象,都已經灰飛煙滅,不複存在,讓他如今獲取的勝利,都無人可以“分享”,感覺有些索然無味。
他的堂兄寧城想要破壞他科舉未遂,反被國子監祭酒告到安寧侯處,讓安寧侯領走這個孫子,原本費盡心思掙來的國子監名額就此作廢,別說畢業,就連國子監監生的身份都沒了,想參加科舉都得從童生秀才開始考起。
離開侯府自立門戶的寧征能做到,一直在侯府中吃喝玩樂享受父祖恩蔭的寧城卻連科舉的門都摸不到。
老安寧侯寧博遠甚至派人請他回府,言下之意,若是他能在殿試取得前三名次,被皇帝看重,就能重回侯府,甚至有機會越過他的二叔三叔,直接繼承老侯爺的爵位。
寧征拒絕了。
當初棄他如敝履的安寧侯府和長興伯,現在都已不在他的眼中,他從新帝的考題中,看到了于歷朝歷代截然不同的風格,就知道,勳貴們想讓子子孫孫一直躺在功勞簿上吃喝不愁的日子,在大昭國,以後是行不通了。
會試之時,皇帝都能考校他們土地變革之法,到了殿試上,肯定會更為深入地考他們對新政的認知。
慕容楓将會試前三名的試卷都帶回了坤寧宮,讓沈青葉也跟着過目。
沈青葉不禁笑道:“陛下還真是高看臣妾了。臣妾出身商家,雖然也能寫會算,可這四書五經,時文策略,真的是一竅不通啊!”
慕容楓哂笑一聲,說道:“梓童雖然不會寫時文策略,可經營商行,開拓商路,墾荒屯田之事,做得卻遠勝過任何一個寫得花團錦簇文章的博學之士。”
“那不一樣,我們商家算的是利益,求的是合作雙贏。”沈青葉笑眯眯地說道:“文人講的是氣節,寧可餓死不可失節,自然不明白,老百姓畢生所求,也不過是溫飽二字。”
慕容楓嘆了口氣,說道:“自兩宋以來,有皇帝勸學,人人都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只要讀書就什麽都有,又豈會彎腰耕種,體味稼穑之艱辛?”
“如今朝局穩定,外敵已滅,若是再不整頓朝綱,那些勳貴世家,豪商富賈,就會繼續培養子弟入仕,大肆兼并土地,靠着功名來減免賦稅,朕錄用的進士官員越多,這不交稅的田地就越多。”
“而這些地,都是從那些農民手中奪走的。久而久之,大昭就會再次走上前朝舊路,貧者無立錐之地,富者阡陌連天啊!”
“只是陛下這次取仕的名額之多,難道就不怕這四百貢生,也不肯放棄到手的利益嗎?”
沈青葉從他先前挖空心思出題時,就看出他想要削減官員們名下的免稅田地的想法,只是無論哪一朝哪一代,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其實都是來自朝廷內部。
他要用人,就無可避免地要啓用這些既得利益者,可他要動的,正是這些人的利益。
那這些人,到底肯不肯跟着他幹呢?
慕容楓緩緩說道:“朕既然已經決定要改革稅賦和土地制度,就再無退路。至于這些貢生,願意留下的,就只能按照朕定下的規矩來,如若不然,那便哪裏來的回哪裏去。”
“大昭泱泱之國,千萬讀書人中,朕就不信,找不出區區數百個肯為了天下百姓,朝廷利益,國家安危,而放棄個人私利的文人。”
“若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他們當初讀的那些聖賢書,真是讀到狗肚子裏去了。”
沈青葉笑了起來,真沒想到慕容楓也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陛下放心,前朝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文正公,陛下待人以誠,又是為天下百姓謀福祉,想必自會有良臣賢才,前來未陛下效力,共謀大昭盛世之舉。”
“那朕就借皇後吉言,且拭目以待。”
慕容楓也笑了起來,果斷讓常安将他的旨意傳達給了這剛剛登上皇榜的四百新科貢生。
按照大昭朝的科舉制度,會試之後,取中的貢生,基本上已經等于官員預備役,在放榜三日之後,會由禮部安排進行殿試。
而殿試的內容,則是由皇帝當場出題,由考生們在三個時辰內完成一篇不少于兩千字的策論文章,最後經過考官們的考評,排出名次後,再由皇帝點選三甲名單。
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是沒有黜落之事,等于最後一場只是關系到大家的排名位次,而不會有人被取締貢生之名。
就算沒有進入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和同進士,一樣可以入朝為官。
可這一次,皇帝卻在他們參加殿試之前,讓人傳旨下來,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條件:
從今科貢生開始,但凡要錄用為進士,則取消原本名下三百畝良田的免稅名額,提高雙倍俸祿,作為養廉銀,杜絕官員兼并土地之事,便要從他們入仕的第一步開始。
若是不願意放棄土地免稅權的,便可止步于此,不得參加殿試。
這道聖旨一下,不光是四百貢生,就連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嘩然一片。
誰都沒想到,皇帝這錄取的四百名額,竟然真的是準備再刷一道下去啊!